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台湾两代文学青年的作家杨照,倒拨时光三十年,在记忆的地图中寻找青春的踪影,用青涩的故事回味青春的余温,细腻温软地勾勒出在那个一去难再返的时代里——同时也是这个时代稀缺的——幸福与快乐,到底该是什么模样。
海报: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这是一本“记忆地志”,文笔细腻又朴实的杨照先生通过重新梳理自己的青春往事,带领读者回到了三十多年前的台湾,展现了那一代人在成长中对人生和未来的思考。本书共有五个部分,包括“旧时光里的永恒”“在音乐中迷失”“文青未完成”“奢侈的诗意”“无关风景的漫游”,无论是作者在童年时与家人交往的故事,还是少年时期学习音乐的感悟,亦或者青春期时懵懂的爱情,都被作者巧妙地将其与故事发生的地点结合在一起,为读者展现出了一幅文艺青年的活动地图,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中,领悟无数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杨照,本名李明骏,1963 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曾任《明日报》总主笔、远流出版公司编辑部制作总监、台北艺术大学兼任讲师、《新新闻》周报总编辑等职;现为《新新闻》周报总主笔、博理基金会副执行长,并为News98 电台“一点照新闻”、BRAVOFM91.3 电台“阅读音乐”节目主持人。
近作──《故事照亮未来:通往开放社会的100个观念》《我想遇见你的人生》《迷路的诗》《想乐:聆听音符背后的美丽心灵》。
001 自序
旧时光里的永恒
007 父子对坐
011 二十三路奔驰公交车
016 日语老灵魂
020 木炭与面摊
024 单车上的人生道理
028 神秘又亲近的美国
032 外婆村
036 死亡的幽微身影
041 大排水沟那头
045 最早体会到的永恒
049 记忆的暗巷
在音乐中迷失
055 堤防都阻挡不了的灾难
060 有钢琴有谱架的客厅
064 通往地狱的步径
068 如何对自己诚实?
072 严厉而沧桑的声音
076 想要迷路的冲动
文青未完成
083 阅读起点
087 没拍成的照片
091 摇滚乐和甜不辣
095 “好味道”、周梦蝶、唱片行
099 虚构、欺瞒的同质环境
104 浪掷挥霍的生命时光
108 留住眼前的电影
112 白色悬浮的梦幻图书馆
116 挤满文学意义的小巷
120 迟来的阳光之歌
125 逃避平庸无聊的方法
129 在惊愕中成长
133 篮球大梦
137 世界在另一边
141 密语暗码,也是低吟音乐
145 如果在冬夜,两个年轻人
奢侈的诗意
151 盛气凌人的少年
155 骚动的星光
159 秋风的名字
164 青玉般的感情
168 和她的过去短暂交错
172 安静空荡的戏院
176 地缘的道理
无关风景的漫游
183 那隐约、无法确知的危险
187 失落的速度感
191 有“傅园”的风景
195 “步行范围”内的冒险
199 不一样的地理学
203 我的乡土补课
207 对河猜疑
211 穿过海洋
215 认识湖水的深邃力量
219 奇特的温暖
223 如果我不存在了……
227 似酒的十月秋阳
231 下午的俗世风情
235 当夜色罩满湖面
波德莱尔的诗:
老巴黎消失了
(一座城市的形体,唉,有着比人心还要更快的变化)
中文只能译成“人心”的,波德莱尔的法文原文是:le coeur d’un mortel。关键在于mortel,特别指向有限的、必定会消亡的生命,呈现出更强烈的对比。人必有死,相较于以砖石所造的城市,人寿如此有限,而人的感受与念头,又是人类经验中变动最快的。此刻想的、感受的,下一刻很可能就有了戏剧性的逆转变化。
然而,走过巴黎街道时,波德莱尔却如同被电击般意识到:他所居住的城市已经彻底失去了其恒常特性,以让人无从准备防备的速度,持续变化。应该提供我们安稳依赖的砖石之物,背叛了我们的期待,翻身比我们念头的转换,变得更快更剧烈。
描述如此的冲击领会后,在这首标题为“天鹅”的诗中,波德莱尔接着近乎宿命必然地在心中召唤起了记忆,关于“老巴黎”的记忆:
曾经这里有一座活动动物园
一天我在这里看见──当天空之下
寒冷,盈透晨光,劳动者刚被唤醒
扫街工人将他们制造的尘暴推向沉静的空气中
他看到了一只逃出来的天鹅,走向干涸的水沟边,怀想着它曾经拥有过的水塘。变化的现实,让诗人想起过去他曾遭遇过的,也正在想起过去的那只天鹅,双重的回忆交叠在一起。
二
这样的情感情绪,是由地理环境引发的。突然之间,发现自己熟悉的地景消失了,尤其当人置身在一个自以为应当熟识的地方,却惊讶且尴尬地发现被陌生的形体、活动与声音包围。那时,消失了的地景,会以记忆的形式,格外强烈、明显地,排山倒海地冲涌过来。
那一年一个夜里,我开车到台大,行经基隆路舟山路口,发现记忆中的舟山路变魔术般消失了;继续前行,在基隆路上找到一个过去没有的门,转弯进去,到下一个路口后,我就迷路了,完全不知道要出席演讲的场地究竟在哪里。
带点雨雾的夜色中,现实的陌生影像上,很快地叠上了二十多年前,我所熟悉的台大校园。我仿佛看见年轻时候的自己,骑着蓝色的破脚踏车,在舟山路的小门前跳下车,将车抬过铁栅门槛,然后又骑上去,朝向造船馆的方向去。二十多年前的我,感觉自己已经骑了很远很远,离开一般活动的台大校园了,心中带着一点无奈,要去造船馆找高中死党,跟他商量另一个高中死党碰到的严重感情问题。
那很可能是大学四年中,我唯一一次走进造船馆,也因而二十多年间,根本从来没有回想过;但却在那一刻,当我窘迫地迷路在现实台大校园中,它不自主地回来重现在眼前了。那晚,回家之后,我写下了这本书中的最早的一篇文章:《有“傅园”的风景》。
三
之后一段时间,各种不同的机缘,将我带到许多留有青春成长记忆的地方。我愈来愈明白波德莱尔试图表达的,因为我也活在一个
地理地景不再可靠的环境里,非但没有什么是不变的,不论砖或石或钢铁都无法阻挡快速、剧烈的改头换面。三十年没见的小学同学,乍然相遇眉目依稀,然而很多才几年没有去到的地方,却很可能除了地名,没留下什么旧时痕迹。
只留在我的记忆里。变动不居的地景,因而就成了对于记忆最自然也最强烈的刺激。走到哪里,熟悉的旧日时光不待召唤,也无从抗拒,就固执地服贴在陌生的现实影迹上。而且神奇地,被时间淘洗磨淡,理应褪色的旧日情怀,竟然就是比眼前历历的现实声光,更清楚更深刻。
我将这一幅幅的旧日时光显影写成了一篇篇的文字,完成一本“记忆地志”。还是用波德莱尔的比喻──现实的情景像是写在已经反复被使用太多次的羊皮纸上一般,再也清除不掉刮不干净的旧内容的渗入干扰,于是原本早已逝去的青春,从雾色中隐约穿透,可以被保留在今天当下的地理环境中。
以文字,摸索着回到青春的路途;同时,找到了青春当时寻找人生方向的种种摸索。
……
《寻路青春》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关于“选择”的思考。书中人物,不论是少年还是少女,都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有些选择是迫于现实的无奈,有些选择是出于内心的冲动,还有些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我最被打动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评判这些选择的对错,而是展现了每一个选择背后所带来的不同人生轨迹。比如,有一个角色选择了安稳的生活,放弃了远方的梦想,虽然没有轰轰烈烈,但也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某种妥协和满足。而另一个角色,则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虽然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他的眼神里始终闪烁着对未来的渴望。书中的人物,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自己的挣扎和成长。这种复杂性,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也让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描写,那些细碎的、真实的、甚至有些矛盾的想法,让我觉得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选择和困惑,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也更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评分读完《寻路青春》,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像一部淡淡的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却能在结尾处留下悠长的回味。书中人物的对话,非常自然,甚至带着点口语化的感觉,让你觉得好像就坐在他们身边,听他们闲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微小的动作,都能传递出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书中的主人公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才能,他们和我认识的很多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小烦恼,小快乐,小小的坚持。他们会在考试前焦虑不安,会在和朋友闹别扭后偷偷后悔,也会在看到美丽的风景时,由衷地赞叹。这种“普通”反而显得格外真实,让人很容易将自己的影子投射其中。我喜欢书中对成长阵痛的描写,那种从懵懂到成熟的蜕变,充满了挣扎和不确定。比如,书中有一个角色,在一次重大打击后,一度陷入消沉,整个人都变得黯淡无光。但最终,他还是选择站起来,虽然过程缓慢而艰难,但那种重新找回自我的过程,真的非常鼓舞人心。它提醒我们,即使身处困境,也别忘了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慢慢疗愈,慢慢成长。这本书就像一个老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静静地陪在你身边,告诉你,你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一切。
评分《寻路青春》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淡淡的忧伤,但这种忧伤又带着一种力量。书中描绘的几个少年少女,他们的成长轨迹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充满了挫折和迷茫。有的人因为家庭的压力,不得不放弃自己热爱的东西;有的人因为人际关系的复杂,学会了伪装和小心翼翼;还有的人,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一次又一次地跌倒,却又一次次地爬起来。作者的笔触很克制,没有过度煽情,但那些描写的场景,却能轻易勾起读者内心的共鸣。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片段,一位女主角在被拒绝后,并没有哭天抢地,而是默默地整理好自己的书本,然后抬头望向天空,眼神中透着一种不甘和坚韧。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无数个曾经的自己,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时,所选择的沉默和隐忍。这种不声不响的力量,往往比歇斯底里的爆发更让人动容。而且,书中对校园生活的描写也非常真实,那些课间偷偷分享零食的喜悦,课堂上走神的瞬间,甚至是毕业时依依不舍的告别,都仿佛昨天刚刚发生一样。它让我意识到,青春最珍贵的,或许不是那些惊天动地的成就,而是那些看似平凡却充满温情的回忆。这本书就像一杯温水,在你感到疲惫的时候,悄悄地温暖你的心房,让你重新找回前行的勇气。
评分我必须承认,《寻路青春》是一本能够让人安静下来的书。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读物,追求感官的刺激和情节的跌宕。相反,它用一种平和、舒缓的语调,娓娓道来。书中的人物,并不张扬,他们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经历着属于他们的故事。有的是关于学业的压力,有的是关于家庭的琐事,有的是关于懵懂的情感,还有的是关于对未来的迷茫。但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点点滴滴,汇聚成了他们独特的成长经历。我被书中对情感的刻画深深吸引,那种细腻、真实,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比如,一次不经意的关心,一次欲言又止的试探,一次默默的支持,都传递着深厚的情感。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感情,往往藏在那些最不经意的瞬间。而且,书中对青春期的迷茫和不安的描绘,也触动了我内心深处。那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对自我的怀疑,对周围世界的探索,都是我们在青春期会经历的。这本书并没有试图去解决这些问题,而是以一种陪伴者的姿态,与读者一同去感受。它让我觉得,即使在最迷茫的时候,也有温暖的光芒在指引着我们前进。它是一本能够让你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的书,它会让你重新发现,青春的美好,原来就在那些平凡的日常里。
评分刚翻完《寻路青春》,说实话,一开始被这个名字吸引,总觉得会是那种跌跌撞撞、迷茫又充满希望的青春故事。读下来,感觉作者好像特别善于捕捉那种细微的情感波动,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恨情仇,而是更多日常的、琐碎的、却又直击人心的点。比如,书中某个角色在面对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时的犹豫和挣扎,那种明明内心早已有了答案,却因为各种顾虑而迟迟不敢迈出一步的纠结,真的太真实了。我能想象到,有多少人在某个时刻,也曾有过相似的感受。那种孤独感,即使周围有人陪伴,但有些决定终究是要一个人去承担的。而且,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他很伤心”,而是通过一些非常具体的行为,比如反复擦拭桌子,或者突然沉默下来,让你自己去体会那种内心的暗涌。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情节,主角在深夜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路灯昏黄,影子被拉得很长,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和自己的思绪。那种感觉,有点忧伤,但又带着一种莫名的平静,好像在那个时刻,所有的烦恼都暂时被放下了,只剩下对未来的模糊憧憬。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曾经的那些年,发现原来很多当时觉得天大的事情,回头看也不过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也没有强行灌输某种道理,更多的是一种陪伴,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回响。
评分寻路青春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这是一本“记忆地志”,文笔细腻又朴实的杨照先生通过重新梳理自己的青春往事,带领读者回到了三十多年前的台湾,展现了那一代人在成长中对人生和未来的思考。本书共有五个部分,包括“旧时光里的永恒”“在音乐中迷失”“文青未完成”“奢侈的诗意”“无关风景的漫游”,无论是作者在童年时与家人交往的故事,还是少年时期学习音乐的感悟,亦或者青春期时懵懂的爱情,都被作者巧妙地将其与故事发生的地点结合在一起,为读者展现出了一幅文艺青年的活动地图,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中,领悟无数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评分¥25.50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挺好的。
评分不错
评分¥25.50寻路青春
评分小书一本,不大也不厚,做的还不错,纸张印刷尚可,内容翻了翻挺不错的,囤书囤书。
评分在本书的每一页上,达利任由他那些狂妄的神话肆意蔓延。为什么说法国南部的城市佩皮尼昂才是世界的中心?因为那里只有地中海文化,而且如果在地质史上,西北部的比斯开湾不能保存下来的话,就没有所谓的地中海了。达利是位天才,但达利又是谁呢? “我常常有这样的疑问,不知道自己何时伪装,何时真实。” 那他对嘉菈呢? “我爱她更甚于自己的母亲、自己的父亲,更甚于毕加索,甚至更甚于金钱。”
评分珍惜眼前人,怜惜眼前事。
评分都是好书,畅销书,我们要建立阅览室,京东的服务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