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名著鉴赏系列:三言两拍鉴赏辞典

中国古代小说名著鉴赏系列:三言两拍鉴赏辞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兵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小说
  • 明清小说
  • 三言两拍
  • 小说鉴赏
  • 文学史
  • 文学研究
  • 古典文学
  • 名著
  • 辞典
  • 文学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444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459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代小说名著鉴赏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46
字数:7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了拓展我社以《唐诗鉴赏辞典》为代表的文学鉴赏辞典的风格和品牌,我社隆重推出“中国古代小说名著鉴赏系列”。
  《中国古代小说名著鉴赏系列:三言两拍鉴赏辞典》《三言两拍鉴赏辞典》即为其中之一。“三言两拍”是明末五种话本集及拟话本集的总称。这五部书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它们是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明代中晚期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称得上是经典的国学读本。为了使现在的广大读者能更充分地认识和欣赏到这些经典小说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我们特邀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张兵先生遴选“三言两拍”部分经典小说中重要情节和典型人物形象,逐一进行艺术鉴赏,分为“故事情节鉴赏”和“人物形象鉴赏”,以资窥其一斑。为了对照阅读,每篇小说还有正文内容的简短摘录。
  《中国古代小说名著鉴赏系列:三言两拍鉴赏辞典》力求做到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的和谐统一,希望《中国古代小说名著鉴赏系列:三言两拍鉴赏辞典》的出版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新的、雅俗共赏的思想启迪和文化感悟。

目录

篇目表
前言
正文
附录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古代小说名著鉴赏系列:三言两拍鉴赏辞典》:
  这个陈玉兰,也是够大胆的了。就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如此作为也不是许多待嫁的女孩子所能做到的。更何况,这是在明代。思想再解放,传统再开放,在个人的终身大事上,一般的女孩子大多是很矜持的。如果男孩子不主动地追求她,她也不会主动地去追求男孩子。即使这个男孩子很优秀,是她心仪的对象,她也绝不会主动地先开口向他们表明心迹的。抱持这样的态度,或许会失去许多机会,但她们也只能把这种后悔和自责深深地埋藏在自己的心底,或者是把怨气撒向对方,恨他没有开口追求自己。这样的事例很多。而陈玉兰则不是这样。她在送信物并约见阮华之前,竟然连阮华的面都没有见过。仅凭父亲告诉她的有关阮华点报朝中驸马的事,就认定对方是自己终身可以依靠的对象,并愿意把自己一生的幸福和命运交托给这个素不相识的男子。这在某些人看来,或许是一种十分轻率的行动。但我们认为陈玉兰的举动,正是当时社会流行的一种思想潮流。这种思想潮流的基本特点是:大胆肯定人的欲望,积极追求现世享受。在爱情和婚姻问题上,青年男女们强调的是要掌握自主权。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我的婚姻我作主。”这里强调的是“我”,也说明了人的自我意识的开始觉醒,她要把个人幸福和命运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心里。这是人的个性解放的表现,具有近代思想的特征。
  与此相类的文学作品有大家熟知的杂剧《西厢记》。这部由王实甫创作的著名作品完成于元代,距本篇小说的编纂相差大约三百年。《西厢记》的女主人公是崔莺莺,她和陈玉兰一样,也是官宦家的待嫁女儿。在白马寺中,她也演出了一出爱情的好戏,从而使自己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著名的文学形象,而杂剧《西厢记》也成为一部脍炙人口的艺术佳作。然而,两者相较,在爱情和婚姻问题上,陈玉兰显然要比崔莺莺走得更远。第一,崔莺莺爱上张生,至少是在见过他的俊美相貌并略有了解以后,而陈玉兰则没有见过阮华,她的爱所依据的仅是她从父亲处听来的一则信息;第二,崔莺莺爱上张生后,曾派侍女红娘去传递信息,红娘仅作言语上的试探而已,而陈玉兰则让她的侍女碧云去直接向阮华表明心迹,并带上了一只戒指送给对方,直接约定双方的见面;等等。这一切都在说明:陈玉兰在个人的爱情和婚姻问题上对幸福的追求要远比崔莺莺等女性形象表现得更为直接和大胆,甚至是激烈得多。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使然。
  再说这则小说的男主人公阮华,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你看,他和朋友们到永福寺游玩,见到那些前来烧香的“士女佳人”,也会“自觉心性荡漾”。后来见到陈玉兰差来的侍女碧云并信物后,立即跟着碧云来见陈玉兰。两人正想作言语交流时,恰逢陈太尉回家,才急忙分手。阮华“自此把那戒指儿紧紧的戴在左手指上,想那小姐的容貌,一时难舍。只恨闺阁深沉,难通音信。或在家,或出外,但是看那戒指儿,心中十分惨切。无由再见,追忆不已”。因为日夜相思,渐觉四肢赢瘦,以致废寝忘食。两个多月后,恹恹成病。父母再三严问,并不肯说。后来只因好友张远看出了他的心思,在张远和闲云庵尼姑王守长的安排下,在庵内阮华和陈玉兰两人了却了各自的夙愿。
  如果情节到此,则是一则很完整的两个相爱的青年男女在婚前偷吃“禁果”的故事,这也是一篇写得相当成功的小说。理由如上述。虽然这类事在今天看来,也许算不了什么。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许多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时至今日,人们已对这类事见怪不怪。这其实也是~个认识上的误区。我们反对对性的禁锢,但并非意味着对性的放纵。男女双方在没有作好各方面的准备,包括思想、经济、心理以及其他诸如家庭、物质等方面的各种准备,就十分匆忙地和相爱的人发生性关系,并不是一种十分负责任的行为。因为一时的冲动而铸成终身大错的事例几乎每天都在我们的周围发生。倘若放纵性行为的发生,就有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成果,不仅害人,也会害己,应予以坚定的反对。
  小说后半篇就写出了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对偷吃“禁果”的男女青年的一个告诫。
  后果之一是:阮华病丧黄泉。小说是这样说的:“原来阮三是个病久的人,因为这女子,七情所伤,身子虚弱。这一时相逢,情兴酷浓,不顾了性命。那女子想起日前要会不能,今日得见,倒身奉承,尽情取乐。不料乐极悲生,为好成歉。一阳失去,片时气断丹田;七魄分飞,顷刻魂归阴府。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然,这类事在生活中也许不会是经常发生的。然而对于体弱多病的人,确是一个忠告。像阮华这样的文弱书生,一旦纵欲,轻者染上疾病,损伤元气,重者就会丧生。《金瓶梅词话》中的西门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引以为鉴。
  ……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小说名著鉴赏系列:三言两拍鉴赏辞典 引言:锦绣文章,人间百态 在中国文学的浩瀚星河中,《三言》与《两拍》无疑是璀璨夺目的瑰宝。它们以其精湛的叙事技巧、生动的人物塑造、深刻的思想内涵,描绘了明代市井生活、社会百态,以及普通人的悲欢离合,被誉为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这套《中国古代小说名著鉴赏系列:三言两拍鉴赏辞典》并非是对这四部煌煌巨著的简单复述,而是以一种更为深入、细致、多元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三言》《两拍》的艺术世界,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基因与时代印记。 第一部分:《三言》溯源与流变:街头巷尾的世情画卷 《三言》,即明代冯梦龙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集大成者。它们故事题材广泛,内容包罗万象,从官场斗争到市井交易,从神话传说到民间故事,无不涉猎。本鉴赏辞典将首先深入挖掘《三言》的创作渊源,探究其如何汲取民间说唱、话本、以及前代笔记小说的营养,并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折射出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 《喻世明言》:警示前车,昭示后人 《喻世明言》以“喻世”为名,其目的在于通过一个个或曲折离奇、或平淡真挚的故事,劝诫世人,警醒后代。辞典将重点解析《喻世明言》中那些发人深省的篇章,如《沈小霞状元登科》中的励志故事,《范巨卿鸡黍结交》中的君子之交,《木绵庵郑虎成仙》中的因果报应,分析其情节设置的巧妙,人物形象的鲜活,以及蕴含的道德伦理观念。同时,我们将考察《喻世明言》在情节构造、叙事结构、语言运用上的独到之处,探讨其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明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以及不同阶层人物的精神面貌。 《警世通言》:世事洞明,人心洞察 《警世通言》顾名思义,在于“通”世情,洞察人心。其故事往往围绕着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以及社会现实的种种矛盾展开。本辞典将深入剖析《警世通言》中的经典篇目,如《宿六桥施姑济父》中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女性悲剧命运的深刻揭示,《陆判官错勘公案》中对司法公正的拷问。我们将重点分析这些故事是如何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人物,揭示社会深层的弊病,以及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同时,对《警世通言》语言的白话化、口语化特色,以及其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进行细致梳理。 《醒世恒言》:浮生若梦,世事无常 《醒世恒言》以“醒世”为旨,通过一个个如梦似幻、又残酷真实的故事,警示人们世事无常,人生短暂,应珍惜当下。辞典将重点解读《醒世恒言》中的名篇,例如《刘小官雌雄兄弟》中情节的曲折离奇,《李道人独步云山》中对出世入世的哲思,《张廷秀折足遇仙记》中命运的转折。我们将分析这些故事在结构上的精巧布局,人物塑造的立体丰满,以及其所传达的对人生哲理、命运起伏的深刻感悟。同时,将探讨《醒世恒言》在语言艺术上的创新,如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复杂的人生况味。 第二部分:《两拍》精研与拓展:情理法中的个体命运 《两拍》,即冯梦龙为《三言》所作的续书,《情史》的衍生物,以及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到明代后期,在社会、文化、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的催化下,走向成熟的标志。《两拍》的故事更加注重情节的逻辑性、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以及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入反思,尤其是在“情”与“理”、“情”与“法”的交织中,展现了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 《初刻拍案惊奇》:洞鉴人事,发人深思 《初刻拍案惊奇》以其“拍案惊奇”的叙事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其故事多取材于社会传闻、公案轶事,但又经过艺术的加工与提炼,使其更具传奇色彩和警世意义。本鉴赏辞典将深入剖析《初刻拍案惊奇》中的代表性作品,如《卷一·王娇鸾十年窗下》中对女性才情与命运的描绘,《卷二·叶梦熊自画像》中对官员操守的拷问,《卷十二·李氏韩 প্রতিষ্ঠানের卖官记》中对官场腐败的讽刺。我们将着重分析《拍案惊奇》在情节设计上的巧思,悬念的设置,以及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描摹。同时,也将考察其对当时社会风俗、生活习惯的生动呈现。 《二刻拍案惊奇》:离奇故事,社会镜像 《二刻拍案惊奇》在延续《初刻》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故事的深度与广度。其内容更为丰富,既有神鬼志怪,也有人间悲欢,更不乏对社会不公、人情冷暖的深刻揭露。辞典将细致解读《二刻拍案惊奇》中的经典章节,例如《卷一·沉迷黄粱恨难消》中对欲望的警示,《卷二·宋公明神寄山寨》中对替天行道的解读,《卷十四·王宣化行藏尽露》中对人性的拷问。我们将深入探讨《二刻拍案惊奇》在叙事技巧上的进步,如多角度叙事、倒叙插叙的运用,以及人物塑造的更为复杂和立体。同时,也将考察其如何通过一个个离奇的故事,折射出明代社会的阴暗面与光明面,以及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追求。 第三部分:艺术特色与鉴赏维度:跨越时空的共鸣 《三言两拍》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离不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本鉴赏辞典将从多个维度对《三言两拍》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剖析。 语言艺术:白话的生命力与韵味 《三言两拍》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辞典将详细分析其语言的特点,如口语化、通俗化,同时又不失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我们将考察其如何通过灵活运用方言俗语、谚语歇后语,以及诗词曲赋,赋予故事鲜活的生命力,营造出浓郁的时代气息。对其中精彩的对话描写、心理刻画的语言艺术将进行重点点评。 人物塑造:鲜活的众生相与人性深度 《三言两拍》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或精明强干,或愚昧无知,或善良淳朴,或奸诈狡猾,构成了明代社会的一幅幅众生相。本辞典将深入分析这些人物的典型性,以及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对比衬托等手法,展现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挖掘其背后深刻的人性内涵。 情节构思:跌宕起伏与结构精巧 《三言两拍》以其跌宕起伏的情节、扣人心弦的叙事而著称。辞典将探讨其在情节构思上的独到之处,如因果报应的合理设置、误会巧合的自然衔接、悬念的设置与释放。我们将分析其叙事结构的特点,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逻辑性,以及对情节的组织与安排,如何使得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思想内涵:时代的回响与永恒的探讨 《三言两拍》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堆砌,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本辞典将梳理其在伦理道德、社会现实、人生哲理等方面的思考,如对忠孝节义的传统观念的审视,对社会不公与人情冷暖的批判,对命运无常与人生价值的探索。我们将探讨这些思想如何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时代特征,又如何在跨越时空的审视中,引发我们对当下人生的思考与共鸣。 接受史与影响:文学的传承与演变 《三言两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本鉴赏辞典还将梳理《三言两拍》的接受史,考察其在不同历史时期获得的评价与解读,以及其对明清小说乃至近代小说的发展所产生的实际影响。通过对历代评论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三言两拍》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 结语: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中国古代小说名著鉴赏系列:三言两拍鉴赏辞典》,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全面的鉴赏平台。它不仅是对《三言两拍》这部伟大文学遗产的梳理与阐释,更是希望通过对这些经典故事的解读,开启一段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让我们在回味古人智慧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洞察社会的变迁,体悟人生的真谛。阅读《三言两拍》,便是阅读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一部鲜活的社会史,一部不朽的文学经典。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特别适合碎片化阅读。我可以随机翻开任何一页,无论读的是对某个特定典故的解释,还是对某种文学流派的归纳总结,都能立刻获得满足感。它并没有强迫你必须从头读到尾,而是提供了一个可供随时查阅、随时沉浸的知识宝库。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那些古雅词汇时,会附带上该词在不同朝代语境下的细微语义变化,这对于理解古代白话文的语感至关重要。比如,它解释了“风月”一词在宋代和明代文学中的侧重点差异,这种细致的考量,体现了编纂者深厚的功底和对文本的敬畏之心。这本书不只是工具书,它更像是一把钥匙,帮助我打开了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的大门,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与那段遥远的历史之间,建立了一种更真切、更具共鸣的连接感。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我文学素养提升的“秘密武器”,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对古典小说抱有浓厚兴趣,但又常因术语晦涩、背景复杂而望而却步的读者来说。它的叙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像一位学识渊博的朋友在旁边耐心讲解。我记得有一次读到《金瓶梅》中某个场景的社会风俗描写,感到一头雾水,翻开这本书,它立刻就给出了一个清晰的时代背景解释,让我瞬间明白了人物行为背后的逻辑。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不同时期小说风格的演变梳理得极为清晰,从唐传奇的精炼到宋元话本的通俗,再到明清小说的成熟,结构脉络一目了然。这本书的选材眼光独到,挑选的篇目不仅是公认的经典,更有一些被大众忽略的、但艺术价值极高的“遗珠”,着实拓宽了我的阅读视野。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走马观花地看故事,而是真正进入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肌理之中,对古典叙事的精妙之处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觉得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如果你是一个文学研究的学生,这本书可以作为你进入特定领域研究的优质门槛;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历史爱好者,它也能让你对古代社会的生活图景有一个立体而生动的认识。我个人最受启发的是它对小说中“叙事策略”的剖析。它会对比分析不同小说家如何运用悬念、伏笔、视角转换等技巧来操控读者的情绪和认知,这种“如何讲故事”的技法分析,比单纯讨论“讲了什么故事”要深刻得多。比如,它对比了《聊斋志异》中那些鬼狐故事与同时期世情小说的叙事节奏,揭示了神魔叙事和现实叙事在张力处理上的核心区别。这种深入骨髓的分析,极大地提升了我自己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我现在看任何小说,都会不自觉地去寻找作者的“匠心”所在,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收获。

评分

老实说,我对这种“鉴赏词典”类型的书籍一直抱有警惕,生怕它们内容空泛、流于表面,或者只是把一些耳熟能详的观点重新包装一下。然而,这本鉴赏辞典完全打破了我的成见。它的信息密度非常高,但叙述流畅,绝无堆砌之感。最让我觉得“物超所值”的是它对一些次要人物或配角的深度挖掘。很多时候,我们都只关注了主角的光芒,而忽略了那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时代氛围的关键配角。这本书却为这些“绿叶”们立传,分析了他们在小说结构中的功能性意义,甚至考证了某些配角原型可能来自当时的社会某个阶层或职业。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处理方式,使得整部古典小说群像变得鲜活、立体起来,不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古代社会缩影。每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妙的“考古发掘”。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那种沉稳而又充满年代感的装帧设计所吸引。内页的纸张选择和字体排版都体现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内容方面,它不像一般的文学评论那样专注于情节的复述或人物的道德评判,而是致力于挖掘文本背后的文化密码。例如,它对古代小说中那些反复出现的意象——梅花、月亮、镜子——进行了细致的考据和解读,揭示了这些符号在不同语境下的象征意义,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能力,绝对不是一般的工具书可以比拟的。我特别欣赏它在比较不同版本时的严谨态度,对于一些流传过程中出现的讹误和增删,都有清晰的标注和考证,这对于追求阅读原貌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真正做到了“鉴赏”二字,将艺术鉴赏与文化考据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在享受阅读的乐趣中,悄然完成了知识的积累。

评分

包装很好

评分

1内容装帧价位都是满分,没给上海辞书丢脸。特别希望“中国古代小说名著鉴赏系列”能出一套繁体精装典藏本O(∩_∩)O2虽然书皮有点褶皱,书角有点搓了,但这是快递正常现象,可以理解O(∩_∩)O

评分

工作用书

评分

经典图书,值得收藏,买下作为藏书也是很好的。纸质和印刷不是很好。。。遗憾。

评分

孩子说还不错

评分

不完整,很多都是一部分,没讲完就开始鉴赏了

评分

好评,从书的厚度看,像是精选本,不是全集

评分

你把你你你你那你们哪呢没空看

评分

正版邮快负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