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设计时代:陈列设计及经典案例点评》运用大量的产品陈列案例来诠释陈列设计的基本方法,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2、《设计时代:陈列设计及经典案例点评》是一本可操作性很强的实战工具书,是一本卖场陈列手册。
内容简介
《设计时代:陈列设计及经典案例点评》采用理论阐述与图表分析相辅相成的手法,并结合大量详实和成功的店铺陈列案例进行辅助说明,图文并茂,生动易懂。《设计时代:陈列设计及经典案例点评》具体内容包括卖场陈列的基本概念、视觉营销与卖场陈列的关系、如何选择最佳的陈列方法、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商品陈列、陈列的色彩规划、各种卖场陈列需要注意的细节、陈列设计的经典案例等。
《设计时代:陈列设计及经典案例点评》可为商品销售陈列管理领域的从业者以及商品视觉营销行业的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也是门店经营者、店长、主管、专业陈列师即学即用的卖场陈列宝典。
作者简介
陈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经济师,智能穿戴、智能家居产业专家,科技、财经评论员。
央视大型纪录片《大国重SS》的特邀策划,为三星集团制定过五年的产品战略规划,并承担过三峡二期机柜的总体规划设计项目。曾参与美国通用电气、美国华尔街证券交易所、NASIDAQ、联合国企业全球协议研究中心、韩国三星和现代、瑞典爱立信、沃尔沃、西门子、奔驰、欧司朗、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国家电网、长春一汽等公司的调研与授课。
曾出版专著30余本,涉及工业技术、设计、经济、管理等领域,其中多本科技与经济方面的书在海外出版,目前为新浪科技、网易科技、i黑马等媒体专栏作家。
曾被韩国总理评价为最了解韩国企业与经济的中国专家。被称为在传统产业中最懂互联网,在互联网领域中最懂传统产业的跨界高手。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卖场陈列
1.1 陈列的定义、作用和目的
1.2 陈列的模式
1.2.1 正面陈列与侧面陈列
1.2.2 以商品正面陈列的基本原则
1.2.3 层架顶层
1.2.4 端架陈列
1.2.5 层架陈列
1.2.6 平台陈列
1.2.7 横挂陈列
1.2.8 托盘陈列
第2章 视觉营销
2.1 视觉营销的基本要素及功能
2.1.1 VMD相关概念
2.1.2 VP、PP与IP的掌握方式与商品的表现方式
2.1.3 商品展示
2.2 消费者和陈列—卖场为顾客而设
2.2.1 卖场为顾客而存在
2.2.2 顾客视线与陈列
第3章 选择最佳的商品陈列方法
3.1 橱柜(封闭式)陈列—商品无污损
3.2 流动平台陈列—易于取放
3.3 存储式陈列—补货简单、容易进行库存管理
3.4 盒式陈列—商品易分类
3.5 阶梯式陈列—通过大量陈列展现充足感
3.6 扩张(突出)陈列—提高差别化商品的醒目度
3.7 手推车陈列—最适合分量重的商品陈列
3.8 集装箱(运输箱)陈列—削减成本、诉求低价
3.9 橱窗陈列—具有诱导顾客入店的作用(图3-9)
3.1 0 舞台陈列—陈列商品的“脸面
3.1 1 岛式陈列—最适合季节性商品和提案商品
3.1 2 机会角陈列—使停留率低的角落起死回生
第4章 行之有效的商品陈列—基于消费的形成过程
4.1 引人注目的陈列
4.1.1 最受人们注目的黄金区域
4.1.2 聚焦点是诉求的重点
4.1.3 提高客单价
4.1.4 增加来客数
4.1.5 不受常理束缚的新颖陈列引人注目
4.1.6 “容易看见商品”的陈列方法
4.2 引起兴趣的陈列
4.2.1 利用变化陈列摆脱单调感
4.2.2 顾客看不到商品内容就无法产生兴趣
4.2.3 将贡献度高的商品陈列于醒目之处
4.2.4 等待的时间是体验商品的绝好机会
4.2.5 难以选择的陈列无法引起顾客的兴趣
4.2.6 商品陈列的丰富感带来卖场的活力
4.3 使人信服的陈列
4.3.1 顾客能看到生产商的“面孔”时会感觉安心
4.3.2 POP广告是让顾客决定购买的强力推手
4.3.3 展示销售的“附加价值”有何妙处
4.3.4 比较型陈列—让顾客拥有“自己亲自选择”的满足感
4.3.5 传达商品优点的陈列方式
4.4 唤起需求的陈列
4.4.1 营造季节感可以唤起顾客的需求
4.4.2 如何将潜在需求转化成销售额?
4.4.3 当顾客看到商品的特色时自然想要购买
4.4.4 不能试用商品的陈列无法吸引顾客
4.4.5 唤起顾客购买欲望的三大绝招
4.5 引起购买的陈列
4.5.1 让犹豫不决的顾客下定决心购买的“推荐商品
4.5.2 因考虑不周而让顾客失去购买欲望的陈列
4.5.3 让顾客觉得“现在绝不能错过”的技巧
4.5.4 “更加优惠”让顾客下定决心购买
4.5.5 诱使顾客“顺手购买
4.6 留下记忆的陈列
4.6.1 打造从车道上看即可留下深刻印象的店铺
4.6.2 让顾客可以注意到更多商品的方法
4.6.3 使用带给顾客深刻印象的陈列道具
4.6.4 令人印象深刻的常备品柜台可以带来回头客
4.6.5 让顾客在需要时可以想起的服务指南
第5章 陈列的色彩规划
5.1 陈列色彩搭配技巧
5.1.1 了解色彩形象并予以活用
5.1.2 色彩的整理
5.1.3 色彩的呈现方式
5.1.4 陈列的配色模式
5.2 常见的陈列色彩搭配
5.2.1 吸引女性的色彩陈列
5.2.2 吸引男性的色彩配置
5.2.3 儿童喜欢的颜色是卖点
5.2.4 适宜老年人的色彩陈列
第6章 陈列细节—不可忽视的点滴
6.1 店头规划要明亮有精神
6.2 在卖场死角创造乐趣
6.3 展现乐趣的礼品组陈列
6.4 把陈列做得具有亲切感
6.5 利用照明做出的商品表情
6.5.1 有效展现陈列效果的照明功能
6.5.2 营造照明气氛的灯光运用
第7章 陈列榜样
7.1 美国地板厂商Armstrong DLW 2013德国慕尼黑建材展展位
7.2 日本BIANCO NERO—极简服装店面
7.3 GRAPY.SHOP葡萄酒零售店
7.4 PUMA欧洲零售店
7.4.1 PUMA阿姆斯特丹店
7.4.2 PUMA伦敦店
7.4.3 PUMA慕尼黑店
7.5 芬兰PINO生活用品店
7.6 日本24 ISSEY MIYAKE Hakata零售店
7.7 北京李宁旗舰店
7.8 诺基亚赫尔辛基旗舰店
7.9 A-cero格拉纳达CAMPER鞋店
7.1 0 北欧时尚女装风MONKI伦敦零售店
前言/序言
现代商业空间叙事:环境心理学与视觉营销的深度融合 作者:[此处留空,模仿真实书籍未提供作者信息的情况] 出版社:[此处留空,模仿真实书籍未提供出版社信息的情况] 装帧/开本:[此处留空] 定价:[此处留空] --- 内容概述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的陈列设计技巧或历史案例的罗列,而是深入探讨现代商业空间如何通过环境心理学原理和前沿的视觉营销策略,构建起与消费者进行深度情感沟通的“叙事场域”。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将物理空间转化为一种具有主动性和引导性的媒介,使每一次顾客的驻足、触碰和最终购买行为,都成为品牌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书将商业空间设计提升至一个更宏观的战略层面,探讨空间作为“无声的销售员”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将从认知神经科学、行为经济学以及人种学(Ethnography)的角度切入,解析消费者在零售、展陈或公共展示环境中的非理性决策过程,并据此构建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空间叙事框架”。 核心章节与内容剖析 第一部分:空间即语言——环境心理学的基石 本部分将零售空间视为一个复杂的语义系统,探讨构成空间语言的基本元素及其对人类感知的影响。 1.1 感知负荷与信息层级: 我们将分析零售环境中信息过载的现象,并介绍“格式塔原理”在空间布局中的应用。重点讨论如何通过视觉权重、分组、连续性原则,有效引导顾客的注意力焦点,确保品牌核心价值信息在极短时间内被接收。例如,如何利用光影的“对比度”而非“亮度”来烘托关键商品,以及如何通过动线的非线性设计来增加顾客的“探索时间”(Dwell Time)。 1.2 情绪共振与色彩生理学: 探讨色彩、材质和纹理在激发特定情绪反应中的作用。这部分区别于传统的色彩搭配指南,它侧重于特定材质(如粗糙的混凝土、温润的木材、冰冷的金属)与目标消费群体心理状态的匹配性研究。例如,在奢侈品环境中如何利用低饱和度的“安静色系”来暗示稀缺性与排他性,以及如何运用动态照明(Dynamic Lighting)模拟自然环境变化,从而影响顾客的生理节律和消费意愿。 1.3 嗅觉与听觉的隐形引力: 深入研究商业空间中声音设计(Soundscaping)和气味营销(Olfactory Branding)如何绕过理性防线,直接作用于边缘系统。我们将分析不同频率的背景音乐对顾客步速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定制的“气味签名”来建立深度记忆锚点,从而将品牌体验从“场所记忆”提升至“个人经历”。 第二部分:叙事结构与场景构建——从陈列到体验的跃迁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将静态的“陈列”转化为动态的“体验叙事”。我们摒弃了孤立展示产品的传统思维,转而强调产品在被构建的场景中的角色定位。 2.1 场景化叙事引擎: 介绍如何运用“故事板”(Storyboarding)技术来规划顾客在空间中的移动路径和注意力转移点。这包括设计“情节高潮点”(Climax Points),即那些设计上最引人注目、信息密度最高的展示区域。我们重点分析了叙事结构的三要素:开端(引导兴趣)、发展(展示价值)和高潮/结局(促成购买决策)。 2.2 触觉互动与“占有感”的心理学: 讨论“宜家效应”(The IKEA Effect)在零售设计中的应用。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装置、半开放式的展示结构,鼓励顾客进行安全范围内的“侵犯”和“操作”。这不仅增强了产品的感知价值,也预先植入了“占有”的心理暗示。 2.3 数字化与物理环境的融合: 探讨增强现实(AR)、环境传感器和智能交互界面如何无缝嵌入到实体空间中,以提升叙事的深度而非干扰体验的纯粹性。重点分析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提供“非线性的产品信息补充”,即顾客在需要时才能被激活的深度内容。 第三部分:绩效评估与空间迭代——数据的驱动与艺术的平衡 一个成功的商业空间设计不仅是美学的胜利,更是商业目标的实现。本部分关注如何量化空间设计的有效性,并形成持续的优化反馈闭环。 3.1 空间热力图与行为指标分析: 介绍现代零售分析工具,如基于Wi-Fi/蓝牙信标的“顾客热力图”(Heat Mapping)和“路径分析”(Pathing Analysis)。我们将阐述如何解读这些数据,以识别设计中的“瓶颈区域”和“机会点”,例如,哪些设计元素成功地延长了顾客的停留时间,而哪些设计反而造成了视觉或动线的阻碍。 3.2 体验的“漏斗模型”与空间转化率: 将顾客的店内旅程映射到经典的营销漏斗模型(AIDA或AARRR)。分析在空间的哪个阶段(入口吸引、深入探索、决策区域)最容易发生客户流失,并提出针对性的空间优化方案,确保每一米空间都能有效地推动客户向下一个购买阶段迈进。 3.3 适应性设计与短期趋势的抵抗力: 讨论如何设计具有基础“耐久性”的空间框架,使其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季节性营销活动和短期流行趋势,而无需进行昂贵的结构性改造。核心在于区分“不变的设计核心”(品牌DNA)和“易变的叙事载体”(季节性陈列道具与光影配置)。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零售品牌策略师、空间设计师、品牌营销管理者、展览策划人,以及任何致力于理解并优化实体商业空间对消费者行为深层影响的专业人士。它为追求卓越的品牌体验者提供了一套超越表面美学的、基于科学和策略的深度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