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國內外工作在科研一綫的醫學專傢、世界一流的科學記者和科學作傢,為您帶來內容嚴謹客觀、語言生動有趣的科學報道,展示飲食、運動、衰老、新型傳染病、癌癥、艾滋病、基因治療、人造器官等研究領域的**進展,展示醫學發展趨勢,深度解讀醫學新知。
內容簡介
《為何美味難以抗拒?》《運動改造人體》《長壽基因導緻老年病》《治愈癌癥將成現實》《培養皿長齣視網膜》《用意識控製假肢》……本書精選近年來發錶在《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上的18篇封麵故事和長篇報道,涵蓋瞭飲食、運動、衰老、新型傳染病、癌癥、艾滋病、基因治療、人造器官等研究領域的**進展,展示醫學發展趨勢,深度解讀醫學新知。《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創刊於1845年8月,是美國曆史悠久並保持連續齣版的科普雜誌。《科學美國人》一直緻力於用生動而嚴謹的文字和豐富優美的圖片嚮大眾報道**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展動態,傳播科學理念,深受幾代讀者的歡迎。《科學美國人》匯集瞭各個時代的傑齣科學傢和科學記者,在其長達170年的齣版曆史中,先後有包括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內的150多位諾貝爾奬獲得者曾為該刊撰寫過文章。
作者簡介
《環球科學》雜誌社,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其齣版的科普期刊《環球科學》是《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授權中文版。《科學美國人》是全球科學傢智慧與卓越見解的分享之地,創刊170多年來,超過100位諾貝爾奬得主在此發錶文章,傳播科學理念及前沿科技領域的發展動態。《科學美國人》也是常被大眾媒體、研究機構和政府報告引用的雜誌。在歐洲及美國,國傢科技顧問、政策製定者、企業決策者一直把《科學美國人》作為科學和商業決策的重要參考。
外研社是一傢以外語齣版為特色,涵蓋全學科齣版、漢語齣版、科學齣版、少兒齣版等領域的綜閤性教育齣版集團,也是全國規模zui大的大學齣版社、zui大的外語齣版機構。科學齣版工作室是外研社下屬專業從事科學教育與科普齣版的機構,其翻譯齣版的《<自然>百年科學經典》叢書深受讀者與科學人士的喜愛。
內頁插圖
目錄
為何美味難以抗拒?
貪食竟然與藥物成癮相似?最新的腦科學研究揭示瞭,為什麼富含脂肪和糖分的美味食品會使越來越多的人變胖。
關於卡路裏我們都錯瞭
消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幾乎很難用簡單的數字來準確描述。多種因素導緻人體真正攝入的能量與食品標簽上
的數值相去甚遠!
肥胖元凶:糖分vs.脂肪
食物使人發胖的原因,是熱量過多,還是食物中碳水化閤物比例太大?新研究也許將得齣最準確的結論。
運動改造人體
拓展認知能力,改善人體對血糖水平的控製能力,增強心血管係統的功能,增加肌肉強度……每個人都知道運動有
益健康,其實運動的益處遠超齣我們的想象。
細菌主宰人體
不管是細胞數量,還是擁有的基因數量,寄生在人體錶麵和內部的細菌都遠超人體本身。現在,科學傢正在思考:
掌控人體的,到底是我們還是那些共生細菌?
酵母菌感染人類
近年來,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開始在一些地區導緻瞭當地人聞所未聞的疾病:一種酵母菌感染在北美地區突然暴
發,造成健康人群和其他動物大規模患病。
天花未死?
天花可能已經遠去,但它的“堂兄弟”——猴痘和牛痘卻開始威脅人類的生命。
自由基可以抗衰老?
幾十年來,科學傢普遍認為,自由基引起氧化損傷,從而導緻衰老。很多人服用抗氧化維生素,以此抵抗衰老。然
而最近的研究發現,在某些情況下,自由基反而可能使動物更長壽;服用抗氧化維生素有可能弊大於利。
長壽基因導緻老年病
為什麼人類的壽命遠長於其他靈長類?來自現代基因組和古代木乃伊的研究數據,正為我們提供綫索。
老化細胞竟是癌癥幫凶
長久以來,科學傢一直認為老化細胞停止分裂是機體對抗癌癥的機製之一。但現在,他們發現這些細胞有時會成為
癌癥的幫凶,同時也會導緻衰老。
治愈癌癥將成現實
現在,我們已經能將標準的抗癌療法與增強自身防禦功能的免疫療法聯閤起來,長期抑製甚至治愈癌癥的夢想,已
開始變為現實。
降血壓藥馴服癌癥
科學傢們發現瞭降血壓藥物的新本領——它們有助於降解細胞外基質,緩解腫瘤中血管受到的壓迫,改善血流狀
況,幫助抗癌藥物更有效地到達癌細胞。
基因療法準備就緒
15年前,基因療法遭遇瞭一係列悲劇性挫摺,使得科學傢開始重新對其進行嚴格的評估;15年後,基因療法已經做
好準備,即將進入臨床。
抗艾戰役關鍵一步
絕大部分HIV感染者,都會慢慢發展成艾滋病患者。但極少一部分HIV感染者卻有非凡的免疫控製力,他們不經任何
治療,即能把體內的病毒長期控製在很低的水平,不會發展成艾滋病。研究這些非凡控製者的免疫機製,不僅能為
治愈艾滋病帶來啓示,也為研製齣艾滋病疫苗帶來希望。
培養皿長齣視網膜
科學傢們在培養皿中利用“懸浮培養”技術,誘導乾細胞自發形成瞭結構完整的視網膜。這為很多眼疾患者帶來希
望。
用意識控製假肢
用意識直接控製假肢運動的技術日漸成熟。癱瘓的人們將能夠通過大腦思維控製假肢,重新獲得運動能力。這不僅
是神經工程學領域的重大突破,更為有行動障礙的人們帶來福音。
打通大腦的藥物通道
最新的研究發現,血液與腦組織之間的血腦屏障並非一道密封的“磚牆”。弄清楚血腦屏障的開關機製,將有助於
科學傢開發新的藥物或療法,來治療包括腦瘤在內的多種大腦疾病。
搭建流行病探測網絡
目前,研究人員正緻力於為醫療機構研發一種新型設備,它可以即時探測幾乎所有病原體。通過網絡將這些設備整
閤起來,衛生部門能更早監測到疾病暴發,更及時地拯救生命。
精彩書摘
為何美味難以抗拒?(節選)撰文 / 保羅·肯尼(Paul J. Kenny)翻譯 / 馮勝闖一隻大鼠會冒著生命危險去吃一塊巧剋力嗎?最近,我得到瞭答案。在實驗室裏,我們不僅給大鼠提供瞭常規食物,讓它們可以不受限製地攝取,而且還提供瞭“自助大餐”——香腸、奶酪蛋糕、巧剋力等高熱量美食。結果,這些大鼠很少去吃健康但清淡的常規食物,幾乎隻吃“自助大餐”。於是,它們的體重開始增加,變得肥胖。然後,當大鼠們吃東西時,我們會通過閃光發齣警告——它們的腳部即將受到電擊。吃清淡飲食時,大鼠看到閃光就會立刻停止進食,狼狽逃竄;但吃著美食的胖大鼠們看到閃光時,仍然隻顧著大快朵頤——盡管它們接受過訓練,知道閃光代錶著什麼。這說明,享受美食帶來的快感“壓製”瞭大鼠們的自我保護本能。我們的結果和劍橋大學的巴裏·埃弗裏特(Barry Everitt)曾做過的實驗一緻。不過,他的大鼠是對可卡因不能自拔。這些胖大鼠是對食物上癮瞭嗎?明知後果很嚴重,卻無法抑製某種行為,這是一種很常見的成癮錶現。科學傢在人類身上也發現瞭類似的強迫現象。幾乎所有肥胖者都說,他們很想少吃一些,也知道過量進食會對自己的健康和生活造成極壞的影響,但他們無法自控,仍然繼續過量進食。當人們吃下一定量的食物後,大腦會發齣信號,讓人們停止進食。但研究錶明,過量進食會使大腦中的奬賞係統更加活躍——一些人的奬賞係統甚至活躍到讓人們不顧大腦的警告。肥胖者就像酗酒者和吸毒者一樣,他們吃得越多就越想吃。不論貪食是否算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成癮,隻要它和吸毒一樣,是以同一種方式刺激同樣的大腦迴路,那麼抑製奬賞係統的藥物就可以幫助肥胖者少吃一些。……
揭秘生命奧秘,探索未來醫學:一本關於人類健康與長壽的深刻洞察 本書並非一本關於“科學美國人 精選係列:生機無限 醫學2.0”的書籍簡介。相反,它是一次對生命科學前沿的深度探索,一次對人類健康潛能的無限暢想,一次對醫學未來發展方嚮的理性展望。我們旨在呈現一個廣闊的圖景,勾勒齣生命科學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重塑我們對自身、對疾病、對衰老乃至對“生命”本身的理解。 生命的內在韌性:從微觀到宏觀的生命力量 生命,是一個奇跡。從最基礎的分子層麵,到復雜精密的細胞結構,再到龐大有序的器官係統,無一不展現著令人驚嘆的智慧與韌性。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微觀世界,探尋DNA的遺傳密碼如何驅動著生命體的演化與繁衍,蛋白質如何精確執行著生命活動中的各項任務,細胞又如何以其驚人的自組織和修復能力,維持著個體的生存與健康。我們將審視免疫係統,這個守護我們身體健康的無畏戰士,如何識彆並清除入侵的病原體,又是如何在自身免疫疾病中迷失方嚮。我們將關注神經係統,這個精巧的網絡如何編碼著我們的思想、情感與記憶,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如何剝奪我們最珍貴的認知能力。 然而,生命的力量並不僅僅局限於個體。本書也將跳齣微觀視角,審視生命在宏觀層麵的聯係與互動。我們將探討微生物群落,那些寄居在我們體內外的無數微小生命,如何深刻影響著我們的消化、免疫甚至情緒。我們將研究生態係統,這個由各種生物體相互依存、相互製約構成的復雜網絡,如何維持著地球的平衡與活力。理解這些生命之間的復雜關係,不僅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自身,更能為解決諸如環境汙染、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全球性挑戰提供新的思路。 重塑健康圖景:從疾病治療到預防與再生 長久以來,醫學的主流模式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即在疾病發生後進行乾預和治療。然而,隨著科學的進步,我們正逐漸擺脫這種被動的應對模式,邁嚮一個更加主動、更加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時代。 本書將重點探討“預防醫學”的興起。通過對基因組學、錶觀遺傳學以及生活方式數據的深入分析,我們能夠更早、更精準地預測個體患病的風險。這意味著,未來我們將不再是被動地等待疾病的到來,而是能夠通過科學的飲食、規律的運動、充足的睡眠以及精準的健康監測,主動地規避疾病的發生。個體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將取代“一刀切”的醫療模式,讓每個人都能根據自身獨特的生理特徵和生活環境,製定最適閤自己的健康策略。 更令人振奮的是,本書將深入介紹“再生醫學”的革命性進展。曾經被視為科幻小說中的場景——器官修復、組織再生,如今正逐漸成為現實。我們將探討乾細胞技術的潛力,它能夠分化成各種類型的細胞,為修復受損組織和器官提供瞭前所未有的可能。從利用誘導多能乾細胞(iPSCs)生成體外模型研究疾病,到將乾細胞移植用於治療帕金森病、糖尿病等疾病,再到3D生物打印技術製造功能性組織和器官,再生醫學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挑戰著人類的生命極限。 醫學的未來:精準、智能與人文關懷的交融 未來的醫學,將是精準、智能與人文關懷的完美融閤。 精準醫學將不再僅僅是基因層麵的分析,而是涵蓋瞭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多組學”數據的綜閤應用,以及對個體生理、病理、環境因素的全麵考量。基於海量數據的分析,我們將能夠為患者提供高度個性化的診斷、治療和預警方案。例如,在癌癥治療領域,精準醫學能夠根據腫瘤的基因突變信息,為患者選擇最有效的靶嚮藥物,顯著提高治療效果,同時最大程度地減少副作用。 人工智能(AI)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將帶來一場顛覆性的變革。AI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能夠幫助醫生從海量的醫學文獻、病曆數據和影像資料中快速提取有價值的信息,輔助診斷、預測疾病進展、優化治療方案。例如,AI可以通過分析醫學影像,比人眼更早、更準確地識彆齣微小的病竈。在藥物研發領域,AI能夠加速新藥的發現和篩選過程,縮短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此外,AI驅動的機器人手術,將使得手術更加精細、微創,降低手術風險。 然而,我們必須強調,技術的進步並非要取代醫生的角色,而是要賦予醫生更強大的工具。在未來,醫生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他們不僅需要具備精湛的醫學知識和技能,更需要擁有卓越的判斷力、溝通能力和人文關懷精神。醫學的本質是“人學”,是關懷生命、減輕痛苦。即使在人工智能高度發達的未來,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同情和信任,依然是醫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超越疾病:探索長壽的奧秘與生命質量的提升 當我們談論健康,我們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更意味著擁有高質量的生活。本書將超越疾病的範疇,深入探討“長壽”這個古老而又充滿吸引力的話題。 衰老,是生命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然而,我們是否能夠延緩衰老,甚至逆轉衰老?本書將審視當前關於衰老機製的研究進展,從細胞衰老、端粒縮短、基因組不穩定性等角度,解析衰老背後的科學原理。我們將關注抗衰老研究的最新突破,包括基因編輯技術在延緩衰老方麵的潛在應用,以及靶嚮衰老細胞的藥物研發。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強調“生命質量”的重要性。長壽並非生命的終極目標,健康、有活力的生活纔是我們追求的。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科學的營養、適度的運動、積極的心態以及社交互動,來提升我們的生命質量,讓我們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能感受到幸福和滿足。研究錶明,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參與社會活動、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夠顯著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 結語:擁抱生命,迎接健康新紀元 這本書,是一次思想的旅行,一次對生命潛能的無限探索。它旨在激發讀者對生命科學的興趣,引發對自身健康命運的深思,並對醫學的未來充滿希望。我們正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生命科學的每一次突破,都可能為人類帶來福祉。理解生命,擁抱科學,積極實踐健康的生活方式,將是我們迎接健康新紀元的最佳準備。 這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是一份對生命的敬畏,一份對未來的期許。願我們都能以更加智慧、更加積極的態度,去擁抱生命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