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花圖譜

瓶花圖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藝文類聚金石書畫館 編,魏燕華 譯
圖書標籤:
  • 花卉
  • 植物
  • 園藝
  • 插花
  • 繪畫
  • 藝術
  • 自然
  • 植物圖鑒
  • 瓶花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人民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4045851
版次:1
商品編碼:11853961
包裝:軟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11-01
用紙:特種紙
頁數:2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插花愛好者
  日本花道的風流再現。

內容簡介

  “真實的微笑,隻有鮮花纔有。”日本花道大師*一代池坊專好如是說。
  取花草三枝兩朵,成風景萬韆世界,這就是日本花道,又名“華道”,也名“生花”。
  日本插花由來已久,在日本現存*古老的史書《古事記》中,就記載當時供花的記述,花枝要嚮著天空擺放,以錶示誠與信。推古十五年(607),聖德太子派遣小野妹子齣訪中國,小野妹子將中國佛教插花藝術帶迴日本,逐漸形成瞭具有日本特色的花道。傳承到今天,日本花道發展為美好的藝術。
  日本花道種類眾多,傳統上有“立花”“生花”等。明治末期,因為西洋花草的栽種和西洋建築的增加,更具現代感的“盛花”産生,其流派有小原流、安達式等。“盛花”以水盤樣式花器“堆、盛”的插花形式來錶現自然景觀之美,在花器、花草的選擇上又融閤瞭西洋的元素,彆具一格,成為現代花道的主流。而以水瓶類花器插花之道在沿襲傳統“立花”的基礎上,在此時也得到瞭新的發展,蔚為可觀。
  本書原名《盛花瓶美圖譜》,原齣版於日本19世紀晚期,為全彩銅版畫冊,作者未詳。收錄日本花道中盛花、瓶花等插花作品96幅,流光溢彩,賞心悅目,並對每幅作品的花器、材料、插花手法、藝術價值、適閤環境等進行說明。以此一捲,可見日本花道盛花之妍、瓶美之絢。今偶得日版善本,如滄海遺珠,雖曆百餘年,然瓶花風姿仍在。故高清影印,使其重煥新顔。此書既具有獨立的史料價值和審美價值,從中可以瞭解中日插花藝術傳播流變軌跡和不同的藝術特徵,也能為今天廣大插花愛好者提供經典的範式。
  拈花微笑,心領神會。

內頁插圖

目錄

蕨與綉球花/8

雁來紅、芙蓉與金綫草/10

牽牛花/12

薔 薇/14

燕子花/16

龍舌蘭與蘭花/18

馬蹄蓮與棣棠/20

山茶與梨花/22

薊/24

梅與紅色立花橘/26

狗尾草與野菊/28

虞美人草/30

垂枝鞦海棠、萬代蘭與蝴蝶蘭的葉子/32

大岩桐/34

老鬆與薔薇/36

仙客來/38

檜葉與腺齒越橘、杜鵑/40

土佐水木與山茶/42

龍舌蘭與棒葉萬代蘭(洋蘭)/44

山 茶/46

綉綫菊與紅點百閤/48

枇杷與白寒菊/50

女郎花/52

芒草與鬍枝子、雁來紅/54

芙蓉與黃花/56

雲龍柳與仙客來/58

葡萄與西瓜、六月菊/60

櫻草與仙客來/62

蝴蝶蘭與木茼蒿/64

萼紫陽花(綉球花)/66

幼楓與紅點百閤/68

睡 蓮/70

三葉竹與薔薇/72

薔 薇/74

芒草與野菊/76

菊(中等大小)/78

蘭與黃菊/80

大麗花/82

紫 菀/84

一品紅與鵝掌柴/86

蘭與睡蓮/88

三葉竹與白百閤/90

猿猴杉與玫瑰/92

山百閤與綉球花/94

蓮/96

唐菖蒲/98

枇杷與白花百閤/100

珊瑚木與透百閤/102

老鬆與紅葉/104

仙客來/106

腺齒越橘與白杜鵑/108

芒草與大波斯菊/110

大朵菊花與東風菜/112

南蛇藤與黃色大麗花/114

大波斯菊/116

綉球花/118

老鬆與紅山茶、三葉竹/120

幼鬆與紫金牛、石鬆/122

鵝掌柴與大麗花/124

老鬆與南蛇藤、三葉竹、紫金牛/126

梅與紅山茶/128

茶木與山菊/130

雲龍梅與紅山茶/132

橙與水仙、野菊、靈芝(擺盤)/134

紅山茶(單一素材)/136

棣 棠/138

牡 丹/140

芭蕉與菊/142

龜背竹與天竺葵、南蛇藤/144

山櫻與春蘭/146

白山茶(單一素材)/148

黍與黃菊/150

龍舌蘭與大丁草/152

皋月杜鵑/154

竹與小菊/156

薔薇(單一素材)/158

姬萱草與仙客來/160

南蛇藤與寒菊/162

老鬆與紅山茶/164

毛泡桐與薔薇/166

棕櫚與山歸來、笹龍膽/168

薔薇與天門鼕/170

石 蕗/172

藤(單一素材)/174

燕子花/176

草夾竹桃與康乃馨/178

新竹與鞦海棠/180

紫木蘭與黃精/182

柿子紅葉與山菊/184

山茶花與白寒菊/186

薑 花/188

菊(四種素材)/190

浙貝母/192

南蛇藤與白山茶/194

姬萱草/196

老鬆與葉牡丹(花羽衣甘藍)/198

前言/序言

  齣版說明

  “真實的微笑,隻有鮮花纔有。”日本花道大師第一代池坊專好如是說。

  取花草三枝兩朵,成風景萬韆世界,這就是日本花道,又名“華道”,也名“生花”。

  日本插花由來已久,在日本現存最古老的史書《古事記》中,就記載當時供花的記述,花枝要嚮著天空擺放,以錶示誠與信。推古十五年(607),聖德太子派遣小野妹子齣訪中國,小野妹子將中國佛教插花藝術帶迴日本,逐漸形成瞭具有日本特色的花道。傳承到今天,日本花道發展為美好的藝術。

  日本花道種類眾多,傳統上有“立花”“生花”等。明治末期,因為西洋花草的栽種和西洋建築的增加,更具現代感的“盛花”産生,其流派有小原流、安達式等。“盛花”以水盤樣式花器“堆、盛”的插花形式來錶現自然景觀之美,在花器、花草的選擇上又融閤瞭西洋的元素,彆具一格,成為現代花道的主流。而以水瓶類花器插花之道在沿襲傳統“立花”的基礎上,在此時也得到瞭新的發展,蔚為可觀。

  本書原名《盛花瓶美圖譜》,原齣版於日本19世紀晚期,為全彩銅版畫冊,作者未詳。收錄日本花道中盛花、瓶花等插花作品96幅,流光溢彩,賞心悅目,並對每幅作品的花器、材料、插花手法、藝術價值、適閤環境等進行說明。以此一捲,可見日本花道盛花之妍、瓶美之絢。今偶得日版善本,如滄海遺珠,雖曆百餘年,然瓶花風姿仍在。故高清影印,使其重煥新顔。此書既具有獨立的史料價值和審美價值,從中可以瞭解中日插花藝術傳播流變軌跡和不同的藝術特徵,也能為今天廣大插花愛好者提供經典的範式。

  拈花微笑,心領神會。

  藝文類聚金石書畫館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


典籍掇英:宋代文人士大夫的閑雅生活與審美趣味 一捲跨越時空的文集,重現北宋士人的風雅日常與精神世界。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具體的器物圖譜或技藝指南,而是以宋代文人士大夫階層的生活側寫為骨架,以他們日常交往、詩詞酬唱、書畫鑒藏乃至園林營建中的點滴細節為血肉,構建起一座立體的精神殿堂。它深入挖掘瞭從王安石變法前後至南渡初定這一關鍵曆史時期,士人如何以“閑適”為內核,構建起一套復雜而精微的審美體係。 【第一章:翰墨之間見性情——士人的日常書寫與交往禮儀】 本章細緻考察瞭宋代士人之間的往來信劄、題跋記錄,揭示瞭“筆墨”在他們社交網絡中的核心地位。這不僅僅是信息傳遞的工具,更是個人修養與性情的隱秘載體。我們將從現存的少量真跡拓本入手,分析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士人,在信件往來中如何運用“瘦硬”、“豐腴”、“瀟灑”等不同書風,來錶達對彼此的敬重或親近。 重點探討瞭“尺牘文化”的興盛。士人間的酬唱,往往從一封精美的請教信開始,繼而發展為對新近收藏的書畫的品鑒交流。例如,對蘇軾、黃庭堅等大傢書簡內容的細緻梳理,揭示瞭他們在談論政務之餘,如何將對古人作品的理解,融入到對當下人情世故的把握之中。他們討論的焦點,往往不在於技法本身,而在於作品背後所蘊含的“意趣”與“氣韻”。 【第二章:雅集新風:文人圈層的空間構建與時間管理】 宋代士人極度重視“雅集”——那種精心策劃、充滿儀式感的聚會。本章旨在重建這些雅集的物理空間和時間流程。不同於唐代宮廷式的盛大宴飲,宋人的雅集更傾嚮於私密性、高頻次和主題性。 我們聚焦於兩個核心場景: 郊外放舟與山水寄情: 通過對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局部細節分析)以及蘇轍、歐陽修等人的遊記文獻的交叉比對,描繪士人如何選擇一處遠離塵囂的地點,進行“以文會友”的活動。他們的齣行,往往不是簡單的遊覽,而是帶著明確的文化任務,如采集詩題、辨識古跡、或僅僅是為瞭品鑒一處新開闢的園景。 “茗戰”與“鬥香”: 詳細介紹瞭宋代飲茶風尚的演變,從早期的“煎茶法”到點茶、鬥茶的興盛。鬥茶不僅僅是技藝的比拼,更是對審美趣味的檢驗。本章將分析,在點茶過程中,如何通過對茶盞(如建盞)的選擇、對茶沫的觀察,來體現參與者對“寂靜之美”的追求。同時,對香品的研究,也揭示瞭士人如何通過嗅覺藝術來調節心境,對抗官場的浮躁。 【第三章:器物為媒:從“格物緻知”到“尚意”的轉嚮】 士大夫階層對器物的鑒賞,是理解其審美哲學的關鍵。本書深入探討瞭宋代瓷器、銅鏡、玉器等領域中,文人審美是如何影響生産實踐的。 重點分析瞭“汝窯”與“官窯”的審美取嚮。汝窯的“天青色”,被認為體現瞭儒傢“中和”思想與道傢“自然無為”的完美結閤。這種對釉色、造型的極緻追求,已然超越瞭實用價值,成為一種純粹的“意象錶達”。 通過對曆代古器圖錄(如《宣和博古圖》的部分著錄內容)的解讀,我們可以發現,士人對青銅器的熱衷,並非齣於對商周威權政治的崇拜,而是藉由對古器銘文的考證,來反思當代的製度得失,將對“古雅”的追尋,轉化為對自身道德操守的堅守。 【第四章:詩性棲居:私人園林中的“心源”再造】 宋代士人,尤其是失意或退隱的官員,熱衷於在私人空間中構建一個微縮的理想世界——私傢園林。本章詳盡分析瞭私傢園林的設計理念,它與皇傢園林或寺廟園林有本質區彆。 私傢園林追求的不是宏大敘事,而是“一角一景皆成畫意”。我們通過對幾處著名文人園林(如硃熹在福建的紫陽書院周邊環境布置,或蘇轍在黃州時期的簡樸居所)的文獻還原,探討瞭“漏窗”、“疊石”、“花木配置”等元素的象徵意義。一塊看似隨意的太湖石,可能代錶著對“險怪”的否定和對“拙樸”的贊美。園林成為士人進行“心源再造”的場所,他們在其中實踐著“獨善其身”的哲學抱負。 【結語:風流的餘響——宋韻對後世的影響】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目光投嚮宋韻對元明清文人生活方式的深遠影響。宋代士人所建立的這種以內斂、含蓄、注重個體精神修養為核心的文化模式,為後世的士大夫提供瞭一套成熟的“精神避險機製”。他們對於“雅”的界定,塑造瞭後世文人對生活、藝術乃至人生的根本態度——追求在世俗洪流中,保持一份高潔、自洽的閑適與清醒。 本書通過對曆史文獻、文物圖像、私人著述的細緻鈎沉與交叉印證,旨在為今日讀者重現那個充滿內省力量與精緻趣味的宋代文人世界。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紙張的質感厚實而細膩,觸感溫潤,那種略帶紋理的感覺,讓人愛不釋手。內頁的印刷色彩飽滿、層次分明,尤其是那些精細的插圖和版式布局,看得齣齣版方在細節上傾注瞭極大的心血。雖然我還沒深入閱讀,但僅僅是翻閱目錄和欣賞封麵藝術,就已經能感受到一種對美的極緻追求。字體選擇典雅而不失現代感,排版疏朗有緻,為閱讀提供瞭一個極為舒適的視覺環境。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我期待著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能體會到內容與形式相得益彰的完美結閤。裝幀上的用心程度,已經讓我對它高標準的文本內容充滿瞭信心。

評分

我是一個對語言的韻律和節奏極為敏感的讀者,初次接觸這本書的文字,我立刻被它那流暢而富有張力的敘事風格所吸引。作者的筆觸仿佛帶著一種魔力,將那些看似尋常的場景描繪得栩栩如生,字裏行間流淌著一種深沉而內斂的情感。它不是那種鋪陳直白、急於取悅讀者的作品,而是懂得在關鍵時刻給予恰到好處的留白,讓讀者有空間去自行填充和感悟。有些段落的句子結構極其精妙,如同音樂的樂章,高低起伏,抑揚頓挫,讀起來有一種強烈的代入感和滿足感。這種對語言的駕馭能力,讓我相信作者對於文字的掌控已臻化境,絕非等閑之輩。我甚至會忍不住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句子,體會其中蘊含的深層意蘊。

評分

從初步的瀏覽來看,這本書的知識密度似乎相當驚人,但它處理復雜概念的方式卻齣奇地清晰和係統化。我注意到作者在構建邏輯框架時,非常注重層次的遞進和論證的嚴密性,沒有絲毫含糊不清的地方。即便是涉及一些需要專業背景纔能理解的議題,作者也能通過巧妙的比喻或精準的定義,將其拆解得深入淺齣,讓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領會其核心要義。這種既有學術深度又兼顧大眾可讀性的平衡感,在如今的齣版物中是相當難得的。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也不像某些通俗讀物那樣膚淺,它似乎找到瞭一個完美的交匯點,讓人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保持著探索的樂趣和好奇心。

評分

這本書的章節劃分和內容組織邏輯,展現齣一種極其老道的結構設計。它不是簡單的綫性敘事,而是像一個精心編排的迷宮,信息點之間相互關聯,卻又各有側重。初讀時,你會被引導著進入一個特定的視角,然後隨著閱讀的深入,你會發現看似分散的綫索是如何被巧妙地收攏到更宏大的主題之下。這種結構上的匠心,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體驗,它鼓勵讀者積極思考,主動去構建知識網絡,而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流。每一次翻頁,都像是解開瞭一個小小的謎團,同時也為下一個更大的謎團埋下瞭伏筆。這種精妙的布局,顯示瞭作者對整體掌控力的非凡自信。

評分

我特彆留意瞭一下這本書的“態度”——它所傳達齣的世界觀和價值取嚮。它沒有錶現齣那種咄咄逼人的說教姿態,反而是一種沉靜、富有同理心的觀察視角。作者似乎站在一個超然的位置,不動聲色地解剖人性、審視社會,但字裏行間又充滿瞭對生命本身的尊重與關懷。這種剋製而有力量的錶達,比任何激烈的宣言都來得更為震撼人心。它引導我去反思自身已有的認知盲區,促使我以一種更開闊、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周遭的世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不僅僅是提供瞭信息或故事,更重要的是,它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和提升瞭讀者的精神維度。

評分

非常精緻的書

評分

好書!京東服務不錯!下次還來!

評分

圖還可以

評分

圖還可以

評分

幫朋友買的

評分

收到

評分

很美的圖,精緻生活必備,值得一讀。

評分

ok

評分

喜歡!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