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 矿冶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 矿冶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汝玢,柯俊,卢嘉锡 编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技术史
  • 矿冶
  • 冶金
  • 中国科技
  • 历史
  • 工业
  • 资源
  • 古代科技
  • 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0301743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283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科学技术史(卢嘉锡)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60
字数:12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史 矿冶卷》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矿冶卷》。
  在总结古代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冶金考古研究的成果,全面阐述中国古代矿冶技术的产生、发展的历程,涉及金、银、铜、铁、锡、汞、砷等有色金属技术,钢铁技术,古代金属的矿产资源、采矿及选矿技术,金属加工技术等。作者多年与考古工作者密切合作,用现代实验方法对出土金属文物和冶金遗物进行了系统研究,有的还做了模拟试验,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史 矿冶卷》的一个特色。
  《中国科学技术史 矿冶卷》是近30余年冶金考古工作者科研工作的总结,有大量的分析数据和图片资料,内容丰富、翔实。
  适于科技史工作者、考古工作者、冶金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的大学师生、研究生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一 矿冶技术史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矿冶技术史的研究方法
三 中国古代矿冶技术成就概述

第二章 中国古代采矿技术
第一节 史前期采矿技术
一 关于采矿的技术背景
二 金属矿开采技术的起源
第二节 夏商采矿技术
一 手工业分工促进矿业发展
二 商代探矿技术
三 商代采矿技术
第三节 西周采矿技术
一 关于西周的主要产铜地区
二 西周采矿技术的发展
三 西周选矿技术
第四节 东周时期的采矿技术
一 东周矿业发展概况
二 找矿方法
三 采矿技术的发展
第五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采矿技术
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矿业管理的加强
二 采矿技术的提高
第六节 隋唐五代采矿技术
一 矿业政策的变化和矿业辅助技术的发展
二 金属矿山的分布概况
三 采矿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第七节 宋元采矿技术
一 坑冶制度的变革和矿物学知识的增长
二 主要矿山的分布及遗址概况
三 采矿技术的持续发展
第八节 明清采矿技术
一 矿业政策与厂矿管理
二 明清主要金属矿山的分布及遗址概况
三 集大成的明清采矿技术

第三章 中国早期铜与铜合金技术
第一节 概论
一 铜与原始铜合金是人类最早冶炼的金属
二 青铜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二节 中国早期黄铜器的冶金学研究
一 早期黄铜器的检测与模拟实验
二 冶金物理化学研究
第三节 中国公元前3000年前后铜器和冶铜渣研究
第四节 中国公元前第三千纪后期的铜器
一 马厂文化时期的铜器
二 齐家文化时期的铜器
三 龙山文化晚期的铜器与铜冶铸遗物
第五节 中国公元前第二千纪前期的铜器
一 甘肃
二 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京、津地区
三 山东岳石文化青铜器
四 河南、山西二里头文化铜器
五 新疆早期铜器
第六节 铜冶铸技术的产生和早期发展总结
一 中国冶铜技术的起始阶段
二 中国铜冶铸技术的早期发展阶段
三 中国铜冶铸技术迅速发展阶段

第四章 中国发达的青铜合金技术
第一节 中国商代青铜器及合金技术
一 商代出土青铜器的分布
二 商代青铜器出土种类及数量
三 商代青铜器的合金成分
四 商代青铜合金配制的遗迹
五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铜器研究
第二节 西周时期青铜器及合金技术
一 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
二 西周早期青铜器的合金技术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
一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特点
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合金技术

第五章 中国古代有色金属冶炼技术
第一节 炼铜技术
……

第四章 中国古代钢铁冶金技术
第五章 战国中晚期铁器制作技术的大发展
第六章 中国古代钢铁冶金技术
第七章 战国中晚期铁器制作技术的大发展
第八章 秦汉时期冶铁技术进入成熟阶段
第九章 古代炼铁炉
第十章 古代炼钢技术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的铸造技术
第十二章 金属合金的发展
第十三章 铜镜与铜鼓
第十四章 锻造技术及热处理技术
第十五章 中国古代金属表面处理技术
参考文献
后记
总跋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研究》 导言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发展脉络、核心工艺、技术创新及其在古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深远影响。纺织业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古代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审美情趣的演变。本书将聚焦于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纺织技术,力求勾勒出一幅详尽而立体的古代纺织技术发展图景。 第一部分:史前与先秦的萌芽与奠基 第一章 早期纤维的发现与利用 本章追溯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源头,考察早期人类如何从自然界中获取和利用纤维材料。重点分析麻、葛等植物纤维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初步加工技术,如捻线、编织的雏形。通过对考古遗址中发现的实物残片和相关工具(如骨锥、纺轮的早期形态)进行考证,揭示早期纺织活动的社会背景。 第二章 丝绸的起源与早期蚕桑业的兴起 集中论述中国作为丝绸故乡的地位确立过程。详细剖析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稻作文化与早期养蚕业之间的关联性。探讨商周时期,尤其是在殷墟发掘的丝织品残骸,如何证明当时已具备相当成熟的缫丝、煮茧技术。研究礼制对早期丝织品生产和分配的制约,以及麻织品与丝织品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使用差异。 第三章 先秦时期的织机形态与技术进步 梳理先秦时期直立式织机(地机)的结构演变。分析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在纺织生产中的应用,例如铁制刀具对綌、苎麻的脱胶精炼作用。探讨“纺”与“织”的初步分工,以及染色技术在这一阶段的初步发展,如使用天然矿物和植物提取物进行基础染色。 第二部分:秦汉至唐宋:技术的成熟与体系的建立 第四章 秦汉帝国对纺织业的组织与管理 阐述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对纺织生产的介入。重点研究“官营作坊”制度下丝织品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对汉代墓葬出土的精美丝织品(如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进行技术分析,包括绞缬、蜡染等防染技术的成熟应用,以及提花技术的初步发展,如“云锦”的雏形。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的技术交流与革新 分析这一分裂时期,不同地域技术传统的相互融合。探讨胡人对纺织技术的影响,特别是在羊毛纺织技术方面的引入与本土化。研究纺织工具的轻便化和效率提升,如木质提花机构的改进。探讨佛教艺术对织物品种和纹饰图案的深刻影响。 第六章 隋唐盛世的丝绸之路与技术输出 唐代作为丝绸艺术的巅峰期之一,本章将详细分析“绫”“罗”“绢”“缎”等主要织物品种的工艺特点。重点剖析提花技术的飞跃,如多综多蹑织机在生产复杂花纹织物中的应用。同时,研究中国纺织技术通过丝绸之路向西方的传播路径及其在世界纺织史上的地位。 第七章 宋代的棉花推广与技术扩散 宋代是中国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普及的关键时期。本章详细考察棉花纤维的脱籽、轧花、弹花、纺线等一系列新工序的形成。分析皮棉(Gossypium hirsutum)与木棉(Bombax ceiba)在不同地区的区别应用。研究宋代农业典籍如《农书》中对纺织农具的详细记载,反映了纺织技术向民间更深层次渗透。 第三部分:元明清:工艺的精细化与高峰的出现 第八章 元代的技术整合与专业化发展 元代,蒙古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技术和工艺的进一步交流。重点考察元代官营织染机构对传统技术的整合,以及对少数民族纺织技艺的学习与吸收。分析元代织锦技术在“妆花罗”等品种上展现出的复杂性,其对宋代技术的继承与发展。 第九章 明代织锦的集大成:云锦的诞生与技术壁垒 本章是全书的核心之一,专门研究南京云锦的产生及其复杂工艺。详细描述“花楼”的结构、经纬线的调配、以及多色纬线在织造过程中如何实现自由穿梭。分析云锦生产的技术保密性、庞大的组织结构和高昂的成本,以及它在皇权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同时,对比研究江南地区宋锦、蜀锦的技术特征。 第十章 清代纺织业的机械化尝试与应用 研究清代在纺织工具方面的小型机械化尝试,例如水力驱动或畜力驱动的初步应用。重点分析提花机的改进,以及缂丝技术(“通经断纬”)在清代刺绣和织造中的巅峰表现。考察地方性纺织品的兴盛,如福建的寿宁绫、四川的蜀锦在工艺上的地方特色与创新。 第十一章 染色与印花的精湛技艺 跨越各个历史时期,本章系统梳理中国古代的天然染料体系。详述蓝草(靛蓝)、茜草(红色)、苏木、栀子等染料的提取与固色技术。深入探讨纈、蜡、绞、夹等防染技术的成熟应用,以及铜版印花、木版印花等印花技术在明清时期的普及,揭示其对纺织品色彩美学的影响。 结论 总结中国古代纺织技术在原料选择、织机结构、工艺流程和染整技术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分析纺织技术与社会结构、国家财政、文化艺术的相互作用关系,论证中国古代纺织技术在全球纺织史上占据的独特、领先的地位。 附录 重要纺织术语中英对照表、中国古代主要织物品种分类索引、相关考古发现简表。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科学技术史 矿冶卷》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勾勒出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充满了力量与智慧的碰撞。我认为,真正伟大的科学技术史,不应仅仅是技术的罗列,更应是技术背后的人文精神与历史脉络的展现。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中国古代矿冶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它是否能够展现出,例如,商周时期青铜礼器铸造的精湛技艺,如何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和宗教信仰?秦汉时期钢铁技术的成熟,又如何为统一帝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宋代在矿冶领域是否创造了哪些具有世界意义的创新?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探讨矿冶技术与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以及古代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发展出适应性的矿冶策略的。它应该能够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的矿冶,不仅仅是物质的生产,更是对自然资源的智慧利用,是对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更是中华民族在科技领域留下的宝贵遗产。

评分

《中国科学技术史 矿冶卷》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古代工匠们的无限遐想。那些在灼热炉火旁挥汗如雨的身影,那些在昏暗矿洞中摸索前行的足迹,都充满了传奇色彩。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这些模糊的图景,变得清晰而具体的。它会详细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在矿冶技术上的特色吗?例如,战国时期的铸铁技术,汉代的煤炭炼铁,宋代的坩埚炼钢,这些标志性的技术进步,是否会在书中得到详尽的阐释?我更关心的是,这些技术是如何相互影响、不断演进的。书中会不会探讨矿冶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动关系,比如,某种新矿石的发现如何带动了某个地区的繁荣?冶炼技术的进步又如何促进了农业、军事和手工业的发展?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生动的历史画卷,将中国古代的矿冶世界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感受到那份来自远古的磅礴力量和智慧光芒,也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中国科学技术史 矿冶卷》,听起来就让人肃然起敬,仿佛能触摸到千百年前的炉火与鼓风机的轰鸣。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辉煌文明充满好奇,而矿冶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技术,其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绝对不容忽视。想象一下,在没有现代工业化设备的年代,古人是如何通过智慧和毅力,从地下挖掘出珍贵的金属,并将其炼化成生产生活所需的工具、武器,甚至是精美的艺术品。这本书应该能为我们揭示这一切背后的奥秘:从早期炼铜、炼铁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到不同朝代在矿产勘探、开采、冶炼技术上的创新与突破,再到这些技术如何支撑起当时的社会经济、军事力量,甚至对文化艺术产生深远影响。我特别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那些重要的矿冶遗址和文物,比如古代的矿山遗址、冶炼炉、矿渣堆等,它们是历史最直接的见证。同时,我也想了解当时矿冶从业者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技艺传承方式,以及社会对他们的评价。这本书不单单是技术史的梳理,更是对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和创新精神的颂扬,它应该能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在世界科技史上的独特地位。

评分

说实话,拿起《中国科学技术史 矿冶卷》这本书,我内心涌动的是一种对祖先智慧的深深敬意。古代的矿冶技术,说到底,就是人与自然的斗争与和谐统一的过程。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些精美的青铜器、锋利的铁器,背后凝聚了多少代人的心血和经验?这本书能否将那段漫长而艰辛的探索历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年代划分和技术名词的堆砌,而是能通过生动的案例,讲述那些被埋藏在历史尘埃下的故事。比如,古代是如何发现和利用不同矿石的?炼铜技术是如何从简单的熔炼发展到复杂的合金制作的?铁器的出现又如何彻底改变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结构?书中会不会提及那些默默无闻的工匠,他们如何通过无数次的试验,摸索出温度、比例、成分的最佳组合?我期待这本书能展现出矿冶技术背后的人文关怀,以及它在推动中国古代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应该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的辉煌,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扎实的科技基础之上的。

评分

对于《中国科学技术史 矿冶卷》这本书,我的期待是它能够像一把钥匙,打开我对中国古代物质文明那扇厚重的门。矿冶,作为最古老、最基础的科学技术之一,其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文明的实力。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梳理中国古代矿冶技术的脉络?从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到青铜时代的铜器,再到铁器时代的普及,每一个跨越都代表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深刻飞跃。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不同时期金属矿产的种类、分布,以及相应的开采和提炼方法?例如,书中能否介绍古代炼铜时,如何根据矿石成分调整冶炼工艺?炼铁时,如何控制炉温和碳含量,以获得不同性能的钢铁?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关于中国古代矿冶技术独特之处的解答,比如,中国在某些特定金属的冶炼上是否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它如何支撑起中国的农耕文明、手工业生产,乃至军事扩张?这本书应该是一次对中国古代制造业根基的深刻挖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