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高校书法专业学生量身定制。
2.内容全面,版本优良。全套一共75种,囊括了历代书法精品,是很好的书法学习资料。
3.特选不反光纸张,四色高清印刷,适当放大,锋芒墨色纤毫毕现,可谓“下真迹一等”。
为高校书法专业学生量身定做。内容全面,版本精良。高清印刷,绝不反光。如对真迹,物美价廉。
本系列丛书遴选历代经典碑帖共75本,内容全面、版本优良,特选不反光纸张四色高清印刷,并针对读者临帖需要,采用有别于其它同类图书的开本,适合学书者的欣赏学习。本系列丛书主要针对高校书法专业学生,也可用于各类书法教育培训机构及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胡紫桂,系中国书协第四届书法发展委员会委员、第五届新闻出版委员会委员、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湖南省书协副主席。
陈阳静,四川大学书法硕士、博士(导师为吕金光、胡抗美先生),现为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疏旷天岸马野逸云中鹤
—《石门颂》赏析
张俊东
古人讲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这里是指取法的格调和境界要高。古人还有一个相关论述,取法不下秦、汉。这里的『秦、汉』有朝代时间的概念,但更多的还是指秦、汉的书法艺术风格和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审视书法史,仅以高古这一脉而言,秦、汉时期的书法艺术确实高古、浑厚,而秦、汉以后则日渐衰落了。
《石门颂》摩崖是东汉建和二年(148)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司隶校尉杨涣所写的一篇颂词,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刻在陕西褒城褒斜道南端石门隧道西壁之上。原刻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书体为汉隶,刻书二十二行,每行三十或三十一字。1967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人们乃将此摩崖石刻从崖壁上凿出,1971年迁其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
《石门颂》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是汉隶中的经典之作,它与《郙阁颂》《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它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审美判断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决定性作用。因为从笔法上而言,它是较早使用绞转笔法并充分使用绞转笔法的汉碑;在整体气息上,它以静为主、以动为辅的审美追求在今天依然是传统意义上书法艺术的审美主流。
对一个以书法为专业的人而言,对一些经典的碑帖除了理性的思考和判断以外,还时常会出现一种直觉。笔者第一次看到的《石门颂》石刻的印刷品,印象中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看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几个大字,就为其结字的疏旷野逸、线条的瘦劲和绵绵的流动之美所折服,同时还有一种又激动又吃惊的感觉,似乎在这之前就对《石门颂》非常熟悉,其实之前根本没有看到过。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也许就是一种缘分和相通。
……
文字是反映一个民族文明进程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从『上古结绳而治』到『圣人易之以书契』,文字的肇始翻开了中华文明新的篇章。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字以独特的书写方式,经历了形态丰富的书体演变与流彩纷呈的书风嬗变。从甲骨文到楷书,从实用书写到艺术创作,汉字不仅作为符号记录着本民族的文化存在,同时又作为图式凝结着本民族的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可以说,一部书法史既是一部关于汉字的历史,又是一部折射着书写者—人的内心世界的历史,正所谓『书为心画』『书如其人』『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因此,从古到今,国人对于书法的重视不言而喻,对于书法的热情更是历久而弥新。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脚步的迈进,书法艺术也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当前,全国上下各种书法活动、书法展览『争奇斗艳』;各类书法教育、书法学习『遍地开花』;尤其是书法学科建设日臻完备,书法学高等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全国普及起来。书法专业由五十年前浙江美术学院的『一枝独秀』发展到如今全国超过百所院校的『百花齐放』,从而形成了由学士、硕士到博士的相对完备的书法学高等教育培养体系。
相对于传统书法教育中家族相传、师徒授受的局限性,当代书法学高等教育更注重对学科特点与教育规律的把握,尽可能地排除门户偏见,力求于书法学科有全面的认识、深刻的体悟。因此,当代书法学高等教育在教学方式上更具开放性,在教学内容上更具宽广性。这并非薄古厚今,而是社会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书法艺术可以说是最为保守的,以至于到今天,在面对古人所创造的书法艺术丰碑时,我们仍须仰视。不管愿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经典它就在那里。所幸的是,我们今天借助于先进的印刷技术,广阔的分享平台,更容易领略到存世经典法书碑帖的『真容』。就此而言,也可凸显今天书法学习的些许优势了。
鉴于此,我们精选了当前全国高校书法学专业教学中一般会涉及的历代经典法出碑帖七十五种,辑成丛帖。本丛帖内容全面、版本优良,特选不反光纸张,采用四色高清印刷,力求还原碑帖原貌。本丛帖主要针对高校书法专业学生,也可供各类书法教育培训机构和书法爱好者使用。
这套“高校书法专业碑帖精选系列”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深耕传统书法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的甘霖。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年初涉碑学的困惑与迷茫,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如何遴选出最能代表时代风貌、最具学习价值的范本,往往让人无从下手。而这套丛书,显然是集合了多位深谙教学规律和碑学精髓的专家学者心血的结晶。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拓片影印集,更像是一份经过精心策划的“学习地图”。每一册的选材都精准地切入了书法史上的关键节点,那些被历代书家反复提及、作为临习圭臬的碑刻,都被囊括其中,确保了学习者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少走弯路。我特别欣赏它在装帧和制版上的严谨态度,那种对原作神韵的尊重和还原,使得即使是远距离的阅读,也能感受到原作的笔意和气度,这对于初学者建立正确的审美取向至关重要。这系列丛书的推出,无疑为当代书法教育提供了一个高标准的参照系,让我们可以更有系统、更深入地走进碑帖的艺术殿堂。
评分我个人的感受是,这套书系对于书法教育的贡献,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坚固桥梁。许多高校的书法课程,往往面临教材的局限性:要么理论讲得太深奥,学生抓不住重点;要么选帖太随意,缺乏系统性。而这套系列,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不像一些教学范本那样,把所有的东西都喂到你嘴边,而是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研究样本”。你可以在研读附带的学术解析后,带着明确的目标去对照原帖的细节。比如,在研究某一碑刻的结体时,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在处理横向和竖向笔画的呼应关系上所下的功夫,以及作者如何通过微妙的欹侧来营造动势。这种将学术思考与具体笔法训练紧密结合的编排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让我不再是盲目地抄写,而是带着目的去“参透”古人的创造过程。
评分这套“高校书法专业碑帖精选系列”的出现,体现了一种对书法本体艺术的敬畏和回归。它摒弃了浮躁的市场追求,专注于提供高质量的、可供专业人士深入研究的文本资料。我尤其欣赏它的版式设计——清晰的留白,恰到好处的尺寸,使得长时间的临摹和对比研究,眼睛不容易疲劳。很多时候,我们学习书法,最缺的不是热情,而是能够让我们心无旁骛、沉浸其中的优秀载体。这套书就提供了这样的环境。它不喧哗,不张扬,只是静静地将那些经过时间淘洗的艺术瑰宝呈现出来,等待每一个有志于此的求索者去发掘和继承。它所蕴含的学术精神和对经典的尊重,是任何普通字帖所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仅是一套教材,更像是一份需要我们用一生去研习的“艺术档案”。
评分作为一个常年与笔墨打交道的爱好者,我深知一套好的碑帖对个人风格形成的重要性。许多市面上的碑帖往往为了追求商业效果,在影印时过度锐化或进行了不必要的“美化”,反而失去了原作的自然气息和拙朴之美。但这套系列丛书,明显走的是另一条路子,它更倾向于还原一种“可被学习”的真实状态。它的选材眼光非常独到,没有一味追逐那些过于“流行”或者已经被过度解读的碑刻,而是深入挖掘了一些在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相对小众,却对技法提升至关重要的范本。这种“精选”的含义,不在于多,而在于“准”。它引导学习者去关注那些真正能够打通任督二脉的技法环节,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形似。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提炼出不同侧重的训练方向,对于建立起全面而扎实的“碑学功底”,有着潜移默化的推动力。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套书时,首先被其扎实的学术背景和严谨的考据工作所折服。书法学习,尤其是碑帖的临习,绝非简单的描摹,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语境和技术细节。这套“高校书法专业碑帖精选系列”,在这一点上做得极为出色。他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字帖本身,更像是附赠了一份详尽的“技术手册”。从前言中对于碑刻的时代背景、书写者风格特征的分析,到选用的拓本来源和清晰度说明,无不体现出一种对学术负责的态度。我过去临习一些经典时,常因拓本质量不佳而误判了笔画的提按顿挫,导致用笔僵硬。而这套精选系列,似乎是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细节的清晰度,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细微之处,如今在放大观察时,便能清晰地看到书家在运笔上的巧妙转换,这对于提升临帖的精准度和深入理解古人笔法精微之处,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评分发货速度很快,书的质量也不错?
评分很好,就是字迹比较模糊?
评分不错,挺喜欢
评分好.
评分高校书法教材,非常实用。
评分不错,挺喜欢
评分不错,挺喜欢
评分很好,就是字迹比较模糊?
评分物流超级帅,赞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