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故乡 拉美华人社会百年演变研究(1847-1970)

他乡·故乡 拉美华人社会百年演变研究(1847-197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叶华 著
图书标签:
  • 拉美华人
  • 华人历史
  • 移民史
  • 社会文化
  • 百年变迁
  • 故乡认同
  • 他乡生活
  • 拉美研究
  • 历史学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210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16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搜集和整理了有关拉美华人社会的中外文资料,运用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对1847—1970年拉美华人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转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概括总结,其中关于拉美华人秘密社会的研究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
拉美华人既具有中国农民的乡土意识,又兼有少数种族的弱势群体心理,反映在社会实践中,他们在移民活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文化生活和社会组织等五个方面经历了重要的历史转变。本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拉美华人社会百余年演变的历史进行了具体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刘叶华,历史学博士,201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师从秦宝琦先生。研究方向是清代秘密社会,主要研究领域是海外华人秘密社会组织。

目录

第1章导论1.1学术界定1.2学术回顾1.3研究意义第2章华人移民拉美2.1历史上的中国与拉美2.1.1贸易往来2.1.2文化传播2.1.3“禁海令”与闭关锁国2.1.4早期移民2.2华人移民拉美的原因2.2.1国内天灾人祸的推动2.2.2拉美劳动力需求的拉动2.2.3苦力贸易与契约华工第3章拉美华人社会结构分析3.1人口总量3.1.1由“爆炸式”激增到“温和式”下降3.1.2混血华人后裔比例呈攀升趋势3.1.3华人在居住国的人口比例较高3.2人口分布3.2.1国别分布3.2.2城乡分布3.3性别结构与年龄结构3.3.1性别结构3.3.2年龄结构3.4职业结构3.4.1概述3.4.2职业结构3.4.3形成原因第4章拉美华人社会概述4.1拉美华人社会的建立与形成(1847—1917)4.1.1艰难求生,争取自由(1847—1874)4.1.2从“契约”奴隶向商人转变(1875—1917)4.2拉美华人社会的发展与繁荣(1918—1949)4.2.1自由移民接连不断4.2.2华人社区颇具规模4.2.3华人经济体系建立4.3拉美华人社会的转型与衰弱(1950—1970)4.3.1制约人口增长因素增多4.3.2种族融合方式越来越多4.3.3华人行业垄断优势衰微第5章拉美华人社会组织5.1拉美华人社会组织的缘起及分类5.1.1缘起5.1.2分类5.2拉美华人社会组织的分布及概述5.2.1分布5.2.2概述5.3拉美华人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5.3.1同质社会组织之间的敌对与冲突5.3.2同质社会组织的联合与共存5.3.3异质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与斗争5.4拉美华人社会组织的社会角色及历史使命5.4.1拉美华人社会组织的社会角色5.4.2拉美华人社会组织的历史使命第6章拉美华人社会与当地社会及其他移民社会的关系6.1当地社会对华人社会的态度及影响6.1.1磨合期(19世纪40年代—20世纪初)6.1.2排华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6.1.3接纳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6.2华人社会对当地社会的贡献6.2.1政治贡献6.2.2经济贡献6.2.3文化贡献6.3华人社会与其他移民社会的关系6.3.1冲突与竞争6.3.2联合与结盟第7章拉美华人社会与祖国的关系7.1惨遭迫害,寻求保护(1847—1910)7.1.1立法签约,维护权益7.1.2派遣使团,调查情况7.1.3遣使设领,保护华侨7.2入会结党,培养“代言人”(1911—1930)7.2.1组织建设与舆论宣传7.2.2资金支持7.2.3归国参政、议政7.2.4保侨、护侨措施7.3抗日救亡,保国保种(1931—1945)7.3.1组织建设7.3.2资金支持7.3.3舆论支持7.4国共对峙,无所适从(1946—1970)7.4.1大陆阵营7.4.2台湾阵营7.4.3中间路线第8章拉美华人社会的文化心理及历史转变8.1拉美华人社会的文化心理分析8.1.1先天的小农经济思想8.1.2后天的弱势群体心理8.1.3结论8.2拉美华人社会的历史转变及对我国华侨政策的启示8.2.1拉美华人社会的历史转变8.2.2对我国华侨政策的启示参考文献后记

精彩书摘

  第1章 导论
  /他乡·故乡——拉美华人社会百年演变研究(1847—1970)
  1��1学术界定
  本书讨论的主要内容是:拉美华人社会百年演变研究,时间段是从1847年到1970年。对于本书涉及的关键概念,进行如下学术界定。
  按照学界通常的界定,拉丁美洲(全称拉丁亚美利加州,Latin America)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但是,它的产生来源并不是地理学上山脉或者河流的天然阻隔,而是由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演化而来的。历史上,该地区大多数国家曾沦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官方通用语言是拉丁语系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因此得名“拉丁美洲”。拉丁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一分为二:北部包括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它们属于北美洲;南部是南美洲的全部。参见维基百科。
  在学界,华人、华侨和华裔是有严格区分的。华人(Chinese),广义上是指所有具有中国血统的人,狭义上是指除了拥有中国国籍以外具有中国血统的人。华侨(Overseas Chinese, Chinese Sojourner)是指定居在国外具有中国国籍的人(中国公民),无当地国家的护照,持有中国护照。华裔(Chinese Descent),指非定居中国国内的具有中国血统的人,持有当地国家的护照。在这三个概念中,华裔的外延最小,大多数社会历史学研究中所指的华人华侨都涵盖了华裔。当然,在具体的个案研究中,研究者也会根据研究需要对某些概念的外延进行重新界定。例如,1956年,华人学者张清杰(音译,Ching Chieh Chang)在马里兰大学地理系完成的博士论文《华人在拉丁美洲》中,对华人的界定就比较特殊:包括所有华人父母的后裔,不论出生在中国与否,也不论他们是否为中国公民;不包括华人与其他种族通婚留下的后裔。还有学者借用散居世界的犹太人的概念,将海外华人(Chinese overseas)称为华人散居者(Chinese diaspora)或华族(Ethnic Chinese)。参见王庚武著,赵红英译:《单一的华人散居者?》,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3),1~14页;刘宏:《王庚武教授与海外华人研究:方法论的初步观察》,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3),62~69页;杨振华:《研究海外华人历史理论的演变》,载《新余高专学报》,2004(1),69~71页。本书中的华人仍沿用大多数社会历史研究中所采用的广义上的含义。如果从历史认同和身份认同的角度言之,海外华人承认自己或祖先的中华文化传统,并且有效地加以运用在华人社会内部以及居住国主流社会获得身份认同,从而形成华人族裔的独特个性;他们也认同居住国的历史,积极参与居住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之中,最终成为当地少数族裔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员之一。参见王庚武著,钱江译:《从历史中寻求未来的海外华人》,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4),1~11页。
  1847—1970年,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创立后,进而经历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找到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迈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当动荡不安的社会制度和体制不再能庇护和养育它的子民时,难免人心思变、人心思迁,于是鸦片战争后大批中国移民前往拉美谋生。在他乡谋生的华人与他们留居国内的亲族有着“斩不断”的宗族人际关系网络,与接二连三的新生政权有着“理还乱”的政治经济情愫,时时刻刻惦念着衣锦还乡。与这些国内的政权更迭和社会演进相呼应,与拉美民族独立运动后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的建立相关联,海外华人的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由侨居到定居,由叶落归根到入乡随俗,他乡与故乡的观念逐渐错位,转变为“他乡亦故乡”。因此,拉美华人社会百年间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构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历史个体事件,与当地社会和祖国的关系也发生着亲疏变化,对自身社会认同产生了一个由失落到重生的历史性变迁,具有典型的社会历史学研究价值。
  1��2学术回顾
  中国大陆的拉美华人华侨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台湾则在50年代就有学者开始进行研究;在拉美,20世纪50、60年代华人学者也编纂了相关的研究著述。近年来,随着国外学者的加入,相关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下面按照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分为以下四类,加以论述。
  第一,关于契约华工(Indentured Chinese Labor)、苦力贸易和华工移民史的研究。
  1963年,陈泽宪的论文《十九世纪盛行的契约华工制》大致梳理了19世纪以前的非法劳工贸易,着重分析了1850—1875年的契约劳工贸易,分门别类地统计了拉美契约华工的整体情况,开拉美契约华工历史研究先河。参见陈泽宪:《十九世纪盛行的契约华工制》,载《历史研究》,1963(1),34~41页。
  20世纪80年代,陈翰笙主编的《华工出国史料汇编》(共十辑)正式出版,内容包括中国官文书、英国议会文件、美国官方文件、中外综合性著述。拉美华工的史料其中也有涉及:第一辑《中国官文书选辑》中的第二册第三编古巴华工、第三册第四编秘鲁的华工和第五编拉丁美洲其他各地(包括巴西、墨西哥、巴拿马、智利和危地马拉等国家)的华工;第六辑《拉丁美洲华工》,收录了克里门蒂(Cecil Clementí)的著作《中国人在英属圭亚那》(1915)的主要部分,杜冯·克拉夫·科比特(Duvon Claugh Corbitt)的著作《1847—1947年古巴华工研究》(1917),陈匡民的《美洲华侨通鉴》(1950)中关于古巴、巴西、牙买加、巴拿马和墨西哥的华工、华侨的篇章,以及中外学者有关拉美的笔记、著述和纪略。这是一部内容最丰富、最具影响力的华工研究史料集成。
  在一些专业的学术期刊和论文集中也有关于拉美华人研究的学术论文,如《世界历史》、《拉丁美洲研究丛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华人华侨史研究集》、《八桂侨史》、《拉丁美洲研究》、《世界华人精英传略·南美洲与加拿大卷》、《华人之声》、《海外华人百科全书》等。
  台湾淡江大学拉丁美洲研究所的熊建成关于古巴华工的研究成果史料价值丰富,影响较大。他根据西班牙和古巴的华侨华工档案资料和官方数据,统计了古巴华工的总人数、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分布情况以及华工死亡率和回国人数,并研究了西班牙政府对古巴华人移民政策的演变和古巴中国领事馆设立等历史问题。参见熊建成:《西班牙有关古巴华人移民政策的演变》,台北,新陆书局,1979;熊建成:《中国契约劳工与古巴中国领事馆的设立》,见《第四届世界海外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Ⅱ》,93~103页,台北,“中央”研究院,2001。
  国外学者也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对拉美契约华工、苦力贸易和移民史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
  美籍华人胡其瑜(Evelyn Hu�睤eHart)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是布朗大学美洲种族和族群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Race and Ethnicity in America, Brown University)主任。她从民族问题和奴隶制度的角度,对契约劳工制度作了定性分析,认为契约劳工制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新的奴隶制度,契约劳工被剥夺了各种自由,充当种植园的奴隶。See Evelyn Hu�睤eHart,“Chinese Coolie Labor in Cuba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Free Labor or Neo�瞫laver?”Slavery and Abolition, 199304, 14:1.
  华裔学者Walton Look Lai任教于特立尼达的西印度大学历史系。他搜集和整理了大量一手的珍贵资料,在拉美华人研究史上拥有权威的学术地位。他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出发,以奴隶制度崩溃以后世界劳工制度变迁为背景,对加勒比海地区的中国和印度劳工进行了推动因素、生活和劳动状态、适应过程等多方面的比较研究。See Walton Look Lai, Indentured Labor, Caribbean Sugar: Chinese and Indian Migrants to the British West Indies, 18381918,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and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在他编纂的另外一部史料集成中,全面系统阐述了加勒比海地区华人的历史,通过收集、整理殖民地时期的政府档案、当时报纸期刊摘编、当事人采访记录和回忆录选辑、通信、船运公司的航海档案、日记和笔记等资料,展现了19世纪华工的移民背景、契约签订、抵达后情况、种植园生活和工作、1866年后的移民变化等历史,以及现代华人社区的崛起。See Walton Look Lai, The Chinese in the West Indies, 18061995: A Documentary History, Kingston: The Press University of West Indies, 1998.
  阿诺德·米格尔(Arnold Meagher)的博士论文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阐释了由于国际劳动力短缺,劳工贩子涉足中国东南沿海,在厦门、汕头、香港、广州、黄埔、上海、宁波、澳门等沿海开放口岸,掳掠华工,还翔实地记述了航行线路、途中华工的悲惨境遇和反抗斗争,特别探讨了大安的列斯(Greater Antilles)群岛和南美洲契约华工的劳动生活状态。他一语道破契约华工的本质:契约华工绝对不是什么自由移民,而是西方殖民者假人口贩子之手,诱骗、拐卖和绑架中国东南沿海居民,运送到拉美做苦力,在劳动、生活等方面的待遇与奴隶别无二致。他还充分肯定了华工在拉美经济发展方面的巨大贡献,以及在丰富当地文化中的积极作用。See Arnold Meagher,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Laborers to Latin America: The “Coolie Trade”, 18471874, PhD Dissertation, Dav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es, 1975.
  秘鲁华工遭受的非人待遇一直以来是国外学者普遍关注的主题。在这方面,瓦特·斯图尔特(Watt Stewart)、麦凯尔·冈萨雷斯(Michael J�盙onzales)、温贝托·罗德里格斯·帕斯托尔(Humberto Rodríguez Pastor)、Trazegnies Granda等人的研究成果影响最大。See Watt Stewart, Chinese Bondage in Peru: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olie in Peru,18491874, Durhan, N�盋.: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51. Watt Stewart, Henry Meiggs: Yankee Pisarro, Durham,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46. Michael J�盙onzales, Cayalti: The Formation of A Rural Proletariat on a Peruvian Sugar Came Plantation, 18751933, PhD Dissert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1978. Michael J�盙onzales, “Capitalist Agriculture and Labor Contracting in Northern Peru, 18801905, ”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 (Great Britain), 198012, pp��291315. Michael J�盙onzales, “Chinese Plantation Workers and Social Conflict in Peru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 (Great Britain), 1989, 21:3, pp��385424. Michael J�盙onzales, “Economic Crisis, Chinese Workers and Peruvian Sugar Plants: A Case Study of Labor and the National Elite,”in Bill Albert and Adrian Graves ed.,Crisis and Change in the International Sugar Economy, 18601914, Norwich & Edinburgh: ISC Press, 1984, pp��181198. Michael J�盙onzales, Plantation Agriculture and Social Control in Northern Peru, 18751933,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5, pp��84116. Humberto Rodríguez Pastor, Los trabajadores Chinos Culies en el Perú, Lima: Articulos Historicos, 1977. Fernado de Trazegnies Granda, En el país de las colinas de arena: Reflexiones sobre la inmigración china en el Perú de S�盭IX desde la perspective del Derecho, Lima: Fondo Editorial de Pontificia Universidad Catolica del Perú, 1994.
  19世纪末古巴学者开始研究古巴华人社会状况。1953年马歇尔·鲍尔斯(Marshall K. Powers)的博士论文系统介绍了契约华工移民古巴的过程。See Marshall K�盤owers, Chinese Coolie Migration to Cuba, PhD Dissertation, Florida: University of Florida, 1953.国际移民史专家赫利(Denise Helly)除主编1876年清政府赴古巴调查团报告英文版外,还撰写过华工研究专著。See Denise Helly, Idéologie et ethnicité:les Chinois Macao à Cuba, 18471886, Montrèal: Presses de I�餟niversité de Montrèal, 1979. Denise Helly, The Cuba Commission Report: A Hidden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Cuba(The Original English�睱anguage Text of 1876),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
  此外,还有关于圭亚那和特立尼达的华工研究,如苏阿冠(Trev Sue�睞�睶uan)的《甘蔗收割者:圭亚那华人契约移民》和劳伦斯(K. O�盠awrence)的博士论文,分别对这两个国家的华工移民过程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论述。See Trev Sue�睞�睶uan, Cane Teapers: Chinese Indentured Immigrants in Guyana, Vancouver: Riftswood Publishing, 1999. K�監�盠awrence, Immigration to Trinidad and British Guiana, 18341871, PhD Dissert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1958.
  第二,关于排华运动的研究。
  在排华运动研究方面,台湾何凤娇主编的《排华史料汇编:墨西哥》(上、下)是台湾“国史”馆推出的资料汇编,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何凤娇主编:《排华史料汇编:墨西哥》,台北,“国史”馆,1991,1993。
  国外学者关于拉美排华运动和移民史的研究多集中在墨西哥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几次排华运动上,由于有些研究者持有强烈的种族歧视观念,研究成果里充斥着对华人的侮蔑和贬低,观点极端偏激,不够公正客观。如何塞·安杰尔·埃斯皮诺(José Angel Espinoza)的著作详细地提供了有关资料并分析了排华原因,但是作者歧视华人的种族偏见也在研究成果中表现得十分明显。See José Angel Espinoza, El ejemplo de Sonora, México: [s�眓.], 1932. José Angel Espinoza, El problema Chino en México, México: [s�眓.], 1931.
  胡其瑜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墨西哥索诺拉(Sonora)地区的排华运动进行过研究,比较客观、公正。她认为,吃苦耐劳的品质让华人在当地处于较优越的经济地位,而当地居民由于经济不景气导致失业率上升,华人招致当地居民的敌对和憎恨。其实,当地华人经济地位的优越程度言过其实,其中也不乏排华势力想象的因素。See Evelyn Hu�睤eHart, “Immigrants to A Developing Society: The Chinese in Northern Mexico, 18751932,”Journal of Arizona History, 1980, 21, pp��4987. Evelyn Hu�睤eHart, “Racism and Anti�睠hinese Prosecution in Sonora, Mexico, 18761932,”Amerasia Journal, 1982, 9:2, pp��127.
  此外,查尔斯·肯伯兰德(Charles C�盋umberland)、菲利普·丹尼斯(Philip A�盌ennies)、利奥·达姆伯基(Leo M�盌�盝�盌ambourges)、雷蒙·克莱普(Raymond B�盋raib)等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排华运动进行了阐释。 See Charles C�盋umberland, “The Sonoran Chinese and the Mexican Revolution,” Hispanic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4, No��2, 196005, pp��191211. Philip A�盌ennis, “The Anti�睠hinese Campaigns in Sonora, Mexico, ”Ethnohisotry, 1979, 26:1, pp��6588. Leo M�盌�盝aques Dambourges, The Anti�睠hinese Campaign in Sonora, Mexico, 19001931, PhD Dissertation, Arizona: University of Arizona, 1974. Leo M�盌�盝aques Dambourges, “Chinese Merchants in Sonora, Mexico, 19001931,”in Luz�盡�盡artinez Montiel ed., Asiatic Migrations in Latin America, pp��1320. Raymond B�盋raib, Chinese Immigrants in Porfirian Mexico: Preliminary Study of Settlement, Economic Activity, and Anti�睠hinese Sentiment, Albuquerque: Latin American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1996.
  第三,关于拉美华人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如关于“种族性”(Racial Identity)和“克里奥化”(Creolization,即因华人与当地妇女结婚而出现的种族同化现象)等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学者对于拉美华人华侨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成果增多,但是与对华工的研究相比,仍显得比较薄弱。主要有徐世澄、沙丁、杨典求、杨安尧、刘文龙、管彦忠等学者散见于期刊上或文集上的研究性文章,鲜有综合性的专门著述。参见徐世澄:《拉丁美洲与华人》,见庄炎林主编:《世界华人精英传略·南美洲与加拿大卷》,311~325页,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沙丁、杨典求:《清季我国和一些拉丁美洲国家的首次建交及其影响》,见中国拉美史学会编:《拉丁美洲史论文集》,336~353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杨安尧:《秘鲁华侨华人经济的变化和发展》,载《八桂侨史》,1994(1)。刘文龙:《近代拉丁美洲华人商业活动初探》,载《拉丁美洲研究》,1996(5)。杨安尧:《亚马孙河流域的华人》,载《华人之声》,1997(1)。杨安尧:《华工与秘鲁华人社会》,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3)。管彦忠:《中国人移居巴拿马的历史进程》,载《拉丁美洲研究》,2002(2)。
  20世纪50年代,中国台湾就已经出版了当地华侨学者研究拉美华侨史的著述。60、70年代,台湾《华侨月报》等杂志刊登了拉美华侨撰写的介绍所在国华侨概况的文章。1969年,拉美华侨何名忠的著作介绍了南美华侨企业的情况。参见何名忠:《南美国家及华侨实业简介》,台北,“中国”侨政学会,1969。华侨协会总会主编的《海外华人青少年丛书》是这些出版物中的代表性著作,丛书共12本,涵盖了拉美19个国家,是第一套介绍拉美华人华侨的中文系列图书。
  国外拉美华人社会的研究学者以华人华裔为主力,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成果是资料汇编,如刘令编著的《华侨人物志》和《美洲华人志》、陈匡民的《美洲华侨通鉴》等。
  张清杰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了华人“种族性”的问题,指出,华人虽然居住在多种族杂居的环境中,但是在人口比例较高的国家仍然保持着独立的“种族性”;即使与当地其他族裔有通婚关系,也仅限于私人的家庭生活,华人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圈仍然是独立于其他族裔的。
  诺拉·简·哈尔(Laura Jane Hall)的博士论文也对1853—1879年抵达圭亚那的13376名华人定居后的历史进行了跟踪研究,指出这批华人移民在保持自己独立性的同时,没有对当地统治秩序构成任何威胁,还与其他移民社会保持着融洽的关系。华人适应能力强固然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华人用皈依基督教或者主动寻求“克里奥化”的方法融入了主流社会。See Laura Jane Hall, The Chinese in Guyana: The Making of A Creole Community, PhD Dissert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1995.
  斯图亚特(John Othneil Stewart)的论文对特立尼达的移民“克里奥化”过程进行了分析,但是因为没有公开发表,影响不大。See John Othneil Stewart, Coolie and Creole: Different Adaptations in a Neo�瞤lantation Village�睺rinidad, West Indies, PhD Dissertation,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1973.
  还有两部论文集影响较大,一部是路斯·蒙泰尔(Luz M�盡�盡ontiel)主编的《拉丁美洲的亚洲移民》,其中收录了5篇与华人有关的文章,分别讨论了墨西哥的索诺拉、巴拿马、秘鲁的钦查岛、古巴等地的华人移民状况。See Luz M�盡arinez Montiel ed., Asiatic Migrations in Latin America, México: Le Colegio de México, 1981.另一部是罗杰·桑杰克(Roger Sanjek)主编的《加勒比海的亚洲人:中国人、印度人和日本人在特立尼达和多米尼加共和国的经历》,其中Christine Ho的文章阐述了圭亚那、特立尼达和牙买加华人“克里奥化”的过程。See Roger Sanjek ed., Caribbean Asians: Chinese, Indian and Japanese Experiences in Trinidad and the Dominican Republic, New York: The Asian/American Center at Queens College, CUNY, 1990.
  第四,有关华人的区域性、国别性研究。
  与拉美其他国家相比,圭亚那是最早开始华人研究的。英国驻圭亚那总督秘书克里门蒂的编年史著作,记录了1850-1914年华人移民兴衰的主要历史事件和详尽的数据,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研究框架。See Cecil Clementí, The Chinese in British Guiana, Georgetown: Argosy, 1915.玛格雷·科尔帕特里克(Margery Kirkpatrick)采访了16名华人前辈并将他们的口述记录下来,详细记录了圭亚那华人定居、宗教信仰、妇女地位以及由契约华工向英属圭亚那人转变的过程。See Margery Kirkpatrick, From the Middle Kingdom to the New World: Aspects of the Chinese Experience in Migration to British Guiana, Georgetown: The Author, 1993. 还有玛琳·库克·克劳福德(Marlene Kwok Crawford)编写的关于圭亚那华人社会的研究著作,概述了圭亚那华人社会的历史演进,还收录了圭亚那知名华人的小传。See Marlene Kwok Crawford, Scenes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Guyana, Georgetown: The Author, 1989.
  科特(Kenneth Cott)和劳伦斯·道格拉斯·泰勒(Lawrence Douglas Taylor)的论文探讨了华人移民在墨西哥外交关系中,特别是在美墨关系和中墨关系中的历史作用。See Kenneth Cott, “Mexican Diplomacy and the Chinese Issues, 18761910,” Hispanic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67,No.1,198702, pp��6385. Lawrence Douglas Taylor, “El Contraband de Chinos a Lo Largo de la Frontera Entre México y Estados Unidos, 18821931,”Frontera Norte 6, No��11, 199406/07, pp��4157.欧阳民(Eduardo Auyon Gerardo)主编的《墨国下加省华侨沿革史略》(1971)较详细地叙述了华人开发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Baja Californía)的历史及华人一体化的过程。1991年他又有著述问世。See Eduardo Auyon Gerardo, El Dragon en el Deserto: Los Pioneros Chinos en Mexicalí, Mexicalí:Instituto de Cultura de Baja California, 1991.
  在古巴,关于华人社会史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胡安·希门尼斯·帕斯特拉纳(Juan Jeménez Pastrana)等学者对1847—1930年华人参与古巴独立运动的英雄事迹按照时间顺序开展研究,记叙了古巴华人在古巴独立战争和对巴蒂斯塔(Rubén Fulgencio Batista y Zaldívar)独裁政权的斗争中所建立的卓著功勋。See Juan Jeménez Pastrana, Los Chinos en las Luchas por la Liberación Cubana, 18471930, Habana: Instituto de Historía, Ac.De C., 1963.古巴华人社会生存与适应的历史受到杜冯·克拉夫·科比特的关注,在他的著作中全面、系统地记述了古巴华工及华人百年生存、创业、适应和一体化的进程。See Duvon C�盋orbitt, A Study of the Chinese in Cuba, 18471947, Kentucky: Asburry University, 1971.在清末的古巴华工受虐调查中,清政府派往古巴、秘鲁等地的代表团撰写了揭露契约华工惨状和奴隶制度嗜血本性的报告,如陈兰彬的《古巴华工口述册》等。这些出使拉美国家的清政府外交官员还以笔记和日记的方式记述了拉美各国华人社会的现状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谭乾初的《古巴杂记》、张荫桓的《三洲日记》、崔国因的《出使美、日、秘三国日记》等。参见李安山:《明清时期有关华侨华人的典籍笔记和研究概述》,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6),43页;沈燕清:《清代海外游历笔记中的华侨社会》,载《八桂侨刊》,2005(10),48~52页。
  ……
  在特立尼达,特雷沃尔·M·米勒特(Trevor M�盡illett)利用自己的记者身份,对华人社区进行了调查研究。他的著作生动地展示了特立尼达华人在长期定居过程中的演变史。Trevor M�盡illett, The Chinese in Trinidad, An Inprint Publication, 1993.
  一些学者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地区或城市的华人进行比较研究,比如美国学者Adam McKeown对秘鲁、芝加哥和夏威夷三地的华人进行比较研究。See Adam McKeown, “Inmigración China al Perú, 19041937: Exclusión y Negociación, ” Histórica (Lima): 1996, 20, pp��5991. Adam McKeown, Chinese Migrant Networks and Cultural Change: Peru, Chicago, Hawaii, 19001936,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华人学者王保华(Dernard Wong)比较了利马和纽约华人同化及纽约、利马和菲律宾华人在家庭、亲属和种族认同等方面的差异,指出,移民政策和华人经济适应程度的高低会对华人社区的组织和结构产生直接影响。See Bernard Wong, “Family, Kinship, and Ethnic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in New York City, with Comparative Remarks on the Chinese in Lima, Peru and Manila, Philippine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1985, 16:2, pp��231254.
  由此可见,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关于拉美华人华侨的研究成果多是某些具体历史背景下的断裂性、片段性研究或者是国别研究,没有把拉美华人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连缀起来,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难免会以偏赅全,不能给予拉美华人社会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1��3研究意义
  据维基百科最新统计,目前全球有将近4000万华人,遍布40多个国家,并且在有些国家华人掌握着可观的社会财富。参见维基百科“海外华人”词条,http://zh.wikipedia.org/zh�瞙ans/%E6%B5%B7%E5%A4%96%E8%8F%AF%E4%BA%BA。也有不同口径的人口统计数据。如根据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1996年版的《亚洲大趋势》中的数据,全球有5700万海外华人,遍布60多个国家。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在拉美有112万华人,几乎遍及拉美主要国家。在拉美历史上华人的社会影响更不可小视。根据陈泽宪1963年对契约华工问题的研究,拉美华人移民的“星星之火”肇始于19世纪以前的非法劳工贸易,而1851—1875年32万契约华工抵达拉美,遂成“燎原之势”,奠定了拉美华人社会的主要人口构成和社会基石。因此,以拉丁美洲的华人社会为对象进行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拉美华人社会史研究的角度看,无论是外文还是中文著述、资料汇编,对拉美华人华侨的研究多集中在华工问题、苦力贸易等方面,重点放在华工出国史料的搜集和整理上,以此揭露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罪恶行径。当然,拉美华人社会在局部地区、特定事件、具体时点的社会活动和生存状态也从中略见一斑。毕竟,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拉美华人社会的历史发展描述是片段性的、不完整的、断裂的。因此,本书采用历史学的分析手段,回归当时的历史背景,对拉美华人社会的缘起、发展、成熟与演变的历史过程进行整体呈现;以社会学的分析手段,对拉美华人社会的组织结构、与当地社会和其他移民社会之间的关系、与祖国的关系,进行深入解析。由此,给予拉美华人社会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社会活动主体也从华工延展到广义上的华人,研究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因此,本书将进一步推进华人华侨的相关理论研究,并有所补益。
  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对拉美华人社会的研究还具有如下特殊的现实意义:
  第一,拉美有30多个国家,因历史上长期遭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奴役,独立后又长期困扰于美国等西方列强推行的新殖民主义、不平等国际贸易,经济基础孱弱,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大部分国家与我国一样同属于“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只有深入了解和认识拉美国家的历史,才能与之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从而更行之有效地推行我国的外交政策。
  第二,拉美是多族体(Ethnic group)混合居住的地区。居民有原著居民印第安人、奴隶贸易后裔黑人、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及流放者后裔白人、包括充当苦力的契约华工在内的亚洲人,以及他们之间相互通婚形成的混血种人。其中混血种人占一半以上。因此,该地区的文化结构呈现出多族体杂糅的特质,而且各族体之间的冲突摩擦的根源仍未根除,种族歧视的残余依然存在。
  美国率先于19世纪80年代通过了排华法案,华人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曾被美国国会及联邦政府立法排挤和禁止移民的民族。排华浪潮最先波及的就是作为美国“后院”的拉美国家——墨西哥、古巴、巴拿马等国都发生过驱逐华人的事件。以何塞·安杰尔·埃斯皮诺、雷蒙·克莱普、利奥·达姆伯基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把华人自成一体、华人组织之间互相争斗作为引发排华的因素。至今某些种族歧视分子仍然利用这些反华论调,发泄民族主义情绪和“仇富”心理,伺机迫害华人。因此,梳理拉美华人社会的历史发展脉络,正本清源地阐释华人社会的性质和作用,对于我国制定政策保护海外华人华侨的合法权益,反驳种族歧视分子的荒谬论调将有所裨益。
  第三,近年来,拉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与中国的政治合作、经贸合作、社会文化交流日趋加强,其中华人华侨的纽带作用不容忽视。在台湾“金钱外交”的影响下,哥斯达黎加一直以来都视台湾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2007年,哥斯达黎加断绝了与台湾的“外交关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哥斯达黎加的洪门组织通过民间途径,进行非官方接触,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此外,多米尼加的洪门组织也在积极地与官方政府接触,“反独促统”,促使居住国政府断绝同台湾的“外交关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第四,拉美是世界各大洲中人口密度较小的一洲,广大的亚马逊(Amazon)热带雨林区、内陆高原和沙漠区至今尚很少有人居住。但是,近年来拉美人口增长加快,并且城市化进程迅速,墨西哥城(Mexico Cuidad)、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圣保罗(Sa�� Paulo)、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o)等都发展成为人口逾千万的超级大城市。这些大城市成为形形色色、各怀抱负的种族组织、宗教组织和政治组织崭露头角、发展成员、扩张势力的沃土。本书通过对拉美华人社会的个案研究,希望可以对拉美非主流社会及社会组织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

前言/序言


他乡·故乡:拉美华人社会百年演变研究(1847-1970) 一部深入回溯拉美华人百年足迹的史诗,一段熔铸于异域土地的中华魂魄的传奇。 从1847年第一批华人移民跨越太平洋,踏上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到1970年,一个世纪的漫长旅程,拉美华人社会经历了怎样的蜕变与新生?《他乡·故乡》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细的学术考证,为您徐徐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描绘出华人移民如何在异国他乡扎根、成长,最终形成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社群的故事。 本书聚焦于1847年至1970年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系统梳理了这一时期拉美各国华人移民的迁徙缘由、分布格局、经济活动、社会组织、文化传承以及与当地社会的互动关系。我们不仅关注宏观的社会变迁,更深入到个体家庭的命运,探寻那些在异乡土地上辛勤耕耘、坚韧不拔的华人先辈们的心路历程。 迁徙的洪流:为何而来? 19世纪中叶,中国的社会动荡与经济凋敝,促使无数华人背井离乡,寻找新的生计。与此同时,拉美地区因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矿业、农业和铁路建设等行业,对劳动力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本书将详细考究这些宏观背景,剖析促使华人移民潮涌向拉美的深层原因,包括清政府的政策影响、海外招募机制、以及民间传说中的“淘金梦”等。我们将探寻他们最初的选择,是迫于生计,还是怀揣希望,抑或是命运的驱使。 扎根与生长:从“客工”到“居民” 初抵拉美,华人移民往往以“客工”身份从事艰苦的劳役,在矿山、种植园、铁路工地等地方挥洒汗水。本书将深入描绘他们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具体劳动经历,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恶劣工作条件、歧视和剥削。然而,华人的坚韧与勤劳,使得他们并未止步于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积累资本,开始涉足商业、餐饮、零售等领域,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事业。从最初的临时性居留,到落地生根,成为当地社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转变过程是如何发生的?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史料和案例,展现华人移民在经济上的不断发展与自我提升。 社群的构建:凝聚与传承 在异国他乡,同乡的联系是华人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强大支撑。本书将重点研究拉美各地华人社群的形成与演变。从同乡会、商会、宗亲会等传统组织,到中华会馆、共济会等新型社团,这些组织在华人移民的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们如何为新移民提供帮助,如何协调内部矛盾,如何维护华人社区的权益,又如何在文化传承上发挥作用?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社会组织的结构、功能及其对华人社群稳定和发展的贡献。 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他乡亦故乡 语言、习俗、信仰、家庭观念……当中华文化与拉美多元文化相遇,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本书将深入探讨拉美华人社会在文化传承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们如何在保持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和接纳当地文化?子女教育、婚姻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变迁,是如何体现文化融合的?我们还将关注华人社区在语言上的演变,例如汉语方言的传播与衰退,以及对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的适应。那些世代相传的节日庆典、饮食习惯、艺术形式,又是如何在异域土地上焕发新的生命力,甚至影响了当地的文化风貌? 挑战与歧视:风雨中的前行 华人移民在拉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本书也将客观呈现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所遭遇的各种挑战,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危机、政治动荡、排华浪潮以及社会歧视。我们将具体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华人移民的政策变化,以及这些政策对华人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一些国家对华人入籍的限制,对华人商业的打压,甚至引发的暴力事件。在这些风雨中,华人移民如何展现出他们的韧性与智慧,如何通过各种方式争取生存空间和合法权益? 融入与认同:寻找“故乡”的另一种解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代华人移民在拉美落地生根。他们与当地居民通婚,他们的后代在当地出生、成长、接受教育,并逐渐成为当地社会的一员。本书将探讨这种“融入”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对华人移民的身份认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于许多在拉美出生的华人后代而言,拉美是他们真正的“故乡”,而中国,则更多地成为一种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这种“他乡”与“故乡”的双重身份,是如何被理解和构建的?我们将通过大量的个体故事和民族志研究,呈现这种复杂的身份认同。 历史的镜鉴:回望与前瞻 1847年至1970年,是拉美华人社会奠定基础、经历磨难、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乡·故乡》不仅是对这段历史的记录与梳理,更是对华人移民精神的致敬。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为理解拉美华人社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也为我们思考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等当代重要议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在何处,故土的情结与家园的建设,始终是中国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牵挂。 本书特色: 史料详实,考证严谨: 依托丰富的档案、报刊、回忆录、口述史等一手资料,深入挖掘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视野宏阔,地域广泛: 覆盖拉美主要华人聚居国家,系统展现不同区域华人社会的特点与共性。 微观与宏观结合: 既有宏观的历史背景分析,又有微观的个体命运叙事,展现出历史的多维面向。 跨学科视角: 融合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多元视角,提供更为深刻的洞察。 语言平实,叙事生动: 尽管学术性强,但语言力求通俗易懂,让读者能够轻松进入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他乡·故乡:拉美华人社会百年演变研究(1847-1970)》,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关于坚韧、奋斗、文化传承与身份探索的史诗。它将带您走进一段被遗忘却又无比重要的历史,感受华人移民在异乡土地上,如何用自己的血汗与智慧,书写出一曲曲动人的“他乡·故乡”之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犹如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拉美华人社区百年演变历程的大门。作者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流畅的叙事风格,将1847年至1970年间,华人在这片遥远土地上的生存、发展、以及与当地社会的互动,娓娓道来。我被书中描绘的“他乡”所吸引,那是一个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的世界。第一代移民的艰辛,在字里行间跃然纸上:他们背井离乡,来到一个语言不通、文化迥异的地方,为了生存,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们从事着最艰苦的工作,承受着最不公平的待遇,但他们从未放弃希望。而“故乡”的意象,则贯穿始终,成为他们心中永恒的慰藉和动力。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遇到困难,故乡的思念总是会涌上心头,激励着他们继续前行,努力为自己在异国他乡创造更好的生活,也为日后回国奠定基础。书中对华人社区的社会结构、经济活动、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看到了华人移民群体内部的多样性,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多样性中寻求共识与发展。我尤其对书中对华人社团的描写印象深刻,这些社团不仅是同乡互助的平台,更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是他们在异国他乡凝聚力量、维护权益的重要组织。作者在研究中,充分运用了历史文献、口述史料等多种研究方法,使得论证严谨,内容丰富,既有宏观的社会变迁,又有微观的人物故事,读来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探寻1847年至1970年间,华人如何在拉美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百年史诗。书名中的“他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承载着无数华人移民的离乡背井、漂泊不定、以及对未知命运的探索。他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也面临着语言不通、文化冲突、以及根深蒂固的歧视。我能够感受到,在那个年代,每一个华人移民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梦想,自己的痛苦与欢乐。而“故乡”,则成为他们心中最柔软的牵挂,是他们精神的港湾,是他们奋斗的动力。书中对华人移民在拉美社会的经济活动,社会地位,以及文化习俗的演变,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分析。我看到了他们从最初的廉价劳动力,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商人和企业家;我看到了他们在保持中华文化传统的同时,也积极地融入当地社会;我看到了他们如何面对排挤和压迫,又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团结,赢得尊重和地位。作者的研究不仅关注了宏观的历史进程,更深入到微观的人物故事,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华人移民的个体经历,使得历史更具可读性和感染力。这本书让我对“移民”这个群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仿佛穿越时空,亲历了拉美华人社区的百年沧桑。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更是在描绘一群人的奋斗与挣扎。从1847年第一批华人移民的到来,带着对未知世界的憧憬与不安,到1970年,他们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形成了独特的社群。书中对“他乡”的描绘,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文化、语言、习俗上的陌生与挑战。我能够想象,当他们第一次踏上拉美大地时,面对的不仅仅是新的机遇,更是无尽的困难:如何谋生?如何生存?如何面对与自己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而“故乡”的情感,则像一根看不见的线,牵引着他们的思绪,让他们在异国他乡,依然怀念着故土的亲人、熟悉的乡音、以及那片生养自己的土地。作者对这些情感的捕捉,让我深切地体会到移民身份的复杂性与多重性。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华人移民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最初的劳工,到后来的商贩、手工业者,再到逐渐在社会各个层面崭露头角,他们的努力与付出,为拉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提及了华人移民所面临的歧视与压迫,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团结互助,建立自己的社团,维护自身的权益。这种既有奋斗史,又有抗争史的叙事,使得这本书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厚重感。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厚重的日记,记录着1847年至1970年间,无数华人漂泊在“他乡”的岁月,以及他们对“故乡”的深情。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野,将拉美华人社区的百年演变,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被书中那些充满艰辛却又充满希望的故事所打动。初来乍到的华人,语言不通,文化迥异,生活困苦,他们不得不经历一段漫长而艰难的适应期。然而,正是这份对“故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激励着他们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努力拼搏,寻求更好的生活。书中对华人移民在拉美各国的经济活动、社会地位、以及文化传承的详细梳理,让我看到了华人社区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从最初的零散劳工,到逐渐形成有组织的社群,再到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他们的奋斗历程充满了智慧与韧性。作者在研究中,不仅关注了群体性的历史进程,更注重挖掘个体人物的命运,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鲜活的生命故事。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了移民的意义,以及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独特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理解拉美地区华人社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为宝贵的视角。作者笔下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1847年第一批华人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到1970年,期间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乡”与“故乡”这两个词汇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情感与身份认同的演变。书中对早期华人移民动机的细致描绘,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驱动,更是包含了逃离故土战乱、寻求生存出路的悲壮选择。他们怀揣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却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语言的障碍、文化的隔阂、以及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我尤其对书中通过大量一手史料和访谈,还原的那些普通华人移民的个体命运感到动容。他们如何在异国他乡建立起自己的商业网络,如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又如何在夹缝中维系着中华文化的根脉,这些细节的呈现,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故事。书中对不同拉美国家华人社区的具体研究,也展现了地域差异带来的多元化发展路径,有的社区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势力,有的则经历了更为艰难的融入过程,这种差异性分析,使得研究更具深度和说服力。作者在梳理这些百年演变的过程中,并没有回避其中的冲突与矛盾,而是以一种客观审慎的态度,呈现了华人移民与当地社会之间的互动,包括合作、竞争,甚至是对抗。这种全面的视角,让读者能够更立体地认识到华人社区在拉美社会肌理中的位置。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拉美华人社区历史的窗户。1847年至1970年,这段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历程,对于那些漂洋过海的华人而言,充满了太多的故事。书名中的“他乡”,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遥远,更是文化、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挑战。我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第一代华人移民的艰辛,他们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却不得不面对语言不通、经济困难、甚至种族歧视的现实。然而,即使身处困境,他们心中对“故乡”的思念,从未停止。这股思念,化作了他们努力奋斗的动力,让他们在这个新的土地上,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书中对华人移民在拉美各国的社会经济活动、政治参与、文化传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我看到了华人移民如何从最初的零散个体,逐渐形成有组织的社群,如何建立自己的商业网络,如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书中也客观地呈现了华人移民在融合过程中所经历的矛盾与冲突,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渐赢得当地社会的尊重。这种既有奋斗的艰辛,又有融合的智慧,使得这本书极具启发性。

评分

每次翻开这本书,我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力量。1847年至1970年,这短短的一个多世纪,对于漂泊在“他乡”的华人而言,是一段充满挑战、奋斗与融合的传奇。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流畅的文笔,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我从书中看到了华人移民初到拉美时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语言的障碍、文化的隔阂、经济的压力,以及无处不在的歧视。他们是那个时代最坚韧的开拓者,用自己的双手,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而“故乡”,则成为他们心中最温暖的牵挂,是他们面对困难时的精神支撑,是他们努力奋斗的动力源泉。书中对华人社区在拉美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文化传承的努力,以及与当地社会的互动,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看到了华人移民如何从最初的底层劳工,一步步成长为成功的商人、企业家,为拉美地区的经济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我也看到了他们在保持中华文化传统的同时,也积极地融入当地社会,形成了独特的跨文化身份。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研究的力作,更是一部关于奋斗、坚韧与融合的人性赞歌。

评分

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历史画卷之中,细细品味着拉美华人社区百年演变的点点滴滴。1847年,第一批华人踏上这片大陆,开启了他们的“他乡”生活。这本书,正是对这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深度挖掘与呈现。作者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却又不失生动的叙事,为我们勾勒出了华人移民在拉美大陆的生存图景。我能想象,初到异国的华人,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他们是如何克服语言障碍,如何适应当地的习俗,如何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站稳脚跟?书中所描绘的“故乡”情结,更是令人动容。即使身处遥远的异国他乡,故土的记忆、亲人的牵挂,始终是他们内心深处最温暖的情感寄托,也是他们奋斗的强大动力。本书对华人社群的形成、发展,以及他们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贡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看到了华人移民如何从最初的辛勤劳工,逐步发展成为活跃的商人、企业家,为拉美社会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探讨了华人移民在融入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歧视,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团结,逐步赢得尊重。这种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让我对拉美华人社区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对于拉美华人社区历史研究的认知空白。1847年至1970年,这一个多世纪的时光,对于远在他乡的华人而言,无疑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岁月。作者用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华人移民从初抵拉美,到逐步扎根、发展壮大的全景图。我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乡”所带来的陌生感和不确定性: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经济困境,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歧视与偏见,都曾是华人移民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然而,更让我动容的是书中对“故乡”情结的细腻描绘。即使身处异域,故土的记忆、亲人的期盼,始终是支撑他们走下去的精神力量。书中对华人社群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当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贡献,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梳理。从辛勤的劳工到精明的商人,再到逐渐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各界人士,他们的奋斗历程充满了艰辛与智慧。作者在研究中,不仅关注了华人移民的群体特征,更注重挖掘个体故事,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坚持与成就。这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本书既有严谨的学术性,又不失生动的故事性,读来令人深受启发。

评分

每当我翻阅这本书,都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拉美华人社区百年的脉搏。1847年至1970年,这并非一段平淡无奇的时光,而是充满了无数华人用汗水、智慧甚至泪水书写的篇章。书名中的“他乡”,是他们远涉重洋、背井离乡的起点,是他们面对文化冲击、生存压力的现实。从最底层的劳工,到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华人移民在拉美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能想象,当他们身处异国,面对着完全陌生的语言和习俗时,是多么的无助与孤独。而“故乡”,则化作了他们心中最温暖的灯塔,是支撑他们克服万难的精神支柱,是他们维系身份认同的重要纽带。书中对不同拉美国家华人社区的对比研究,让我看到了这种“他乡”经历的多元化。有的社区,因为地理位置、当地政策等因素,发展更为迅速;有的则经历了更为漫长的融入过程。作者的叙述,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历史事件罗列,更是对华人移民群体命运的深切关怀。他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描述,展现了华人移民如何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既努力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又积极地与其他族群交流融合。这种双重身份的构建,是拉美华人社区百年演变的核心议题之一,也是本书最令人着迷的部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