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东京

游牧东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米田智彦 著
图书标签:
  • 东京
  • 游牧
  • 城市生活
  • 文化观察
  • 旅行文学
  • 随笔
  • 散文
  • 日本文化
  • 现代社会
  • 都市漫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055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435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企业终身雇佣制度瓦解,越来越多人无法获得稳定的工作。而大城市便利的公共设施和越来越严重的交通问题,促使年轻人开始探索更自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纽约、东京、悉尼等城市,供自由工作者使用的共享工作室已超过1000家。

2011年,米田智彦利用1年时间开展了生活实验项目“游牧东京”,抛弃住所和财产,完全与他人共享东京这座城市,如旅行般生活。同时也要保证继续之前的工作。走遍了大约50个合租屋,共享办公室,遇见了超过100名实践游牧、共享、共同工作等概念“生涯设计师”们,并亲身体验了他们的生活。本书是作者1年生活实验的经历记录,对目前国内年轻一代的就业观念和人生观有极强的启发作用,非常适合推荐给刚刚毕业的学生和面临转型期的上班族阅读。


作者简介

米田智彦,曾在研究机构、出版社、IT企业工作,后成为自由职业者,以自由编辑、策划人的身份,活跃在编辑、文案、制作工作中。2005年发起以“从东京出发,让未来变得更有趣的100人”为理念的网络杂志,采访了众多开辟新时代的怪才。2011年抛去家财和固定住所,勇敢地实践了生活实验性项目“游牧东京”。合著有《与能将未来变得有趣的31人相遇》《USTREAM商业应用手册》。

内页插图

目录

前  言 生活体验项目“游牧东京”

共享整个城市,如旅行般的生活体验…002

持续思考新工作方式的十年…003

凭借危机感和敏锐力度过这充满偶然的多变人生…006

尝试从“拥有”的固定观念中解放出来…008

名为“亚马逊”的书库…012

从社交媒体开始的结缘之旅…013

因社交媒体而连接的“共享生活”…014

二十一世纪的东京版地图…017

从“流浪”到“多据点”…020

“工作场所”一样能共享…021

新时代的“街头冒险家”…022

第1章 “自我设计” — 柔软弹 性 来 自 “ 多 面 性 ”

孕育多个自我的弹性生活方式…028

“多重账户”时代…029

从二选一“之间”孕育而生的柔软性…032

与“另一个自我”并行生活…033

不是“副业”,而是“复业”…037

实现“平行事业”的人们…042

亲手创造媒体…045

将自己内容化,自求多变…047

“搞不懂他在干嘛”将成为一种赞美…053

改变行动先要改变“地点”…056

第2章 “工作设计” — 孕育“ 连 接 ” 的 工 作 方 式

扔掉书桌走到街上吧…060

重点不是选择“地点”,而是选择“有连接的地点”…061

机会会偶然造访!…063

通过“连接”让工作枝繁叶茂…064

将来的工作从“人际圈子”中产生…067

营造“新集会场所”…069

将“圈子”变为“学校”强化连接…073

“社会型学习” — 从分享开始…076

由网络发言而偶然产生的“圈子”…080从“竞争”到“合作”…082

从共享工作间产生的“横向团结”…084

辞职后也能靠自己创业活下去的人们…087

想出发便能出发的生活…092

在玩耍与劳动“之间”工作…097

第 3章 “生活设计” — 双栖生活时 代 的 “ 多 据 点 住 宿 ”

“居住环境”也能自由地变换…102

市中心与郊外之间的往返生活中得到的宝贵经历…106

日本国内的多据点育儿…107

游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115

在大自然中找回遗失的自我…119

富有生命感觉的生活方式…120

在连接与非连接“之间”的生活…121

不同于别墅的第二个合身的新家…122

以共享与自我创作克服困难的“DIY人”…125

多重混合的多层面生活方式…131

以“东京-海外”两处生活方式克服文化差异…132

自主创造并增加据点…137

第 4章 航海时代的职业生涯设计

一成不变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意义…146

厚重的策划案不能解决问题…148

向IDEO学习改变视角的“水平思考”…149

将“偶然性”列入计划中的“计划性偶然事件理论”…152行动上的突破能产生新的发现…154

将“敏捷”与“精益创业”的理念贯穿人生…158

项目的成功并不由于最初的创意…161

尽早开始、尽早失败…166

偶尔添加些能够“转动”的空白…167

第5章 往返于“之间”的未来 人 生 设 计

移动与定居“之间”的收获…178

在跷跷板上取得平衡…180

在都市与乡村生活“之间”保持自我…182

过去与未来的“点与点的连接”…184

“之间”将孕育出弹性与韧性…185“选择”与“意志


精彩书摘

自2011年1月11日起,我把自己的生活作为实验台,开始了一场“游牧东京”的旅程。

前年秋天前后,“游牧”“共享”这样的流行词便层出不穷。虽然我已经预感到新时代的到来,但在当时即便提起“游牧”这个概念,也并不知道它具体代表何种的工作方式或是生活方式,也完全没有亲身体会。

我策划的“游牧东京”这个生活体验项目,是搬离自己所住的公寓,扔掉家具,仅依靠一个拉杆箱,通过在社交媒体结识的朋友,尝试在都市中如旅行般地生活。

东京这座城市,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功能齐全,可以说整个城市简直好像一个巨大的便利商店。所以我想,为了能最大程度地使用这座城市所带来的便利,也许凭借与他人共享办公室和住所,也能完成自己平

日的工作吧。

我至今未曾听过有人尝试过这样的事情,但觉得也许现在正是时机。

“在做如此愚蠢之事的家伙到底是谁啊?”想到大家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在这里,我想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我的经历以及开始“游牧东京”项目的原委。

1973年,我在福冈市出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日本第二次婴儿潮的一代。父亲是普通的公司职员。小时候的我每天看着忙于工作的父亲,也幻想着“自己大概也会成为公司职员吧”。与此同时,内心深处也生

出“不想做司空见惯的工作呐”这样常有的逆反心理。

福冈市内高中毕业后,我进入东京的大学求学。由于我对从高中便开始的乐队活动和作曲愈加痴迷,我很幸运地得到唱片公司的欣赏。“要不将人生在音乐上赌一把吧。”怀着如此的心态,大学毕业时的求

职活动我也只是走马观花地完成而已。

1997年大学毕业后,为了能继续我的音乐活动,我在报社找了一份助理的兼职工作,也就是所谓的自由职业。然而,这社会却没有这么简单。因为钱越来越多地花在乐器、器材或是现场音乐活动上,渐渐地我已经不能以音乐为生了。

这时,一想到“在三十岁之前,如果不真正进入生活,接受成为社会人的洗礼的话,人生也许会完蛋吧”,我便辞去了兼职工作和各种音乐活动。因为希望能从事自己第二喜欢的杂志编辑工作,我参加了出版社的入社考试。

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不出所料,因为没有相关经历,所有的考试我都没能通过。我只好又试着寻找了一些志愿做编辑的年轻人不愿做的工作。我偶然看到了当时急速成长的生物化学研究所的临时职员的招工启示。

这是我在兼职工作之外的第一个正式工作。在那里我一边从事着杂志的编辑、网站运营、研究所的宣传片拍摄等工作,一边脚踏实地学习了编辑制作和内容创意。

在那之后,我作为派遣员工也在出版社、IT企业工作过。为了能接近杂志社编辑的梦想,通过在晚上和周末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网页设计的志愿工作,我得到了业界人士的认可。最终得到出版社的工作机会的时候,我已经三十多岁了。

比起周围的人,当时的我已经是完全落后了。记得在那段时光里,我一边忘我地工作,一边努力吸收新的

知识。终于,我达成了长久以来的目标 — 成为一名生活杂志的编辑。我不仅被委托了重要的工作,还得到了去国外采访以及对世界各地的知名人士进行采访的机会。虽然因为采访和编辑的工作量过大,我经常要留宿在公司,却没有感到非常辛苦,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怎么说,都是因为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

然而,人生却在不知不觉中濒临崩溃的边缘。突然间,公司竟陷入破产的危机。。

虽然我尽全力试图维持编辑的业务,却深感到公司大势已去。此时,曾经的“我一定要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的幻想如吹起的气泡般消失了。

“不论是否在企业工作,工作都不会永远稳定的。与其被企业的运营方向左右,不如鼓起勇气试着自己掌握人生之舵才痛快吧。抱怨现状也于事无补。只有现在开始行动才好!”与自己进行此番畅快淋漓

的对话之后,我决定辞去企业的工作,成为一名自由编辑及策划人。

二十八岁到三十三岁这五年,我真是感慨万分。比如,即便通过努力或是自身能力也无法解决的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区别对待的问题;辞去兼职,研究所以及出版社的工作时,我竟不得不去了三次公共职业介绍所。


前言/序言


游牧东京 一场关于身份、归属与现代都市生存图景的深刻探索 《游牧东京》并非一本描绘异域风情或奇幻冒险的书籍,而是一幅细致入微的当代都市生活画卷,它深入挖掘了在快节奏、高压力、高度原子化的东京社会中,一群“游牧者”们的生活状态、内心挣扎以及他们对“家”与“根”的追寻。书名“游牧东京”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矛盾的张力:东京,这座以极致秩序和高度凝固性著称的巨型城市,如何容纳了那些如同游牧民族般,在不同居所、不同职业、不同人际关系间漂泊不定的人们? 本书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却又独立的个体故事,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群像。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精英,也不是边缘的流浪者,而是那些在现代都市洪流中,努力寻找自己位置的普通人。他们可能是因为高昂的房价而不得不频繁搬家,在共享公寓与胶囊旅馆间辗转的年轻上班族;可能是因为工作性质不稳定,需要不断变换地点和身份的自由职业者,如摄影师、自由撰稿人、网络主播;也可能是因为感情的波折,或是对传统家庭模式的质疑,选择了一种“非固定”生活方式的个体。 这些“游牧者”们,表面上似乎拥有一种自由,能够轻易地脱离束缚,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然而,这种自由往往伴随着难以言喻的失落与不安。他们在一个又一个临时的落脚点里,试图建立短暂的联系,但最终发现,真正的归属感却难以寻觅。东京这座城市,既是他们提供生存资源的温床,也是让他们感到疏离与渺小的巨大舞台。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密密麻麻的地铁线路,川流不息的人潮,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个体的微不足道。 书中着重描绘的,是这些“游牧者”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清晨,他们匆忙地从狭小的房间里走出,挤上拥挤的电车,开始一天看似雷同的奔波。午后,他们在不同的咖啡馆、共享办公室,或者甚至是人潮涌动的公园长椅上,处理着各自的工作。夜晚,他们可能在简陋的厨房里为自己煮一碗拉面,或者在灯红酒绿的街头,寻找片刻的慰藉。这些场景并非仅仅是背景的铺陈,它们是角色内心世界的映照,是他们疏离感、孤独感以及对稳定生活的渴望的具象化表达。 作者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细腻地捕捉了角色们的情绪波动。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次仓促的告别,一句未说出口的安慰,都能引发角色内心深处的情感涟漪。他们或许会对着窗外璀璨的城市夜景,涌起一丝莫名的乡愁,尽管他们可能生于斯长于斯;他们或许会在某个深夜,收到一条来自远方的问候,而感到一股暖流,却又不知如何回应。这种复杂而矛盾的情感,正是现代都市人普遍面临的生存困境的真实写照。 《游牧东京》并非批判或控诉,而是展现。它展现了现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下,个体生存方式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它呈现了在信息爆炸、人际关系泛化的时代,人们如何重新定义“家”的概念。对于这些“游牧者”而言,家可能不再是拥有产权的房子,也不再是固定的家庭成员,而是那些在他们漂泊不定的人生中,给予温暖、理解与支持的瞬间,是那些能够让他们在喧嚣的城市中,找到片刻宁静与自我认同的港湾。 本书的主题之一,便是身份的流动与重塑。当一个人不再被固定的地域、职业或家庭关系所定义时,他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在一次次的“重新开始”中,保持自我?书中不乏角色们对过往的迷茫,对未来的不确定,以及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自身价值的焦虑。他们可能尝试用各种方式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比如沉迷于虚拟世界,或者在短暂的激情中寻求慰藉。然而,这些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尝试,真正解决之道,往往在于内心深处的和解与接纳。 《游牧东京》也深刻地探讨了人与城市的关系。东京,这座被誉为“最适合居住的城市”之一的国际大都会,其高效的运作、丰富的资源,无疑吸引着无数人前来追逐梦想。然而,在这种高效与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冷漠与竞争。角色们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穿梭,却又常常感到自己只是这座巨大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微小且易被替代。城市的光鲜亮丽,与他们内心深处的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并没有刻意制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将这种疏离感渗透在每一个生活片段中,让读者在平淡的叙述中,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现实力量。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关于“连接”的可能性。即使是“游牧者”,他们也渴望连接,渴望被看见,渴望被理解。这种连接可能发生在看似偶然的相遇中,比如在深夜的居酒屋里,两个孤独的灵魂因为一杯酒而产生共鸣;也可能发生在网络世界,通过虚拟的社群建立起的情感纽带;甚至可能只是一个陌生人之间,一次善意的微笑或一次及时的帮助。这些微小的连接,如同在黑暗中闪烁的星光,给予了“游牧者”们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希望。 《游牧东京》的文字风格朴实而富有张力。作者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每一个句子,都仿佛经过精雕细琢,既有生活的气息,又饱含着对人性的洞察。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对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刻画,也有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代入角色,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体会到他们在现代都市中的生存哲学。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提供解决方案的指南,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共有的困境与迷茫。它没有给出“回家”的答案,但它邀请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理解那些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以“游牧”姿态,寻找自己心灵归宿的个体。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繁华、最秩序井然的城市中,依然存在着无数动人的生命故事,依然有关于爱、关于连接、关于希望的微弱却坚韧的脉动。 《游牧东京》是一次对当代都市生存状态的深度凝视,是一曲献给所有在现代社会中,努力寻找自我、追寻归属的“游牧者”们的赞歌。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孤单的时刻,我们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家”,或许就藏在我们每一个不懈的追寻和每一次温暖的连接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日常生活描摹得生动有趣的作品情有独钟,仿佛透过文字,就能窥见另一个平行世界的脉搏。这本书,单单从书名上,就让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近感。“游牧东京”,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自带一种流动性与不确定性,又充满了都市的烟火气。我总觉得,那些被称为“游牧者”的人,他们身上一定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一种不被固有框架束缚的自由,或者,是一种在寻找归属过程中的挣扎与蜕变。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捕捉这种“游牧”的精神,它体现在人物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在他们与东京这座城市的互动方式里,又或者,体现在他们内心深处的某种坚持与妥协?我期待着书中的人物能够鲜活地出现在我眼前,他们的生活或许平凡,或许跌宕,但一定有其独到的魅力,能够引发我的思考,甚至让我从中找到共鸣。那种在大城市里,却又保持着一份清醒的疏离感,或者是在人群中,却依然保有自我独立性的状态,一直是我非常着迷的。

评分

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游牧”这个概念所带来的想象空间。在我看来,“游牧”并非全然的漂泊无依,而更像是一种选择,一种对既有生活方式的反思与超越。而将它置于“东京”这个充满矛盾的城市背景下,更是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东京,既是现代化的符号,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既是效率与秩序的典范,也是无数个体孤独与疏离的缩影。那么,在这座光怪陆离的城市里,“游牧”又将呈现出怎样的形态?是经济上的独立,精神上的自由,还是仅仅一种短暂的栖居?我特别想了解,书中的角色是如何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他们的“游牧”之旅,是否伴随着某种失落,或者,是否又因此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长?这种在看似稳定却暗流涌动的现代都市中,保持着某种流动性与自主性的生命状态,总能给我带来一种别样的启发,让我思考“安定”与“流动”的真正含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疏离又带着一丝暖意的色彩搭配,仿佛预示着一段关于疏离与连接的旅程。我拿到书的时候,并没有急着翻开,而是反复摩挲着封面上“游牧东京”这四个字,脑海中开始勾勒出一些模糊的画面:可能是川流不息的都市人群,可能是某个角落里隐藏的静谧小巷,又或者是无数个深夜,霓虹灯闪烁下,人们内心的孤独与渴望。我一直对那些身处大都市却又似乎游离在主流之外的人们的故事充满好奇,他们如何在繁华中寻找到自己的定位?他们又如何与这个庞大的城市共处,甚至在其中扎根?这本书似乎给了我一个深入探索的机会,去触碰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情感肌理,去理解那些“游牧”在东京的心灵,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思考、他们的选择,是否会映照出我们自己在大时代中的某种不安与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进入书中,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感受那份既熟悉又陌生的东京气息,去发现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去体验那些可能触动灵魂的瞬间。

评分

我是一名对都市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而“游牧东京”这个书名,恰如其分地击中了我的点。东京,这座以其独特的魅力闻名于世的城市,总是能激发人们无限的遐想。而“游牧”二字,则赋予了这种遐想一种更深层次的解读。它不仅仅关乎地理上的迁徙,更可能是一种精神上的姿态,一种对传统生活模式的解构,以及对个体自由的探索。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描绘那些在这座繁华都市中,选择“游牧”生活方式的人们。他们的日常是怎样的?他们如何看待这座城市?他们又如何在人来人往中,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不被裹挟其中?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些不为人知的东京角落,那些不被主流所关注的个体故事。我想知道,他们是否也在追寻着某种意义,或者,仅仅是在享受着这种不确定的自由?这种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仍然能够保有自我,甚至选择一种“游牧”姿态的生命力,一直是我非常欣赏的。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书名所深深吸引,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名加上一个名词,而是传递出一种引人深思的意境。“游牧东京”这四个字,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幅画面:在繁华都市的脉络中穿梭的身影,不被固定的居所所束缚的精神,以及对未知充满好奇的内心。我一直觉得,生活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像是某种程度上的“游牧者”,我们不断地在信息、机会和情感之间迁徙,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片绿洲。而将这种“游牧”的状态放置在东京这个极具代表性的现代化都市,则为故事增添了更多层次的可能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的人物是如何在这个既有秩序又充满变动的城市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他们的“游牧”是一种逃避,还是一种积极的探索?这种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依然能够保持某种独立思考和生活方式的态度,是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欣赏的,也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全新的视角和感悟。

评分

作者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去实践。平实的文字和描述。没有那么多鸡汤。人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评分

很受启发

评分

游牧东京好评

评分

了解一下最新的灵活工作方面的信息。

评分

游牧东京好评

评分

还没看呢

评分

游牧东京好评

评分

很受启发

评分

可以a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