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精度测量及质量控制

机械加工精度测量及质量控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薛岩,于明 著
图书标签:
  • 机械加工
  • 精度测量
  • 质量控制
  • 工序检验
  • 量具
  • 测量技术
  • 误差分析
  • 表面粗糙度
  • 几何公差
  • 制造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52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206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9
字数:4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可供机械制造业中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查阅和参考,也可供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和近机械类师生参考
  1 实用性强:典型零件(轴类零件、套类零件、盘盖类零件、壳体类零件和齿轮类零件等)加工中的精度检测方法以及质量控制的措施
  2 采用全新的机械精度以及公差配合的技术标准并合理汇编,可方便查阅。

内容简介

  本书以机械加工工艺为主线,实用、全面地介绍了机械加工过程中的精度测量及质量控制技术。全书主要内容包括零件的加工质量、极限与配合、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测量技术基础、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几何量精度的测量,以及典型零件(轴类零件、套类零件、盘盖类零件、壳体类零件和齿轮类零件等)的精度测量方法以及质量控制的措施等。全书实用性强,采用新国家标准。
  本书可供机械制造业中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查阅和参考,也可供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和近机械类师生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篇机械加工的精度要求
第1章零件的加工质量1
1.1零件的工作能力与加工质量的关系1
1.1.1零件的工作能力1
1.1.2零件的加工质量2
1.2零件加工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3
1.2.1工艺系统的原始误差3
1.2.2提高加工精度的工艺措施11
1.3零件加工质量的控制13
1.3.1零件尺寸精度的控制13
1.3.2零件几何精度的控制15
1.3.3零件加工表面质量的控制17
第2章极限与配合18
2.1概述18
2.1.1有关尺寸的术语及定义18
2.1.2有关公差与偏差的术语及定义20
2.1.3有关配合的术语与定义21
2.2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25
2.2.1标准公差系列25
2.2.2基本偏差系列28
2.2.3公差带与配合的国家标准33
2.3极限与配合的选择35
2.3.1基准制的选择35
2.3.2公差等级的选择37
2.3.3配合的选用39
2.4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42
第3章几何公差44
3.1概述44
3.1.1几何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44
3.1.2几何公差的有关术语45
3.1.3几何公差的几何特征及符号46
3.1.4几何公差代号和基准符号46
3.2几何公差的标注47
3.2.1被测要素的标注47
3.2.2基准要素的标注48
3.2.3几何公差标注示例49
3.3几何公差的公差带50
3.3.1形状公差及公差带50
3.3.2方向公差及公差带52
3.3.3位置公差58
3.3.4跳动公差62
3.4公差原则64
3.4.1有关术语及定义64
3.4.2公差原则67
3.5几何公差的选择及未注几何公差的规定73
3.5.1几何特征的选择73
3.5.2基准的选择74
3.5.3公差原则的选择74
3.5.4几何公差的公差等级的选择75
3.5.5几何公差的选择方法与举例80
第4章表面粗糙度82
4.1概述82
4.1.1表面粗糙度的概念82
4.1.2表面粗糙度对机械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82
4.2表面粗糙度的评定84
4.2.1有关基本术语84
4.2.2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85
4.2.3表面粗糙度的数值规定86
4.3表面粗糙度的选择和标注88
4.3.1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及数值的选择88
4.3.2表面结构要求在图样上的标注90
第2篇测量技术基础
第5章测量技术概述98
5.1测量技术的基础知识98
5.1.1测量的定义98
5.1.2有关的常用术语99
5.2测量器具的分类及主要技术指标99
5.2.1测量器具的分类99
5.2.2测量器具的主要技术指标100
5.3常用测量器具的使用、维护及示例101
5.3.1卡尺(普通游标卡尺、高度游标卡尺、深度游标卡尺、带表卡尺、数显卡尺)101
5.3.2千分尺(外径千分尺、内径千分尺、杠杆千分尺、深度千分尺、内测千分尺)116
5.3.3指示表(内径百分表、杠杆百分表、深度百分表、扭簧比较仪、电感测微仪、气动测量仪)127
5.3.4角度量具(直角尺、万能角度尺)140
5.3.5量规 (光滑极限量规、螺纹量规)145
5.3.6立式光学比较仪、测长仪151
5.3.7三坐标测量机156
5.4测量方法及测量技术的应用原则163
5.4.1测量方法的分类163
5.4.2测量技术的基本原则164
第6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166
6.1测量误差的概述166
6.1.1测量误差简介166
6.1.2测量误差的产生167
6.2测量误差的分类及数据处理169
6.2.1系统误差169
6.2.2随机误差170
6.2.3粗大误差173
6.2.4测量不确定度173
6.3测量精度175
第7章几何量精度的测量176
7.1尺寸精度的测量176
7.1.1用通用测量器具测量工件176
7.1.2用光滑极限量规测量工件179
7.2几何精度的测量184
7.2.1几何误差的检测原则184
7.2.2几何误差的评定准则186
7.2.3几何精度的测量示例188
7.3表面精度的测量197
7.3.1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198
7.3.2表面粗糙度的测量示例199
第3篇典型零件的精度测量与质量控制
第8章轴类零件206
8.1轴类零件的结构特点与技术要求206
8.2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209
8.3轴类零件的精度211
8.3.1轴类零件的精度测量211
8.3.2轴类零件精度影响因素及措施212
8.4轴类零件精度测量与质量控制示例213
8.4.1细长轴213
8.4.2花键轴217
8.4.3车床主轴220
第9章套类零件226
9.1套类零件的结构特点与技术要求226
9.2套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233
9.3套类零件的精度235
9.3.1套类零件的精度测量235
9.3.2套类零件精度影响因素及措施236
9.4套类零件精度测量与质量控制示例238
9.4.1轴承套238
9.4.2液压缸239
第10章盘盖类零件241
10.1盘盖类零件的结构特点与技术要求241
10.2盘盖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242
10.3盘盖类零件的精度243
10.3.1盘盖类零件的精度测量243
10.3.2盘盖类零件精度影响因素及措施244
10.4盘盖类零件精度测量与质量控制示例244
第11章壳体类零件246
11.1壳体类零件的结构特点与技术要求246
11.2壳体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253
11.3壳体类零件的精度256
11.3.1壳体类零件的精度测量256
11.3.2壳体类零件精度影响因素及措施257
11.4壳体类零件精度测量与质量控制示例258
11.4.1CA6140型车床主轴箱258
11.4.2减速器箱体261
第12章齿轮类零件264
12.1齿轮类零件的结构特点与技术要求264
12.2齿轮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265
12.2.1齿轮材料、毛坯及热处理265
12.2.2齿轮的加工266
12.2.3齿轮类零件加工的定位基准和装夹274
12.3齿轮类零件的精度274
12.3.1齿轮类零件的精度测量274
12.3.2齿轮类零件精度影响因素及措施275
12.4齿轮类零件精度测量与质量控制示例278
12.4.1圆柱齿轮278
12.4.2圆锥齿轮281
12.4.3蜗杆蜗轮284
参考文献289

前言/序言


《数字时代下的精密制造:技术革新与发展趋势》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制造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工业4.0到智能制造,再到当前备受瞩目的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这些前沿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传统的生产模式。本书将聚焦于数字技术在精密制造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深入探讨其如何驱动生产效率的提升、产品质量的飞跃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第一篇:数字技术赋能精密制造 智能传感与数据采集: 详细阐述各种先进传感器(如光学传感器、激光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等)在精密加工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构建高效、实时的数据采集系统。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物联网(IoT)技术,将传感器数据汇聚,为后续的智能分析提供坚实的基础。 大数据分析与预测性维护: 深入剖析大数据在精密制造中的价值,包括如何通过对海量加工数据的挖掘,实现对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故障预警以及预测性维护。我们将介绍机器学习算法在预测模型构建中的作用,以最大程度地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提高设备稼动率。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决策: 探讨人工智能(AI)在精密加工中的智能化应用,例如通过深度学习算法优化加工参数,实现自适应加工。本书还将介绍如何利用AI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决策,例如自动调整刀具补偿、优化生产调度等,从而大幅提升生产的柔性和效率。 数字孪生技术在精密制造中的应用: 详细阐述数字孪生(Digital Twin)的概念及其在精密制造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我们将重点介绍如何构建虚拟仿真环境,对产品设计、工艺流程、设备运行进行模拟与优化,从而在物理实体制造之前发现潜在问题,降低试错成本。 第二篇:精密制造的核心技术与挑战 先进加工工艺的演进: 介绍当前精密制造领域的前沿加工技术,如超精密加工、微纳加工、增材制造(3D打印)等。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技术的工作原理、适用范围及其在高端制造业中的应用案例,例如航空航航天、医疗器械、半导体等领域。 新材料与高性能零部件: 探讨新型高性能材料(如高性能合金、陶瓷、复合材料等)在精密制造中的应用挑战与机遇。我们将分析这些材料的特性如何影响加工工艺的选择和设备的性能要求,以及如何通过精密加工实现材料潜力的最大化。 人机协作与智能工厂: 关注人机协作在未来精密制造中的重要性。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智能化的工作站,使人类操作员与机器人协同工作,发挥各自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安全性。本书还将描绘智能工厂的蓝图,分析其关键构成要素和发展方向。 网络安全与数据隐私: 随着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问题日益突出。本书将探讨在精密制造领域,如何构建 robust 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保护敏感的加工数据和知识产权,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与安全。 第三篇:精密制造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 探讨精密制造如何与绿色发展理念相结合,实现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我们将分析低碳加工技术、环保材料应用以及可持续生产模式的构建。 个性化定制与柔性生产: 深入分析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对精密制造提出的挑战。本书将介绍如何通过模块化设计、柔性生产线以及快速响应机制,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满足市场需求。 全球供应链的重塑与区域合作: 探讨数字技术如何影响全球精密制造的供应链格局。我们将分析数字化协同平台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区域合作,构建更具韧性和效率的全球供应链网络。 人才培养与技能升级: 面对快速发展的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技能升级至关重要。本书将探讨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精密制造人才培养体系,包括跨学科知识融合、实践能力培养以及终身学习的理念。 本书旨在为广大从事精密制造、工业自动化、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研究人员和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理解数字技术如何驱动精密制造的革新,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思考。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关键议题的探讨,激发创新思维,助力行业迈向更智能、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让事物变得“恰到好处”的学问充满敬意,而这本书的名字——“机械加工精度测量及质量控制”,恰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幅繁忙的车间景象,机器嗡嗡作响,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各种设备。在这背后,隐藏着无数关于“度”的考量。书中肯定会深入探讨“精度”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数字上的一个刻度,更是产品性能、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的基石。我会期待它能够解释不同类型的精度要求,比如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位置精度等等,以及它们对最终产品的影响。我想象中,书中会充斥着大量的图表和公式,用严谨的科学语言来阐述这些复杂的原理。比如,关于测量误差的来源,是仪器本身的局限性,还是操作人员的疏忽,亦或是环境因素的影响?书中会不会提供系统性的方法来识别和量化这些误差?而质量控制,我理解它是一个从源头到终端的全面体系。它不仅仅是在产品完成后进行检查,更重要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就融入质量意识,通过预防性的措施来保证合格率。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解如何制定质量标准,如何进行过程监控,以及当出现不合格品时,如何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追溯,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加以改进。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本“制造的哲学”,它教会我们如何精确地控制每一个细节,从而创造出卓越的产品。

评分

我一直认为,工业的进步离不开对“精确”的极致追求,而这本书——《机械加工精度测量及质量控制》——正是这条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一个精密的零部件,它们在机器上完美契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我相信会带领我深入了解,这些“完美”是如何炼成的。它肯定会详细介绍各种高精度的测量仪器,从光学显微镜到扫描电子显微镜,从激光干涉仪到接触式探针,它们各自的原理、适用范围以及测量精度。我期待书中会有关于如何校准这些仪器的内容,因为任何一个环节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最终的测量结果失真。更重要的是,质量控制的部分,我猜想书中会深入剖析“为什么”需要质量控制。它不仅仅是避免次品,更关乎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甚至是整个制造体系的效率。书中会不会讲解一些统计学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比如均值、标准差、直方图等等,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分析生产过程中的波动,并找出潜在的问题?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会包含一些关于失效分析的内容,一旦产品出现问题,如何通过精确的测量和细致的分析,找到失效的原因,从而避免再次发生。这本书在我心中,就像是一本“工匠的秘籍”,它传授的不仅仅是测量技巧,更是对品质的不懈追求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评分

我一直相信,细节决定成败,尤其是在精密的机械加工领域。因此,《机械加工精度测量及质量控制》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把握这些关键细节的宝典。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系列的测量过程,从粗加工到精加工,每一步都需要精确的测量来指导。书中肯定会详细介绍各种测量方法,比如接触式测量、非接触式测量,以及在线测量和离线测量。我想象中,它还会深入探讨不同测量方法在不同场合下的优劣势,以及如何选择最适合的测量方案。质量控制方面,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套实用的方法和工具,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比如,书中会不会讲解如何制定合理的检验计划,如何确定检验批的划分和抽样方法?会不会涉及到如何运用统计过程控制(SPC)来监测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会包含一些关于质量改进的案例,分享一些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废品率方面的成功经验。而且,这本书应该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它也应该关注人的因素。书中会不会提及如何培训和激励质量管理人员,如何营造一种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氛围?这本书在我眼中,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质量工程师”,它不仅能指导我们如何进行精确的测量,更能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它可能有点枯燥,毕竟“机械加工精度测量”听起来就充满了冰冷的数字和公式。但是,当我仔细看它“质量控制”这个后缀时,我的兴趣瞬间被点燃了。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去“量”,更是教你如何去“管”,如何让生产出来的东西“合格”。我想象中,它会非常注重实际应用,而不是纯粹的理论堆砌。会不会里面有大量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知名企业是如何通过精密的测量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我特别好奇,书中会不会涉及到一些现代化的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比如六西格玛(Six Sigma)的理念,或者精益生产(Lean Manufacturing)的原则,如何与机械加工的精度控制相结合?还有,质量控制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是为了企业的品牌形象,还是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本书应该会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们理解精度测量和质量控制在整个制造链条中的重要性。我也很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质量文化建设的内容,如何让每一个参与生产的员工都树立起质量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融入到日常工作中。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生产管家”,它不仅知道如何精确地测量,更懂得如何让整个生产流程都朝着高质量的方向稳步前进。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上的时候,简直是被它厚重的分量和密密麻麻的文字给镇住了。封面上那几个字——“机械加工精度测量及质量控制”,感觉就自带一种硬核科技的光环。我猜想,这本书里面肯定会详细介绍各种各样的测量仪器,从最基础的卡尺、千分尺,到那些我连名字都没听过的精密传感器、三坐标测量机等等,一定会有图文并茂的讲解,告诉我们它们的工作原理,如何正确使用,以及在不同加工场景下,到底该选哪种工具才能事半功倍。我尤其期待能看到关于误差分析和补偿的内容,毕竟在精密加工领域,一点点误差都可能导致产品报废。书中会不会涉及一些先进的测量技术,比如光学测量、激光干涉测量,甚至是无损检测的方法?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的。而且,质量控制这个部分,我联想到的是一系列的检测标准、抽样方法、以及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比如,书中会不会讲解SPC(统计过程控制)的应用,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预判和解决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会不会还有关于质量改进的案例分析,分享一些企业在质量控制方面取得成功的经验?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眼中,就像是一本厚实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解决机械加工难题的“利器”,无论是对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工程师,都应该能提供宝贵的指导。我甚至可以想象,翻阅它的时候,会有一种踏实感,仿佛能从中汲取到最前沿的行业知识,让我在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做出更精准、更可靠的产品。

评分

我对那些能够提升工业制造水平、保证产品质量的知识体系总是充满浓厚的兴趣。而《机械加工精度测量及质量控制》这本书,恰恰是这样一个核心领域。我设想,它会非常系统地阐述机械加工中的精度概念,包括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位置精度、表面粗糙度等等,并会详细介绍它们对产品性能和功能的影响。然后,它会深入到具体的测量技术,介绍各种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校准要求以及误差分析。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和方法的指导,以及如何正确地解读测量结果。质量控制部分,我猜想它会强调“预防为主,检查为辅”的原则。书中会不会讲解如何通过工艺设计、工装夹具的优化来提高加工精度?会不会涉及到如何建立有效的生产过程监控体系,通过实时的数据反馈来及时发现和纠正质量偏差?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会包含一些关于质量管理工具的介绍,比如柏拉图、因果图、控制图等等,以及它们在机械加工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而且,这本书应该还会关注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书中会不会讲解ISO9000等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机械加工行业的应用?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质量管理文件体系?这本书在我心中,就像是一位严谨的“质量诊断师”,它不仅能帮助我们精准地“诊断”出加工中的精度问题,更能为我们提供“治疗”和“预防”的有效方案。

评分

我一直认为,工业的基石在于精密的制造,而精密的制造离不开对“度”的精准把握。《机械加工精度测量及质量控制》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本深入探讨这一核心问题的著作。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庞大的测量仪器家族,从传统的量规、卡尺,到现代化的激光干涉仪、圆度仪,以及那些我甚至不了解名字的精密测量设备。书中肯定会详细介绍它们的结构、原理、精度等级、以及适用的测量对象,并会提供关于如何正确操作和维护的指导。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讲解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不确定度评估,这对于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质量控制部分,我猜想这本书会着重于如何建立一个全面、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检验环节,而是会贯穿于设计、生产、检验、交付的整个过程。书中会不会讲解如何进行工艺过程的质量控制,如何通过统计技术来监控生产过程的稳定性?会不会涉及到如何制定质量标准和检验规程,以及如何进行产品抽样检验?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会包含一些关于质量改进的案例,分享一些企业在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方面的实践经验。而且,质量控制也需要一种文化。书中会不会提及如何培养员工的质量意识,如何建立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模式?这本书在我眼中,就像是一本“精益制造的百科全书”,它不仅传授了精确的测量技艺,更指引了通往卓越品质的质量管理之道。

评分

我对那些能够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学问情有独钟,而《机械加工精度测量及质量控制》这本书,在我看来,正是这样一本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猜想,它会从最基础的几何量测量原理讲起,比如长度、角度、平面度、圆度等等,并详细介绍各种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从传统的量具到现代化的光学测量设备。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有关于“测量不确定度”的讲解,这对于理解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质量控制的部分,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质量保障体系。书中会不会介绍如何根据产品的特性和生产工艺,制定详细的检验规程和质量标准?会不会涉及到如何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潜在的质量隐患?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进行根本原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的技巧,帮助我们找到导致质量问题的真正根源,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且,质量控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它也需要一种文化。书中会不会提及如何培养员工的质量意识,如何建立一个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机制?这本书在我心中,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质量教练”,它不仅教你如何“量得准”,更教你如何“做得好”,如何让质量渗透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实力,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其对机械加工精度的把控能力上,而这本书的名字——《机械加工精度测量及质量控制》——正戳中了这一核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那些隐藏在精密制造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实践经验。我想象中,它会从最基础的公差配合理论讲起,解释不同等级的公差对零件功能的影响,以及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如何合理地选择和标注公差。然后,它会详尽地介绍各种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不仅仅是描述其外观和功能,更会深入讲解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比如如何减小环境温度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如何避免测量力过大或过小导致变形,等等。质量控制方面,我猜想这本书会强调“过程控制”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产品出厂前的“把关”,更是在生产过程中就主动地去“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书中会不会介绍一些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比如APQP(产品质量先期策划)、PPAP(生产件批准程序)等,它们是如何在机械加工领域发挥作用的?我尤其想知道,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议,包括人员培训、设备维护、文件管理等各个方面。这本书在我眼中,就像是一本“制造的蓝图”,它不仅展示了精确的终点,更描绘了通往这个终点所必须遵循的严谨路径。

评分

我对那些能够让工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更加可靠的知识体系充满好奇,而《机械机械加工精度测量及质量控制》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就蕴含着这种力量。我设想,这本书会非常注重“精度”的量化和控制。它应该会详细介绍各种常用的测量工具,比如游标卡尺、千分尺、百分表、内径千分尺,以及更高级的影像测量仪、三坐标测量机等等,并会对其精度等级、使用方法、维护保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讲解。我想象中,它还会涉及到各种几何形位公差的标注和检验方法,以及如何理解和应用这些公差。质量控制这个部分,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怎么测”,更会关注“为什么测”以及“测了之后怎么办”。书中会不会讲解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会不会涉及到一些质量管理工具,比如FMEA(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如何用它来识别和预防潜在的质量风险?我甚至可以想到,书中会包含一些关于产品可靠性测试的内容,以及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评估产品的寿命和性能。这本书在我眼中,就像是一本“制造业的百科全书”,它涵盖了从微观的测量技术到宏观的质量管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视角。

评分

好啊啊啊啊啊

评分

划算,方便购买。送货上门,就是现在京东快递的配送怎么就那么慢呢………………

评分

和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评分

好评!!!!!!!!!!!!!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不错,内容充实,值得学习。

评分

好评!!!!!!!!!!!!!

评分

快递小哥不错。

评分

感觉还是有点不是太全.不过也可以做参考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