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从古老文明的一声号子,到电子时代的一束激光,经历了五千年的漫长而又耐人寻味的过程,其间既有繁荣辉煌,也有曲折艰难,过去的历史的积累,铸成了今天灿烂的现代文明。通过学习和了解世界历史,我们可以从历史的兴衰演变中体会生存智慧,从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经历中感悟人生真谛。
★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
1. 本书定位为通俗历史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促进理解阅读文化经典。将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2. 书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3. 本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一套高品质的世界历史通俗读物。
古代文明时期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文学、天文、地理、医药、艺术、宗教等原始的精神文明,这些都是群星璀璨的早期文明的主要内容。从人类发展的轨迹看,在原始社会之后的最初的阶级社会中,文明古国是人类最早的初始文明的源头,它们分别是尼罗河畔的古埃及、两河流域的西亚古国、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以及古中国、古希腊、古罗马。这时候,人类社会进入了早期文明的繁荣时代。
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
世界大事记:
古埃及进入奴隶社会,州(诺姆)出现。
古埃及王国的统一
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说:“埃及是尼罗河的礼物。”事实也证明,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古埃及的辉煌文明。
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是世界第一长河,发源于非洲中部的高原,从南向北,流入地中海。它流经埃及的那一段只占全长的1/6。
一般来说,河水泛滥不是件好事,但对于古埃及人来说,那却是尼罗河赐给他们的礼物。每年的7月,尼罗河的发源地就进入了雨季,暴雨使尼罗河的水位大涨。7月中旬的时候,水势最大,洪水漫过河堤,淹没了尼罗河两岸的沙漠。11月底,洪水渐渐退去,给两岸的土地留下厚厚的肥沃的黑色淤泥,聪明的古埃及人就在这层淤泥上种植庄稼。虽然埃及大部分土地都是沙漠,干旱少雨,但是由于古埃及人靠着尼罗河,根本不用为农业灌溉发愁,所以古埃及人称尼罗河为“母亲河”,尼罗河两岸也成了古代著名的粮仓。
古埃及人是由北非的土著人和来自西亚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在距今6000年左右,古埃及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尼罗河两岸出现了42个奴隶制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连同周围的农村构成的小国)。古埃及人称之为“塞普”,古希腊人称之为“诺姆”,中国翻译成“州”。
这些奴隶制城邦经过长期的战争,逐渐形成两个王国。南部尼罗河上游的谷地一带的王国叫作上埃及王国,国徽是白色的百合花,保护神是鹰神,国王戴白色的王冠,由22个城邦组成。北部尼罗河下游三角洲一带的王国叫下埃及王国,国徽是蜜蜂,保护神是蛇神,国王戴红色的王冠,由20个城邦组成。
两个王国为了争霸、统一,经常发生战争。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在国王美尼斯的统治下,逐渐强大起来。美尼斯亲率大军,征讨下埃及,下埃及迎战,两军在尼罗河三角洲展开激战。美尼斯率领军队与下埃及的军队厮杀了三天三夜,终于取得了胜利。下埃及国王和一群俘虏跪在美尼斯面前,双手捧着红色的王冠,毕恭毕敬地献给美尼斯,表示臣服。美尼斯接过王冠,戴在头上,上埃及的军队举起兵器,齐声呐喊,庆祝胜利。从此,埃及成为统一的国家。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加强对下埃及的控制,美尼斯就在决战胜利的地点修建了一座城市——白城,希腊人称之为孟菲斯,遗址在今埃及首都开罗附近。美尼斯还派奴隶在白城周围修建了一条堤坝以防止尼罗河泛滥时将城市淹没。埃及统一后,下埃及人从未停止过反抗,直到400年后,统一大业才真正完成。
美尼斯是古埃及第一位国王,他自称“两国的统治者”“上下埃及之王”,有时候戴白冠,有时候戴红冠,有时候两冠合戴,象征着上下埃及的统一。在埃及史上,美尼斯统治的王国被称为“第一王朝”,是古埃及文明兴起的标志。现在,开罗的埃及博物馆里有一块《纳美尔(美尼斯的王衔名)记功石板》,用浮雕记录了美尼斯征服下埃及,建立统一王国的丰功伟绩,这是目前为止埃及发现的最古老的石刻历史记录。因为古埃及的国王被称为法老(原意为宫殿,相当于称呼中国皇帝的“陛下”),所以此后长达3000年的时间被称为法老时代。第三代国王阿哈首次采用王冠、王衔双重体制,就是王冠为红白双冠,王衔是树、蜂双标,分别代表上下埃及,并定都于孟菲斯。从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到公元前332年埃及被亚历山大征服,法老时代的埃及一共经历了31个王朝。
古埃及人拥有辉煌的古代文明。他们创造了象形文字,在天文学、几何学、解剖学、建筑学、历法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对西亚、希腊和欧洲有很大的影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美尼斯之后的2000年里,埃及无论从财富还是从文化角度,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胡夫金字塔
埃及有句谚语说:人类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单从字面意义上看,金字塔让我们感到震惊,它的古老似乎已经无法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再从它的内涵看,它已经成为埃及文明的象征,是人类文明的绝唱,这无疑是时间赋予金字塔的辉煌。可是如果时光倒转到4000多年以前,金字塔不过是埃及法老的坟墓而已。
在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埃及法老的坟墓还不是金字塔,而是一种用泥砖建成的长方形的坟墓,古埃及人叫它“马斯塔巴”。到了第三王朝时期,法老们本也想将马斯塔巴作为死后的永久性住所的,可是,埃及人在那一时期却产生了法老死后要成为神,他的灵魂要升天的观念。于是,人们在设计法老坟墓时,就把它设计成了角锥体——升天的梯子。这在《金字塔铭文》中是有记载的: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金字塔铭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如拉的眼睛一样。“拉”就是古埃及太阳神的名字,也就是说,角锥体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拜——在金字塔棱线的角度向西方看去,可以看到金字塔就像撒向大地的太阳光芒。
金字塔,在阿拉伯语中意为“方锥体”,是一种方底、尖顶的石砌建筑物,因为它规模宏大,从四面看都呈等腰三角形,很像汉语中的“金”字,所以,中文形象地把它译为“金字塔”。迄今发现的埃及金字塔共约80座,其中最大的胡夫大金字塔,被称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胡夫金字塔,位于埃及首都开罗西南约10千米的吉萨高地,它是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也是较为古老的金字塔,始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个法老胡夫统治时期,被认为是胡夫为自己建造的陵墓。根据古埃及宗教理论,人死之后灵魂可以继续存在,只要保护好尸体,3000年以后就会在极乐世界复活并从此获得永生。因此,古埃及的每位法老从登基之日起,便着手为自己修建陵墓,以求死后超度为神。胡夫统治时期正逢古埃及盛世,因此其陵墓规模也空前绝后。
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米,后因顶端受到风雨侵蚀,现在的高度仅为136.5米,大致相当于40层楼房那么高。在1889年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建成以前,几千年来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整个塔身呈正四棱锥形,底面为正方形,占地5公顷,4个斜面分别对着东、西、南、北4个方位,误差不超过3分,底边原长230.35米,由于年深月久的侵蚀,塔身外层石灰石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落,目前底边缩短为227米,倾斜角度为51度52分。胡夫金字塔通身由近230万块巨石砌成,石头重1.5~160吨,石块的接合面经过认真打磨,表面光滑,角度异常准确,以至于石块间都不用任何黏合物,全部自然拼接,在没有被风蚀、破坏的地方,石缝中连薄薄的刀片也难以插入,可以想见其工艺的精湛。
胡夫金字塔的入口在北侧面,距地面18米,从入口通过甬道可以深入神秘的地下宫殿,该甬道与地平线呈30度夹角,与北极星相对。由此可见,北极星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沿甬道上行则能到达国王殡室,殡室长10.43米,宽5.21米,高5.82米,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为42.82米,墓室中仅存一具红色花岗岩石棺,别无他物,这也正是后来某些考古学家怀疑金字塔不是作为法老陵墓的一个重要论据。
根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等人估计,法老胡夫至少动用了10万奴隶,耗时20~30年时间才建造完成金字塔。但最新的权威考古学家发现,金字塔应由劳工建造而非奴隶,其主体部分为贫民和工匠所造,采用轮流工作制,每个工期约为3个月。因为考古人员在金字塔附近地区发现了建造者们的集体宿舍等生活设施的遗迹和墓地,以及大量用于测算、加工石料的工具(作为随葬品),而奴隶是不会享有这种待遇的。
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在吉萨高地“一”字排开,组成灰黄色的金字塔群。这些单纯、高大、厚重的巨大四棱锥体高傲地屹立在浩瀚的沙海中,向世人夸耀着古埃及人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极高造诣,以及古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
在哈夫拉金字塔旁边有一座高约20米、长约46米的气势磅礴的狮身人面像,它来自于设计师的灵感。
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某天,工匠们正在吉萨高地忙着修建金字塔时,法老哈夫拉前来巡视。一切似乎都很满意,正当法老要转身离开的时候,他看到了一座光秃秃的小山。自己的陵墓旁边竟然有这么一个倒胃口的东西,他很不高兴。建筑师慌忙向他解释:这座小山包的石头里含有贝壳之类的杂质,无法使用,因此放弃了对它的开采。但是,法老不想听这样的解释,他要的是一座完美的,和周围景物谐调的金字塔。于是,设计师们开始了苦思冥想——埃及古代神话给了他们灵感。他们把小山包设计成哈夫拉的头像和狮子的身躯,既体现了法老的威严,又显示了狮子的勇猛,法老哈夫拉看后赞不绝口。
苏美尔城邦的兴衰
在亚洲的西部,有两条大河,东边的叫底格里斯河,西边的叫幼发拉底河,它们都发源于今天土耳其境内的亚美尼亚高原,在下游交汇成阿拉伯河,流入波斯湾。希腊人称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地区为“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因此这里又叫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可以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以亚述城为中心,称为西里西亚,简称亚述,又叫上美索不达米亚,这里地势较高,丘陵起伏;南部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称为巴比伦尼亚,意为“巴比伦的国土”,又称下美索不达米亚,地低较低,湖泊沼泽众多,两条大河在这里交汇,形成三角洲。巴比伦尼亚又分为南北两个地区,北部为阿卡德人居住的地区,南部为苏美尔人居住的地区。每年春天,亚美尼亚高原的积雪融化,两河河水暴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洪水泛滥成灾,尤其是地势较低的下游一带,几乎全部被淹没。泛滥的洪水退去之后,留下了大量的淤泥,使两河地区的土地变得非常肥沃,这里的人们和古埃及人一样,享受着大河的恩赐。再加上这里日照充足,水源丰沛,所以庄稼年年丰收,农业非常发达。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早的文明是由苏美尔人创造出来的。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迁徙到这里。大约在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人建立了许多奴隶制城邦,进入全盛时代。这些城邦都是由一个中心城市连同周围的农村组成,面积不大,居民少的两三万人,多的十几万人。每个城市的中心都建有这个城市的保护神的庙宇,城中还建有王宫,周围是城墙。城邦由掌管祭祀的僧侣或国王统治,国王被称为卢伽尔、拍达西、恩或恩西,他的权力受贵族会议和民众会议的制约。城邦的统治阶级是贵族奴隶主,被统治阶级是手工业者(自由民)和奴隶。苏美尔人的城市临河而建,被一片片的湖泊沼泽包围。城市之间都有运河相连,商人们乘着满载货物的大船来往于各个城市之间进行贸易。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城邦之间为了争夺奴隶、财富和土地,展开了激烈的战争。这些城邦一面自相残杀,一面抵抗周围山地的民族和来自阿拉伯沙漠的游牧民族的侵扰。苏美尔人中最强大的城邦是乌尔、拉格什、乌鲁克、乌玛,他们之间的战争尤其激烈和残酷。
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时候,乌尔是苏美尔地区的一个大都市,号称“月神之城”。因为月神南娜和他的妻子宁伽尔是乌尔的保护神,他们的庙宇建在乌尔城的中心25米高的3层台阶上,周围是繁华的市场和拥挤的民房。乌尔城有3万多人居住,宽阔的护城河同附近的幼发拉底河相连。
苏美尔城邦衰落后,北部阿卡德人在国王萨尔贡一世的率领下,征服了所有苏美尔人的城邦,完成了下美索不达米亚的统一。
苏美尔人创造了非常辉煌的文明。苏美尔人根据月亮的盈亏制定了太阴历,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29天或30天,每年354天。他们排干沼泽,开凿沟渠,扩大耕种面积。苏美尔人首先发明了犁,在三角洲富饶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作,种植小麦和大麦,制作了大量色彩艳丽的各种陶器。他们的数学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计数采用六十进位制,1分钟60秒,1小时60分钟,就是从那时沿袭而来的。而一天24小时、360度的圆周也同样来自于苏美尔人的文明。他们还发明了楔形文字,记录下了许多神话和史诗,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就是根据苏美尔法典订立的。他们还是最早使用车辆运输的民族,使用牛拉的四轮货车,比古埃及人要早2000多年。
萨尔贡的征服
苏美尔人建立的各个城邦如乌尔、拉格什、乌鲁克、乌玛等,为了争夺霸权、奴隶和财富,混战不止,大大地消耗自身的实力,这为萨尔贡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萨尔贡是阿卡德人,出生于阿卡德人建立的基什城邦附近,是一个私生子。刚出生不久就被狠心的母亲装在芦苇篮子里,用沥青封好篮子口,丢弃在幼发拉底河里。庆幸的是,萨尔贡没有淹死,他被来河边取水的宫廷园丁阿基救了起来,收为养子。萨尔贡在养父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并继承了养父的职业。他技艺高超,多才多艺,后来又做了基什国王的厨师。他利用接触国王的机会,处处留心,熟悉了军政事务。基什是阿卡德地区最强大的城邦,不断对外发动战争,成了阿卡德地区的霸主。
当时,苏美尔地区最大的城邦是乌玛。乌玛军队在他们的英勇善战的卢伽尔(国王)扎吉西的率领下,南征北战,基本上统一了苏美尔地区,只剩下拉格什和北部阿卡德地区的基什还没有屈服,仍然在顽强抵抗。为了彻底统一两河流域,卢伽尔扎吉西决心征服这两个城邦。
面对强悍的乌玛军队,基什的贵族们惊惶失措,被打得大败,人民对国王失去信心,国家危在旦夕。公元前2371年,萨尔贡乘机发动武装起义,当上了基什国王。萨尔贡继位后,组建起世界上第一支5400人的常备军,牢牢掌握了军权。由于根基尚未稳固,他仍沿用基什国号。后来,他新建了阿卡德城(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并迁都该城,改国号为阿卡德。
拉格什是当时苏美尔地区一个强大城邦,包括奴隶在内有15万人。拉格什的军队以步兵为主,分为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军队的基本编制为队,每队有20?30人,按公民的职业编组命名,比如农人队、牧人队等。
这时,卢伽尔扎吉西正率领温玛、乌鲁克两个城邦的联军与拉格什激战,双方血战多日,战场上尸骨如山。拉格什军队中的不少队只剩下了几个人,被迫将各种职业的人混编成队继续作战。
被拉格什拖住的卢伽尔扎吉西无力对付萨尔贡,只好派使者前去和萨尔贡谈判。雄心勃勃的萨尔贡当然不会屈服,所以谈判破裂,萨尔贡立即率领军队挥师南下进攻扎吉西。
这时,扎吉西率领的联军已经攻克了拉格什,但拉格什人并没有屈服,仍然在进行着顽强的巷战。听说谈判破裂,扎吉西马上率领大军离开拉格什,北上迎击萨尔贡。卢伽尔扎吉西率领50个苏美尔城邦的联军,大约一两万人,与萨尔贡的5000军队展开决战。萨尔贡虽然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军队武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而且军队指挥统一,以逸待劳。反观卢伽尔扎吉西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指挥不统一,成分复杂,素质参差不齐,主力又在拉格什征战多日,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补充,已成疲惫之师。而且拉格什人并未屈服,扎吉西是腹背受敌。在战争中,萨尔贡显示出杰出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大败苏美尔联军。他用套狗的绳子拴在被俘虏的卢伽尔扎吉西的脖子上,牵到神庙里,当作献给恩利尔神的祭品活活烧死。
战胜卢伽尔扎吉西后,萨尔贡乘胜进攻,率领军队继续南下,深入苏美尔各地,经过34次战争,先后战胜了拉格什、乌尔、乌鲁克等城邦,征服了苏美尔,第一次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阿卡德王国。接着,他继续东征西讨,征服了埃兰(今伊朗库齐斯坦一带)、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阿拉伯半岛东岸等地,自称“天下四方之王”或“大地之王”。
萨尔贡在征服了苏美尔后,几乎全盘接受了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和宗教。他以10日行程范围作为1个行政区,派王族子弟和归顺的苏美尔贵族担任总督。他统一了度量衡,大力兴修水利,建立了庞大的灌溉网络,大力发展商业,使阿卡德王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萨尔贡对苏美尔人的征服是有记载的历史上第一次游牧民族对定居的农业文明的征服。在以后的4000多年里,类似的征服在世界各地还发生了许多次,古代史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由这些入侵构成的。
博古通今一直是中国人的文化追求,因为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无论是王朝帝国的兴衰成败、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还是重大事件的曲折内幕、伟大创新背后的艰辛??这些过往的历史无不折射出做人与做事的道理。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小到个人,是充实自己头脑、得到人生启迪的需要;大到国家,是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
古人记述历史的范围受限于他们当时所能认识的世界,然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大村庄,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是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每一个读者来说,只有了解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掌握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各个阶段,树立全球史观,才能正确看待现代人类面临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但五千年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普通读者很难找到入门之捷径。历史知识的普及对历史读物的通俗性和趣味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从目前有关世界历史的研究和出版状况来看,却并不乐观,过于深奥、抽象的专业史学论著常使普通读者读起来味同嚼蜡。如何使历史从神圣的殿堂走入民间?如何能使读者如欣赏文学作品般欣赏历史?本书在这方面做了努力。
为了帮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世界历史的进程,丰富知识储备,我们精心编撰了这部《图解世界上下五千年》。本书以时间为序,选取了世界上下五千年中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迪性等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版式,全方位、多层面、新视角地阐释世界历史。全书分为古代文明时期、帝国争战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大战时期、冷战时期、世界新格局九大篇章,精彩扼要地讲述世界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各大文明的发展历程,为读者讲述最想知道的、最需要知道的、最应该知道的历史知识,帮助读者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历史,进而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同时,书中还设置了“世界大事记”“中国大事记”“相关链接”等多个知识板块。其中,“世界大事记”以编年形式介绍世界历史大事,便于读者系统掌握分散的历史信息;作为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事记”与“世界大事记”相呼应,系统地介绍世界历史背景下的中国历史大事;“相关链接”简要介绍与文字内容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反映社会发展历程。所有这些内容,或纵向深入,或横向延展,都以方便读者了解世界历史为出发点。
本书还精心选配了数百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图片,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迹、战争示意图、名人画像等,与文字内容互为补充与诠释,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座真实立体的历史博物馆,更加直观地了解世界历史。简洁精要的文字,配以多元化的图像,打造出一个直观的阅读空间,使读者获得图与文赋予的双重享受。
在这里,我们用通俗流畅的语言来解读重大的历史事件、鲜活的历史人物、丰富的多元文化,把厚重的五千年历史通过简洁明了的形式表达出来。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在轻松愉悦中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增长知识和胆略,提高历史修养,进而用世界胸怀和历史眼光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历史书,应该能够让读者“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历史的脉搏。《世界上下五千年(全彩印刷 图解版)》这本书,就做到了这一点。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不仅仅是用文字来叙述历史,更是用精美的插画,将那些历史场景“还原”在了我的眼前。例如,当读到古埃及文明时,书中描绘金字塔建造过程的插画,让我看到了古埃及人是如何运用当时的工具和智慧,完成如此宏伟的工程。当我翻到讲述中世纪欧洲时,那些描绘城堡防御、骑士决斗的插画,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骑士精神和封建制度的特点。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描绘,那些描绘唐朝长安城的繁华景象、宋朝科技的创新、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壮丽远航的插画,都充满了东方韵味,并且细节丰富,让我对中国古代的辉煌文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的插画风格多样,但都统一于“还原历史”的主题,并且色彩运用恰到好处,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审美的需求。全彩印刷的质量非常出色,使得每一幅插画的色彩都更加鲜艳饱满,细节也更加清晰可见,为读者带来了极佳的视觉体验。这本书让我在阅读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又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我一直所期待的。
评分在我翻阅《世界上下五千年(全彩印刷 图解版)》的过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其对历史事件的呈现方式。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年代和事实,而是通过精心挑选的插画和详实的文字,将历史事件“活化”了。比如,在描述地理大发现时,书中不仅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丽图景,也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场景,两幅图画形成鲜明的对比,却又共同展现了人类探索世界的勇气和步伐。我尤其喜欢关于古代战争的描绘,那些描绘骑兵冲锋、战舰交锋的插画,配合文字对战术和战略的阐述,让我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激烈。书中的一些插画还非常注重细节,例如描绘古代宫廷生活的场景,人物的表情、服饰的纹样、家具的陈设,都力求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体会那个时代的贵族生活。当然,这本书并非只关注宏大的历史叙事,对于一些重要的科技发明和文化艺术的介绍也同样精彩。当看到关于印刷术、造纸术的插画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而那些描绘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的插画,更是让我领略了人类艺术史上的辉煌。全彩印刷让这些插画的视觉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色彩的搭配恰到好处,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逼真,即使是对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通过这些图像对历史事件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编排方式,让我觉得是在读一本精美的历史画册,同时又充实了我的历史知识,这种阅读体验是非常独特的。
评分拿到这本《世界上下五千年(全彩印刷 图解版)》时,我简直被它的封面吸引住了。那是一种深邃的蓝色,仿佛蕴含着整个宇宙的神秘,点缀着一些古朴而精致的金色纹饰,让人一看就觉得非常有分量。拆开塑封的那一刻,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这是纸质书籍特有的味道,瞬间就勾起了我阅读的欲望。翻开第一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恢弘的插画,色彩浓郁,细节丰富,简直就像是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翻阅后面的章节,每一页都配有精美的插画,有的描绘了古代战争的壮烈场面,有的展现了科技发展的辉煌成就,有的则刻画了历史人物的生动神态。这些图画不仅仅是装饰,它们更是信息的载体,让那些冰冷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穿越时空,亲身经历那些重要的历史时刻。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古代文明的插画,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还有中国的长城,它们都栩栩如生,让我对那些失落的文明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书中的排版也很舒适,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合理,读起来不会感到疲惫。而且,全彩印刷这一点真的太重要了,它让历史不再是黑白枯燥的陈述,而是色彩斑斓的画卷,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和信息的传递效果。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历史大门,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对人类文明的进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非常看重书籍的视觉呈现,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
评分我一直认为,历史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枯燥的文字记忆上,而是应该能够唤起读者的想象力,让他们能够“看见”历史。这本《世界上下五千年(全彩印刷 图解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我尤其要赞扬它在插画方面的选择和制作。不同于一些简单粗糙的配图,这本书里的每一幅插画都经过了精心的构思和绘制,无论是人物的服饰、建筑的风格,还是战争的场面、科技的细节,都力求真实和富有感染力。例如,在讲述古希腊文明的部分,那些描绘雅典卫城的插画,将帕特农神庙的雄伟、广场的热闹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仿佛能听到古希腊哲学家们的辩论声。而在讲述工业革命时,那些描绘蒸汽机、纺织机的插画,不仅展示了机械的复杂结构,更传递出那个时代蓬勃的工业气息和革新精神。书中的插画风格多样,有些写实,有些写意,但都服务于内容,能够有效地辅助读者理解文字所表达的历史事件和概念。我个人尤其喜欢那些描绘古代社会生活场景的插画,比如集市的喧嚣、农耕的辛勤、宫廷的奢华,这些细节的展现,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能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真实。此外,全彩印刷的运用,让这些插画的色彩更加鲜艳饱满,层次感更强,视觉冲击力十足,进一步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可以说,这本书通过图像的力量,将历史的画卷生动地展现在我的眼前,让我对那些曾经发生的故事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历史就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有时候会让人望而生畏。《世界上下五千年(全彩印刷 图解版)》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用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带我领略了人类文明的悠久画卷。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不同时代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例如,书中描绘古罗马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从集市的喧嚣到浴场的放松,都通过精美的插画展现出来,让我能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我翻到讲述中国古代官僚体系时,书中通过描绘科举考试、朝堂议事的场景,让我对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特别喜欢关于丝绸之路的插画,那些描绘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交流融合的场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促进。这本书的插画风格非常多样,但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度和历史还原度,并且色彩运用得非常得当,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活力。全彩印刷的质量令人称道,每一幅插画的色彩都非常鲜艳饱满,细节也处理得非常到位,为读者带来了极佳的视觉享受。这本书让历史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我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培养了对历史的兴趣,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它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但又容易被枯燥文字劝退的读者,《世界上下五千年(全彩印刷 图解版)》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历史读物,应该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并提供足够的信息来满足这种好奇。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对历史细节的关注。例如,在描述中世纪欧洲时,书中不仅仅是介绍了骑士、城堡这些概念,还配上了描绘当时人们生活的插画,从农民的衣着到贵族的宴会,都展现得非常细致,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当讲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时,书中更是用了相当大的篇幅,通过精美的插画和详实的文字,详细介绍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和对世界的影响,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肃然起敬。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描绘,那些描绘驼队在沙漠中穿行、商人在集市上交易的插画,充满了异域风情,让我对接下来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交流充满了想象。这本书的插画风格很多样,既有写实的,也有带有艺术感的,但都非常贴合历史内容,并且色彩运用得十分到位。全彩印刷让这些插画的细节更加清晰,色彩更加鲜艳,整体的视觉效果非常震撼,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信息传递的效率。这本书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拓宽了我的视野,激发了我对历史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
评分拿到《世界上下五千年(全彩印刷 图解版)》的时候,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比较严肃的历史读物,没想到它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这本书的“图解”部分做得非常出色,每一张插画都经过了精心设计,不仅色彩鲜艳,而且细节丰富,极具艺术感染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古代战争的插画,那些描绘秦朝军队的阵型、罗马军团的装备、蒙古骑兵的冲击力,都做得非常写实,让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时代军事力量的特点和战术的变化。当我翻到讲述工业革命的部分时,那些描绘蒸汽机、工厂、火车等插画,不仅展现了科技的进步,更传递出那个时代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书中的文字叙述也很精彩,作者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语言,而是用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娓娓道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航海大发现的部分,书中不仅讲述了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探险经历,还配上了描绘他们所见证的奇异风光和不同文明的插画,让我仿佛也随之进行了一次环球旅行。这本书的全彩印刷质量非常高,色彩还原度好,细节处理精细,每一幅插画都如同艺术品一般,给读者带来了极佳的视觉享受。这本书让历史的学习变得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乐趣,它不仅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更让我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充满了敬畏之情。
评分我拿到《世界上下五千年(全彩印刷 图解版)》这本书时,第一感觉就是它的“诚意”。从精美的封面设计到内页的全彩印刷,再到每一页都精心挑选和绘制的插画,都透露出一种对品质的追求。我特别喜欢它在展现古代文明时所采用的插画风格,例如描绘古埃及金字塔建造过程的画面,不仅展现了宏伟的建筑,还通过对劳工的刻画,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类的智慧和力量。而当我翻到讲述文艺复兴时期时,那些描绘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创作场景的插画,更是让我惊叹于那个时代艺术的繁荣和人类创造力的爆发。书中的文字叙述也很严谨,没有为了追求戏剧性而歪曲历史,但同时又保持了足够的趣味性,避免了过于枯燥的学术性。我尤其欣赏它对一些重要历史转折点的呈现,例如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书中通过描绘攻占巴士底狱的场景,以及革命者慷慨激昂的演说,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由平等的渴望。这本书的插画不仅仅是用来“看”的,它们更是理解历史的重要辅助工具。那些描绘古代战争、科技发明、社会习俗的插画,都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全彩印刷的质量非常高,色彩饱和度好,细节处理到位,使得每一幅插画都栩栩如生,仿佛能将我带入历史现场。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赞叹。
评分我一直认为,历史的学习应该是一种“体验”,而不仅仅是“记忆”。《世界上下五千年(全彩印刷 图解版)》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通过丰富的插画,将那些冰冷的史实变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部分,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了四大发明,而是通过精美的插画,详细展示了造纸术是如何一步步改进的,印刷术是如何改变知识传播的,火药是如何从炼丹术走向军事应用,以及指南针是如何引领航海事业的。这些画面让我对这些伟大的发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为中华民族的智慧感到自豪。当我翻到讲述世界古代文明时,那些描绘古希腊民主政治、古罗马的法律体系、古印度佛教传播的插画,都非常有代表性,并且色彩运用恰到好处,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视觉上的美感。这本书的插画风格多样,有些偏写实,有些带有漫画的趣味,但总体来说,都非常出色,并且与文字内容完美契合。全彩印刷的质量更是没得说,色彩的鲜艳度和细节的呈现都非常到位,让我感觉像是翻阅一本高质量的艺术画册,同时又收获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棒,让我觉得历史不再遥远,而是触手可及,它激起了我对更多历史细节的兴趣,也让我愿意去进一步探索人类文明的奥秘。
评分读完《世界上下五千年(全彩印刷 图解版)》的初稿,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讲故事”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历史的进程往往是复杂而曲折的,而这本书巧妙地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遥远和抽象的历史事件,变得生动有趣,如同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例如,在讲述罗马帝国衰落时,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了导致衰落的各种原因,还配上了描绘罗马城沦陷、蛮族入侵的插画,这些画面带着一种悲壮的色彩,让读者能够切身感受到一个伟大帝国走向衰亡的无奈与惋惜。我又翻到了关于启蒙运动的部分,书中并没有枯燥地介绍哲学家的思想,而是通过描绘他们在咖啡馆里讨论、在沙龙里演讲的场景,将抽象的思想具象化,让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思想解放的活力。我个人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古代中国历史的章节,那些描绘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开疆拓土的插画,气势恢宏,让我对接踵而至的王朝更迭和历史人物的雄才大略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插画不仅仅是简单的点缀,它们是整个叙事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为文字增添了情感色彩,也为读者提供了更丰富的解读空间。全彩印刷让这些插画的细节得以完美呈现,色彩的层次感和光影效果都做得相当到位,即使是对艺术鉴赏不太熟悉的人,也能被这些精美的画面所吸引。这本书的叙事方式,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死板的知识点,而是鲜活的人物、跌宕起伏的事件,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思想光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