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道——读中医经典随笔

针道——读中医经典随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焦顺发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针灸
  • 经络
  • 经典
  • 随笔
  • 养生
  • 健康
  • 文化
  • 医学
  • 中医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281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871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5
字数:1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针道 读中医经典随笔》内容简介:中华医药源远流长,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学说纷呈,流派林立,要想真正理解、弄懂、掌握和运用她,博览、熟读历代经典医籍,深入钻研,精思敏悟是必经之路。古往今来,凡是名医大家,无不是在熟读精研古籍名著,继承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厚积薄发、由博返约而成为一代宗师的。

目录

脉篇
心血脉系统
从脉跳动到血气行
读《素问·五脏生成》篇随笔
读《灵枢·营气》篇随笔
读“肺朝百脉”之悟
心血脉正常与异常
读“手少阴气绝”之悟
读“绝不至日死”之悟
读“在体为脉,在脏为心”之悟
读《灵枢·经脉》篇随笔

针篇
针刺脑神筋(经、机)系统治病
读“上守神”之悟
读“上守机”之悟
析“虚则实之,满则泄之”
读“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新悟
上古时代人体的神经系统
析“刺之而气不至”
析“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浅析“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
索解《素问·气穴论》
气与神经系统
笑谈“督脉”数千载
读《灵枢·九针十二原》篇随笔

案例分享篇
案1 脑出血(左侧肢体偏瘫8年)
案2 脑出血(走路困难、平衡障碍6年)
案3 急性基底节损害(基底节出血4个月)
案4 脑出血(表述性失语、书写困难)
案5 桥脑、延脑多发性梗死
案6 中风(双侧椎动脉80%堵塞)
案7 脑挫伤(右侧肢体偏瘫、失语)
案8 右侧脑挫伤(左侧肢体偏瘫)
案9 左侧脑挫伤(右侧肢体偏瘫)
案10 脑挫伤(右侧肢体偏瘫3天)
案11 脑挫伤(左侧肢体偏瘫2天)
案12 重型颅脑损伤(后遗四肢瘫痪、语言障碍4年)
案13 重型颅脑损伤(记忆力丧失12年)

精彩书摘

  《针道 读中医经典随笔》: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即是说每次呼吸脉动7次为躁。
  以此为例,则每分钟呼吸12次,脉动84次;呼吸14次,脉动98次;呼吸16次,脉动112次;呼吸18次,脉动126次;呼吸20次,脉动140次。每分钟呼吸12~20次,脉动即是84~140次,这就是脉动急。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日死”,即是说每次呼吸脉动在9次以上常可引起死亡。
  以此为例,则每分钟呼吸12次,脉动108次;呼吸14次,脉动126次;呼吸16次,脉动144次;呼吸18次,脉动162次;呼吸20次,脉动180次。每分钟呼吸按12~20次计算,脉动即是108~180次。常可引起死亡。
  “脉绝不至日死,乍疏乍数日死”,即是说脉频发性突然停跳、或忽快忽慢者,常常会死亡。
  因脉独动不休,特命名为动脉。《素问·三部九候论》曰:“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即是部分佐证。
  因脉跳动是生命的重要现象,据此能判断出入的健康、患病和死亡,古人因此创用了摸脉诊病法。这是世界最早、最科学的诊病方法,也是中医最主要的诊病方法。《素问·五脏生成》曰:“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即是佐证。
  中国古代医学家,不仅应用脉跳动的规律诊断疾病,而且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大约在先秦前,古人发现了肺、心、肝、脾、肾,简称五脏。与此同时,还发现脉跳动是为了供给全身营养。《灵枢·经脉》曰:“脉为营。”即是佐证。
  ……

前言/序言


《针道——读中医经典随笔》 这是一本深入探索中医精髓,以独特视角解读经典,洞察生命奥秘的随笔集。作者凭借深厚的国学功底与临床经验,将枯燥晦涩的医学典籍化为引人入胜的智慧篇章。 本书并非一套僵化的理论教科书,而是作者在多年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元典过程中的感悟与思考。每一篇随笔都像一次心灵的对话,作者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还原中医思想最本真的面貌。他不仅仅是陈述古人的智慧,更是将这些智慧与现代人的生活、健康困境相结合,引发读者对自身健康、疾病本质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层思考。 在《针道》中,你不会读到繁复的药方与穴位图解,而是会感受到一种“道”的流动。作者以“针”为引,象征着中医精准而细腻的诊疗智慧,也象征着对生命经络的深刻理解。他会引导你一同探寻“治未病”的哲学思想,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中医“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宏大宇宙观如何应用于个体生命。 本书的语言风格温润而富有诗意,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引申,将抽象的医学概念具象化,让非中医专业的读者也能轻松领略其中妙趣。他可能从一则古老的医案中,引申出关于情志对身体影响的深刻见解;也可能从某个节气变化,阐述自然界与人体运行的紧密联系。每一章节都仿佛一扇窗,窗外是博大精深的中医世界,窗内是作者细腻的情感与深刻的洞察。 《针道》尤其适合那些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以及生命健康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医,让你不再将其视为一种神秘的、遥不可及的医学体系,而是化为一种生活智慧,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如果你渴望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份内心的宁静与对生命力量的全新认知,那么这本书定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启迪。 它鼓励你去观察身体的细微变化,去理解情绪的起伏对健康的影响,去体会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通过对中医经典的重新解读,作者也试图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健康的责任感,以及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之心。 《针道》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智慧之旅,一次与古圣先贤的精神对话。它以随笔的自由形式,承载着厚重的医学思想,展现了作者作为一名医者、学者、以及生命探索者的情怀。阅读这本书,如同在静谧的书房里,点上一盏灯,与一位智者促膝长谈,娓娓道来,却又字字珠玑,句句入心。它将带领你,不仅仅是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更是在生命的河流中,感受到一股温厚而强大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一种素雅而又充满古韵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能透过封面感受到中医那深厚的底蕴。拿到书的那一刻,就有一种捧着珍宝的感觉,迫不及待地翻开。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了得,笔触细腻,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中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他不是那种生硬地讲解理论的学者,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娓娓道来,将那些看似枯燥晦涩的经典,转化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感悟。我尤其喜欢他叙述那些历史上的医家故事,那些医圣医德,那些医案的神奇,读来让人心潮澎湃,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年代,亲历那些悬壶济世的瞬间。同时,作者在阐释中医理论时,也善于结合现代的视角,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那些复杂的概念,让像我这样的中医小白也能窥见其中的奥妙。这种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写作方式,让我觉得阅读的过程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每一次翻开,都能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仿佛与智者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一本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作者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分享了他在阅读中医经典过程中的点滴感悟。他的文字带着一种温润的光泽,没有丝毫的浮夸,只有真诚与思考。我喜欢他那种“信手拈来”的叙述方式,仿佛他在自家书房里,一边品茗,一边与读者分享他的所得。他对于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理论,总能找到最贴切的比喻,最生动的例子,让它们变得触手可及。他对于“养生”的理解,也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中医的精髓,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是防病于未然,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读他的书,能感受到一种平静的力量,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一种对传统的深深眷恋。这是一种能够滋养心灵的书籍,读完之后,仿佛内心得到了净化,思维也变得更加清晰。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礼物。作者的文笔十分优美,字句间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并非简单地复述经典,而是将自己的阅读心得,用一种非常个人化、又充满启发性的方式表达出来。我欣赏他那种对中医“道”的探索,这种探索不仅仅局限于医学本身,更是延展到了人生哲学、宇宙自然的层面。他能够从一句简单的古语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并将其与现代人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这种连接,让古老的中医智慧,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他写那些关于“气”、“神”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身体、与环境的关系。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一种对生命更加谦卑、更加敬畏的态度。

评分

初见此书,便被那充满诗意的书名所吸引。“针道”,何其精炼,又何其深邃。我曾以为中医的“道”,不过是药物的配伍、经络的走向,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极其个人化的视角,将自己与经典对话的过程呈现出来,仿佛在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充满智慧的旅程。他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情感的文字,有他对古籍的敬畏,有他对先贤的崇拜,更有他对生命本身的深情。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经典医案的解读,那些充满人情味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医学背后的人性光辉。他将复杂的理论,巧妙地融入到这些故事之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领略到了中医的精髓。读他的书,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觉得回甘。他教会我如何去“看”中医,如何去“悟”中医,而不仅仅是去“学”中医。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怀有一种神秘的好奇感,总觉得它蕴含着一种东方智慧,却又难以捉摸。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作者的笔触就像一条蜿蜒的河流,带着读者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探索中医的源头活水。他没有直接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一种“读”和“随笔”的方式,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分享出来。我特别欣赏他那种对经典的尊重,以及在尊重基础上的创新性解读。他会从一个很小的细节切入,然后层层剥茧,引申出深远的哲理。读他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一个学者严谨治学的态度,又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体悟中医的温暖。他对于“道”的理解,也让我耳目一新,原来中医的“道”,并不仅仅是病理生理的规律,更是一种与自然、与生命和谐相处的智慧。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对中医的认知不再局限于药方和穴位,而是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每读一章,都觉得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对人生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评分

与描述相符

评分

研读。。。。。。。。。。。。。。。。。。。。。。。。。。。

评分

研读。。。。。。。。。。。。。。。。。。。。。。。。。。。

评分

研读。。。。。。。。。。。。。。。。。。。。。。。。。。。

评分

好书。

评分

研读。。。。。。。。。。。。。。。。。。。。。。。。。。。

评分

书的内容很不错,就是书有些薄

评分

研读。。。。。。。。。。。。。。。。。。。。。。。。。。。

评分

与描述相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