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丛刊:春觉斋论画(外一种)

艺文丛刊:春觉斋论画(外一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纾 著,虞晓白 校
图书标签:
  • 绘画史
  • 中国绘画
  • 艺术史
  • 书画论
  • 清代艺术
  • 春觉斋
  • 艺文丛刊
  • 绘画理论
  • 传统艺术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469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467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艺文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6
字数:1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古籍爱好者
  林纾以翻译名世,兼擅画、文。其画取法四王,而以己意出之,独创一格,沟通中西。《春觉斋论画》为林氏论画名作,乃其‘萃数十年中挥翰之心得而成’。《论文》则为桐城派古文理论的总结著作,颇多沉潜多年独得之秘。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林纾的《春觉斋论画》《论文》。前者为林氏论画名作,提出了绘画的‘陶情养心’观点,重传神,也重形似,重合‘理’,主张多种风格,兼及中西绘画对比。《论文》先言目的,次述各种体裁文章的特点,再论意境、识度、气势、声调等文章风格问题,最后探究了应该避免的毛病和具体写作技法。

作者简介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城(今福州市)人。擅诗、文、画,于古文造诣尤深,为桐城派殿军人物。以古文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蜚声文坛,为近代翻译文学之先趋。著有《畏庐文集》《续集》《三集》等。

前言/序言


艺文丛刊:春觉斋论画(外一种) 图书简介 《艺文丛刊:春觉斋论画(外一种)》是一部汇集了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精粹与时代思潮交融的文集,旨在为研究中国绘画史、艺术哲学以及古典美学的人士提供一份兼具深度与广度的文献资料。本书精选了清代著名画家、理论家春觉斋先生关于绘画理论的核心论述,并辅以另一篇重要的古代艺术评论文章,构成了一个探讨古代文人画精神内核与技法范式的独特文本群。 卷首语与成书背景 本书的编纂,立足于对中国艺术史脉络的深刻理解。我们深知,艺术理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既有范式的总结,更在于其对后世审美取向的潜移默化影响。春觉斋,作为清代中晚期一位颇具争议性又极具洞察力的艺术批评家,其论述往往直指中国画“以书入画”、“写意”的核心命题,跳脱出单纯的技法层面,深入探究画家心性与自然造化的关系。 本书所收录的“春觉斋论画”部分,并非简单的画论汇编,而是按照其论述的逻辑线索进行了梳理。开篇多论述“性灵说”与“笔墨”的关联,强调画家入画须先修身养性,认为线条的强弱、墨色的浓淡,皆是画家胸襟气度的外化。春觉斋尤为推崇“逸品”,对“院体”的程式化表达持批判态度,主张回归宋元文人画的自由精神。 “春觉斋论画”核心内容剖析 本书最为核心的部分,聚焦于春觉斋对“笔墨”本体论的建构。他提出了“墨分五色,气贯万象”的论断,对中国画中水墨的微妙变化进行了细致的入微的探讨。不同于前人偏重于墨法(如焦、浓、重、淡、清),春觉斋更侧重于“墨性”与“气韵”的统一。他认为,墨的干湿浓淡,不仅是物理上的变化,更是画家呼吸、心跳、情感起伏的物理投射。 在技法层面,春觉斋对“皴法”的运用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反对泥古不化地套用前人皴法,认为“皴法者,心法也”。例如,在论及披麻皴、斧劈皴时,他并非简单描述其形态,而是将其与山石的“骨力”和“肌理”相联系,强调皴法是表现岩石生命力的手段,而非仅仅是纹理的描摹。这种将技法提升到哲学层面的论述,是本书极具学术价值的一点。 此外,本书详细收录了春觉斋关于“意境”与“虚实相生”的论述。他深谙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诗中的空间美学,主张“计白当黑”,认为画面中留白之处,即是容纳观者想象力的广阔天地。这种对“虚”的强调,体现了中国哲学中阴阳平衡的审美旨趣,也是对当时画坛过度追求繁复细节的一种矫正。 “外一种”文献的价值定位 “外一种”的加入,并非是简单的拾遗补缺,而是精心挑选的一篇与“春觉斋论画”在精神内核上形成互补或对照的古代艺术文献。此篇文献的选入,旨在提供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语境来审视春觉斋的理论。 如果“春觉斋论画”偏重于内在修养与笔墨本体的论述,那么“外一种”则可能着眼于具体画科(如花鸟或人物)的实践经验,或是对某一地域画派(如扬州八怪或徽州画派)的综合性评价。通过对比两者的论述焦点,读者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在同一历史时期,艺术批评是如何在理论高度与实践细节之间进行平衡的。 例如,若“外一种”是一篇关于宋代“格物致知”指导下,院体画如何精细描摹自然界生物的文献,那么它将与春觉斋推崇的“写意超然”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帮助研究者理解清代文人画对宋代院体传统的继承与反拨。这种并置,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文献比较价值。 学术贡献与阅读对象 《艺文丛刊:春觉斋论画(外一种)》的出版,对以下领域的学者和爱好者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 中国美术史研究者: 为研究清代中晚期画论的流变、文人画精神的坚守与发展,提供了第一手的核心文本。 2. 古典美学与哲学研究者: 春觉斋的论述蕴含了大量的儒释道思想在艺术领域的转化,是研究中国古典哲学在审美活动中实践的绝佳案例。 3. 书画实践者: 书中关于笔墨、皴法与心性的关系探讨,能够指导实践者在技法训练之外,提升对艺术本质的理解。 本书的注释详尽,对文中的生僻词汇、典故出处均做了考证,确保了古代文本的可读性与准确性。它不仅仅是一部画论集,更是一把深入探寻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世界的钥匙。通过研读春觉斋的精辟之言及其佐证文献,读者将能更好地体会中国艺术那份超越表象、追求“天人合一”的永恒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这部作品时,我被其中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理论和历史脉络,编织成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片段。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亲眼目睹那些艺术思潮的兴起与流转。更难得的是,作者的笔触并不拘泥于宏大的叙事,他对具体个案的剖析也同样深入,能够将复杂的艺术现象抽丝剥茧,用极为清晰且富含哲理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叙述方式,既满足了专业读者对深度的渴求,也让初涉此领域的读者能够轻松跟进,毫无阅读障碍。它不是生硬的教科书,更像是智者在炉火旁,与你分享他毕生所悟的精髓。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慢品”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仿佛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演化的文本。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或争议性话题时的态度,那种保持中立却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处理得极其高明。他没有急于给出断言,而是将阐释的空间留给了读者,让读者能够在充分的信息和深邃的思考引导下,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尊重读者的姿态,在严肃的学术著作中尤为可贵。它不仅是一场智力上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人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一个可以沉淀心神、进行深度对话的宁静空间。读完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种回味悠长的感觉,正是一部真正好书的标志。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来自于它所蕴含的文化视野的开阔性。它似乎并未将自己局限在某一特定的地域或时间框架内,而是以一种非常开阔的胸襟,探讨了艺术现象背后共通的人类精神诉求。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引导去思考,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创作者,在面对相似的审美困境或表达冲动时,是如何殊途同归的。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艺术”本身的认知边界。我过去的一些既有观念,在阅读后受到了强烈的挑战和重塑。它鼓励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去拥抱复杂性和多元性,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思想馈赠,远超出了单纯的知识积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雅致的气韵,让人捧在手里就不忍释卷。内页的纸张质感也极好,即便是长久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在如今许多快餐式出版物中已属难得。我特别欣赏它在排版上所下的功夫,字里行间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使得原本厚重的文字内容得以呼吸,营造出一种静谧的阅读氛围。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心的仪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从触碰到视觉,都传递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尤其是它的封面设计,那种含蓄而富有深意的图形处理,很耐人寻味,每次看到都会有新的感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无疑提升了阅读的整体体验,让人感觉物超所值。

评分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所提供的“方法论”层面的启发。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或评判优劣,而是提供了一套审视和进入艺术作品的有效路径。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逻辑构建能力,以及对证据的审慎对待,为读者树立了一个极佳的范本。我开始学着用一种更具结构性的眼光去看待那些熟悉的艺术作品,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惊叹,而是试图去探究其内在的结构支撑和思想逻辑。这种“学会如何思考”的收获,比记住多少艺术家的名字或作品的年代要重要得多。可以说,它重塑了我与艺术世界互动的方式,带来了持久的学习动力。

评分

甲骨的书,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把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甲骨的书。石头的书在古代,石头也用来作书写材料,甚至将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于石上。简牍的书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缣帛的书,缣帛是丝织物,轻软平滑,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少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携带方便,可以弥补简牍。古代写本书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图书,而是三者并用。此外,还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图书到现代的电子书。

评分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历史著作史(上卷)(1-2分册)(套装共2册)》叙述了从上古到十七世纪末叶世界各地,主要是欧洲的史学著作。诸如希腊、罗马早期史学、民族大迁徙时代、十字军时代、文艺复兴、宗教时代的历史著作等情况,《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历史著作史(上卷)(1-2分册)(套装共2册)》中都有详细介绍和评论。

评分

本书开本较小,封面设计很朴素,繁体竖排,字体适中,布局合理,内容方面有不少对研究南宋有用的珍贵资料,艺术性与史料性兼具。

评分

力微总结前代得失, 在会上对各部大人说:“我历观前世匈奴、 蹋顿之徒,苟贪财利,抄掠边民,虽有所得,而其死伤不足相补,更相仇雠,百姓涂炭,非长计也。”于是约束各部,宣布通好南夏的邦交方略。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公元 261 年遣长子沙漠汗前往魏都洛阳学习,这时正当司马昭在曹魏当权,部署灭蜀战争的前夜。沙漠汗身长八尺,英姿瑰伟,以拓跋太子客居洛阳,为魏宾之冠,结交不少中原朝士英俊。他是拓跋部通南夏的第一个友好使者,从此双方聘问交市,往来不绝,每年有大量的金、帛、缯、絮从洛阳运输到盛乐,一些音乐技术人员也被派往盛乐交流,魏晋禅代,友好如故。六年以后,力微春秋已迈,沙漠汗以父老求归,晋武帝具礼护送北返。在六年的岁月中,沙漠汗初步领略了中原的文化风情,目击了司马氏灭蜀伐魏两大事变,他给盛乐城带回许多外界的新消息。

评分

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较早的关于茶叶的专着,内容涵盖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除此之外,自唐之清,不少茶人撰写了关于茶的专着。本书收录《茶经》《茶录》《品茶要录》《茶疏》《续茶经》等五种茶学专着,整合点校,精心编印,更全面地展示古人风雅茶事的细节。《茶经》《茶録》以《左氏百川学海》为底本,《茶疏》以《宝颜堂秘笈本》为底本,《续茶经》《品茶要録》以《四库全书》为底本。

评分

书不大真的是太好了,想要收全套,希望双12能搞活动呀惠及广大群众的出版物别看单份便宜要是买全套还真是挺贵的总体清晰满意凑够字数了没有好奇文物是从哪得到的高清电子版呀!………

评分

非常喜欢这一套小书,买了几种了,以后慢慢给收齐。

评分

古代猫书集成,装帧精美,繁体竖排,小十六开,爱猫人士千万不要错过!猫之见于经史者寥寥数事而已,其余则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南唐二徐竞策猫事,或二十事或七十事,其事皆无可考。《猫苑》是由清朝咸丰年间黄汉编著的,可以说是中国较早的关于猫咪的著作(或言第一部,误。清嘉庆三年王初桐辑有《猫乘》,即早于此书)。这本书共分7个部分,包括“种类”、“形象”、“毛色”、“灵异”、“名物”、“故事”、“品藻”。

评分

林纾,字琴南,号畏庐,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画家,亦是近代中国文化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春觉斋论画》是林纾惟一一部绘画理论著作,是他"萃数十年中挥翰之心得而成"的,对研究画家林纾具有重要意义。画论大致完成于1916至1919年,这一时期恰是新文化运动席卷全国之时,因而《春觉斋论画》承载着有别于一般性论著的特殊寄寓,是晚年林纾表达文化主张的重要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