内容简介
     《中国灌溉稻田起源与演变及相关古今水稻土的质量》分五篇20章,包括:一、史前稻作的起源与发展(第1~3章):新石器时期中国南方生态条件、古人类文明、野生稻驯化和稻作文化;二、新石器时期我国南方的灌溉稻田(第4~8章);鉴别埋藏古水稻田的标准,史前不同时期的灌溉稻田和灌溉系统;三、史前埋藏水稻土的土壤质量(第9~14章):展示了埋藏水稻土的剖面,评估了古水稻土的质量;四、时间序列水稻土的生物地球化学特性(第15~18章):介绍了姚北平原的十条海塘,界定了国际上由相同的母质、气候、地形、植被下形成的植稻50~2000年的序列水稻土和耕种50~700年的序列旱地土;揭示了水稻土与旱地土成土过程异同;五、中国稻作文化之传布(第19~20章):讨论了陆上和海上“稻米之路”。
  《中国灌溉稻田起源与演变及相关古今水稻土的质量》可供从事土壤学、农学、生态学、环境学、农业考古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全书摘要
第一篇 史前稻作的起源与发展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新石器时期中国南方的生态条件
第一节 气候
第二节 地貌和水系
第三节 植被
第四节 野生稻
第五节 动物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新石器时期中国南方古人类文明与野生稻驯化
第一节 猿人向晚期智人进化的足迹
第二节 洞穴聚居、野生稻驯化、古栽培稻遗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新石器晚期中国南方的稻作文化
第一节 跨湖桥文化
第二节 河姆渡文化
第三节 马家浜文化
第四节 崧泽文化
第五节 良渚文化
第六节 马桥文化简介
参考文献
第二篇 新石器时期我国南方的灌溉稻田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长江中游澧县城头山遗址埋藏的稻田
第一节 城头山遗址发现的“模样疑似稻田”
第二节 城头山遗址的“模样疑似稻田”可能是旱稻田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时期埋藏的灌溉稻田
第一节 马家浜文化时期埋藏的灌溉稻田之发现
第二节 马家浜时期灌溉稻田的面积与形状
第三节 马家浜时期灌溉稻田的灌溉系统和灌溉方式
第四节 马家浜时期灌溉稻田的耕作模式、强度和种植时间
第五节 马家浜时期炭化稻粒形态学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长江下游菘泽时期埋藏的灌溉稻田
第一节 菘泽时期埋藏灌溉稻田的发现
第二节 崧泽时期灌溉稻田的年龄、面积、形状
第三节 澄湖遗址崧泽时期灌溉稻田的灌溉系统与灌溉方式
参考文献
第七章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时期埋藏的灌溉稻田
第一节 良渚文化时期灌溉稻田的发现
第二节 良渚文化时期灌溉稻田的面积、形状
第三节 良渚文化时期灌溉稻田的耕作与灌溉模式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可能埋藏有史前灌溉稻田的其他地区
第一节 长江三角洲的其他遗址
第二节 钱塘江上游及闽台地区
第三节 江淮流域
第四节 珠江流域和云贵川地区
第五节 黄河中上游发现史前埋藏稻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第三篇 史前埋藏水稻土的土壤质量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史前埋藏水稻土之剖面描述
第一节 6300年BP绰墩遗址马家浜时期的水稻上
第二节 4500年BP临平茅山遗址良渚时期的水稻土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埋藏史前水稻土的物理特性
第一节 埋藏古水稻土的粒度组成与母质判别
第二节 埋藏古水稻土的矿物组成
第三节 埋藏古水稻土剖面磁化率与成壤过程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史前埋藏古水稻土的土壤肥力质量
第一节 埋藏古水稻土的养分含量
第二节 埋藏古水稻土有效养分含量
第三节 埋藏古稻田种植强度与古水稻土氮素矿化
第四节 埋藏古水稻土与现代水稻土的供氮差异及氮肥效应
第五节 不同时期古水稻土与同期同地自然湿地和旱地的肥力比较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史前水稻土的土壤健康质量
第一节 绰墩遗址剖面上多环芳烃(PAH)总量的分布
第二节 绰墩遗址剖面中PAH的可能来源
第三节 其他史前水稻土剖面PAH的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史前古水稻土的土壤环境质量
第一节 古水稻土产甲烷潜势及古甲烷菌的群落多样性
第二节 埋藏水稻土的有机质组成与稳定性
第三节 埋藏水稻土的水稻植硅体与碳固持
第四节 埋藏水稻土中的黑炭与碳固持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埋藏古水稻土的微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 埋藏古水稻土寡营养细菌数量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第二节 埋藏古水稻土氨氧化菌的数量
第三节 水稻种植对古今水稻土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第四节 埋藏古水稻土细菌与古菌群落的PCR-DGGE分析
参考文献
第四篇 时间序列水稻土的生物地球化学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杭州湾南岸平原的海塘与时间序列土壤
第一节 杭州湾南岸姚北平原的海塘
第二节 时间序列土壤年龄的估计与剖面采集
第三节 50~2000年水稻土和50~700年旱地土序列土壤的剖面描述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时间序列水稻土与早地土成土过程的比较
第一节 水稻土与旱地土的物理特性
第二节 水稻土与旱地土的物理化学特性
第三节 水稻土与旱地土的生物化学性质
第四节 水稻土发育“三阶段模式”及灌溉稻作促进水稻土形成的机制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时间序列水稻土的土壤质量
第一节 时间序列水稻土的土壤肥力质量
第二节 时间序列水稻土的土壤环境质量
第三节 时间序列水稻土的土壤健康质量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时间序列水稻土的微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 水稻土和旱地土的微生物学性状、微生物生物量与酶活性
第二节 不同利用年限水稻土主要微生物过程的强度
第三节 水稻土固氮、硝化反硝化微生物群落演变和功能基因多样性
第四节 水稻土中氨氧化古菌群落和脂类生物标记物丰富度
参考文献
第五篇 中国灌溉稻作农业的传布
第十九章 陆上稻米之路
第一节 百越人南迁创“神州”,进入缅越泰印
第二节 百越人北上与贾湖人汇合在黄淮下游发展并向东北亚推进
第三节 长江中下游经中原沿古丝绸之路向西域和中亚传布
参考文献
第二十章 海上稻米之路
第一节 徐福东渡
第二节 郑和舰队把稻作农业先进技术带到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
第三节 “失联”的郑和麾下把水稻传入美洲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考古学家把从史前遗址中出土的碳化稻粒,在土壤或陶片中发现的稻谷、稻壳、稻秆、稻叶,或从土壤中鉴定的一定数量的稻植硅体等作为确定该遗址或该地层曾有野生稻或古栽培稻、栽培稻生长的依据,继而对所发现的稻粒(或稻壳)进行甄别以确认究竟是野生稻、驯化古稻、古栽培稻、栽培稻还是粳稻(Japonica)、籼稻(Indic)等;并通过出土的与稻作相关的用具、工具、食具等来探讨当时稻作的发展阶段。作为农业考古来说,这样考察的内容和方法等无疑是正确和合理的。社会科学家是通过与稻作文化相关的传说、民间故事和语言的沿革及民俗习惯等来考证稻作文化的起源与传布的,当然也是符合学科特点和特色的工作。经过考古部门近60年的发掘、研究、论证,其认为最早把野生稻驯化为古栽培稻的是长江中游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和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等地的先民,是在距今1万年前后完成的;对江西万年县吊桶环遗址土壤中发现的野生稻和古栽培稻植硅体比例演变的研究,证明从野生稻驯化为古栽培稻曾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对长江下游杭州湾两岸河姆渡、跨湖桥、田螺山、罗家角等距今7000年遗址中出土的稻谷、小穗轴等特征的研究,揭示出小穗轴仅可分为粳稻型和野生稻型这两类稻谷,没有发现籼稻型小穗轴特征的稻谷,表明粳稻是栽培稻最初的演化方向,而籼稻则是后来粳稻与野生稻杂交后演化出来的;浙江浦江县上山遗址发现的1万年左右的古栽培稻粒证明了上山也是原始稻的驯化地之一。1976年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约120t稻谷、稻秆、稻叶的堆积,以及其他众多与稻作有关的骨制和石制农具、炊饮和日常的陶器制品、榫卯结构的干栏式建筑、木桨等水上交通工具、纺织、畜禽养殖、原始的宗教与娱乐文化等证明这里是潮汐灌溉水稻的发祥地。稻作的规模比较大、并有充足的余粮,是造就当时最发达的手工业、最繁荣的经济和最先进的文化艺术的河姆渡母系社会的物质基础。
  1992~1995年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院的考古人员与日本考古学家合作在苏州的草鞋山遗址发现了44块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人为灌溉系统和灌溉稻田,2003~2004年苏州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合作在距草鞋山遗址6~7km的昆山绰墩遗址的5次发掘和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苏州博物院、昆山文物保护所等合作进行的第6次发掘,绰墩遗址共出土了46块也属于马家浜时期的具有人为灌溉系统、灌溉工具的水稻田,草鞋山、绰墩地区是迄今国内外发现的时间最早、数量最多(共100块)的史前灌溉稻田群。
  2012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分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国家基因研究中心等多部门与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联合攻关,利用全世界的水稻DNA巨型数据库、基因地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确认全世界最早的亚洲栽培稻是在中国南部长江,珠江流域(湖南醴阳平原一江西万年仙人洞)一带驯化完成的,而且只是粳稻(Japonica)这单一起源,籼稻(Indie)是中国长江.珠江中下游发源的粳稻传布至南方各地并与当地的野生稻杂交后才逐渐形成出现的。    
				
 
				
				
					泥土与文明的交织:中国稻作的千年脉络与土壤的智慧  自古以来,稻米便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是千万生灵赖以生存的食粮,更是中华农耕文明的脊梁,深深烙印在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而支撑这伟大成就的,是数千年来一代代先民辛勤耕耘的稻田,以及与稻田一同呼吸、一同生长的古老土壤。本书,正是对中国灌溉稻田起源与演变的一次深刻回溯,更是对与这片土地脉搏共振的古今水稻土质量的一次细致探寻。  溯源千载:稻田的黎明与文明的曙光  中国灌溉稻田的起源,并非一蹴而就的偶然,而是先民们在长期观察与实践中,逐渐认识和利用水资源、改造自然环境的智慧结晶。在漫长的史前时期,当我们的祖先还徘徊在采集与狩猎的边缘时,对自然水文的敏锐洞察,逐渐引导他们走向了驯化野生稻,并发展出与水相伴的耕作方式。考古学的发现,如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米,已经将中国稻作的历史推向了九千多年前。然而,最初的稻作,或许更多的是依赖天然的降水和河流泛滥,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灌溉稻田”。  灌溉稻田的真正萌芽,与早期农业社会对水利的需求紧密相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聚落的形成,对稳定可靠的粮食产量需求日益迫切,这促使先民们开始主动地调节水源,修建简易的沟渠、堤坝,将远离水源的土地引入灌溉。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充满了探索与试错。早期可能只是简单的引水灌溉,或是利用山泉、溪流,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渐发展出更为复杂的灌溉系统,如井渠、陂池等。这些早期的灌溉实践,不仅是农业技术的飞跃,更是社会组织能力和智慧的体现,它标志着人类开始主动地改造和驾驭自然,为文明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演化之路:从粗放到精细,从局部到体系  随着历史的推进,中国的灌溉稻田体系也经历着持续而深刻的演变。从史前时期的零星尝试,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思想的火花也激发了对农业生产的深入思考,诸如《管子》、《韩非子》等文献中已可见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论述,表明水利已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秦汉时期,统一的帝国体系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可能,都江堰、郑国渠等伟大工程的诞生,便是这一时期水利发展成就的缩影。这些工程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灌溉面积和效率,更对后世的水利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宋时期,伴随着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长,稻作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水稻品种不断改良,耕作技术日益精细,灌溉技术也随之进步。北方地区开始推广更为成熟的灌溉渠道系统,南方地区则进一步完善了水网密布的农田水利设施。这一时期,对水资源的分配与管理也更加精细化,水利组织和制度逐渐成熟。元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的稻作灌溉体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水利工程的规模和技术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水稻生产成为支撑庞大人口的基本盘。同时,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出各具特色的灌溉模式,如梯田灌溉、圩田灌溉等,展现出中华民族因地制宜、适应自然的卓越智慧。  然而,灌溉稻田的演变并非总是坦途。历史上的王朝更迭、战乱频仍,都可能导致水利设施的荒废和农业生产的衰退。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也给稻田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挑战。但无论何时,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和对稻米的期盼,都驱动着他们不断地修复、重建、创新,使得灌溉稻田的体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大地深处的智慧:古今水稻土的质量密码  与灌溉稻田的演变同步进行的,是对稻田土壤的深刻认知和精细管理。土壤,作为孕育生命的摇篮,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稻米的产量和品质。本书将目光投向了与中国灌溉稻田体系紧密相连的“古今水稻土”。  “古今水稻土”的提出,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研究价值。它不仅仅是指古代和现代的水稻田,更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承载着不同农业生产方式、不同肥料投入、不同管理模式下形成的土壤。古代水稻土,可能承载着更纯粹的自然演化过程,也可能经历了传统农耕中长期施用有机肥、轮作休耕等方式的滋养。这些土壤,或许拥有更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更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其养分循环也遵循着更为自然的规律。而现代水稻土,则在工业化、集约化农业的影响下,经历了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以及机械化耕作带来的土壤结构变化。如何理解这些不同时期土壤的形成机制,评估其养分状况、结构特性、生态功能,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传承与断裂,是研究的重要课题。  对水稻土质量的探寻,将从多个维度展开。首先是土壤的理化性质,如土壤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pH值、阳离子交换量等,这些是土壤肥力的基础。其次是土壤的养分状况,包括氮、磷、钾等常量元素,以及锌、铁、锰等微量元素的有效性,这些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此外,土壤的生物学特性也日益受到重视,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土壤酶活性等,它们在养分循环、土壤健康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本书将尝试通过考古发现的土壤样本、历史文献的记载,以及现代土壤科学的分析方法,对古今水稻土的质量进行对比和分析。这不仅是为了还原历史,更是为了从中汲取经验,为当前和未来的稻作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古老稻田土壤中可能蕴藏着未被充分发掘的抗逆基因或固氮菌群,这对于培育优质、抗性强的水稻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现代稻田土壤质量的评估,也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过度利用带来的挑战,并寻求可持续的土壤管理策略。  跨越时空的对话:文化、科技与未来展望  中国灌溉稻田的起源与演变,以及古今水稻土质量的探究,并非单纯的学术研究,它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场对话,连接着先民们淳朴的智慧与我们当下的科技实力,连接着历史的沉淀与未来的期许。  从古人的“顺天而行”、“因地制宜”的农耕哲学,到现代科学的精准测量与模拟预测,我们看到的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土地的利用方式不断演进的过程。灌溉技术的进步,从简单的沟渠引水到复杂的提灌系统、喷灌滴灌,再到智能化水肥一体化管理,都体现了科技对稻作生产的推动作用。而土壤质量的研究,也从经验判断走向了分子生物学、遥感监测等高科技手段,为我们提供了更精细、更全面的认知。  然而,这场对话也提醒我们,在追求高效、高产的同时,不应忽视对土壤健康的保护。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可能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面源污染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与古老稻田土壤的质量形成鲜明对比的。因此,本书的研究成果,也希望能为当下稻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如何借鉴古代有机耕作的经验,结合现代生物技术,修复和改良受损的土壤,提升土壤的生态功能,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总而言之,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历史的旅程,从中国广袤的稻田沃野出发,追溯灌溉稻田的古老起源,体味其千年演变的沧桑巨变,更将深入大地深处,倾听古今水稻土诉说的质量密码。这是一曲泥土与文明交织的壮丽史诗,是一部关于智慧、坚持与可持续发展的生动篇章,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中国稻作文明的深厚根基,更将为我们指引面向未来的农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