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醫美容皮膚科學(供中醫美容專業用)》是中醫美容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課程之一,被列為”雲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十二五’規劃教材”。《中醫美容皮膚科學(供中醫美容專業用)》內容共分總論與各論。總論重點闡述中醫美容皮膚科學定義、實施範圍、基本任務、體係結構及其與醫學美學、中醫藥學、中醫其它臨床學科、美容醫學及皮膚修飾美容的關係,並係統論述中醫皮膚美學基本思想、皮膚陰陽五行學說、皮膚與人體髒腑經絡、氣血津液之間的關係、皮膚發病學(病因、病機研究)、皮膚診斷學(四診審美、辨證施美)、皮膚美容治療方法與手段、皮膚美容保健方法與手段、皮膚美容保健治療方藥;各論為各種損容性皮膚病的中醫治療。對於所論述的每一疾病,除瞭病因病機分析、臨床錶現、診斷和鑒彆診斷、中醫辨證論治外,還進行瞭疾病的損美評價,中藥外治,針灸、颳痧治療及藥膳保健等內容。
目錄
上篇 總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中醫美容皮膚科學發展簡史
一、遠古至先秦時期
二、秦漢時期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四、隋唐時期
五、宋金元時期
六、明清時期
七、近現代時期
八、中西醫皮膚美容的現狀與展望
第二節 中醫美容皮膚科學的定義、性質、研究對象和任務
一、中醫美容皮膚科學概念
二、中醫美容皮膚科學研究對象
三、中醫美容皮膚科學研究任務
四、中醫美容皮膚科學的實施範圍
第三節 中醫美容皮膚科學與相關學科的關係
一、中醫美容皮膚科學與中醫學的關係
二、中醫美容皮膚科學與醫學美學的關係
三、中醫美容皮膚科學與中醫皮膚科學的關係
第四節 中醫美容皮膚科學的特點及研究方法
一、中醫美容皮膚科學的特點
二、中醫美容皮膚科學的研究方法
第五節 中醫美容皮膚科學的學習方法
一、重視基礎知識和技能學習
二、融會貫通學科內容
三、理論學習與I臨床實踐相結閤
四、衷中參西,樹立正確的整體辨病辨證思維觀
第二章 中醫美容皮膚科學基礎
第一節 中醫美容皮膚科學的整體觀
一、皮膚與髒腑的關係
二、皮膚與氣血津液的關係
三、皮膚與經絡的關係
第二節 損容性皮膚病的病因病機
一、病因
二、病機
第三節 損容性皮膚病的診法
一、望診
二、聞診
三、問診
四、切診
第四節 損容性皮膚病的辨證
一、八綱辨證
二、髒腑辨證
三、氣血津液辨證
四、經絡部位辨證
第五節 損容性皮膚病的治法
一、中藥療法
二、針灸療法
三、按摩療法
四、氣功療法
五、飲食療法
六、芳香療法
七、心理調節
第三章 中醫皮膚美學基礎
第一節 人體皮膚美學
一、人體皮膚美學的意義
二、人體皮膚美學的特點
三、人體皮膚美學的要素
第二節 中醫人體皮膚審美
一、“天人閤一”的整體審美思想
二、健康是健美皮膚的基本保障
第四章 皮膚的中醫美容護理與保健
第一節 皮膚保健
一、健美皮膚的標準
二、影響皮膚健美的因素
三、皮膚的類型及特點
四、日常皮膚的清潔保養
五、不同季節 顔麵皮膚的清潔養護
六、對日光損害的防護
第二節 損美性皮膚病的防護
一、損美性皮膚病的預防
二、損美性皮膚病的護理
第三節 皮膚的中醫護理保健技術
一、駐顔除皺
二、增白潤膚
三、潔膚香身
四、潤唇艷唇
五、烏發固發
下篇 各論
第五章 色素障礙性皮膚病
第一節 黃褐斑
第二節 雀斑
第三節 黑變病
第四節 眶周色素沉著癥
第五節 白癜風
第六章 皮膚附屬器疾病
第一節 尋常痤瘡
第二節 酒渣鼻
第三節 脂溢性皮炎
第四節 斑禿
第五節 雄激素性脫發
第六節 白發
第七節 多汗癥
第八節 汗皰疹
第九節 臭汗癥
第七章 病毒性皮膚病
第一節 帶狀皰疹
第二節 單純皰疹
第三節 扁平疣
第四節 尋常疣
第五節 傳染性軟疣
第八章 細菌性皮膚病
第一節 膿皰瘡
第二節 毛囊炎
第三節 丹毒
第九章 真菌性皮膚病
第一節 頭癬
第二節 體癬
第三節 手足癬
第四節 甲真菌病
第五節 花班糠疹
第十章 動物性皮膚病
第一節 疥瘡
第二節 蠕蟲皮炎
第十一章 物理性皮膚病
第一節 手足皸裂
第二節 日曬傷
第三節 多彤日光疹
第四節 凍瘡
第十二章 變態反應性皮膚病
第一節 濕疹
第二節 蕁麻疹
第三節 接觸性皮炎
第四節 化妝品皮炎
第十三章 瘙癢性皮膚病
第一節 神經性皮炎
第二節 瘙癢癥
第三節 急性癢疹
第十四章 紅斑鱗屑和角化性皮膚病
第一節 銀屑病
第二節 玫瑰糠疹
第三節 多形紅斑
第四節 剝脫性角質鬆解癥
第五節 毛發苔蘚
第十五章 結締組織病
第一節 紅斑狼瘡
第二節 皮肌炎
第三節 硬皮病
第十六章 大皰性皮膚病
天皰瘡
第十七章 黏膜疾病
第一節 剝脫性唇炎
第二節 接觸性唇炎
第三節 口角唇炎
第十八章 皮膚腫瘤
第一節 脂溢性角化病
第二節 汗管瘤
第三節 色素痣
第四節 瘢痕疙瘩
第五節 血管瘤
第十九章 其他損美性皮膚病
第一節 換膚術後綜閤徵
第二節 糖皮質激素依賴性皮炎
第三節 人工染色後遺癥
第四節 魚鱗病
第五節 毛囊角化病
第六節 汗孔角化癥
第七節 掌蹠角化病
第八節 瞼黃疣
第九節 褐黃病
第十節 原發性皮膚澱粉樣變
第十一節 維生素A缺乏癥
第十二節 煙酸缺乏病
附錄
常用中醫皮膚美容方劑
精彩書摘
《中醫美容皮膚科學(供中醫、美容專業用)》:
(一)脈診
1.正常脈象又稱平脈。基本特徵:三部有脈,沉取不絕;一息四至五至(相當於70~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從容和緩,柔和有力,節律一緻。即有胃、有神、有根。有胃即從容、和緩、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反映脾胃旺盛和氣血充盈。有神以應指柔和有力、節律整齊為主要特點,反映心氣健旺,血脈充盈。有根以遲脈沉取不絕為特點,反映腎氣足,生機不息。總之,平脈反映瞭機體氣血旺盛,髒腑功能健旺,陰陽平衡,是健康的標誌。
正常脈象可由於人體內外諸多因素的影響而發生相應的生理性變化。如四季氣候的影響,平脈有春弦、夏洪、鞦浮、鼕沉的變化。地理環境的影響,如南方人脈多細軟或略數;北方人脈多沉實。婦女脈象較男子濡弱而略快。年齡越小,脈搏越快,五六歲幼兒,每分鍾脈搏90-110次,年齡漸長則脈象漸和緩。短暫的情誌變化也可影響脈象,如喜則脈緩。腦力勞動之人,脈多弱於體力勞動者。飲食也可影響其脈象,如酒後脈多數而有力,飢餓時脈多稍緩而無力。脈象變化多樣,但總以有胃、神、根為平脈範圍。
2.常見病脈與主病疾病反映於脈象的變化,稱為病脈。疾病的性質不同,錶現齣的脈象也不同,故可將脈象作為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之一。我國最早的脈學專著《脈經》提齣24種脈象,《瀕湖脈學》提齣27種,《景嶽全書》提齣16種。雖然脈象種類較多,但總離不開位、數、形、勢四個方麵的相兼和變化。脈象主要體現在脈位的深淺、脈率(至數)的快慢、脈力的強弱、脈律(節律)的整齊與否、脈形的粗細長短、脈勢的大小,以及氣血的充盈度、脈動的流利度、血管的緊張度等方麵。
浮脈:輕按即得,重按稍弱。主錶證。浮而有力為錶實,浮而無力為錶虛。
沉脈:輕按不顯,重按始得。主裏證。有力為裏實,無力為裏虛。
遲脈:脈搏遲慢,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鍾在60次以下)。主寒證。有力為實寒證,無力為虛寒證。
數脈:脈搏急數,一息五至以上(每分鍾逾90次)。主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
虛脈:三部脈輕取,重按均無力。主虛證(氣血兩虛)。
實脈:三部脈輕取,重按均有力。主實證(錶實證、裏實證、實寒證、實熱證)。
洪脈:寬大如洪,來盛去衰。主實熱證。
細脈:脈細如綫,應指明顯。主諸虛勞損,又主濕證。
滑脈:往來流利,應指圓滑,如珠走盤。主痰飲,實熱,食積,孕脈。
澀脈:往來艱澀,如輕刀颳竹。主氣滯血瘀,精虧血少。
弦脈:端直以長,如按琴弦。主肝膽病,痛證,痰飲。
緊脈:脈體急束,崩急如繩,左右抗指。主寒證,痛證。
濡脈:浮而細軟,重按不足。主濕證,氣血虧虛。
促脈:數而一止,止無定數。主陽盛實熱,陰血不足。
結脈:緩而一止,止無定數。主陰寒氣結,寒凝,血瘀。
代脈:緩而一止,止有定數。主髒氣衰弱。
3.相兼脈與主病在疾病過程中,由於病變機體的正氣有盛衰不同,緻病因素可以兩種以上邪氣相互兼夾,病變的部位和性質也不斷變化,所以在臨床上見到的病脈往往不是單一的脈象,而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脈象同時齣現,即“相兼脈”。相兼脈的主病,一般為組成該相兼脈的各單一脈主病的相閤。如:浮緊脈,浮脈主錶證,緊脈主寒證,浮緊脈即主錶寒證,餘可類推。如沉遲脈主裏寒證;沉細數脈主裏虛熱證;滑數脈主痰熱、痰火,或內熱食積證;沉澀脈主血瘀;弦數脈主肝鬱化火,或肝膽濕熱;沉緩脈主脾腎陽虛,水濕內停等。
(二)按診
醫生用手指、手掌對病人的肌膚、手足、脘腹及其他部位施行觸、摸、按、壓,瞭解局部冷暖、軟硬、潤燥、壓痛、凹凸等異常變化,以測知病情的寒熱、虛實,推斷疾病的部位和性質。在中醫美容中,用按壓的方法察皮膚寒熱、潤燥、瘡瘍,可測知疾病的寒熱屬性、津液的盈虧,以及辨彆膿瘍性質、成與未成等。皮損按壓後色澤的改變,皮損是否凹凸,皮膚是否光滑或粗糙,毛發、鱗屑是否易於脫落等對診斷和治療有所幫助。
1.按肌膚主要診察皮膚的溫度、潤燥、腫脹等。一般來說,熱邪盛的身多熱,陽氣衰的身多寒。凡身熱,按其皮膚,初按熱甚,久按熱反轉輕的,是熱在錶;若久按其熱更甚,熱自內嚮外蒸發的,是熱在裏;肌膚熱泛而無蒸騰感的.屬虛勞發熱。皮膚潤澤的,多屬津液未傷;乾燥或甲錯的,多屬津液已傷,或內有乾血。按之凹陷不起,多為浮腫。
2.按手足主要是察寒熱,診手足溫涼,以判斷陽氣的盛衰。手足俱冷,多是陽虛寒盛;手足俱熱,多為陽盛熱熾。手心熱盛,多為內傷;手背熱盛,多屬外感。
3.按脘腹主要是通過輕觸錶麵,以察皮膚的潤澤;觸壓局部,以瞭解有無痛感;審其軟硬,以辨彆髒腑虛實、病邪性質及積聚的程度。脘腹疼痛,按之則舒,局部柔軟者,多屬虛證;按之堅硬或疼痛加劇者,多屬實證或瘀血。腹部包塊固定不移,痛有定處,按之有形者,為積;若按之聚散無常,痛有定處者,為瘕為聚。臍腹包塊,起伏聚散,往來不定,按之指下蠕動者,多為蟲積。
……
前言/序言
皮膚是人體的器官,同時也是對審美最為重要的器官。中醫在皮膚美容保健方麵有著悠久的曆史和極為重要的地位,作為美容醫學方麵的一門分支學科,中醫美容皮膚科學既古老又新興。古老是因為她深厚的曆史底蘊和豐富的人文內涵,新興是因為她同現代美容醫學一起産生於這個新的時代。社會的進步和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類對醫學有瞭新的要求,人們不單渴望治愈疾病,對疾病所造成的對身體外在形象的影響及自身審美器官的瑕疵也希望通過醫學行為得到改善,並且希望自己的皮膚永遠呈現青春靚麗的狀態,中醫美容皮膚科學就是為培養掌握這些中醫技藝的專業人纔而設立的。本教材不僅可供中醫藥院校美容專業學生在專業必修課上使用,而且對從事生活美容的工作者來說也是一本開拓知識、提高個人美容技術水平的實用參考書。
本書被列為“雲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十二五’規劃教材”。在編寫時,我們既注重中醫皮膚理論內容的闡述,同時也增加瞭現代醫學的皮膚病診斷、防治內容,其目的是增強該教材的科學性與臨床實用性。全書分為上下兩篇,共十九章。上篇敘述瞭中醫美容皮膚科學的發展簡史、定義、性質、研究對象、任務、與相關學科的關係、特點、研究方法及學習方法,中醫美容皮膚科學理論基礎,中醫皮膚美學基礎,以及皮膚的中醫美容護理與保健等內容;下篇闡述瞭損美性皮膚病的中西醫病因病機認識、臨床錶現、中醫辨證、西醫診斷及中西醫防治等內容。後附有按筆畫順序排列的常用美容方劑,方便讀者查詢。
對於該書的編寫,我們有一定的教學、科研基礎。一方麵,我們自2003年起就為中醫學專業中醫美容方嚮的學生開設瞭“中西醫美容皮膚科學”課程,采用自編教材,並在教學中不斷補充和完善;另一方麵,我們獲得雲南省教育廳資助,開展並完成瞭“中醫美容皮膚科學文獻整理與研究”項目。在此基礎上,我們組織既有長期中醫美容和皮膚病診療工作實踐經驗,又有多年實際教學經曆的專傢、教授組成編委會,他們本著發展中醫藥皮膚美容事業的遠大理想,為這部書的編撰付齣瞭大量心血。
在此要感謝雲南省教育廳為這部教材所給予的資助;感謝雲南中醫學院領導及雲南省中醫醫院的鼎力支持與幫助;感謝編委會全體成員在編寫過程中齊心協力、不計得失,在完成本職工作前提下,又花費大量時間,按時保質完成編撰任務。更難能可貴的是,有的專傢把自己多年臨床經驗毫無保留地編入書中,充實瞭本書的內容。此外,我們還參閱瞭大量國內外相關文獻;為瞭增加閱讀者的興趣,我們在各論中特設“臨床報道參考”一欄,這些內容均從公開發錶的期刊文獻中摘錄。對被選錄文章的作者在此一並緻謝。
由於我們水平有限,再加上時間緊迫,書中難免有不足之處,懇請同仁及學習者提齣寶貴意見,以便我們不斷改進,再版時給予補充和修正。
中醫美容皮膚科學(供中醫、美容專業用)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中醫美容皮膚科學(供中醫、美容專業用)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