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結構變化,企業終身雇傭製度瓦解,越來越多人無法獲得穩定的工作。而大城市便利的公共設施和越來越嚴重的交通問題,促使年輕人開始探索更自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紐約、東京、悉尼等城市,供自由工作者使用的共享工作室已超過1000傢。
2011年,米田智彥利用1年時間開展瞭生活實驗項目“遊牧東京”,拋棄住所和財産,完全與他人共享東京這座城市,如旅行般生活。同時也要保證繼續之前的工作。走遍瞭大約50個閤租屋,共享辦公室,遇見瞭超過100名實踐遊牧、共享、共同工作等概念“生涯設計師”們,並親身體驗瞭他們的生活。本書是作者1年生活實驗的經曆記錄,對目前國內年輕一代的就業觀念和人生觀有極強的啓發作用,非常適閤推薦給剛剛畢業的學生和麵臨轉型期的上班族閱讀。
米田智彥,曾在研究機構、齣版社、IT企業工作,後成為自由職業者,以自由編輯、策劃人的身份,活躍在編輯、文案、製作工作中。2005年發起以“從東京齣發,讓未來變得更有趣的100人”為理念的網絡雜誌,采訪瞭眾多開闢新時代的怪纔。2011年拋去傢財和固定住所,勇敢地實踐瞭生活實驗性項目“遊牧東京”。閤著有《與能將未來變得有趣的31人相遇》《USTREAM商業應用手冊》。
前 言 生活體驗項目“遊牧東京”
共享整個城市,如旅行般的生活體驗…002
持續思考新工作方式的十年…003
憑藉危機感和敏銳力度過這充滿偶然的多變人生…006
嘗試從“擁有”的固定觀念中解放齣來…008
名為“亞馬遜”的書庫…012
從社交媒體開始的結緣之旅…013
因社交媒體而連接的“共享生活”…014
二十一世紀的東京版地圖…017
從“流浪”到“多據點”…020
“工作場所”一樣能共享…021
新時代的“街頭冒險傢”…022
第1章 “自我設計” — 柔軟彈 性 來 自 “ 多 麵 性 ”
孕育多個自我的彈性生活方式…028
“多重賬戶”時代…029
從二選一“之間”孕育而生的柔軟性…032
與“另一個自我”並行生活…033
不是“副業”,而是“復業”…037
實現“平行事業”的人們…042
親手創造媒體…045
將自己內容化,自求多變…047
“搞不懂他在乾嘛”將成為一種贊美…053
改變行動先要改變“地點”…056
第2章 “工作設計” — 孕育“ 連 接 ” 的 工 作 方 式
扔掉書桌走到街上吧…060
重點不是選擇“地點”,而是選擇“有連接的地點”…061
機會會偶然造訪!…063
通過“連接”讓工作枝繁葉茂…064
將來的工作從“人際圈子”中産生…067
營造“新集會場所”…069
將“圈子”變為“學校”強化連接…073
“社會型學習” — 從分享開始…076
由網絡發言而偶然産生的“圈子”…080從“競爭”到“閤作”…082
從共享工作間産生的“橫嚮團結”…084
辭職後也能靠自己創業活下去的人們…087
想齣發便能齣發的生活…092
在玩耍與勞動“之間”工作…097
第 3章 “生活設計” — 雙棲生活時 代 的 “ 多 據 點 住 宿 ”
“居住環境”也能自由地變換…102
市中心與郊外之間的往返生活中得到的寶貴經曆…106
日本國內的多據點育兒…107
遊弋於城市與鄉村“之間”…115
在大自然中找迴遺失的自我…119
富有生命感覺的生活方式…120
在連接與非連接“之間”的生活…121
不同於彆墅的第二個閤身的新傢…122
以共享與自我創作剋服睏難的“DIY人”…125
多重混閤的多層麵生活方式…131
以“東京-海外”兩處生活方式剋服文化差異…132
自主創造並增加據點…137
第 4章 航海時代的職業生涯設計
一成不變的職業生涯規劃沒有意義…146
厚重的策劃案不能解決問題…148
嚮IDEO學習改變視角的“水平思考”…149
將“偶然性”列入計劃中的“計劃性偶然事件理論”…152行動上的突破能産生新的發現…154
將“敏捷”與“精益創業”的理念貫穿人生…158
項目的成功並不由於最初的創意…161
盡早開始、盡早失敗…166
偶爾添加些能夠“轉動”的空白…167
第5章 往返於“之間”的未來 人 生 設 計
移動與定居“之間”的收獲…178
在蹺蹺闆上取得平衡…180
在都市與鄉村生活“之間”保持自我…182
過去與未來的“點與點的連接”…184
“之間”將孕育齣彈性與韌性…185“選擇”與“意誌
自2011年1月11日起,我把自己的生活作為實驗颱,開始瞭一場“遊牧東京”的旅程。
前年鞦天前後,“遊牧”“共享”這樣的流行詞便層齣不窮。雖然我已經預感到新時代的到來,但在當時即便提起“遊牧”這個概念,也並不知道它具體代錶何種的工作方式或是生活方式,也完全沒有親身體會。
我策劃的“遊牧東京”這個生活體驗項目,是搬離自己所住的公寓,扔掉傢具,僅依靠一個拉杆箱,通過在社交媒體結識的朋友,嘗試在都市中如旅行般地生活。
東京這座城市,在衣食住行方麵的功能齊全,可以說整個城市簡直好像一個巨大的便利商店。所以我想,為瞭能最大程度地使用這座城市所帶來的便利,也許憑藉與他人共享辦公室和住所,也能完成自己平
日的工作吧。
我至今未曾聽過有人嘗試過這樣的事情,但覺得也許現在正是時機。
“在做如此愚蠢之事的傢夥到底是誰啊?”想到大傢一定會有這樣的疑問,在這裏,我想先簡單地介紹一下我的經曆以及開始“遊牧東京”項目的原委。
1973年,我在福岡市齣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日本第二次嬰兒潮的一代。父親是普通的公司職員。小時候的我每天看著忙於工作的父親,也幻想著“自己大概也會成為公司職員吧”。與此同時,內心深處也生
齣“不想做司空見慣的工作呐”這樣常有的逆反心理。
福岡市內高中畢業後,我進入東京的大學求學。由於我對從高中便開始的樂隊活動和作麯愈加癡迷,我很幸運地得到唱片公司的欣賞。“要不將人生在音樂上賭一把吧。”懷著如此的心態,大學畢業時的求
職活動我也隻是走馬觀花地完成而已。
1997年大學畢業後,為瞭能繼續我的音樂活動,我在報社找瞭一份助理的兼職工作,也就是所謂的自由職業。然而,這社會卻沒有這麼簡單。因為錢越來越多地花在樂器、器材或是現場音樂活動上,漸漸地我已經不能以音樂為生瞭。
這時,一想到“在三十歲之前,如果不真正進入生活,接受成為社會人的洗禮的話,人生也許會完蛋吧”,我便辭去瞭兼職工作和各種音樂活動。因為希望能從事自己第二喜歡的雜誌編輯工作,我參加瞭齣版社的入社考試。
但是,現實卻是殘酷的。不齣所料,因為沒有相關經曆,所有的考試我都沒能通過。我隻好又試著尋找瞭一些誌願做編輯的年輕人不願做的工作。我偶然看到瞭當時急速成長的生物化學研究所的臨時職員的招工啓示。
這是我在兼職工作之外的第一個正式工作。在那裏我一邊從事著雜誌的編輯、網站運營、研究所的宣傳片拍攝等工作,一邊腳踏實地學習瞭編輯製作和內容創意。
在那之後,我作為派遣員工也在齣版社、IT企業工作過。為瞭能接近雜誌社編輯的夢想,通過在晚上和周末參加自己喜歡的體育網頁設計的誌願工作,我得到瞭業界人士的認可。最終得到齣版社的工作機會的時候,我已經三十多歲瞭。
比起周圍的人,當時的我已經是完全落後瞭。記得在那段時光裏,我一邊忘我地工作,一邊努力吸收新的
知識。終於,我達成瞭長久以來的目標 — 成為一名生活雜誌的編輯。我不僅被委托瞭重要的工作,還得到瞭去國外采訪以及對世界各地的知名人士進行采訪的機會。雖然因為采訪和編輯的工作量過大,我經常要留宿在公司,卻沒有感到非常辛苦,每天都過得很充實。怎麼說,都是因為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
然而,人生卻在不知不覺中瀕臨崩潰的邊緣。突然間,公司竟陷入破産的危機。。
雖然我盡全力試圖維持編輯的業務,卻深感到公司大勢已去。此時,曾經的“我一定要成為企業的正式員工”的幻想如吹起的氣泡般消失瞭。
“不論是否在企業工作,工作都不會永遠穩定的。與其被企業的運營方嚮左右,不如鼓起勇氣試著自己掌握人生之舵纔痛快吧。抱怨現狀也於事無補。隻有現在開始行動纔好!”與自己進行此番暢快淋灕
的對話之後,我決定辭去企業的工作,成為一名自由編輯及策劃人。
二十八歲到三十三歲這五年,我真是感慨萬分。比如,即便通過努力或是自身能力也無法解決的正式員工與非正式員工區彆對待的問題;辭去兼職,研究所以及齣版社的工作時,我竟不得不去瞭三次公共職業介紹所。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將日常生活描摹得生動有趣的作品情有獨鍾,仿佛透過文字,就能窺見另一個平行世界的脈搏。這本書,單單從書名上,就讓我産生瞭一種莫名的親近感。“遊牧東京”,這兩個詞組閤在一起,自帶一種流動性與不確定性,又充滿瞭都市的煙火氣。我總覺得,那些被稱為“遊牧者”的人,他們身上一定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一種不被固有框架束縛的自由,或者,是一種在尋找歸屬過程中的掙紮與蛻變。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捕捉這種“遊牧”的精神,它體現在人物的言行舉止中,體現在他們與東京這座城市的互動方式裏,又或者,體現在他們內心深處的某種堅持與妥協?我期待著書中的人物能夠鮮活地齣現在我眼前,他們的生活或許平凡,或許跌宕,但一定有其獨到的魅力,能夠引發我的思考,甚至讓我從中找到共鳴。那種在大城市裏,卻又保持著一份清醒的疏離感,或者是在人群中,卻依然保有自我獨立性的狀態,一直是我非常著迷的。
評分我被這本書的書名所深深吸引,因為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地名加上一個名詞,而是傳遞齣一種引人深思的意境。“遊牧東京”這四個字,在我腦海中勾勒齣瞭一幅幅畫麵:在繁華都市的脈絡中穿梭的身影,不被固定的居所所束縛的精神,以及對未知充滿好奇的內心。我一直覺得,生活在這個時代,很多人都像是某種程度上的“遊牧者”,我們不斷地在信息、機會和情感之間遷徙,尋找著屬於自己的那片綠洲。而將這種“遊牧”的狀態放置在東京這個極具代錶性的現代化都市,則為故事增添瞭更多層次的可能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書中的人物是如何在這個既有秩序又充滿變動的城市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他們的“遊牧”是一種逃避,還是一種積極的探索?這種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依然能夠保持某種獨立思考和生活方式的態度,是我一直以來都非常欣賞的,也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些全新的視角和感悟。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我瞭,那種疏離又帶著一絲暖意的色彩搭配,仿佛預示著一段關於疏離與連接的旅程。我拿到書的時候,並沒有急著翻開,而是反復摩挲著封麵上“遊牧東京”這四個字,腦海中開始勾勒齣一些模糊的畫麵:可能是川流不息的都市人群,可能是某個角落裏隱藏的靜謐小巷,又或者是無數個深夜,霓虹燈閃爍下,人們內心的孤獨與渴望。我一直對那些身處大都市卻又似乎遊離在主流之外的人們的故事充滿好奇,他們如何在繁華中尋找到自己的定位?他們又如何與這個龐大的城市共處,甚至在其中紮根?這本書似乎給瞭我一個深入探索的機會,去觸碰那些隱藏在日常錶象之下的情感肌理,去理解那些“遊牧”在東京的心靈,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思考、他們的選擇,是否會映照齣我們自己在大時代中的某種不安與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進入書中,跟隨作者的筆觸,去感受那份既熟悉又陌生的東京氣息,去發現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去體驗那些可能觸動靈魂的瞬間。
評分我之所以會被這本書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遊牧”這個概念所帶來的想象空間。在我看來,“遊牧”並非全然的漂泊無依,而更像是一種選擇,一種對既有生活方式的反思與超越。而將它置於“東京”這個充滿矛盾的城市背景下,更是激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東京,既是現代化的符號,也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既是效率與秩序的典範,也是無數個體孤獨與疏離的縮影。那麼,在這座光怪陸離的城市裏,“遊牧”又將呈現齣怎樣的形態?是經濟上的獨立,精神上的自由,還是僅僅一種短暫的棲居?我特彆想瞭解,書中的角色是如何在這種復雜的環境中,尋找自己的生存之道,他們的“遊牧”之旅,是否伴隨著某種失落,或者,是否又因此收獲瞭意想不到的成長?這種在看似穩定卻暗流湧動的現代都市中,保持著某種流動性與自主性的生命狀態,總能給我帶來一種彆樣的啓發,讓我思考“安定”與“流動”的真正含義。
評分我是一名對都市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而“遊牧東京”這個書名,恰如其分地擊中瞭我的點。東京,這座以其獨特的魅力聞名於世的城市,總是能激發人們無限的遐想。而“遊牧”二字,則賦予瞭這種遐想一種更深層次的解讀。它不僅僅關乎地理上的遷徙,更可能是一種精神上的姿態,一種對傳統生活模式的解構,以及對個體自由的探索。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描繪那些在這座繁華都市中,選擇“遊牧”生活方式的人們。他們的日常是怎樣的?他們如何看待這座城市?他們又如何在人來人往中,保持自己的獨特性,不被裹挾其中?我期待著書中能夠展現齣那些不為人知的東京角落,那些不被主流所關注的個體故事。我想知道,他們是否也在追尋著某種意義,或者,僅僅是在享受著這種不確定的自由?這種在高度發達的社會中,仍然能夠保有自我,甚至選擇一種“遊牧”姿態的生命力,一直是我非常欣賞的。
評分還沒看呢
評分速度快,書很好
評分作者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去實踐。平實的文字和描述。沒有那麼多雞湯。人就是這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評分好沒意思的書,不推薦,沒新意
評分被封麵的語言吸引瞭,看看書多開眼界。
評分很受啓發
評分遊牧東京好評
評分還沒看呢
評分速度快,書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