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字古诗文创作辑·金文集联(二)

集字古诗文创作辑·金文集联(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庞华美 编
图书标签:
  • 金文
  • 集字
  • 古诗文
  • 书法
  • 对联
  • 传统文化
  • 艺术
  • 文学
  • 鉴赏
  • 创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948856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011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有记载的*早的书法集字现象见于《法书要录》卷三《徐氏法书记》“梁大同中,武帝敕周兴嗣撰《千字文》,使殷铁石模次羲之之迹,以赐八王。”可见,*初的集字是皇室复制王羲之书迹用于颁赏的一种形式。当时去书圣的时代将近二百年,王书在民间已极为罕见,这种集字的方式无疑在客观上促进了二王书风的传播。而此后的唐宋两朝,皇室对王书的推崇更甚于前,先后出现了十余种集王作品,其中包括太宗朝那篇极为精彩的《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滋育后世无数书家。因此,早期的集字是为了传播圣贤书迹的。好事者们选剔成文、巧妙布置、刊于枣石、流布将来,那些或深藏内府、或散落民间、或毁于天火、或随葬陵寝的王书真迹,赖此传影留形。
  迨至清代,因金石学兴起,文人多爱临习钟鼎碑版文字;当时对联这种融合诗文的艺术样式也十分兴盛。当金石临摹遇到了骈偶对仗,醇厚古雅与文采风流的结合,生化出了集联这种特殊的书法创作形式。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有清一代著名书家,大都有以自撰联语或古诗联句为内容的“集联”留存至今。如罗振玉曾集殷墟文字为联,黄宾虹曾集两周金文为联,吴昌硕曾集石鼓文字为联,赵之谦曾集《瘗鹤铭》摩崖文字为联等。这些金石文字是他们所熟悉和钟爱的古代书迹,而他们本人又长于诗文唱和,那么集字为联,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清代书家集字成联,其实是醉心金石的一种艺术创作行为。他们口占成句、拈字为联,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精彩的书法作品。
  到了现在,书法艺术早已走进千家万户,普及程度前所未见,人们对书法的热爱也日益高涨。各种印制精良的古代法帖可以以极为低廉的价格购得,而集字字帖也成为书法临习的一种优良工具。数十年来,各种集联、集诗、集文的字帖出版甚多,篆隶楷行草各体兼备。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集字已成为一种较为便利的学习、创作书法的方式。
  概括而言,集字作为书法学习的方式有三大便利有益之处。其一,历览前贤,择优而学。历代书家无不经过长期艰苦的临池阶段,取法他人化为我有方能有所成就。而离今愈近的书家,可供取法的前贤书迹愈多。取法前贤,浸淫一家固然是好的方法,但从各类书迹中择取赏心悦目的字迹汇辑起来学习,也是不错的选择。其二,由临入创,朝夕可致。书法学习为至苦至慢之事,欲有所成,取法、眼界、悟性、勤奋诸多因素缺一不可。若不然,朝夕临池或能逼近原帖,提笔自书却仍无法成篇章者,亦大有人在。有人甚至习字一生也未必有可以示人的书作。遥想米芾有“集古字”之名,若有精选的书法字形编排成文以供案头对照,则临摹即是创作,创作亦即是临摹,大大缩短了由临摹到创作艰难探索的时间。其三,习字赏文,相得益彰。集字所择多为前贤法帖中字,载体又多是诗词美文箴语,即便手不拈笔、笔不濡墨,仅在闲暇之余徐徐翻阅,这种书法与文学熔于一炉的字帖,读来也能身心俱畅。这三点好处,也是本丛书所致力之处。

内页插图

目录

德唯取友 善在尊师
南宫拜石 陆羽问壶
司徒弘道 太史书年
文惟师古 学在宗经
月下画竹 石边观云
朱文三鼎 玄酒一尊
方田得春色 斗室有书香
风月三干首 甲子六十周
官史廿五册 正道十三经
九命受彤矢 一心在玉壶
六月拜王命 四年用事臣
命酒永今夕 对月惟古人
水共天流去 山将月归来
太古多异事 西方一如来
天游云无心 习静物可得
迎八方喜至 纳四季福来
众星拱北斗 游凤舞南天
将军戎马半生 御史笔谏干言
君子比德如玉 贞士安义若山
能文爰师司马 敬事敢效史鱼
唐宋八家并美 周秦诸子争鸣
小心恭事日敬 克己复礼为仁
游子二分明月 征人一曲阳关
云衍千山似幻 涛生万马若奔
舟车各行水陆 鱼鸟同乐天渊
登泰山文观廿九 出函谷言成五千
鼎彝图书自典重 金石刻画臣能为
国入危难有死士 朝失正道无谏臣
及门喜得二三子 在野名高十八公
林鸟东西行御寇 游鱼往复似庄周
鲁宅多文弘明德 秦皇有史在四方
明德服膺朱子集 参玄静对黄庭经
若将壶酒品深浅 且任山禽飞去来
山水图分大小米 鼎彝文考东西周
司马微辞原正则 柳州大义继南丰
天雨未至商羊舞 田禾方登元鸟归
万家人静山多寿 三月天和服既成
文有古今融合作 史分正野相对参
执御执射游于艺 有林有泉归乎来
彘牛羊三牲祀祖 入神鬼一体同寿
追叙昔游图主客 初成小室集宾朋
尊酒一曲美人舞 执御四方公子游
避世避人乃大无畏 立德立命在有不为
工执艺事方圆之用 王好游猎田渔以时
平川牧羊长河饮马 幽州射虎汝南传鱼
小子归时如鱼得水 高入伏处与鹿同游
右角左官时鸣古乐 一车二马如游中天
知白守黑何可扰我 执方用圆有以立身
周鼎商盘宅无长物 美人名马各有别才
周游四方及时行乐 涉猎六艺以古为师
璀璨的汉字世界:汉字演变与书法艺术的深度探索 引言:穿越时空的文字之旅 本书旨在为对汉字起源、演变及其在书法艺术中独特表现形式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次深入而详尽的学术考察与艺术鉴赏之旅。我们将聚焦于汉字发展历程中几个关键的、与您提到的“集字古诗文创作辑·金文集联(二)”所涉及的领域有所区别,但同样博大精深的篇章,特别是对篆书、隶书、楷书等主要字体体系的结构解析、历史背景以及风格流变进行系统梳理。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核心汉字形态的理解,读者能更全面地把握汉字作为中华文明基石的深厚底蕴。 第一部分:甲骨文的神秘曙光与早期契刻艺术 本卷的首要任务,是追溯汉字的源头——甲骨文。我们不会触及金文(铭文)的范畴,而是专注于商代晚期王室占卜记录的载体及其书写特征。 1.1 殷墟甲骨的物质载体与书写工具 详细考察龟甲和兽骨作为书写材料的物理特性,以及用刀刻划、用朱或墨书写在甲骨上的技术细节。重点分析笔画的“尖刻感”和“瘦劲”如何源于工具的限制与材质的阻力,形成其独特的视觉美学。 1.2 甲骨文的象形基础与符号系统 深入剖析甲骨文的造字机制,特别是象形、指事、会意等“六书”原则在早期阶段的应用比例。通过大量实例对比,展示具体事物如何被抽象为符号,以及这种具象性如何深刻影响后世书法的笔意。例如,对“日”、“月”、“山”、“水”等基本符号的演变路径进行考证。 1.3 卜辞内容的结构与篇章布局 探讨甲骨文在实际应用中如何组织篇章,包括贞、问、验、辞的固定格式。分析这种记录方式对后世书写体裁(如对联的对仗结构)在精神层面上的潜在影响,但着重于其自身的叙事结构,而非集联创作技巧。 第二部分:大篆的规范化尝试——石鼓文体系的风格研究 在甲骨文之后,我们转向先秦时期地域性文字风格的集大成者——大篆,特别是以秦国石鼓文为代表的典型作品。 2.1 籀文的地域性差异与统一趋势 对比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如蝌蚪文、钟鼎文等非规范铭文)的异体现象,并以此为背景,突出石鼓文作为“籀文”代表,在结构上的趋于规范和线条上的圆润饱满所代表的历史意义。 2.2 石鼓文的书法特征解析 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研究石鼓文的线条艺术:其“圆劲”、“雄浑”和“朴茂”的特质是如何通过匀称的笔画和严谨的字形结构体现出来的。重点分析其回旋的笔势和字与字之间气脉的连贯性,这与后世集联中追求的“气韵贯通”有所不同,更侧重于整体的浑然一体感。 2.3 从文字到艺术:大篆的审美价值 探讨石鼓文在后世书法史上的地位,它如何成为篆书学习者进入“古雅”境界的必由之路,以及其“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思想如何在字体形态中得以体现。 第三部分:隶变——汉字转折点的深入考察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关键的转折点,它决定了后世楷书的基本方块结构。本部分将完全聚焦于隶书的起源、成熟与衰亡,特别是汉代隶书的典范。 3.1 隶书的起源:曲园、蚕头与燕尾 详细阐述隶书从篆书“简化”和“速写”中诞生的过程,分析“隶变”的本质是笔画化和定型化。重点解析隶书最富特征的“蚕头雁尾”笔法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如何彻底打破了篆书的象形意味,走向笔画的符号化。 3.2 汉碑的群星闪耀:隶书风格的多样性 我们将集中研究东汉碑刻中的隶书精品,如《乙瑛碑》、《曹全碑》、《张迁碑》等。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书手的作品进行对比,展示隶书内部的风格差异:如《乙瑛》的端庄典雅,《张迁》的古拙雄强。分析这些风格差异背后的地域文化和书写习惯的影响。 3.3 结构与章法的革新:方整与扁平的平衡 深入探讨隶书结构如何适应书写载体(碑石)的要求,从字形上的扁平化处理,到横画的处理技巧,再到整体章法中对字距和行距的把握,这些都是形成隶书独特美感的基础,而非侧重于集联创作中的“对仗平衡”。 第四部分:楷书的定型与风格流派的初步形成 在隶书成熟的基础上,楷书应运而生。本部分将探讨楷书如何吸取隶书的方正,同时回归笔画的稳定性和规范性。 4.1 楷书的早期形态:隶楷过渡与钟繇的贡献 考察魏晋时期,钟繇等书法家如何初步确立楷书的笔法,使之摆脱隶书的波磔,形成清晰的点画。分析这一阶段的字形如何保持古朴,但已具备后世楷书的骨架。 4.2 “法帖”的诞生与楷书的典范确立 重点介绍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在楷书上的集大成成就。分析其楷书如何做到“妍美流便”,笔法精妙,结构匀称,并奠定了后世学习楷书的圭臬。但与集联创作不同,我们侧重于单个字的笔法精到和结构平衡,而非篇章的整体气势与对仗。 结语:汉字艺术的广阔天地 本书通过对甲骨文的古奥、大篆的雄浑、隶书的遒劲,以及楷书的端正的深入剖析,展现了汉字从刻划到书写,从象形到符号的完整演变脉络。我们旨在提供一套扎实的汉字形态学和书法史基础知识,让读者理解每一条线条背后蕴含的文化信息和艺术选择,从而对整个汉字书写体系建立起宏观而深刻的认识。这片广阔的天地,远超任何单一的书法创作体裁所能涵盖的范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限制中求自由”的完美诠释。金文的字形是相对固定的,它不像行楷那样可以随意挥洒变化,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创作限制。然而,作者却能在这些既定的框架内,通过对诗文内容的精选、对不同字体的巧妙组合以及对篇幅布局的平衡把握,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这种在严格规范下爆发出的创造力,是极具学习价值的。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创新往往不是打破一切既有规则,而是在深入理解和掌握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精妙的重构和演绎。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金文的技法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面对和超越自身局限性的哲学读本。它鼓励我们去拥抱难度,因为最坚硬的挑战,往往能打磨出最锋利的成果。

评分

这本《集字古诗文创作辑·金文集联(二)》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金文的书,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当我翻开它的时候,首先被那些古朴典雅的文字所吸引,它们仿佛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历史的厚重感,每一个笔画都充满了力量与韵味。作者在文字的选择和编排上显然下了不少功夫,将不同时期的金文以一种全新的、具有现代审美的视角呈现出来,这种跨越千年的碰撞,激发出我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最原始的敬畏与好奇。我特别欣赏它在内容组织上的独到之处,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字形,而是巧妙地将这些古老的文字融入到新的创作之中,让金文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可以“活”起来的艺术语言。这种将“古为今用”做到极致的尝试,对于那些热爱书法、醉心于文字美学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其珍贵的礼物。我期待着能从中汲取灵感,尝试用这种古老而强大的字体去构建属于我自己的文字世界。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书名里的“集字古诗文创作”还有些疑虑,毕竟现在市面上这种字帖或范本太多了,很容易流于形式。但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并非简单的“拼凑”字句,而是展现了一种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在选取金文字体时,对每一个字的结构、笔势以及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都有着极其精妙的把握。我能感受到,这背后是长期而扎实的学问积累,而非昙花一现的创意。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学习如何“读懂”金文,理解其内在的气韵和精神内核。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工具箱,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们如何使用这个工具箱,去创作出既有历史厚度又充满个体精神的作品。对于致力于深入研究金文书法或古典文学创作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感也值得称赞。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餐式阅读的时代,能看到一本如此用心制作的实体书,令人感到欣慰。纸张的质感,墨色的呈现,乃至版面的留白处理,都透露出一种克制而高级的美学追求。它没有使用花哨的现代设计来喧宾夺主,而是让金文本身成为绝对的主角,这正是一种对传统的最高致敬。当我细细摩挲那些拓片和摹本时,仿佛能触摸到青铜器上冰冷的触感,感受到铸造者和使用者留下的温度。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电子屏幕无法给予的。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金文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范本,它不仅是一本学习用书,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装饰与熏陶。

评分

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经常在寻找能够连接古今的桥梁,而这本书恰恰就搭建了这样一座坚实的桥梁。它所展现的“集联”艺术,是将零散的、沉睡的文字资源,通过现代创作者的巧思,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新的意境。它让我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该如何提取和利用那些被时间磨损的文化瑰宝,让它们以一种既庄重又易懂的方式重新进入我们的生活。这本书没有说教,它只是默默地展示了可能性——如何用最古老的文字语汇,去表达最当代的情感与哲思。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力量,远比生硬的理论灌输来得有效得多,它激发的是一种创作的冲动和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追溯欲。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不错

评分

给力

评分

非常不错,很喜欢,是本值得买的书,印刷也很好!!

评分

非常不错,很喜欢,是本值得买的书,印刷也很好!!

评分

就书的质量而言,不值这个价钱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不错,我很喜欢

评分

非常不错,很喜欢,是本值得买的书,印刷也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