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半部《论语》治天下”,薄薄一册书卷却积淀了几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蕴与人生智慧,被古今中外奉为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金科玉律。《论语》之于我们每个人心灵的重要,使它虽历经无数考验却始终颠扑不破,常读常新。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遍研儒家经典,他从原文义旨及所涉人文掌故出发,将《论语》的思想精髓和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用平实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引导读者把《论语》中的智慧应用于实际,成就事业和美满人生。
内容简介
孔子是一位智慧的长者,浑身散发着人性的光辉,由其弟子及后学编集的《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语行事的重要儒家经典。其影响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标识。
本书将南怀瑾先生解读《论语》的智慧与一个个历史故事相融合,向读者展示《论语》的思想精髓和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让我们重温儒家经典。作者的讲述既贯通包括佛教、道教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又贴近生活实际,引导内心彷徨不安的现代人积极思考,提高生命智慧,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实现人生价值。
作者简介
赵一,畅销书作家、图书策划人。大学毕业后即进入图书出版行业,至目前为止,已策划出版图书上百部,在社科励志、青少年益智教育、大众保健、女性美容等众多领域均有畅销代表作。
目录
第一章 学处世之方,习礼仪之道
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为人处世重在内讼和自省
坚持自己的信念与观点
看到自己该做的事情,勇敢去做
行动胜于空谈
眼睛偶尔也会欺骗我们的心灵
用善举感化罪恶
礼节是叩响成功之门的第一块金砖
正直与忠诚是一道绚烂的人性光环
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尽心尽力,言而有信
第二章 道德和智慧的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人生修养的三宝
真正的善是无声的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济人须济急时无
成大事者不纠结
错误在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
忍耐与坚忍,让你从容走过生命的坎坷
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
良性竞争的秘诀————礼让
用理性的缰绳去约束情感和欲望的野马
第三章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当你足够强大时,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你自己就是圣人
做事先做人,正人先正己
尊重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别让个性成为你人生的羁绊
不要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
嫁接他人的优点
宽容他人也是宽容自己
拥有一颗同理心
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
不要因为他人一时的批评而迷失自己
第四章 领悟“孝”的内涵
孝是一切道德和爱心的根源
做到由内而外的敬
用感恩的心包容父母的过错
爱,需要用行动来表达
空巢老人缺的绝不仅仅是钱
送给父母最好的生日礼物
只要尽心尽力,便是孝
不要让牵挂成为父母对儿女的单相思
第五章 抛去第一印象的枷锁
用心去深思
避开巧言令色的陷阱
抛去第一印象的枷锁
在交往中和对方保持合适的距离
过分拘谨便是小气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与时俱进——思路决定出路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感恩是一种快乐的生活哲学
欲速则不达
“色厉内荏”的痛苦
第六章 为官的哲学
领导者的天赋
如何取得下属的信任?
亲如手足的上下关系
不揽功,不诿过
用自己的修养和思想影响身边的人
以身作则才能约束他人
知人善任是一门学问
如何知人看人?
把握用人的时间与机遇
近君子,远小人
做人做事须谨言慎行
好话好说方见真心
第七章 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存方式
人生处处皆学问
弥补教育的缺陷
授之以渔
如何才能学到真知?
接近真理的“无知”
广纳百川之细流,不拒山泉之涓滴
学习需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谦虚是最高深的学问
学无止境,持之以恒
永远年轻的为学精神
第八章 学会交友之道
什么样的朋友值得交?
谁都不是超人
患难见真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朋友未必一路同行
如何让友谊长存?
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
四海之内皆兄弟
第九章 人生需要自我琢磨
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
保留原有的本性与真诚
别让思想步入歧途
经验的积淀是人生的沉香
幸福的生活取决于自己内心的简约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心境坦荡人自在
富贵如浮云
让刻苦成为习惯,用汗水浇灌未来
沉住气,成大器
苦中不改其乐
中庸的生活哲学
厚积薄发的人生旅程
万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让每一刹那都是新的人生
第十章 看清生命的真相,悟懂人生的真谛
保持一颗平常心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平庸是人生的悲剧,而导演是你自己
机关算尽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深藏不露的人生哲学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以直报怨——宽容不是纵容
和睦相处但不盲目苟同
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
看清生命的真相,悟懂人生的真谛
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精彩书摘
第三章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南怀瑾先生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与以往的儒学观点相差甚远,但却见解独到。他认为,孔子当时的真实意思是,这根木头的内部本来就已经腐坏了,你再去在外面雕刻,即使雕得外表很好看,也是没有用的;经蚂蚁等昆虫爬松了的泥巴墙,本身便是不牢固的,岌岌可危,这种里面不牢靠的墙,外表粉刷得再漂亮也毫无用处。
这里刻画了孔子宽容、人性化的形象,他是说宰予的身体不好,只好让他多休息一会儿,你们对他不要有太过的要求。健康是一切之本,身体垮了,学问、修养都无所依存,又有什么用呢?
利奥·罗斯顿是最胖的好莱坞影星,1936年在英国演出时,他因心力衰竭被送进汤普森急救中心。抢救人员用了最好的药,动用了最先进的设备,仍没能挽回他的生命。临终前,罗斯顿曾绝望地喃喃自语:“你的身躯很庞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脏!”罗斯顿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在场的哈登院长,作为胸外科专家,他流下了泪。为了表达对罗斯顿的敬意,同时也为了提醒体重超常的人,他让人把罗斯顿的遗言刻在了医院的大楼上。
1983年,一位叫默尔的美国人也因心力衰竭住进了汤普森医院。他是位石油大亨,两伊战争使他在美洲的十家公司陷入危机。为了摆脱困境,他不停地往来于欧亚美之间,最后旧病复发,不得不住进医院。他在汤普森医院包了一层楼,增设了五部电话和两部传真机。当时的《泰晤士报》是这样渲染的:汤普森——美洲的石油中心。
默尔的心脏手术很成功,他在这儿住了一个月就出院了。但是他没回美国,而是在其十年前购买的一栋苏格兰乡下别墅里悠闲地生活。1998年,汤普森医院百年庆典,邀请他参加。记者问他为什么卖掉自己的公司,他指了指医院大楼上的那一行金字。后来有人在默尔的一本传记中发现这么一句话:“富裕和肥胖没什么两样,也不过是获得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罢了。”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成功的载体,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做保证,理想、事业、幸福、成功都将不复存在。忽视健康,单纯追逐金钱的生活是最不明智的。一心追逐金钱,为自己的生命套上沉重的枷锁,终日辛劳,不但丝毫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还会以自己的健康作为代价。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在这里,孔子是说天地之神不会把有用的才具,平白地投闲置散的。南先生说,孔子是在告诫仲弓,你心里不要有自卑感,不要介意自己的家庭出身如何,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别人不用你,天地鬼神都不会答应的。
在一次演讲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手里高举着一张10美元的钞票,讲了一句开场白。面对大厅内的听众,他问:“谁想要这1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我打算把这1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接着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蹍它。当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的时候,他才捡起来:“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演说家笑了笑:“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10美元。在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被碾得粉身碎骨,我们会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我们是永远不会丧失价值的。无论肮脏或洁净,衣着齐整或不齐整,每一个人依然是无价之宝。”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我们的价值并非取决于别人对我们的态度,我们也不会因为遭受挫败而贬值。无论别人怎么侮辱你、诋毁你、践踏你,你的价值依然存在。因此,正视自己的价值,不要因为别人的评价和态度而改变对自己的看法,无论别人怎么说,你的价值都不会因之而改变。
当你足够强大时,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一个人不怕没有地位,最怕自己没有什么东西站得起来。南先生在此还提到道家的“立”,道家认为三件不朽的事业为立德、立功、立言,这些成就或许很难达到,对于普通人来说,“立”,是自己真实的本领,要让自己有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同时也不要怕没有人了解,只要能够充实自己,别人自然能知道你。
孔子自五十岁周游列国,十几年间见过七十多个国君、权臣、大夫,向他们推行自己的主张,但处处碰壁,连耕田的农夫、守城的门卫、看破红尘的隐者,都冷嘲热讽,可孔子“人不知而不愠”,除了豁达、自信,也看出孔子相信自己有真实的本领,并相信总能遇到识才之人。锥子怎么可能总在口袋里藏着?是金子,总有一天会穿透沙子发出光芒。
一提起“毛遂自荐”这个成语,大家也许并不陌生,用毛遂的故事来说明君子“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的道理十分合适。毛遂最初在平原君门下当食客的时候,整整三年一直默默无闻,总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一次,碰上秦国大举进攻赵国,秦军将赵国都城邯郸团团围住,情况十分危急,赵王只好派平原君赶紧出使楚国,向楚国求救。平原君到楚国去之前,召集他所有的门客商议,决定从这千余名门客中挑选出二十名能文善武、足智多谋的人随同前往。他们挑来挑去,最终只有十九人合乎条件,还差一人却怎么挑也觉得不满意。这时,毛遂主动站了出来,说:“我愿随平原君前往楚国,哪怕是凑个数!”
平原君一看,是平常不曾注意的毛遂,便不以为然,只是婉转地说:“你到我门下已经三年了,却从未听到有人在我面前称赞过你,可见你并无什么过人之处。一个有才能的人在世上,就好像锥子装在口袋里,锥子尖很快就会穿破口袋钻出来,人们很快就能发现他。而你一直未能出头露面显示你的本事,我怎么能够带上没有本事的人同我去楚国行使如此重大的使命呢?”毛遂并不生气,他心平气和地据理力争:“您说得并不全对。我之所以没有像锥子从口袋里钻出锥尖,是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像锥子一样放进您的口袋里呀。如果早就将我这把锥子放进口袋,我敢说,我不仅是锥子尖钻出口袋的问题,我会连整个锥子都像麦穗子一样全部露出来。”平原君觉得毛遂说得很有道理且气度不凡,便答应毛遂作为自己的随从,连夜赶往楚国。后来凭着毛遂的三寸不烂之舌,终获成功。
一个真正有才学的人不会害怕自己没有位置,他们只会害怕自己没有才能,等到自己的才能真正具备了,学问真的达到了,就不会再担心自己没有立身之处了。
……
前言/序言
《品读论语: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光》 导言 《论语》,这部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儒家经典,如同一面古老的明镜,穿越千年时光,映照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也折射出人类共通的价值追求。它并非是一部系统严谨的学术论著,而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零散片段,却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理。这些充满智慧的言辞,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人生修养、社会治理、家国情怀等方方面面的深刻思考,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从中汲取力量,指引方向。 本书,并非要将《论语》的原文逐字逐句地进行生硬的翻译或解读,更不是要生搬硬套某种特定的学术体系。我们的目标,是邀请读者一同走进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感受他所倡导的“仁爱”、“礼仪”、“中庸”等核心思想,并在当代的生活情境中,去体悟这些古老智慧的鲜活生命力。我们将尝试剥离掉历史的尘埃,以一种更为亲切、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部经典。 第一章:仁者之心,万物之本 “仁”,是《论语》思想体系的灵魂,也是中华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之一。“仁”的含义极其丰富,它既是对人内心道德修养的最高要求,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应遵循的根本原则。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这短短的二句话,便揭示了“仁”的实践路径。它要求我们审视内心,约束自己的欲望和冲动,回归到合乎礼仪的社会规范中。这种“复礼”,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基于对人性和社会规律的深刻理解,所形成的社会秩序和人际互动准则。 “仁”的实现,也体现在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普遍关怀中。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当我们将心比心,理解他人的痛苦与喜悦,便能更容易地产生同情和关爱,从而避免冲突,促进理解。孔子还强调“爱人”,这种爱,是从亲近的人开始,逐步推己及人,最终达到“泛爱众”。这种由近及远的爱,是一种有差等、有层次的爱,它既强调了亲情、友情的重要性,也倡导了对所有人的普遍关怀。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面临各种人际关系的挑战:家庭的疏离、职场的竞争、社会的不公……。当我们感到迷茫和焦虑时,不妨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仁”的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连接,仍然是真诚的关怀和善良的本性。一个内心充满“仁”的人,更容易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也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第二章:礼乐之邦,和谐之序 “礼”,是孔子思想中另一个重要的支柱。它所代表的,是社会秩序、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礼”的根本目的,在于“正名”,也就是明确每个人的身份、职责和义务,从而建立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道出了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每个人都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 “礼”并非是束缚人性的桎梏,而是帮助人们实现自我价值、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这说明,“礼”和“乐”都必须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否则便会流于形式,失去其真正的意义。礼仪的遵守,最终是为了促进人心的和谐,减少摩擦,增进理解。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可能常常忽略了“礼”的重要性。然而,恰恰是这些看似琐碎的礼仪,构成了我们社会交往的基石。尊重长辈、遵守承诺、待人接物时的谦逊有礼,这些都体现了“礼”的精神。当我们能够以“礼”待人,不仅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更能提升自身的品格。 “乐”与“礼”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儒家所倡导的理想社会。“乐”不仅仅是音乐,更是一种愉悦、和谐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规范人性的力量。“乐”的最高境界,是“发乎情,止乎礼”,能够适度地表达情感,又不逾越礼的界限。 第三章:中庸之道,智慧人生 “中庸”,是《论语》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哲学概念,也是一种最为高明的处世智慧。“中庸”并非是“折中主义”或“平庸无奇”,而是一种恰到好处、不偏不倚的处事态度。孔子曰:“过犹不及。” 无论是做事还是待人,都应力求适度,避免走向极端。 “中庸”的智慧,体现在对人生各种矛盾的辩证处理上。比如,如何在坚定原则的同时保持灵活性?如何在追求卓越的同时不失谦逊?如何在独立思考的同时又不脱离集体?这些都是“中庸”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和挑战,很容易因为情绪的波动、外界的压力而做出冲动的决定,或者陷入某种极端的状态。这时候,“中庸”的智慧便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理性,审慎地权衡利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中庸”也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方式。它要求我们不断地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行为,避免骄傲自满,也避免妄自菲薄。通过“中庸”,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中,达到人生的最佳状态。 第四章:学无止境,君子之道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学”。《论语》中充满了关于学习的论述,也勾勒出了“君子”的形象。“君子”,是孔子理想中的人格典范,是经过长期学习和修养所达到的高尚境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强调学习与思考的结合。学习,是将知识和道理内化于心;思考,是将所学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见解。两者缺一不可,才能真正地增长智慧。 “君子”的特点,在于其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对道德的不断追求。他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无论地位高低,都能虚心向他人请教。他们“择善而从之”,能够从优秀的人和事中学习。他们“温故而知新”,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体会和感悟。 “君子”也体现在其行为的“坦荡”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内心坦荡,没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也没有无谓的忧虑,他们的精力集中在自我完善和实现人生价值上。而小人则常常忧虑自己的得失,患得患失,内心不得安宁。 在知识爆炸、信息泛滥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有智慧、有品格的“君子”,是每一个时代的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论语》中的学习之道,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它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升人格,完善自我。 第五章:知行合一,实践之德 《论语》中的智慧,并非是脱离现实的空谈,而是强调知与行的结合。“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三者都与实践紧密相关。真正的“知”,能够使人明辨是非,不被困惑所扰;真正的“仁”,能够使人内心安宁,不被忧愁所困;真正的“勇”,能够使人无所畏惧,敢于担当。 孔子也强调“过则勿惮改”。即使有了过错,也不要害怕去改正。这种勇于面对错误、及时纠正的态度,是实现知行合一的重要体现。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面临“知易行难”的困境。道理都懂,但真正付诸实践却很难。比如,我们都知道健康饮食、规律作息的好处,但却难以坚持;我们都知道要待人真诚,但却常常因为利益而有所保留。 “知行合一”的实践,需要我们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理解道理,更要将道理内化为行动,并在行动中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将《论语》中的智慧真正地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人格的一部分。 结语 《论语》是一部永恒的经典,它所蕴含的智慧,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为我们提供深刻的启示。本书并非是对《论语》的学术研究,而是一次真诚的对话,一次心灵的探索。我们希望通过对“仁”、“礼”、“中庸”、“学习”、“知行合一”等核心概念的深入品读,帮助读者在现代的生活中,重新发现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光,并将其转化为滋养心灵、指导人生实践的力量。 愿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反思自我,提升品格,成为一个更智慧、更仁爱、更有担当的人。愿这些千古智慧,能够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