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农民家庭经济研究

唐代农民家庭经济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安福 著
图书标签:
  • 唐代史
  • 农民经济
  • 家庭经济
  • 唐代社会
  • 农业史
  • 社会史
  • 经济史
  • 唐代生活
  • 历史研究
  • 唐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1199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6149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农民家庭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基本、重要的组成。本书以唐代农民家庭为考察对象,研究唐代农民群体的生活环境、社会构成、日常生活状况与国家赋税演变的关系等内容,对唐代农民群体的范围界定、日常生活水平、两税法改革对农民经营方式的影响、唐代国家与农民的经济关系、农民承受合理的税收比例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农民生活史和农村经济史的研究,并为当代农村生产和农业增收等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

作者简介

张安福,男,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首席专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一般项目、教育部社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出版《唐代农民家庭研究》《清代以来新疆屯垦与国家安全研究》《西域屯垦人物论稿》《汉唐屯垦与吐鲁番社会变迁研究》等著作,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目前主要从事西域史、汉唐史研究。


目录

目  录

序(1)

绪论(1)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1)

 第二节 对唐代农民生活状况研究的回顾(3)

 第三节 唐代农民家庭研究中有关概念的界定(8)

  一 农民的界定(8)

  二 家庭的界定(13)

第一章 唐代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概貌(16)

 第一节 农民生产的自然环境(16)

 第二节 农民生产的社会环境(20)

  一 耕作制度(20)

  二 经营方式(27)

 第三节 农民的衣食住行(31)

 第四节 农民的思想及劳作之余的生活(39)

  一 农民的经营思想(39)

  二 农民的信仰与婚姻取向(46)

  三 农民劳作之余的生活(50)

 小结(54)

第二章 唐代农民家庭经济的管理与运行(55)

 第一节 农民家庭经济的内部管理与运行(55)

  一 父家长在家庭经济管理中的主导地位(56)

?

  二 妇女对家庭经济的日常管理(58)

  三 农民家庭的分家与财产继承(61)

 第二节 农民家庭与宗族、村社之间的经济交往(66)

  一 生产和生活互助(67)

  二 赋税和借贷(72)

 第三节 城乡经济之间的交往与互补(75)

  一 集市、墟市(75)

  二 城镇(80)

 小结(87)

第三章 唐代农民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89)

 第一节 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概述(90)

  一 良性互动(90)

  二 恶性循环(92)

 第二节 国家与农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93)

  一 国家制定合理的土地和税收制度(94)

  二 国家及其各级官吏组织农民发展生产(98)

  三 国家赈灾、救灾,救助农民弱势群体(102)

  四 农民安心生产和生活是社会稳定和发展根本动因(106)

 第三节 国家与农民之间的恶性循环关系(108)

  一 国家统治成本加剧的原因分析(109)

  二 国家与农民之间恶性循环关系的表现形式(111)

 小结(114)

第四章 均田制下农民家庭的经济状况(117)

 第一节 均田制对农民生产的影响(117)

 第二节 均田制下农民的受田情况(122)

  一 农民受田的数量(123)

  二 农民受田的地块分布(128)

 第三节 均田制下农民的家庭收入(134)

  一 粮食收入(136)

2 / 唐代农民家庭经济研究

?

  二 副业及其他收入(140)

 第四节 农民的家庭支出(145)

  一 家庭规模(145)

  二 赋税支出(147)

  三 日常生活支出(149)

 第五节 农民经济运行与唐代前期社会发展的关系(155)

 小结(159)

第五章 两税法改革与唐代农民家庭经济(161)

 第一节 两税法改革的农村经济背景(162)

 第二节 两税法前后农民家庭负担的变化(168)

 第三节 两税法对农村户口和农民家庭结构的影响(172)

 第四节 两税法对农民经营方式的影响(177)

 第五节 两税法后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民阶层的分化(185)

  一 两税法后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185)

  二 农民阶层的分化(188)

 小结(192)

第六章 唐代农民负担及其历史走向(195)

 第一节 唐代正常年景下农民承担的赋税量(195)

  一 中国古代社会的赋税比例(195)

  二 农民家庭合理负担量分析及其意义(199)

 第二节 唐代农民负担加重的原因及其后果(203)

  一 农民负担加重的原因(203)

  二 农民负担加重后的结果分析(207)

 第三节 唐代减轻农民负担的努力及历史走向(209)

  一 唐代政府减轻农民负担的努力(209)

  二 农民负担的历史走向(213)

 小结(217)

参考文献(220)

后记(230)



《盛唐气象:长安城下的社会生活》 引言:一瞥盛世繁华下的市井烟火 本书旨在深入描摹唐代,尤其是开元、天宝年间,都城长安城内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图景。它不专注于宏大的政治叙事或经济结构分析,而是将目光投向构成盛唐社会基石的“人”——那些居住在朱雀大街两侧、曲江池畔、坊市之中的普通市民、工匠、商贾、以及依附于贵族和寺院的底层民众。通过对历史文献中零星记载的片段性描述进行细致梳理与重构,本书力求还原一个充满烟火气、活力四射的都市世界。 第一章:坊市制度与空间秩序的重塑 唐代的长安城,是人类城市规划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在严密的里坊制度之下,市民的生活空间是如何被划分、被规范、又如何在既有框架内寻求生机的? 本章首先详述了唐初确立的里坊制度的基本框架,从城市的整体规划到具体到“坊”的内部结构。重点探讨了坊墙和坊门在日间、夜间的不同作用,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影响了市民的作息与社交模式。我们细致考察了“市”的设立及其功能,分析了官营的“东市”和“西市”在商业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以及这种集中化的商业管理对民间自发贸易的影响。 不同于宏观的城市地理学研究,本书更侧重于坊墙内的日常生活空间。例如,我们通过对《长安志》和唐代小说、笔记的交叉比对,探讨了坊内公共空间(如水井、寺庙、社神坛)如何成为邻里间进行非正式交流的场所。坊门关闭的夜晚,坊内居民的生活节奏如何放缓,而那些游走于法律边缘的夜市活动(如“夜行”的隐秘交易)又是如何伺机滋长,为这座井然有序的城市增添了一抹灰色。 第二章:工匠阶层:技术与技艺的传承 盛唐的繁荣离不开精湛的手工业技术。本章聚焦于长安城内庞大的工匠群体,他们是城市物质文明的创造者。 本书详细梳理了唐代工匠的组织形式,包括官营的“作坊”(如少府监下属的各色作坊)和民间的行会组织。我们分析了“匠籍”制度对工匠职业的固化作用,以及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如何保障了技术的独家传承,但也限制了创新与流动性。 通过对出土的唐代器物铭文、史料中对特定技术(如冶金、制瓷、织锦、印刷术的雏形)的记载,本章尝试描绘出工匠的日常劳作场景:从早晨到坊内工场报到,到长时间面对炉火或织机的工作状态。同时,我们探讨了工匠与赞助人(贵族、寺观)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部分技艺高超的工匠如何借此获得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打破了传统士农工商的刻板层级。对“巧匠”事迹的搜集,揭示了他们在技术创新中的能动性。 第三章:市井百态:饮食、娱乐与消费文化 长安城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消费的熔炉。本章着眼于市民的物质享受和精神生活,展现盛唐时期超越基本生存需求之外的消费景观。 饮食方面,本书细致考察了唐代京城居民的食谱。通过对《酉阳杂俎》、《北户录》中记载的食材来源、烹饪方式(如炙烤、蒸煮、脍鱼)以及地方风味的引进,描绘了长安城内“胡食”与汉地传统饮食交融的特点。我们特别关注了酒肆和茶坊(尽管茶文化在盛唐尚未完全成熟,但已初见端倪)的功能,它们不仅仅是提供饮品,更是信息交流和社交活动的中心。 娱乐活动是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章涵盖了唐代流行的体育竞技(如马球、角抵)、曲艺杂耍(如说唱、幻术)以及节庆习俗。我们分析了这些娱乐活动在坊市中的分布和参与者的社会阶层差异。例如,马球主要流行于贵族和武将阶层,而街头杂耍则更贴近普通市民。通过对这些休闲活动的剖析,可以窥见唐代社会对感官刺激和群体狂欢的追求。 第四章:坊墙内外的社会网络与交往 在高度结构化的社会体系中,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如何建立和维持的?本章探讨了唐代市民的社会交往网络,超越了血缘和地域的限制。 重点分析了宗教场所(佛寺、道观)在社会交往中的中介作用。在里坊制度下,寺庙往往成为坊内居民共同的精神寄托地和临时的公共活动场所,特别是其举办的集会和布施活动,极大地促进了邻里间的互动。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在长安居住的外地人士(如来自西域、岭南的商贾和官员家眷)如何通过同乡会馆或特定行业组织来维持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对“请托”、“门生故吏”等关系网络的研究,揭示了在正式制度之外,个人影响力、人情往来在日常事务处理中的重要性。市民通过这些复杂的社会网络,获取信息、寻求帮助、进行财富转移,使得高度集中的都市生活得以顺畅运转。 结语:历史的温度与细节 《盛唐气象:长安城下的社会生活》试图以一种贴近个体经验的视角,重构一个宏大帝国都城的微观世界。它关注那些未能被载入正史、却构成了历史真实肌理的细节:一个工匠的午餐、一个商贩的叫卖、一个坊墙下的闲谈。通过这些细节的拼贴,我们得以体会到盛唐不仅仅是皇帝的功绩,更是无数平凡市民共同创造出的,有血有肉的辉煌时代。这本书是关于生活在长安城中,那些有温度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尤其对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非常感兴趣。我偶然看到一本叫做《唐代社会分层与民生变迁》的书,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任何时代的宏大叙事,最终都离不开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我想知道,在唐朝那个辉煌的时代,社会阶层的划分是怎样的?作为普通民众,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尤其是“民生”这个词,在古代的语境下,它是否包含了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各个方面?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够给我一个清晰的描绘,告诉我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在生活水平、居住环境、饮食习惯、娱乐方式等方面,究竟存在着哪些差异。是贫富差距明显,还是相对均衡?有没有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家庭?我想通过这本书,更深刻地理解唐代社会的真实肌理,不仅仅是那些史书中记载的宫廷秘闻和政治斗争,更是那些构成社会基础的广大人民的生存状态。

评分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古代经济学的著作,名为《盛唐的货币流转与商业脉络》。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对唐代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其在区域间的交流和贸易往来非常着迷。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唐朝时期,贸易是如何跨越地域界限,将不同的文化和产品连接在一起的。我想了解,在那个时代,哪些商品是最为抢手的?它们是如何从产地运输到遥远的市场?沿途是否存在着完善的交通和驿站系统?商人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是仅仅作为中间商,还是本身也拥有庞大的商业网络?我尤其关注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在唐朝的繁荣程度,以及它们对当时经济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否有一些我们现在已经遗忘的贸易中心,在当时却如日中天?这本书,如果能提供对这些问题的详尽解答,那将是我非常欣喜的收获。它能帮助我构建一幅更立体、更鲜活的唐代经济图景。

评分

我对于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唐朝,那是一个充满创造力和活力的时代。我最近了解到一本名为《大唐的工匠精神与技术革新》的书,这让我对该时期科技进步的背后故事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我想知道,在那个时代,有哪些重要的技术发明和创新?这些技术是源于什么契机?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和完善的?我特别想了解,那些默默无闻的工匠是如何将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投入到技术革新中的?他们有没有受到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技术的传播和普及又是如何实现的?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那些改变了唐代社会面貌的技术力量,比如在农业、手工业、建筑、天文、医药等领域,是否有突破性的进展?它们是如何影响到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又为后世留下了怎样的遗产?我想通过这本书,感受那个时代的工匠们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不断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十分朴实,但吸引我的却是那几个简洁有力的字——《唐代农民家庭经济研究》。作为一名对古代社会生活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那些支撑起宏伟历史画卷的普通人及其日常的点滴充满兴趣。想象一下,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农民家庭是如何维持生计?他们的收入来源有哪些?支出又集中在哪些方面?是简单的自给自足,还是已经有了更复杂的经济活动?这本书似乎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真实唐代底层人民生活状态的窗口。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看似平静的时代背景下,是否存在着我们现在能理解的“经济压力”?比如,他们如何应对丰年和歉年?土地的分配是否公平?有没有相关的税收制度对他们的经济造成影响?甚至,他们是否有机会进行小规模的贸易,比如将多余的农产品拿到集市上去换取生活必需品,或是铜钱?这些都是我在这本书中期待找到答案的问题。它不仅仅是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更是关于每一个家庭、每一顿饭、每一分钱的细致描绘,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感受历史的温度。

评分

我最近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唐朝作为当时世界的中心,是如何吸引和融合来自不同文明的元素的。偶然得知一本名为《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域外文明的交融》的书,这让我非常期待。我想了解,在那个时代,域外文明是通过哪些途径进入唐朝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贸易?又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这些外来的文明,在宗教、艺术、科技、生活习俗等方面,对唐朝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是简单的模仿,还是经过本土化的创新和发展?我尤其好奇,唐朝的统治者和普通民众是如何看待这些外来文化的?是持开放接纳的态度,还是存在排斥和抵触?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够为我描绘出一幅生动而丰富的文化交融图景,让我看到唐朝是如何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现其独特的中华文明的魅力的。它能帮助我理解,一个强大而自信的文明,是如何以开放的心态与其他文明进行对话,并从中获得成长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