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以善书著称,经魏徵举荐而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中书令。太宗临终时,褚遂良受诏辅政。高宗即位,任吏部尚书,封河南郡公,人称褚河南。褚遂良一生耿直忠烈,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而频遭贬谪,在外放巾含恨而逝。他的书法近取初唐,远绍东晋,得王羲之书法三味。唐太宗曾命他鉴别内府所藏王羲之墨迹真伪,竟无误断。其书熔二王(羲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为一炉,形成道劲妍美、空灵飘逸、奇妙多姿的书法风格,对后代书风影响深远。清代刘熙载曾有这样的评价褚河南(遂良)书为唐之广大教化主,颜平原一真卿一得其筋,徐季海一浩一之流得其肉。
我不是科班出身,纯粹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才接触书法,所以我的学习方式更偏向于感性和直觉的模仿。对于我这样的入门级学习者来说,很多碑帖的难度和晦涩感是令人望而却步的。然而,这套系列中的彩色版本,其视觉冲击力和亲和力是传统拓片无法比拟的。色彩的引入,让原本生硬的线条变得有“温度”了。我不再仅仅是描摹一个轮廓,而是能更好地体会到线条内部的筋骨和血肉。例如,在观察一些枯笔飞白的地方,彩色本能更清晰地展现出纸张的肌理和墨汁被“吸干”的瞬间状态,这种直观的感受,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有效得多。它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进入碑帖世界的门槛,让学习书法成了一件更加愉悦和易于坚持的事情。
评分这套《华夏万卷·历代传世碑帖精粹彩色本》系列,光是看到“精粹彩色本”这几个字,我就忍不住要为之喝彩。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深知传统碑帖的价值,但很多影印本的色彩和细节处理得并不尽如人意。当我翻开这其中一本,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墨韵的微妙变化,简直是令人心驰神往。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复制了原作,更像是在努力还原那个时代书写者运笔的力度与节奏。尤其对于那些对墨色深浅、飞白枯笔有特别研究的同道中人来说,这种高清晰度的彩色呈现,无疑是提供了无价的参考资料。我发现,即便是那些流传已久的经典碑帖,在如此精细的呈现下,依然能从中挖掘出过去未曾察觉的笔法细节,这对于临摹和学习来说,是质的飞跃。我希望能集齐这整个系列,因为每本都代表着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值得我们用心去品味和珍藏。
评分我最近在学习魏晋时期的楷书,对王羲之和颜真卿的风格十分着迷,所以我对这套书的整体编排和选材是抱有极高期望的。总体来看,这个系列选取的都是书法史上那些绕不开的“硬菜”,每一本都足以撑起一个独立的学术研究课题。更让我欣赏的是,这套书在装帧和用纸上看得出是下了大工夫的,拿在手上沉甸甸的,翻阅时那种纸张的质感非常舒服,不会让人产生廉价感。这对于我们这些把碑帖当成“圣经”来对待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好的载体才能更好地承载这些文化遗产的精髓。我注意到,它在版式设计上也颇具匠心,留白得当,不会让碑文显得拥挤,保证了学习者有足够的空间去观察和对比,不像有些版本,恨不得把方寸之间塞满内容,反而失了韵味。
评分作为一名书法教育工作者,我经常需要寻找最权威、最逼真的学习材料来给学生做示范。过去我们往往只能依赖于那些略显模糊的黑白拓片,很多微妙的顿挫和转折,仅凭想象是很难把握的。这套彩色精粹的出现,简直是及时雨。我对比了几种不同版本的拓本图片,这套彩色本在展现笔画的起笔、行笔中的提按变化,以及收笔时的回锋等方面,都展现出了惊人的还原度。我特别欣赏它对墨色的层次处理,那不是简单的黑白灰,而是包含了丰富微妙的干湿浓淡变化,这直接反映了书写者的情绪和书写材料的特性。如果能把这套书系统地用于教学,相信能大大提升学生对古人书写状态的理解深度,真正做到“以意入帖”。
评分我个人对于古籍的收集有种近乎偏执的追求,尤其看重版本的新旧和清晰度。这套《华夏万卷》的发行,无疑为我们这些书法“藏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收藏机会。它不像某些地方性的小规模出版物那样昙花一现,这套书的整体规划和执行力度,透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保护的严肃态度。从封面设计到内页的编排,都透露着一种古典而又现代的美感。每次打开其中一册,我都会有一种“重逢故友”的亲切感,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那位大书法家在案前挥毫泼墨的场景。收藏这样的精品,不仅是拥有一批珍贵的学习资料,更是在守护一份流淌千年的艺术血液。我计划将它们妥善收藏,并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配套研究资料面世。
评分符合描述,好。
评分这套放大版书印的不错
评分好
评分书店看过的,和书店的一样,而且便宜!
评分不知缩小几何,国内出版社就是不标原大尺寸,痛当奈何,奈何!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
评分正版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