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道——讀中醫經典隨筆

針道——讀中醫經典隨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焦順發 著
圖書標籤:
  • 中醫
  • 針灸
  • 經絡
  • 經典
  • 隨筆
  • 養生
  • 健康
  • 文化
  • 醫學
  • 中醫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ISBN:9787513228176
版次:1
商品編碼:1182871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5
字數:16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針道 讀中醫經典隨筆》內容簡介:中華醫藥源遠流長,中醫藥理論博大精深,學說紛呈,流派林立,要想真正理解、弄懂、掌握和運用她,博覽、熟讀曆代經典醫籍,深入鑽研,精思敏悟是必經之路。古往今來,凡是名醫大傢,無不是在熟讀精研古籍名著,繼承前人寶貴經驗的基礎上,厚積薄發、由博返約而成為一代宗師的。

目錄

脈篇
心血脈係統
從脈跳動到血氣行
讀《素問·五髒生成》篇隨筆
讀《靈樞·營氣》篇隨筆
讀“肺朝百脈”之悟
心血脈正常與異常
讀“手少陰氣絕”之悟
讀“絕不至日死”之悟
讀“在體為脈,在髒為心”之悟
讀《靈樞·經脈》篇隨筆

針篇
針刺腦神筋(經、機)係統治病
讀“上守神”之悟
讀“上守機”之悟
析“虛則實之,滿則泄之”
讀“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新悟
上古時代人體的神經係統
析“刺之而氣不至”
析“刺之要,氣至而有效”
淺析“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
索解《素問·氣穴論》
氣與神經係統
笑談“督脈”數韆載
讀《靈樞·九針十二原》篇隨筆

案例分享篇
案1 腦齣血(左側肢體偏癱8年)
案2 腦齣血(走路睏難、平衡障礙6年)
案3 急性基底節損害(基底節齣血4個月)
案4 腦齣血(錶述性失語、書寫睏難)
案5 橋腦、延腦多發性梗死
案6 中風(雙側椎動脈80%堵塞)
案7 腦挫傷(右側肢體偏癱、失語)
案8 右側腦挫傷(左側肢體偏癱)
案9 左側腦挫傷(右側肢體偏癱)
案10 腦挫傷(右側肢體偏癱3天)
案11 腦挫傷(左側肢體偏癱2天)
案12 重型顱腦損傷(後遺四肢癱瘓、語言障礙4年)
案13 重型顱腦損傷(記憶力喪失12年)

精彩書摘

  《針道 讀中醫經典隨筆》:
  “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即是說每次呼吸脈動7次為躁。
  以此為例,則每分鍾呼吸12次,脈動84次;呼吸14次,脈動98次;呼吸16次,脈動112次;呼吸18次,脈動126次;呼吸20次,脈動140次。每分鍾呼吸12~20次,脈動即是84~140次,這就是脈動急。
  “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日死”,即是說每次呼吸脈動在9次以上常可引起死亡。
  以此為例,則每分鍾呼吸12次,脈動108次;呼吸14次,脈動126次;呼吸16次,脈動144次;呼吸18次,脈動162次;呼吸20次,脈動180次。每分鍾呼吸按12~20次計算,脈動即是108~180次。常可引起死亡。
  “脈絕不至日死,乍疏乍數日死”,即是說脈頻發性突然停跳、或忽快忽慢者,常常會死亡。
  因脈獨動不休,特命名為動脈。《素問·三部九候論》曰:“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即是部分佐證。
  因脈跳動是生命的重要現象,據此能判斷齣入的健康、患病和死亡,古人因此創用瞭摸脈診病法。這是世界最早、最科學的診病方法,也是中醫最主要的診病方法。《素問·五髒生成》曰:“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沉,可以指彆,五髒之象,可以類推。”即是佐證。
  中國古代醫學傢,不僅應用脈跳動的規律診斷疾病,而且還進行瞭廣泛、深入地研究,並取得瞭巨大成就。
  大約在先秦前,古人發現瞭肺、心、肝、脾、腎,簡稱五髒。與此同時,還發現脈跳動是為瞭供給全身營養。《靈樞·經脈》曰:“脈為營。”即是佐證。
  ……

前言/序言


《針道——讀中醫經典隨筆》 這是一本深入探索中醫精髓,以獨特視角解讀經典,洞察生命奧秘的隨筆集。作者憑藉深厚的國學功底與臨床經驗,將枯燥晦澀的醫學典籍化為引人入勝的智慧篇章。 本書並非一套僵化的理論教科書,而是作者在多年研讀《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中醫元典過程中的感悟與思考。每一篇隨筆都像一次心靈的對話,作者試圖撥開曆史的迷霧,還原中醫思想最本真的麵貌。他不僅僅是陳述古人的智慧,更是將這些智慧與現代人的生活、健康睏境相結閤,引發讀者對自身健康、疾病本質以及生命意義的深層思考。 在《針道》中,你不會讀到繁復的藥方與穴位圖解,而是會感受到一種“道”的流動。作者以“針”為引,象徵著中醫精準而細膩的診療智慧,也象徵著對生命經絡的深刻理解。他會引導你一同探尋“治未病”的哲學思想,理解疾病發生發展的內在規律,以及中醫“天人閤一”、“陰陽平衡”的宏大宇宙觀如何應用於個體生命。 本書的語言風格溫潤而富有詩意,作者善於運用比喻、引申,將抽象的醫學概念具象化,讓非中醫專業的讀者也能輕鬆領略其中妙趣。他可能從一則古老的醫案中,引申齣關於情誌對身體影響的深刻見解;也可能從某個節氣變化,闡述自然界與人體運行的緊密聯係。每一章節都仿佛一扇窗,窗外是博大精深的中醫世界,窗內是作者細膩的情感與深刻的洞察。 《針道》尤其適閤那些對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思想以及生命健康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它為你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中醫,讓你不再將其視為一種神秘的、遙不可及的醫學體係,而是化為一種生活智慧,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如果你渴望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找到一份內心的寜靜與對生命力量的全新認知,那麼這本書定能帶給你意想不到的啓迪。 它鼓勵你去觀察身體的細微變化,去理解情緒的起伏對健康的影響,去體會順應自然規律的重要性。通過對中醫經典的重新解讀,作者也試圖喚醒讀者內心深處對健康的責任感,以及對生命本身的敬畏之心。 《針道》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智慧之旅,一次與古聖先賢的精神對話。它以隨筆的自由形式,承載著厚重的醫學思想,展現瞭作者作為一名醫者、學者、以及生命探索者的情懷。閱讀這本書,如同在靜謐的書房裏,點上一盞燈,與一位智者促膝長談,娓娓道來,卻又字字珠璣,句句入心。它將帶領你,不僅僅是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更是在生命的河流中,感受到一股溫厚而強大的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初見此書,便被那充滿詩意的書名所吸引。“針道”,何其精煉,又何其深邃。我曾以為中醫的“道”,不過是藥物的配伍、經絡的走嚮,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以一種極其個人化的視角,將自己與經典對話的過程呈現齣來,仿佛在邀請讀者一同踏上這場充滿智慧的旅程。他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報告,而是充滿情感的文字,有他對古籍的敬畏,有他對先賢的崇拜,更有他對生命本身的深情。我特彆喜歡他對於一些經典醫案的解讀,那些充滿人情味的故事,讓我看到瞭醫學背後的人性光輝。他將復雜的理論,巧妙地融入到這些故事之中,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就領略到瞭中醫的精髓。讀他的書,就像是在品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覺得迴甘。他教會我如何去“看”中醫,如何去“悟”中醫,而不僅僅是去“學”中醫。

評分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一本教科書,而更像是一次心靈的對話。作者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分享瞭他在閱讀中醫經典過程中的點滴感悟。他的文字帶著一種溫潤的光澤,沒有絲毫的浮誇,隻有真誠與思考。我喜歡他那種“信手拈來”的敘述方式,仿佛他在自傢書房裏,一邊品茗,一邊與讀者分享他的所得。他對於那些看似晦澀難懂的理論,總能找到最貼切的比喻,最生動的例子,讓它們變得觸手可及。他對於“養生”的理解,也讓我受益匪淺,讓我明白中醫的精髓,不僅僅是治病救人,更是防病於未然,是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哲學。讀他的書,能感受到一種平靜的力量,一種對生命的熱愛,一種對傳統的深深眷戀。這是一種能夠滋養心靈的書籍,讀完之後,仿佛內心得到瞭淨化,思維也變得更加清晰。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深深吸引瞭我,一種素雅而又充滿古韻的氣息撲麵而來,仿佛能透過封麵感受到中醫那深厚的底蘊。拿到書的那一刻,就有一種捧著珍寶的感覺,迫不及待地翻開。作者的文字功底相當瞭得,筆觸細膩,字裏行間流淌著對中醫的熱愛和對生命的敬畏。他不是那種生硬地講解理論的學者,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娓娓道來,將那些看似枯燥晦澀的經典,轉化為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一個個觸動人心的感悟。我尤其喜歡他敘述那些曆史上的醫傢故事,那些醫聖醫德,那些醫案的神奇,讀來讓人心潮澎湃,仿佛置身於那個古老的年代,親曆那些懸壺濟世的瞬間。同時,作者在闡釋中醫理論時,也善於結閤現代的視角,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那些復雜的概念,讓像我這樣的中醫小白也能窺見其中的奧妙。這種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寫作方式,讓我覺得閱讀的過程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每一次翻開,都能有新的發現,新的領悟,仿佛與智者對話,受益匪淺。

評分

我一直對中醫懷有一種神秘的好奇感,總覺得它蘊含著一種東方智慧,卻又難以捉摸。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作者的筆觸就像一條蜿蜒的河流,帶著讀者在曆史的長河中徜徉,探索中醫的源頭活水。他沒有直接灌輸知識,而是通過一種“讀”和“隨筆”的方式,將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感悟分享齣來。我特彆欣賞他那種對經典的尊重,以及在尊重基礎上的創新性解讀。他會從一個很小的細節切入,然後層層剝繭,引申齣深遠的哲理。讀他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一個學者嚴謹治學的態度,又感受到他作為一個普通人,在生活中體悟中醫的溫暖。他對於“道”的理解,也讓我耳目一新,原來中醫的“道”,並不僅僅是病理生理的規律,更是一種與自然、與生命和諧相處的智慧。這種宏大的視角,讓我對中醫的認知不再局限於藥方和穴位,而是上升到瞭哲學的高度。每讀一章,都覺得自己的視野更加開闊,對人生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評分

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有濃厚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禮物。作者的文筆十分優美,字句間透露齣深厚的文化底蘊。他並非簡單地復述經典,而是將自己的閱讀心得,用一種非常個人化、又充滿啓發性的方式錶達齣來。我欣賞他那種對中醫“道”的探索,這種探索不僅僅局限於醫學本身,更是延展到瞭人生哲學、宇宙自然的層麵。他能夠從一句簡單的古語中,挖掘齣深刻的道理,並將其與現代人的生活體驗聯係起來。這種連接,讓古老的中醫智慧,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他寫那些關於“氣”、“神”的論述,尤其讓我印象深刻,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身體、與環境的關係。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一種對生命更加謙卑、更加敬畏的態度。

評分

研讀。。。。。。。。。。。。。。。。。。。。。。。。。。。

評分

書的內容很不錯,就是書有些薄

評分

與描述相符

評分

好書。

評分

與描述相符

評分

好書。

評分

研讀。。。。。。。。。。。。。。。。。。。。。。。。。。。

評分

研讀。。。。。。。。。。。。。。。。。。。。。。。。。。。

評分

與描述相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