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第六版)(万千心理)

认知心理学(第六版)(万千心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斯腾伯格(Sternberg R. J.) 著,邵志芳 译
图书标签:
  • 认知心理学
  • 心理学
  • 认知
  • 思维
  • 记忆
  • 学习
  • 注意
  • 问题解决
  • 决策
  • 第六版
  • 万千心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06500
版次:6
商品编码:11830539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特色:

— 围绕人类智力这一核心线索,整合认知心理学的众多概念。

— 将贯穿认知心理学的7个重要论题交织体现于全书各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读者视野。

— 强调认知心理学在其他领域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现研究与应用的有机联系。

— 文风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让认知心理学变得趣味盎然,不再枯燥。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美国长期畅销的小学教师培训教材,已经更新至第九版(其姐妹篇《透视中学生课堂行为—中学教师的课堂管理指南》同时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书的两位作者在30多年里,对不同类型学校的数百个班级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对小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及其原因做了细致的分析,旨在为小学教师建立和完善全面的课堂管理方案提供指导。


  在本书中,作者既系统地介绍了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又探讨了针对不同问题情境的课堂管理策略;既有对理论方法的阐述,又有对具体案例的评析。


  本书有助于小学教师了解小学生的课堂行为和心理特点,全面掌握课堂管理的方法与技术,有效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轻松破解各种课堂管理难题,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它具有突出的实践指导性,是小学教师不可多得的课堂管理指南!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罗伯特·J·斯腾伯格,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的教务长、副校长、心理学教授(至本书出版时,斯腾伯格已转任康奈尔大学人类发展教授)。此前,他曾担任塔夫茨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教授。再之前,他是耶鲁大学心理学和教育学IBM教授。

斯腾伯格在耶鲁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他还拥有11项名誉博士头衔。

斯腾伯格博士曾获奖无数,包括美国心理学协会(APS)颁发的詹姆斯·麦基恩·卡特尔奖,美国心理学会(APA)颁发的青年职业生涯和麦肯里斯奖,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颁发的优秀图书及研究评论奖等。

斯腾伯格博士担任过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东方心理协会主席,目前是大脑与行为科学联合协会的候任主席。此外,他还是期刊《心理学报》(Psychological Bulletin)、《APA当代心理学书籍评论》的编辑以及实验心理协会会员。他曾担任耶鲁大学(后来是塔夫茨大学)能力·资历·专长心理学中心的主任。


卡琳·斯腾伯格,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的兼职助理教授。她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还在德国卡尔斯鲁尔合作教育大学获得了MBA学位。她在耶鲁大学完成了一部分博士研究,在康涅狄格大学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后心理学研究。后来,她曾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策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担任研究助理。2008年,她与丈夫斯腾伯格一起创立了斯腾伯格咨询公司。该公司的重点应用方向是将他们关于智力、智慧、创造力和领导力等方面的理论付诸实践,其主营业务是基于他们的理论开展的咨询工作和产品开发(例如高等教育机构的招生考试、各种培训计划等)。



译者简介

  邵志芳,198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并留校任教。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认知心理学研究,并讲授心理统计学、认知心理学等课程。曾在SSCI和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著有《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认知心理学—理论、实验和应用》(第二版,2015年获得四年一届的上海市高校教材奖)《思维心理学》(第二版)《社会认知》等教材和专著。主要翻译作品有《基础与应用心理学》(闵斯特伯格著)和《认知心理学》(索尔索等著,第七、八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本书作者斯腾博格博士在心理学研究与写作方面均获得极高的成就。他提出的三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三元爱情理论、思维风格理论等深深影响了现代心理学研究,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本书凝结了斯腾博格博士长期以来的勤奋与创造,是一部充满个人魅力的经典教材。

目录

第1章 导言

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的哲学前身:理性主义-经验主义

认知心理学的心理学前身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认知与智力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认知心理学的根本理念

认知心理学的重要论题

本章总结

反思: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问题

重要术语


第2章 认知神经科学

大脑中的认知:大脑的解剖结构和机制

考察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大脑疾患

智力与神经元

重要论题

本章总结

反思: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问题

重要术语


第3章 视知觉

从感觉到知觉

知觉的途径:我们怎样解释自己之所见?

对物体和形状的知觉

环境有助于知觉

知觉障碍

为何至关重要?实际生活中的知觉

重要论题

本章总结

反思: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问题

重要术语


第4章 注意与意识

注意与意识的本质

注意

注意失效的结果

应对一个嘈杂的世界——习惯化与适应

注意中的自动过程与控制过程

意识

重要论题

本章总结

反思: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问题

重要术语


第5章 记忆:模型与研究方法

测量记忆所用的任务

记忆模型

特殊记忆与神经心理学

重要论题

本章总结

反思: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问题

重要术语


第6章 记忆过程

信息的编码与传递

提取

遗忘过程与记忆失真

记忆的建构性

重要论题

本章总结

反思: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问题

重要术语


第7章 记忆的风景:心理表象、地图与命题

知识的心理表征

表象的心理操纵

表象与命题的合成

空间认知和认知地图

重要论题

本章总结

反思: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问题

重要术语


第8章 知识的组织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的组织

关于怎样做的表征: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与非陈述性知识表征的整合模型

重要论题

本章总结

反思: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问题

重要术语


第9章 语言

什么是语言?

语言理解

阅读

交谈和短文的理解:语篇

重要论题

本章总结

反思: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问题

重要术语


第10章 语境与语言

语言与思维

社会语境中的语言

动物有语言吗?

语言的神经心理学

重要论题

本章总结

反思: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问题

重要术语


第11章 问题解决与创新

问题解决环

问题的种类

问题解决的障碍与助力

专长:知识与问题解决

创新

重要论题

本章总结

反思: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问题

重要术语


第12章 决策与推理

判断和决策

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从另一角度看推理

关于推理的神经科学

重要论题

本章总结

反思: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问题

重要术语


术 语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10章 语境与语言

我们学习本章时要探讨的问题:

1. 语言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的?

2. 我们的社会情境如何影响我们的语言运用?

3. 我们怎样通过研究大脑来了解语言?这些研究揭示了哪些现象?

你相信吗:不用数词还能计数?

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发展出了表示数字的单词——数词。就算它们有计数系统和数词,这些系统和数词也可能截然不同。生活在巴西亚马孙河畔的毗拉哈部落,只有3个数词——“一”、“二”和“多”。数词如此缺乏,会不会影响人们加工大数目的能力?彼得·戈登(Petery Gordon)用毗拉哈部落的成员做实验,结果发现确实会产生影响。他让参与者完成一些匹配任务——他将一定数目的电池排成行,并要求参与者也排出相同数目的电池。虽然参与者正确匹配的数目能达到3,但其成绩随着数目的增加而下降。这一发现表明,人类没有与生俱来的对大数目进行计数的能力。缺乏大数目的词汇可能会阻止人们加工这些大数目(Gordon,2004)。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人在社会情境中如何使用语言,以及情境如何影响人的语言和认知。

“我的医生是个屠夫。”

“他的屋子就是个老鼠窝。”

“她的布道就是安眠药。”

“英雄配美人,阿狗配阿猫。”

“受虐待的孩子是两条腿的定时炸弹。”

“在董事会议上,老板是老虎,而在我面前,他就变成了一只猫。”

“广告牌是贴在风景画上的膏药。”

“我的表兄像白开水一般乏味。”

“约翰的前女友榨干了他的油水。”

从字面上讲,上面的语句没有一个是真的。然而,熟练的英语读者不难理解这些隐喻以及字面以外的意思。我们如何完成这样的理解?我们能理解语言中字面以外的意思,其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可以将单词放在一个更广泛的语言、文化、社会和认知情境中加以

理解。

在本章中,我们将首先考察语言的认知情境——即考察语言和思维是怎样相互影响的。接着,我们将讨论语言运用的社会情境。之后,我们将探讨动物语言,因为透过它,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最后,我们要考察神经心理学对语言的一些见解。虽然本章的主题比较松散,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元素:都提到一个问题——日常情境中怎样运用语言?在日常情境中,我们需要怎样与他人沟通,才能使我们的沟通尽可能有意义?

语言与思维

语言研究中最有趣的一个领域是语言和人类思维的关系(Harris,2003)。许多人相信语言塑造了思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美国心理学协会的《出版手册》对研究者作品中的“政治正确性”给予很大的重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政客和媒体喜欢使用标签(如“自由斗士”与“恐怖分子”、“外科手术式的打击”与“狂轰滥炸”)(Stapel Semin,2007)。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人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我们在这里只能讨论其中一部分。对不同语言和方言的对比研究形成了本节的基础。

语言之间的差异

为什么世界上不同的语言有如此之多?语言的运用对人类思维有何影响?运用特定的语言对人类思维又有何影响?正如你所知道的,每一门语言都有自己的词汇。每一门语言都有自己的句法结构。这些差异往往反映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物质和文化环境的差异。以词汇为例,在缅甸的加罗地区,那里的词汇区分了许多种类的大米。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那里的人们生活在水稻种植文化中。而阿拉伯游牧民族关于骆驼的单词超过20个。加罗人对水稻和阿拉伯人对骆驼的概念比其他文化群体的人更具体、更复杂。由于这些语言差异,加罗人对水稻的思考会不会跟我们不同?阿拉伯人对骆驼的思考会不会也跟我们不同?想一想我们是怎么讨论电脑的。我们区分计算机的许多方面,包括它是台式机还是笔记本,是PC还是MAC,用的是Linux还是Windows操作系统。如果某个文化的某个人的词汇中没有“计算机”,那这个人也不需要这么多单词和特性来描述这些计算机之间的区别。但是,可以想见,每一台计算机都有其不同的性能和特点。显然,见过计算机的人想到计算机的方式不同于没见过计算机的人。

不同语言的句法结构也是不同的。几乎所有的语言都允许某种沟通方式,用来表达动作、动作的施事者和受事者(Gerrig Banaji,1994)。不同语言在这个方式上的差异在于典型陈述句中主语、动词和宾语的先后顺序。此外,句子中必须包括的关键要素在语法上的变化和标记也各有千秋。例如,用英语描述过去行为时,我们表示动作发生在过去的办法是改变动词的形式。例如,将“walk”(步行)变为过去式“walked”。而在西班牙语和德语中,动词还必须标明施事者是单数还是复数,是第一人称、第二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在土耳其语中,动词的形式还要同时指明动作是说话者目睹或直接经历的,还是通过间接转述得知的。包括这些在内的各种强制性句法结构规则的差异,会影响(甚或制约)语言使用者的思考吗?我们将在接下来的两节仔细审视这些问题,探讨语言相对论和语言普适论观点。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语言是否影响思维”这一问题牵涉的概念是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系统,而这些不同的认知系统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因此,根据语言相对论,加罗人对水稻的看法与我们不同。例如,加罗人关于水稻的认知范畴的数目肯定比讲英语的人更多些。加罗人会怎样思量水稻?据说,加罗人对水稻的看法不同于(或许是远远复杂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因为英语中只有很少几个关于水稻的单词。由此可见,语言塑造了思维。有证据表明,发生词汇学习的部分原因是幼儿在心理上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概念(Carey,1994;Xu因

Carey,1995,1996)。这就容易理解婴儿能在心理上区分自己遇上的不同类型的对象。这些区分想必是婴儿所在文化所要求的。

语言相对论假设有时也被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它是以这个学说两位最有力的传播者的名字命名的。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1941/1964)写道:“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或经历到的很大程度上对应于我们的所作所为,因为我们社会的语言习惯预设了某些解释”(第69页)。沃尔夫(Whorf,1956)则更加鲜明地陈述了这种观点:

遵照母语提供的线索剖析大自然。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现象本身不带有任何明显的分类标记。相反,万花筒般的世界,必须通过我们的头脑组织起来——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我们头脑中的语言系统组织起来的。(第213页)

在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中,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一个得到了最广泛讨论的理论(Lonner,1989)。然而,这个理论有点越传越神。例如,许多社会科学家们特别愿意接受和传播这样一个说法——爱斯基摩人有许多单词来表示雪,而表示雪的英文单词只有一个。与这个流行的说法相反,爱斯基摩人并没有那么多关于雪的单词(Martin,1986)。“对爱斯基摩人略有了解(更准确地说,对从西伯利亚到格陵兰的因纽特和尤皮克人的语言略有了解)的人都不曾提过他们有那么多关于雪的单词”(Pullum,1991,第160页)。劳拉·马丁(Laura Martin)是为揭穿神话付出最多努力的人,她明白自己的同事何以如此喜欢神话。但是当她指出神话的荒诞时,同事们的反应让她很“失望”——她说,大多数人认为无论是真是假,“反正这个例子很好”(Adler,1991,第63页)。显然,我们必须相对谨慎地解释语言相对论的研究结果。

让我们考虑一下比较温和版本的语言相对论——语言也许决定不了思想,但肯定能影响思想。我们的思想和语言无处不在相互作用着,我们现在了解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显然,语言促进了思想;它甚至影响知觉和记忆。因为某种原因,我们操纵非语言的表象的手段十分有限(Hunt Banaji,1988)。这些限制让运用语言促进心理和操作变得很值得一试。即使是在回忆或重画无意义的图片(涂鸦)时,对图片给出的文字标签也能影响结果(Bower, Karlin, Dueck,1975)。一旦加上某个特定的标签,再想把图看作另一样东西就很难了(Glucksberg,1988)。

心理学家从两可图(见第4章和第7章)中发现了这样的结果。向参与者呈现一个特定的标签,他们回忆出来的结果往往更接近那个标签的样子。例如,参与者看到两个圆圈用一条线连接起来的图,如果给他们的标签是“眼镜”,他们回忆时画出来的图就接近眼镜;给他们的标签是“哑铃”,他们的回忆就接近哑铃。具体来说,标签不同,参与者画出来的连线会相应拉长或缩短。

语言也影响我们在记忆中编码、存储和提取信息的方式。还记得第6章中关于“洗衣服”标签的例子吗?该标签增强了人们的回忆和对文本问题的理解(Bransford Johnson,1972,1973)。与此类似,提供证词的目击者受到提问者措辞的强烈影响(Loftus

Palmer,1974;参见第6章对目击者证词的内容)。在一项著名的研究中,研究者向参与者呈现一场交通事故(Loftus Palmer,1974)。接着,要求参与者描述汽车在事故之前的速度。问题中关于事故造成后果的不同措辞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些措辞包括“粉碎”、“相撞”、“碰上”、“碰到”等。当用到“粉碎”时,参与者对于车速的估计明显高于见到另外几种措辞。“粉碎”的含义似乎让参与者偏向高估速度。同样,一周之后当参与者被问到是否看到碎玻璃时,原来听到问题中有“粉碎”措辞的参与者比其他参与者更多地表示肯定(Loftust Palmer,1974)。由于没有其他环境变量影响参与者,所以对事故的不同描述应该是不同的措辞造成的。

就算让参与者自己做出描述,他们的目击证词的精确性也会随之下降(Schooler Engstler-Schooler,1990)。有机会写一篇文字描述观察到的一个事件、一个特定的颜色或一张特定的脸,其实反而会损害回忆的精确性。当参与者判定关于某个事件(实际的颜色或面孔)的说法时,如果先前让他们描述过这个事件,他们的正确率反而会下降。更奇怪的是,给参与者足够的时间做判断,他们回答的正确率反而不如做出迅速反应时的情形。换句话说,有时间反省自己的答案会让参与者的反应更倾向于符合他们过去说过的话或写过的文字,却不那么符合他们所看到的情景。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吗?几乎可以肯定有密切关系。如果语言限制思想,我们就可能看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没有合适的词来表达这些解决方案。想一想我们对说别的语言的人的各种误解。例如,本书作者之一曾在日本与一位日本大学生交谈,他称作者为“Aryan”(雅利安人)。作者解释说,这个概念在现实中不成立。原来,他是想说“Alien”(外星人),而日本人恰好“l”和“r”是不分的。即使这样,被称为“外星人”的作者也感到很不适。根据萨丕尔-沃尔夫的理论,误解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其他语言对单词的解析以及对音位使用不同于我们的母语。万幸的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极端版本没有得到支持。这种极端版本认为,我们是语言的奴仆。


前言/序言

译者序

罗伯特·斯腾伯格的《认知心理学》(第六版)中文版终于完工了。去年3月,万千心理的高小菁编辑向我推荐了这本书,希望我将其译成中文。经过一年的努力,现在终于可以交稿了。

国内外关于认知心理学的教材很多,其中有不少历经多次修订的老牌教材,斯腾伯格的这本就是其中的一部名作。这本书如此出名,与斯腾伯格其人有很大的关系。斯腾伯格博士在其心理学的从业生涯中,以极其旺盛的精力和热情投入研究和写作。他先后提出了多个著名的理论,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元智力理论和成功智力理论外,他还提出了三元爱情理论和思维风格理论,他对推理机制的研究也很深入细致。勤奋和创新精神为他带来了无数荣誉。这本历经五次修订的《认知心理学》更是斯腾伯格博士多年心血的结晶,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斯腾伯格的心理学思想和成就,是所有认知心理学教材中最富个人魅力的

作品。

本书的全部翻译由我独立完成。我从一开始就想尝试能否在一年之内译成这样一部鸿篇巨著,现在看来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不过,翻译如此顺利,一方面要感谢斯腾伯格准确简洁的叙述风格。原著朴实无华,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高深的典故,那种“穿靴戴帽”、“叠床架屋”的超长句子也很少看到。对于文中时常出现的多个相互关联的短句,我把它们连成了简单的复合句,以更加贴近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而且,一本数十万字的书,其中难免有难懂甚至错讹之处。我曾两次就积累的问题发邮件直接向斯腾伯格博士请教,他都迅速给予了回复。有些地方,我提出或许有更好的表述方式,博士亦表示了赞同。

另一方面,我还要感谢一批特殊的读者。他们是我请来专门捉译文中“虫子”的“啄木鸟”。由于习惯的关系,作者往往看不出自己文章的毛病。而这些“啄木鸟”认真阅读了每一句译文,找出了不少不易觉察的错误,疏通了一些半通不通的句子,还指出了一些专家明白但读者未必理解的内容。他们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译文的质量。他们是我的六位研究生:庄舒、王坤、黄红颜、吴惠宁、段芮和陶梦喆,以及四位本科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杨阳、赖新蓁,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万熙宇,复旦大学心理学系的邵意如。

我还要感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而且,这种理解和支持是长期的、一贯的,非常宝贵。

最后,希望越来越多的读者能喜爱这本书,喜爱认知心理学。

邵志芳

2015年2月28日

于华东师范大学



《认知心理学:探索思维的奥秘》 引言: 人类的心智,如同浩瀚的宇宙,充满了未知的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自古以来,哲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们便试图理解人类的思维过程,从感知世界到形成思想,从记忆储存到解决问题。认知心理学,作为一门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学科,正是聚焦于这一核心命题,致力于揭示人类心智的运作机制。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踏上一场引人入胜的思维探索之旅,深入剖析认知过程的各个层面,理解我们如何感知、学习、记忆、思考和决策。我们不仅将审视这些过程的理论模型,还将探讨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帮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以及他人。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的范式与历史 在本章中,我们将追溯认知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脉络。从早期对意识的哲学思辨,到行为主义对内在心理过程的忽视,再到认知革命的兴起,我们将梳理出推动这一学科发展的关键思想转变和里程碑事件。我们将探讨早期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流派,如格式塔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等,以及它们各自的贡献和局限。此外,我们还会介绍当前认知心理学研究中主流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神经影像学技术等,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理解认知心理学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并对其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章:感知:构建我们眼中的世界 感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它使我们能够从纷繁复杂的感觉信息中提取有意义的内容。本章将详细阐述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基本感官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加工过程。我们将探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机制如何协同工作,使我们能够识别物体、理解声音、感受冷暖。从客体识别的奥秘到空间知觉的形成,从注意力的选择性到感知恒常性,我们将深入解析感知过程中一系列令人着迷的现象。例如,我们将探讨为什么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我们仍然能辨认出同一颜色;又如,我们将解析为什么即使物体在视野中移动,我们仍能感知到其形状不变。通过对感知过程的细致分析,我们希望能帮助读者理解,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并非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由我们心智积极建构出来的表征。 第三章:注意:聚焦于我们所关注的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注意力成为了稀缺资源。本章将深入探讨注意力的本质、类型及其功能。我们将介绍多种注意力理论,如过滤模型、衰减模型和多阶段模型,并分析这些理论如何解释我们如何选择性地接收信息,忽略其他无关刺激。我们将探讨定向注意力和持续注意力的机制,以及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将研究注意力的局限性,如“变化盲视”现象,以及这些局限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表现。理解注意力的运作规律,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工作效率,甚至在复杂环境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都至关重要。 第四章: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信息的存储与提取 记忆是人类认知活动的核心功能之一,它使我们能够保留过去的信息,并将其用于指导当前的行动。本章将首先聚焦于工作记忆,即我们在执行任务时临时存储和加工信息的系统。我们将介绍工作记忆的结构模型,如巴德利的模型,并探讨其容量、编码和复述策略。随后,我们将转向长时记忆,即我们永久性存储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系统。我们将区分陈述性记忆(包括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与程序性记忆,并详细阐述信息如何从工作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以及我们如何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我们将探讨记忆编码的策略,如精加工、组织化和联想,以及遗忘的机制,如衰退、干扰和提取失败。本章的重点将在于理解记忆的结构、功能以及影响记忆效率的因素,为后续的学习和信息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第五章:学习与知识的获取 学习是人类适应环境、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根本途径。本章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探讨学习的各种理论和机制。我们将回顾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如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并重点介绍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如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roach to learning, constructivism, and social cognitive theory。我们将分析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各个环节,包括输入、加工、存储和输出。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学习,如概念学习、技能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以及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如动机、 prior knowledge and learning strategies。此外,我们还将讨论如何通过有效的学习策略来促进知识的获取和内化,例如,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理解,如何掌握学习材料的重点,以及如何利用反思来巩固学习成果。 第六章:语言:沟通与思维的桥梁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它不仅是我们沟通交流的工具,更是我们思维形成和发展的载体。本章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深入剖析语言的结构、理解与产生过程。我们将探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的基本构成要素,以及它们如何协同作用,构成完整的语言系统。我们将研究语言理解的机制,包括词汇识别、句子解析和篇章整合。我们将分析语言产生的影响因素,如思维的组织、词汇的选择和句法的构建。此外,我们还将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即语言是否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或者思维是否主导了语言的产生。本章的讨论将帮助读者理解语言的复杂性,以及它在认知活动中的核心地位。 第七章:思维与推理:解决问题与做出决策 思维是人类进行抽象思考、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的核心认知过程。本章将深入探讨思维的本质,包括概念的形成、问题的定义和解决的策略。我们将介绍多种问题解决的理论模型,如试探法、算法和启发式。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问题,如规则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不同方法。此外,我们还将聚焦于推理过程,包括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我们将探讨推理中的常见偏差,如确认偏差、锚定效应和可得性启发式,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理解思维与推理的机制,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分析问题,做出更理性的决策,并避免常见的认知陷阱。 第八章:决策:选择与判断的艺术 决策是人类在不确定环境下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本章将深入探讨决策的认知过程,包括风险评估、信息整合和偏好形成。我们将分析几种经典的决策理论,如期望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并探讨它们在解释人类行为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我们将研究影响决策的因素,如情绪、经验和个体差异。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决策中的常见偏差,如过度自信、损失规避和群体思维,以及如何识别和克服这些偏差。本章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决策的复杂性,并学习更有效的决策策略,以做出更明智和更有利的选择。 第九章:元认知:认识我们自己的认知 元认知,即“认识我们的认识”,是人类高级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探讨元认知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包括对自身认知过程的监控、调节和评估。我们将研究元认知知识,即我们对认知过程的理解,以及元认知技能,即我们管理和控制认知过程的能力。我们将探讨元认知在学习、问题解决和决策等任务中的重要性。例如,一个学生是否能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往往取决于其元认知能力。本章将帮助读者认识到元认知的重要性,并学习如何提升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 第十章:认知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将探讨认知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我们将展示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如何应用于教育,例如,如何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应用于用户体验设计,例如,如何创造更直观易用的产品;如何应用于临床心理学,例如,理解和治疗认知障碍;以及如何应用于法律、商业和人机交互等领域。通过这些实际案例的分析,我们将使读者深刻体会到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并鼓励读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优化自己的认知行为。 结语: 通过对认知心理学各个层面的深入探讨,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对人类思维的复杂性和精妙性有更深刻的理解。本书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引导读者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成为更具洞察力、更有效率的学习者、思考者和决策者。思维的探索永无止境,愿这本书能够激发您对心智奥秘的持久兴趣,并在这场永恒的探索之旅中,成为您宝贵的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就阅读体验而言,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但绝不晦涩难懂。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总能找到一个精准且易于理解的措辞。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开头设置的“引导性问题”,这些问题通常直指该章节的核心困惑,能立刻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并明确接下来的阅读目标。例如,探讨创造力时,它不是直接给出定义,而是先抛出“创造性思维是否遵循可预测的模式?”这样的疑问,引导读者带着批判性思维进入文本。这种教学设计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评分

这本书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厚度和清晰的排版所吸引。我之前读过几本关于心理学入门的书籍,但大多侧重于宏观的理论介绍,对于具体认知过程的剖析总觉得有些肤浅。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扎实,尤其是在记忆、注意力和问题解决这些核心议题上,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各种经典实验和最新的研究发现。比如,在描述工作记忆模型时,不仅仅是罗列出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更是结合了大量的实验证据,让我能清晰地理解信息是如何在大脑中被暂时储存和加工的。对于像我这样想深入了解人类思维机制的读者来说,这种详实而又逻辑严密的论述方式,简直是如获至宝。书中的图表制作得非常精良,很多复杂的认知流程图,一看便知,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内容量确实非常大,初次阅读时需要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吸收。我个人的方法是采用分块阅读策略,一次只攻克一个主要的认知功能模块,并且习惯在每读完一个小节后,用自己的话在笔记本上进行总结和重述,以确保信息的有效编码。尽管如此,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非常清晰,章节之间承接自然,很少有跳跃感。它不是那种一目十行的“快餐式”读物,而更像是一部工具书,当你需要回顾或深入研究某个具体认知现象时,它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就展现出了无可替代的价值。它为我建立了一个坚实而完整的认知科学知识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介绍最新发展趋势时的前瞻性。在谈到语言理解和表征时,作者没有止步于传统的心理语言学模型,而是引入了神经科学和计算模型的一些观点,探讨了语言是如何在大脑皮层中构建意义的。这对于我这个对交叉学科感兴趣的人来说,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新视角。它让我意识到,认知心理学远非一门孤立的学科,它正在与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度融合,共同探索智能的本质。书后的参考文献列表也非常详尽,如果对某个特定主题有更深的研究兴趣,完全可以顺藤摸瓜,找到最前沿的原始文献进行阅读,体现了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意义。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案例分析上的广度与深度。它并没有将认知心理学束之高阁,而是非常巧妙地将理论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紧密联系起来。读到关于决策制定的章节时,书中分析了好几个著名的“非理性”选择案例,比如赌徒的谬误或者框架效应。这些分析不是简单的理论套用,而是细致地拆解了人们在特定情境下,认知捷径(启发法)是如何误导判断的。我常常在阅读时停下来,反思自己最近做过的某个决定,然后豁然开朗地意识到自己当时可能陷入了某种已知的认知偏差。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让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知识吸收,而更像是一场与自己大脑的对话,促使我不断审视和优化自己的思维习惯。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斯腾伯格是当代认知心理学界的大家,此书与相对年轻的凯瑟琳•加洛蒂的《认知心理学》可谓该领域双璧,可同时参照阅读!

评分

书还好,就是书的表面有点胶,这个不满意,不过不影响

评分

也是同一时候一起买的多本心理类的书籍。

评分

本书印刷质量好,物流速度快,是一本很好的心理学教材

评分

宝贝儿非常好!物流非常快!好评!

评分

给家人买的,很好很方便

评分

还行吧,得慢慢看。

评分

也是同一时候一起买的多本心理类的书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