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时光飞逝,世事变迁,刻在老先生骨血里的百年乡情却始终不变。
2、谁道人生无再少?当季老再次回到家乡的那一刻,发现他一直只是一个孩子。
内容简介
《忆着烟村旧风景》采用回忆的方式,以作者的童年、少年、耄耋三个时期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向读者讲述了藏在心底、不为人知的百年乡情。全文由怀念故土、学堂生涯、还乡随笔三个部分构成。每个部分自成一体却又与其他部分紧密相连。从童年时期的胆小怯懦到少年时期的勇敢自信再到晚年的谦卑从容,作者一路上也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农村小孩成长为一位名传遐迩的学界泰斗。故乡的一切仿佛已经远离作者但其实已经深深的刻在了作者的骨血之中。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精彩书评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00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
——钟敬文(中国民俗学之父、散文家)
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
——胡适
目录
第一辑 羁人又动故乡情(一级标题)
我的童年(二级标题)
寸草心
元旦思母
我的家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赋得永久的悔
寻梦
月是故乡明
母与子
红
老人
天上人间
忆念荷姐
小姐姐
第二辑 十载留心向学堂(一级标题)
我的小学和中学(二级标题)
小引(三级标题)
回忆一师附小
回忆新育小学
回忆正谊中学
回忆北园山大附中
回忆济南高中
结语
我的中学时代(二级标题)
初中时期(三级标题)
高中时代
我的第一位老师(二级标题)
忆念胡也频先生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
我和济南——怀鞠思敏先生
何仙槎(思源)先生与山东教育
第三辑 青春作伴好还乡(一级标题)
《还乡十记》小记(二级标题)
临清县招待所——《还乡十记》之一
聊城师范学院——《还乡十记》之一
故乡行(节选)(二级标题)
楔子(三级标题)
在车厢中
盛大的欢迎
官庄扫墓
临清的宴会
祝寿大会
祝寿晚会
环游临清市
精彩书摘
我的家
我曾经有过一个温馨的家。那时候,老祖和德华都还活着,她们从济南迁来北京,我们住在一起。
老祖是我的婶母,全家都尊敬她,尊称之为老祖。她出身中医世家,人极聪明,很有心计。从小学会了一套治病的手段,有家传治白喉的秘方,治疗这种十分危险的病,十拿十稳,手到病除。因自幼丧母,没人替她操心,耽误了出嫁的黄金时刻,成了一位山东话称之为“老姑娘”的人。年近四十,才嫁给了我叔父,做续弦的妻子。她心灵中经受的痛苦之剧烈,概可想见。然而她是一个十分坚强的人,从来没有对人流露过,实际上,作为一个丧母的孤儿,又能对谁流露呢?
德华是我的老伴,是奉父母之命,通过媒妁之言同我结婚的。她只有小学水平,认了一些字,也早已还给老师了。她是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一生没有跟任何人闹过对立,发过脾气。她也是自幼丧母的,在她那堂姊妹兄弟众多的、生计十分困难的大家庭里,终日愁米愁面,当然也受过不少的苦,没有母亲这一把保护伞,有苦无处诉,她的青年时代是在愁苦中度过的。
至于我自己,我虽然不是自幼丧母,但是,六岁就离开母亲,没有母爱的滋味,我尝得透而又透。我大学还没有毕业,母亲就永远离开了我,这使我抱恨终天,成为我的“永久的悔”。我的脾气,不能说是暴躁,而是急躁。想到干什么,必须立即干成,否则就坐卧不安。我还不能说自己是个坏人,因为,除了为自己考虑外,我还能为别人考虑。我坚决反对曹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就是这样三个人组成了一个家庭。
为什么说是一个温馨的家呢?首先是因为我们家六十年来没有吵过一次架,甚至没有红过一次脸。我想,这即使不能算是绝无仅有,也是极为难能可贵的。把这样一个家庭称之为温馨不正是恰如其分吗?其中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我们全家都尊敬老祖,她是我们家的功臣。正当我们家经济濒于破产的时候,从天上掉下一个馅儿饼来:我获得一个到德国去留学的机会。我并没有什么凌云的壮志,只不过是想苦熬两年,镀上一层金,回国来好抢得一只好饭碗,如此而已。焉知两年一变而成了十一年。如果不是老祖苦苦挣扎,摆过小摊,卖过破烂,勉强让一老——我的叔父,二中——老祖和德华,二小——我的女儿和儿子,能够有一口饭吃,才得度过灾难。否则,我们家早已家破人亡了。这样一位大大的功臣,我们焉能不尊敬呢?
如果真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的话,那就是老祖和德华。她们忙忙叨叨买菜、做饭,等到饭一做好,她俩却坐在旁边看着我们狼吞虎咽,自己只吃残羹剩饭。这逼得我不由不从内心深处尊敬她们。
我们曾经雇过一个从安徽来的年轻女孩子当小时工,她姓杨,我们都管她叫小杨,是一个十分温顺、诚实、少言寡语的女孩子。每天在我们家干两小时的活,天天忙得没有空闲时间。我们家的两个女主人经常在午饭的时候送给小杨一个热馒头,夹上肉菜,让她当午饭吃了,立即到别的家去干活。有一次,小杨背上长了一个疮,老祖是医生,懂得其中的道理。据她说,疮长在背上,如凸了出来,这是良性的,无大妨碍。如果凹了进去,则是民间所谓的大背疮,古书上称之为疽,是能要人命的。当年范增“疽发背死”,就是这种疮。小杨患的也恰恰是这种疮。于是,小杨每天到我们家来,不是干活,而是治病,主治大夫就是老祖,德华成了助手。天天挤脓、上药,忙完整整两小时,小杨再到别的家去干活。最后,奇迹出现了,过了几个月,小杨的疽完全好了。老祖始终没有告诉她这种疮的危险性。小杨离开北京回到安徽老家以后,还经常给我们来信,可见我们家这两位女主人之恩,使她毕生难忘了。
我们的家庭成员,除了“万物之灵”的人以外,还有几个并非万物之灵的猫。我们养的第一只猫,名叫虎子,脾气真像是老虎,极为暴烈。但是,对我们三个人却十分温顺,晚上经常睡在我的被子上。晚上,我一上床躺下,虎子就和另外一只名叫猫咪的猫,连忙跳上床来,争夺我脚头上那一块地盘,沉沉地压在那里。如果我半夜里醒来,觉得脚头上轻轻的,我知道,两只猫都没有来,这时我往往难再入睡。在白天,我出去散步,两只猫就跟在我后面,我上山,它们也上山;我下来,它们也跟着下来。这成为燕园中一条著名的风景线,名传遐迩。
这难道不是一个温馨的家庭吗?
然而,光阴如电光石火,转瞬即逝。到了今天,人猫俱亡,我们的家庭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形单影只,过了一段寂寞凄苦的生活。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隔了不久,我的同事,我的朋友,我的学生,了解到我的情况之后,立刻伸出了爱援之手,使我又萌生了活下去的勇气。其中有一位天天到我家来“打工”,为我操吃操穿,读信念报,招待来宾,处理杂务,不是亲属,胜似亲属。让我深深感觉到,人间毕竟是温暖的,生活毕竟是“美丽的”(我讨厌这个词儿,姑一用之)。如果没有这些友爱和帮助,我恐怕早已登上了八宝山,与人世“拜拜”了。
那些非万物之灵的家庭成员如今数目也增多了。我现在有四只纯种的,从家乡带来的波斯猫,活泼、顽皮,经常挤入我的怀中,爬上我的脖子。其中一只,尊号毛毛四世的小猫,正在爬上我的脖子,被一位摄影家在不到半秒钟的时间内抢拍了一个镜头,赫然登在《人民日报》上,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成为蜚声猫坛的一只世界名猫。
眼前,虽然我们家只剩下我一个孤家寡人,你难道能说这不是一个温馨的家吗?
2000年11月5日
……
《忆着烟村旧风景》 引言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在这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在忙碌中忽略了那些曾经珍藏在心底的记忆,那些构成我们生命底色的点点滴滴。而《忆着烟村旧风景》正是这样一本旨在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故土、对过往的温情回溯的著作。它不追求波澜壮阔的史诗,也不拘泥于深刻的哲学思辨,而是以一种沉静而温柔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场景,带领读者一同走进那片曾经熟悉的烟村,重新感受那份久违的温暖与安宁。 本书所要讲述的,并非仅仅是对过往时光的简单追忆,更是一种对生命本源的探索,对那些被现代文明洪流冲刷而渐行渐远的纯真与美好的重新寻觅。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职场的压力,只有炊烟袅袅,犬吠鸡鸣,稻香阵阵,和着儿时伙伴们清脆的笑声,构成了一幅幅生动而鲜活的画卷。 第一章:炊烟与晨露——唤醒沉睡的时光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悄然洒向沉睡的村庄,第一缕炊烟便缓缓升起,仿佛是村庄从梦中醒来的信号。这炊烟,不仅仅是烧火做饭的烟气,更是家的味道,是温暖的象征,是无数个平凡日子里,母亲在灶台边忙碌的身影,是父亲辛勤劳作后归来的期盼。 本书开篇,便将读者置于这样一个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晨曦之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晨露如何晶莹地挂在青草尖上,折射出七彩的光芒;描绘了公鸡如何准时地打鸣,唤醒了沉睡的村民;描绘了早起的农妇如何提着篮子,轻快地走在去田间的路上。这些细微的景致,往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忽略,但在作者的笔下,却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我们会跟随作者的视线,看到那斑驳的石板路,湿漉漉的,带着泥土的芬芳;看到那古老的门环,已经被岁月打磨得光滑锃亮,仿佛承载着无数个时代的记忆;看到那错落有致的瓦房,屋檐下挂着串串红辣椒,或是金黄的玉米,构成了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 作者还通过描绘村庄里孩童的早晨,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生动性。他们或许提着空空的饭盒,去田间给辛勤劳作的父辈送饭;或许三五成群,在村口的大树下嬉戏打闹,用清脆的童音打破了清晨的宁静。这些孩童的天真烂漫,是村庄最动人的活力,也是旧时光中最宝贵的回忆。 第二章:泥土与汗水——耕耘在田埂上的生命 如果说晨曦唤醒了村庄,那么泥土和汗水则孕育了村庄的生命。本书的第二部分,将镜头转向了广阔的田野,聚焦于那些与土地紧密相连的村民们。 作者以一种近乎崇敬的笔调,描绘了农人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辛勤劳作。他们是这片土地最忠实的守护者,用勤劳的双手,播撒希望,收获丰饶。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机械化的流水线,而是人与土地之间最朴素的互动。 想象一下,在炎炎夏日,烈日当空,农人们却毫不畏惧,弯腰劳作。汗水顺着额头滑落,滴入泥土,仿佛化作了滋养万物的甘露。镰刀挥舞间,金黄的稻穗在阳光下闪耀,一派丰收的景象。作者会细致地描绘每一片稻叶的脉络,每一颗谷粒的饱满,以及丰收后农人们脸上洋溢的满足笑容。 在这里,我们会看到耕牛在田间悠闲地踱步,老农扶着犁,一步一步踏实地向前。我们会听到锄头与泥土碰撞发出的“沙沙”声,那是生命最动人的交响乐。我们会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成熟的麦子、稻谷的香气,以及泥土特有的淳朴味道。 作者不仅仅描绘劳作本身,更着重于描绘劳作背后蕴含的精神。那是对土地的敬畏,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家庭的责任。每一个挥洒汗水的身影,都闪耀着朴素而伟大的光辉。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生活的希望,也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第三章:溪流与石桥——流淌在记忆里的时光印记 村庄的生活,离不开那潺潺的溪流和古老的石桥。它们是村庄的血脉,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本书的第三章,将带领读者沿着溪流,穿越时光的痕迹。 溪流,是孩童嬉戏的乐园,是洗衣浆裳的场所,也是灌溉农田的生命之源。作者会描绘溪水如何清澈地流淌,如何在阳光下闪烁着粼粼的波光;描绘孩童们如何挽起裤腿,在溪水中追逐嬉戏,水花四溅,笑声飞扬;描绘妇女们如何坐在溪边,一边洗衣,一边谈笑风生,一派祥和的景象。 而那横跨溪流的石桥,更是承载了无数的故事。它们或许古朴陈旧,桥面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它们却坚实地连接着村庄的两岸,也连接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作者会描绘石桥在四季中的不同景色:春天,桥边野花盛开,春风拂过,带来阵阵花香;夏天,桥下溪水潺潺,为过往行人带来一丝清凉;秋天,桥边层林尽染,色彩斑斓,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冬天,桥上可能覆盖着一层薄雪,显得格外宁静肃穆。 在这里,我们会感受到时光的沉淀,感受到历史的厚重。石桥不仅仅是建筑,更是故事的载体,是记忆的锚点。每一个走过石桥的人,都可能留下自己的足迹,也可能带走一份对故土的眷恋。 第四章:炊烟里的温情——人情冷暖与家的味道 烟村之所以成为烟村,不仅仅是因为有炊烟,更因为有人情。本书的第四章,将深入描绘村庄里的人情冷暖,以及那弥漫在炊烟中的家的味道。 在烟村,邻里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一家有难,八方支援;有喜事,全村共庆。作者会描绘那些温暖人心的瞬间:或许是生病的老人得到了邻居的悉心照顾;或许是孩子高考金榜题名,全村都为其感到骄傲;或许是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食物,互相拜访,分享喜悦。 这里的人们,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他们或许没有城市的文明和礼仪,但他们有着一颗真诚的心。即使是最平凡的村民,也会用最真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善意。 而“家的味道”,则是这本书中最动人的主题之一。它不仅仅是指饭菜的香味,更是指那种归属感,那种被爱的感觉。作者会描绘母亲亲手做的饭菜,父亲辛勤劳作后归来的身影,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sharing 晚餐的温馨场景。这些平凡的瞬间,却构成了我们心中最深刻的依恋。 即使是离家在外的游子,只要一闻到家乡的炊烟味,便会勾起无数的思念。这种味道,已经不仅仅是味蕾的体验,更是心灵深处的慰藉。 第五章:星空与月光——宁静夜晚的絮语 当白日的喧嚣渐去,夜幕缓缓降临,烟村又将呈现出另一番迷人的景象。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带读者走进这片宁静的星空,聆听月光下的絮语。 夜色下的村庄,褪去了白日的忙碌,显得格外宁静。唯有远处几声犬吠,或是偶尔传来的夜猫的叫声,打破了这份寂静。抬头仰望,是深邃的夜空,繁星点点,仿佛无数颗钻石镶嵌在黑色的天鹅绒上。月光如水,温柔地洒向大地,为村庄披上了一层银色的薄纱。 作者会描绘夜晚的村庄,或许有老人在院子里纳凉,仰望着星空,回忆着过往;或许有孩子们依偎在父母怀里,听着奶奶讲古老的故事。这些宁静的夜晚,是村庄最舒缓的旋律,也是最深刻的记忆。 在这里,我们会感受到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没有光污染,没有电子设备的干扰,只有最纯粹的夜晚,和最真挚的情感。 结语 《忆着烟村旧风景》并非一本提供答案的书,它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通往我们内心深处,通往那些被遗忘的角落的窗。它希望通过描绘那些看似平凡的风景,唤醒读者心中对故土的眷恋,对过往的温情,以及对生命本真的追寻。 在这本书里,你或许会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儿时的玩伴,看到自己曾经熟悉的场景。它不承诺给你带来心灵的解脱,但它会给你带来一份宁静,一份温暖,一份对生命的热爱。 正如烟村的炊烟,总是在不经意间升起,又在不经意间散去,但它所留下的味道,却会永远萦绕在心头。这本书,便是那份挥之不去的,关于烟村的,关于旧风景的,关于我们自己的,最动人的回忆。它邀请你,一同回味,一同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