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柏杨长子亲笔撰述,一部带着父亲体温的回忆录
2.附有大量家书、信件、诗词等一手珍贵历史材料
3.首度完整呈现柏杨一生,在苦难中体会爱与宽容
柏杨去世五年之后,其长子郭本城开始动笔,重温父亲的苦难、斗志和皇皇2000万字的创作历程。《背影》的完成,也让作者更为深入地认识了父亲的精神世界。
本书详述了柏杨幼年被后母凌虐、少年失学、战乱从军、冒名读书、远渡台湾以及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牢狱、十年著史的人生经历,作者重温父亲的苦难、抗争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感悟。希望通过这部回忆录,呈现柏杨先生“爱好和平的精神”“诚信宽恕的思想”和“坚忍卓绝的毅力”。
作者因为父母离异,曾经对柏杨先生有过诸多疏离和误解,本书也是作者走进父亲内心世界的一次心灵旅程。
郭本城,文史名家柏杨先生长子。一九五四年生于台湾省台北市。从事文艺创作与实业贸易活动。现任柏杨文创执行长。
《北京晚报》:柏杨:历尽沧桑一老头
澎湃?私家历史:柏杨为何要花十年时间译写《资治通鉴》
《文汇报》:柏杨曾在防空洞中巧遇蒋介石,发现其镇定如恒
《中华读书报》2016年3月好书榜
《中华读书报》2016新书淘宝推荐(社科)
《南方日报》:走进柏杨的内心世界
绿茶书情:绿茶选书2016年第2期
凤凰江苏人气书榜【2016年第三周】
《深圳晚报》:带着父亲体温的回忆录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阅读周刊书评推荐(2016年02月19日)
《北京晨报》-人文悦读(2016-02-21)
1 混沌年代 诞生中原
2 生母早逝 继母凶暴
3 慈母恩重 山高海深
4 外祖父母 呵护备至
5 良师启蒙 恶师鞭挞
6 两位父亲 背影不同
7 继母吸毒 倾家荡产
8 西安事变 联合抗日
9 丑陋帝国 掠夺侵略
10 珞珈欢曲 夺命悲歌
11 婚丧喜庆 逃离故乡
12 大隧道案 惨绝人寰
13 买假造伪 遭除学籍
14 再接再厉 复制证件
15 国仇家恨 日本投降
16 回到东北 福祸并至
17 横渡海峡 登陆台湾
18 三天饱饭 妻离子散
19 十年杂文 刀笔如削
20 大力水手 惹出大祸
21 诬陷逼供 拐骗栽赃
22 十大罪状 死刑起诉
23 锥心泣血 上诉万言
24 冤气之歌 长恨之歌
25 恶魔岛上 珍贵友谊
26 忠贞叛徒 同埋一丘
27 写史写诗 狱中家书
28 隔壁软禁 黑牢无期
29 人权外交 获释回台
30 劫后余生 再遭围剿
31 监狱文学 赠与恩人
32 应邀出访 新马欧美
33 十年译写 资治通鉴
34 故土情思 重返家园
35 人权价值 普世共通
36 生命斗士 柏杨全集
37 平反冤狱 恢复名誉
38 与世长辞 生态海葬
39 根留两岸 缅怀传承
40 驻足高岗 永垂不朽
《北京晚报》:柏杨:历尽沧桑一老头
澎湃?私家历史:柏杨为何要花十年时间译写《资治通鉴》
《文汇报》:柏杨曾在防空洞中巧遇蒋介石,发现其镇定如恒
《中华读书报》2016年3月好书榜
《中华读书报》2016新书淘宝推荐(社科)
《南方日报》:走进柏杨的内心世界
绿茶书情:绿茶选书2016年第2期
凤凰江苏人气书榜【2016年第三周】
《深圳晚报》:带着父亲体温的回忆录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阅读周刊书评推荐(2016年02月19日)
《北京晨报》-人文悦读(2016-02-21)
先父柏杨在1949年离开大陆来到台湾,当年他30岁。他在台湾度过了60年的岁月,这60年,他写了2000多万字,出版了200多本书。即使是身系囹圄、在最恶劣的环境里,他还是坚持文学创作:他利用早餐吃剩的稀饭涂在报纸上,好几张黏在一起,形成一张坚硬的纸板,随后就靠坐黑牢墙角,把纸板放在大腿上,借着微弱的灯光,眯着眼睛,坚毅地紧握着笔杆,持续他的“监狱文学”创作。
父亲的监狱文学作品《中国人史纲》第一章,有这样一段像诗一样的文字:
中国版图像一片和平宁静的海棠叶,台湾岛和海南岛,像镶在叶柄下方的两颗巨大珍珠,南中国海诸岛,则是无数散落在碧绿海水中的小的珍珠群。
这就是父亲心中永远深爱的故乡。在他心里、在他眼底、在他口中、在他笔下,他的故乡是那么的辽阔广袤、那么的美、那么的高贵。他的故乡,当然也是我们五位柏杨儿女的故乡。跟父亲一样,我们也都深爱这块美丽宏阔的土地和敦厚善良的人情风俗。
2008年4月29日凌晨,父亲在台北庚辛医院辞世,享年89岁。在他老人家过世之后两年多,也就是2010年的9月12日,我们将他移灵到了河南省新郑市文化气息浓厚、绿意盎然的“福寿园陵园”,父亲重回他所深爱的故乡,和故乡芬馨的泥土永远地融合在一起了。当天晚上,我在宾馆写下这首诗来缅怀父亲:
回到故乡
为什么你不再说话?
为什么你没有回答?
你是否厌烦了我们?
你怎么忍心不理我们?
为什么不再看见你的身影?
为什么不再听到你的诤言?
你是否嫌弃我们?
你怎么忍心拒绝我们?
我们寻索你的脚踪,
祈你降临我们碎梦之中。
闻到覆盖在你身上的菊瓣馨香,
我们缅怀你言语的芬芳。
你的身体已融入天地,
你的精神也永世长存。
今天你回到故乡,
亲吻和平宁静的海棠叶香,
你安详地闭着眼睛,
沉睡在以马内利的梦乡。
不再看到你的笑颜,
却常听到你在叹息,
荡漾在世间愁肠。
思念你托着脸庞,
慈祥微笑眯望着我们。
也许是在嘲笑我们,
丑陋的依然丑陋,
善良仍在水深火热。
你已经得着了释放,
脱离世界的捆绑,
脱离丑陋的病苦罪魔。
你已经回到幸福的故乡,
安息在以马内利的梦乡。
直到父亲离世五年之后,我才提笔撰写这本《背影》,主要是让父亲“爱好和平的精神”“诚信宽恕的思想”以及“坚忍卓绝的毅力”得以传承与发扬,因为现在的社会,人们太优渥、太自满,也太脆弱、太容易遗忘。在撰写《背影》的过程之中,我更深一层地认识了父亲。看着父亲这一生走过的身影,我热泪盈眶。我疼惜他童年生活的孤苦无依,悲痛他十年冤狱的惨磨苦难,更钦佩他有容乃大的宽容精神,和知恩图报的感悯襟怀。年龄随着沧桑经历而增长,我努力让时间倒流,追忆模糊往事的点点滴滴,以及父亲苦难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我感同身受,不禁让自己浸润在极度思念父亲的感伤之中。
在写到1968年父亲遭到逮捕,被诬陷及惨遭刑辱的几段时,我不断擦拭难以克制的泪水,我暂停一下,写下了《悲伤的思念》这首诗,来发泄我的情绪:
我痛得心肺灼烈,
是我的傲骨正在碎裂。
冤怨在沸腾爆裂,
诗词也淌着血泪。
我爱这个社会,
却侵蚀让我残生哽咽。
这是个无理的社会,
我已经身心俱裂!
人生如何进退,
要有自己的智慧。
多少人心中污秽,
何时才能痛彻领会?
我爱这个社会,
不断以真心面对。
我生命已经遭到压碎,
何止是支离破碎。
我的心绞痛陈列,
这是残忍的消费。
我们要忏悔面对,
生命中要有是非错对。
许多大陆友人,即使是年轻人,对“柏老”都非常熟悉,这让我很惊讶,也很感动。这是一个书香社会的传承,也是人文思想的进展,青年知识分子能带动风潮,也让逐渐老去的我们充满了希望。而这种现象,在大陆尤其明显。我应该说,在我们的故乡,已经很强烈地感觉得到这种振奋人心的氛围。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时代,而重视礼仪、温和恭俭与喜欢读书的下一代,已经可以确定未来的人生,是何等光明灿烂了。
我祈盼这本书,能唤起大家对先父的追忆,也让我们都能更认识先人奋斗的过程,学习那坚忍不拔的毅力。即使处在悬崖饥虎、巨涛恶海的生死关头,也要充满信心和希望勇敢地面对,为着人最后的尊严,克服所有的艰难而绝不逃避,自始至终都要有“大是大非”的坚持,让濒临熄灭的生命和破碎的灵魂,得着恢复和成全,并能够原谅过去所有的施暴之人,化为大爱回馈社会和国家,以及回馈曾经施恩加惠之人。
感谢台湾读者的支持与爱护,让《背影》能够在台湾热销。现在能够在大陆发行,我怀着感恩的心,尤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一个信誉优良的著名出版集团,能够肯定这本书,让我非常开心,更是万分荣幸。希望大陆的读者都能够喜欢柏杨,更能够喜欢柏杨的《背影》,并能给我多多的指教,使我更加成长。
“唯有‘爱’,才是超越世代的东西。”最后,让我献上父亲的这句话,与您共勉之。
2014.09.04
光是书名里那股沉甸甸的历史重量,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它像是一面打磨得锃亮的镜子,映照出那个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挣扎与思考。那些文字,与其说是记录,不如说是一种深刻的剖析,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国民性中根深蒂固的痼疾,以及在寻求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那些阵痛与反复。作者的笔触犀利如刀,却又带着一种近乎悲悯的清醒,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既感到思想上的巨大冲击,又隐隐生出一种对民族命运的复杂情愫。他不是空泛地批判,而是深入到社会肌理和个体心理的幽微之处去探寻病灶,构建起一个宏大而又精密的知识体系。读完之后,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重新审视我们今天所处的语境,因为历史的幽灵,似乎从未真正散去,只是换了副面孔在低语。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史料的层面,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范本,迫使我们跳出舒适区,去直面那些不愿面对的真相。那种思想的激荡,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余波久久不能平息。
评分如果用现代的眼光去衡量,这本书或许显得有些“沉重”,但正是这份沉重,构成了其不可替代的厚度。它挑战了我们对“进步”的线性想象,展示了文化转型中必然出现的断裂与倒退。作者的逻辑推演严谨,如同精密的机械构造,每一个论点都有其坚实的文化与历史基石作为支撑。我喜欢他那种毫不妥协的学人风骨,敢于直指人心,也敢于挑战既定的某些“正确答案”。阅读此书,就像是接受了一场高强度的智力训练,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耐心,更要有勇气去面对那些令人不安的结论。它很少提供慰藉,更多的是提出更尖锐的问题。那种探索民族精神内核的执着,渗透在每一段落之中,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个体生命的、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它不一定适合所有心情轻松的时刻,但绝对是思想寻求深度突破时不可或缺的参照物。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时间去消化的作品,它的魅力在于其内蕴的张力。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融合了古典的凝练和现代的思辨,形成了一种既典雅又充满力量感的文体。书中对某些社会现象的剖析,至今读来仍有惊人的预见性,仿佛跨越了时空的限制,直击人类社会的共同困境。读它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因为被某个精妙的比喻或深刻的洞察所击中,需要时间去细细体会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它不是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分析问题的工具和一套审视自我的视角。它像是在知识的迷宫中,为你点亮了一盏煤油灯,虽然光芒有限,但足以让你看清脚下的路,以及周围那些潜藏的暗礁。那种被引导着进行深度思考的体验,是快餐式阅读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对人性复杂面的细致体察。虽然主题宏大,但其力量恰恰在于那些微小而真实的瞬间。它不着痕迹地描摹了特定年代里,个体在巨大历史洪流下的无力和坚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中流露出的那种克制而深沉的情感,没有歇斯底里的控诉,只有对生活本身,对那些鲜活而又被时代碾压过的人们的深切关怀。文字里弥漫着一种时间沉淀后的苍凉,仿佛能透过纸面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尘土气味和汗水味。它让我意识到,那些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观念和生活方式,背后承载了多少前人的探索与牺牲。这绝不是一本枯燥的说教之作,它更像是一部用散文笔法写就的家族史诗,即便不深究其理论深度,光是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就足以让人反复咀嚼,品味其中酸甜苦辣。读到某些章节,甚至会感觉呼吸都变得沉重起来,那是与历史的灵魂进行了一次沉痛而又必要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感受,更像是与一位博学而又坦诚的长者进行了一次马拉松式的精神对话。它不拘泥于某一本书的得失,而是放眼于一个民族精神面貌的重塑。作者在探讨宏大命题时,总是能巧妙地穿插一些极富画面感的细节描述,让冰冷的理论瞬间有了温度和人味。尤其令人感佩的是,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批判,并非是居高临下的审判,而更像是一种带着血泪的自我鞭挞,充满了对未来的殷切期望。这种真诚,是任何华丽辞藻都无法替代的。每当我感到迷茫或对社会现象感到困惑时,翻开它,总能从中汲取到一种向上拔的力量,一种面对现实的清醒与韧性。它教会我的最重要一课,或许就是:真正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坦途,而是在不断的自我反省和艰难跋涉中实现的。
评分好书非常好,质量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新民说的书内容和质量都是有保障的,值得购买!
评分趁活动期间入手,京东的送货相当及时!还会再来
评分新民说系列,广师大的品牌了,可惜理想国了
评分人又如何面对苦难?
评分新民说搞活动时囤了好多本,等手上的书看完再拜读
评分新民说系列不错,趁特价赶紧囤货了!
评分买过一本,从未后悔过。
评分这本书早就想买,趁有券终于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