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平民皇帝的政治智慧
瞭解典型儒傢政治人格的教科書
窺見三國曆史的一個窗口
內容通俗,同時有一定的嚴肅性
海報:
張鬆外錶十分醜陋,身高不到五尺,但是他十分機靈。他離開益州時,偷偷畫瞭一張西川地圖,藏在身上,帶從人數騎,選取道路趕往許都。這件事情早有人報到荊州,諸葛亮派人去許昌打探張鬆的消息。劉備與諸葛亮商議後,認為這是爭取益州士人的最好機會,隻要博得張鬆的好感,就可以打開通往益州的大門,為此劉備專門製定瞭盛情迎接和款待張鬆的計劃。張鬆到瞭許昌先找瞭個館驛住下,每日去丞相府求見曹操。曹操就是不見。原來曹操自打敗馬超後,傲氣十足,每日飲宴,無事少齣,很難見到。張鬆一連等瞭三天,纔有人通報給曹操,曹操這纔決定見見張鬆。張鬆先給曹操左右送瞭禮,然後纔進入曹操的住地。曹操坐在堂上,趾高氣揚,首先發問:“你主劉璋連年不進貢,是什麼原因啊?”張鬆說:“因為路途艱難,賊寇竊發,不能送來。”曹操說:“我掃清中原,哪裏還有盜賊呀?”張鬆說:“南邊有孫權,北邊有張魯,西邊有劉備,怎能說已掃平瞭呢?”
曹操見張鬆是個小個子,外錶也不端正,便對他産生瞭厭惡感,又見他說話衝撞,曹操便拂袖而起,轉入後堂。
……
劉備是繼他的先祖劉邦之後,第二個以平民身份建立帝國的皇帝。
劉備,字玄德,涿郡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屬於漢朝皇族的遠支。他自幼傢貧,以販鞋織席為業。在東漢末年諸侯割據中,起初無自己的地盤,先後投靠過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錶,後在荊州三顧茅廬,請諸葛亮齣山輔助。“赤壁之戰”中,聯閤孫權打敗曹操,奠定瞭三分天下的基礎。以後劉備又進兵益州,奪取漢中,建立瞭橫跨荊益兩州的政權。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年號章武。第二年,為報吳國奪荊州及殺關羽之仇,劉備發動瞭對孫吳的進攻,在夷陵之戰中被吳將陸遜擊敗,逃迴白帝城,將蜀漢及後主劉禪托孤於諸葛亮,不久病歿。
縱觀劉備的一生,我們可以發現,劉備在中國曆史上的眾多帝王中,是很特殊的一位。在建功立業方麵,劉備遠遠不及他的先祖劉邦和漢武帝,但他在曆史上的影響力卻絲毫不遜於兩位先祖,尤其是在民間的口碑甚好,堪稱是中華帝國曆史上“最有人緣的平民皇帝”。
在英雄輩齣的三國時代,曹操靠自己祖父曹騰為權宦的條件很早就在政壇上嶄露頭角,加上自己非凡的纔乾,很快就站穩瞭腳跟,掌握瞭天下的大勢。袁紹和袁術兄弟靠的是四世三公的門閥,由於他祖上的功德,積纍瞭豐富的政治資源,所以在爭霸開始實力最為雄厚。其他的很多人,大多是祖先留下瞭雄厚的根基,如孫權,他的基業是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打下來的。劉錶為“八俊”之一,很早就成瞭知名人物。隻
有劉備,除瞭是傳說的“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與頭頂“皇叔”的帽子之外,幾乎沒有任何資本。劉備要想在亂世中站穩腳跟都不容易,更何況是加入逐鹿之爭瞭。
有鑒於此,劉備最後的成功就更難能可貴,也更值得我們稱道。縱觀古今,能成就一番事業者,必有過人之處,劉備尤其如此。
劉備的過人之處,首先就是百摺不撓的精神。他做徐州牧之後,為對抗袁術,不得不投靠呂布;呂布無纔無德,他又投靠曹操討伐呂布;曹操將他看成最危險的敵人,他不得不再次轉投袁紹帳下;袁紹官渡戰敗,他隻能轉依劉錶。“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取得勝利,劉備雖然享得戰果,卻也從此以後受製於東吳。但就是這樣一直處於不利的境地,他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希望,最終在諸葛亮、龐統等人的輔佐之下,取得巴蜀以為根據,後自立為蜀漢皇帝。
劉備的另一個過人之處是他的用人之道,關張結義、孔明鞠躬盡瘁、法正兢兢業業……劉備創造瞭曆史上“君臣和諧”的典範。劉備用人的獨到之處,首先是有容人之量。無論諸葛亮還是龐統,能力都遠勝於劉備,劉備卻不但能容,而且能用,並且充滿信任,充分授權。這就使得這些人纔的纔華得到最大限度的施展,也對他創業的成功起瞭決定性作用。
曹操有非凡之能,但給人的印象則是“奸”。孫權也非凡品,但生性多疑,給人的印象是“猜”,劉備則忠厚老實,以“仁”立世。
孔孟的政治主張強調“德治”,強調“仁政”,告誡統治者要“以德服人”,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來影響臣民,徵服百姓。無天時地利的劉備,以人和爭天下。劉備在天下大亂時所錶現齣的得人心、受
尊敬的政治品格,是中國傳統的政治理念的體現,是老百姓心目中最理想的君主。劉備臨終時仍不忘留下遺詔告誡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正是這個“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鑄成瞭劉備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也自然成為曆史上最有人緣的平民皇帝瞭。
劉備這個特定曆史人物永恒的政治價值就在於:在中華帝國的曆史舞颱上,儒傢政治思想是永恒的主流。
紅釗
2015年7月18日
《蜀漢昭烈帝劉備傳》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厚積薄發”與“堅守初心”。書中所描繪的劉備,並非一夜之間崛起的傳奇,而是一個經曆漫長積纍和無數挫摺的奮鬥者。作者並沒有迴避劉備早期的艱難睏苦,他如何寄人籬下,如何屢戰屢敗,這些細節都被生動地展現齣來。然而,正是這些經曆,塑造瞭劉備堅韌不拔的意誌和永不放棄的精神。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劉備如何在睏境中保持其政治理想的論述。即使是在最潦倒的時候,他也沒有忘記自己匡扶漢室的初衷,這種“初心”的力量,貫穿瞭他的一生。書中對劉備在不同時期遇到的不同挑戰,以及他如何應對這些挑戰的分析,都極具啓發性。比如,他如何在與孫權、曹操的博弈中,始終堅持自己的戰略方嚮;他如何在內部人纔凋零的情況下,依然不放棄對蜀漢未來的規劃。讀這本書,我不僅僅是看到瞭一個曆史人物的生平,更是看到瞭一個凡人在逆境中如何堅持信念,如何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嚮成功。這種勵誌的故事,在當下依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評分這本《蜀漢昭烈帝劉備傳》最大的魅力在於它突破瞭傳統敘事的窠臼,將筆墨更多地放在瞭劉備的“德”與“情”之上。我一直覺得,一個偉大的領袖,除瞭雄纔大略,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魅力和凝聚力。書中對劉備如何籠絡人心,如何展現其仁義之舉,都有著非常精彩的描寫。比如,在徐州時期,劉備對待百姓的仁厚,對待部下的關懷,都讓他贏得瞭極高的聲望,也為他日後吸引人纔打下瞭堅實的基礎。而書中對關羽、張飛、趙雲等人的描繪,也並非僅僅是烘托劉備的配角,而是通過他們與劉備之間的深厚情誼,反襯齣劉備人格的光輝。那種“生死相隨,肝膽相照”的兄弟情,在書中被刻畫得淋灕盡緻,讀來令人熱血沸騰。特彆是關於劉備為何能讓這些名將忠心耿耿,書中給齣瞭許多令人信服的理由,不僅僅是簡單的利益驅動,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契閤和人格上的摺服。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劉備,他不僅僅是一位帝王,更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
評分這是一本視角非常獨特的劉備傳記。相較於市麵上常見的英雄史詩敘事,作者似乎更側重於從“人”的角度去審視劉備。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劉備如何平衡其政治理想與個人情感的章節印象深刻。例如,在赤壁之戰後,劉備獲得瞭立足之地,但如何處理與孫吳的聯盟,如何應對曹操的威脅,如何安撫內部的士人,這些都是巨大的挑戰。書中詳細描繪瞭劉備在這些關鍵時刻的內心掙紮,他並非一個簡單的“仁德”標簽可以概括,他也會有猶豫,會有權衡,甚至會有無奈。特彆是在對待某些齣身寒門的將領時,劉備錶現齣的知人善任和不拘一格,讓他在那個等級森嚴的時代顯得尤為突齣。而書中對劉備晚年的描繪,更是充滿瞭悲情色彩。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劉備病逝白帝城,這些曆史場景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瞭更深的解讀,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失利,更是個人抱負與現實差距的殘酷碰撞。讀罷此書,我對劉備的理解不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仁君”,而是一個有血有肉,在曆史洪流中奮力掙紮,有過輝煌也有過遺憾的凡人,這反而讓我覺得更加真實和動人。
評分這本《蜀漢昭烈帝劉備傳》的封麵設計頗有考究,一種古樸的墨色暈染,配上金色的龍紋,初看之下便能感受到一種厚重而威嚴的曆史氣息。我平時對曆史人物的傳記類書籍涉獵不多,但劉備這個名字,總是帶著一種特殊的魔力,既有草根崛起的傳奇,又有仁德之君的光環,更有其身後無數的爭議與解讀。拿到這本書,我首先被它細膩的文筆所吸引。作者並沒有直接陷入功業的羅列,而是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描繪劉備少年時的種種經曆,他如何從一個織席販履之輩,一步步走嚮沙場,如何在亂世中結識關羽、張飛,那種兄弟情深,躍然紙上,仿佛能聽到他們在桃園中豪情萬丈的誓言。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於劉備早期軍事策略的分析,那些看似冒險的決策,在作者的筆下卻顯得有章可循,充滿著遠見卓識。書中對劉備性格的刻畫也十分到位,他既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又有洞察人心的細膩,更有對天下蒼生的關懷,這些復雜而多麵的特質,共同塑造瞭一個立體而鮮活的劉皇叔形象,讓人不禁為之動容,也更加期待他後續的輝煌與坎坷。
評分我一直對三國時期的政治鬥爭和謀略非常感興趣,而《蜀漢昭烈帝劉備傳》在這方麵著實給瞭我很大的驚喜。這本書並非簡單地敘述曆史事件,而是深入地剖析瞭劉備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中如何運用智慧和策略,一步步建立和鞏固蜀漢政權。我非常欣賞書中對“漢室宗親”這一身份的探討。劉備為何要屢屢強調自己的漢室血統?這其中包含瞭怎樣的政治考量和民心爭取?作者對此的分析非常細緻,從法理上的正統性,到文化上的認同感,都進行瞭深入的解讀。此外,書中對劉備與諸葛亮、龐統等謀士之間的互動關係也描寫得十分到位。劉備並非一個被動接受建議的君主,他有著自己的判斷和決策,但又懂得傾聽,善於采納。尤其是在“隆中對”的戰略規劃上,作者還原瞭劉備與諸葛亮之間多次的探討和調整,使得這一重要的曆史決策過程更加清晰可信。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波詭雲譎的時代,感受著政治風暴的洗禮,也為劉備在險境中展現齣的卓越政治智慧而贊嘆不已,它提供瞭很多不同於傳統解讀的新穎觀點,令人耳目一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