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弗莱堡的相遇与背离/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研究丛书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弗莱堡的相遇与背离/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研究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倪梁康 著
图书标签:
  • 胡塞尔
  • 海德格尔
  • 现象学
  • 弗莱堡学派
  • 哲学史
  • 德国哲学
  • 存在主义
  • 思想史
  • 中国现象学
  • 现象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62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625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研究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哲学研究与爱好者;大中专院校师生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关系引起了人们不断的思考和争论。本书为我国著名现象学家倪梁康教授对这一关系的解读。


内容简介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zui重要的两个哲学家。他们之间的关系,因为无论就思想关联来看,还是就私人关系而言,都构成胡塞尔从1916年到弗莱堡直至他1938年在这里去世期间的zui重要思想生命内涵的组成部分。胡塞尔自己曾将他后期在海德格尔那里得到的经历称作“zui沉重的宿命之一”,甚至“zui阴暗的个人经历——zui后的和对我zui沉重的打击”。而2014年出版的海德格尔的题为《思考》的三卷(《黑皮本》1931-1941年)以及2015年出版的题为《说明》的另外两卷笔记(1942-1948年),又为两位哲学家之间的关系增添了新的资料,尤其是为理解海德格尔所说“攻击”胡塞尔的根本动机提供了新的视角。本书为我国著名现象学家倪梁康教授对这一关系史的解读。这一解读,按照倪梁康教授的说法,可以说他以某种方式对此长期萦绕在心头的关系思考的一个总结或清算。


作者简介

倪梁康,男,1956年出生,江苏南京人。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山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馆长、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外国哲学学科负责人。曾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著作:《自识与反思》,译著《现象学的观念》、《逻辑研究》、《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形式主义的伦理学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道德意识现象学》、《人生第yi等事》等。


目录

序言
引论
第一讲: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关系史前篇:1916-1923年
第二讲: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关系史中篇:1923-1928年
第三讲: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关系史后篇:1929-1938年
第四讲:海德格尔与胡塞尔关系史续篇:1944-1976年
第五讲: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关系史外篇(1):胡塞尔与犹太人问题
第六讲: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关系史外篇(2):海德格尔的反犹主义与纳粹问题
第七讲: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历史问题(1):历史哲学的现象学-存在论向度
第八讲: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历史问题(2):海德格尔思想中的黑格尔-狄尔泰动机
附录:关于2014年弗莱堡大学“海德格尔教椅之争”的媒体现象学与去蔽存在论
资料一:胡塞尔1931年1月6日致亚历山大·普凡德尔的信
资料二:胡塞尔1933年5月4、5日致迪特里希·曼科的信
资料三:论海德格尔在《明镜周刊》访谈中关于胡塞尔的说法
资料译后记(代全书后记)
引用文献索引

精彩书摘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弗莱堡的相遇与背离/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研究丛书》:
  第三讲: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关系史
  后篇:1929-1938年
  海尔曼·施密茨将早期海德格尔在时间上精确地划定在1989年10月5日出生至1929年7月26日接任弗莱堡大学胡塞尔哲学教椅之间。①这种划分预设了一个前提,思想史与思想家们对真理的追求以及他们所追求的真理无关,而是应当被理解为权力斗争的历史,即话语权利的斗争史,而在我们这里的案例中,它意味着:海德格尔通过成功的战术“越过”和“克服”了他的前任胡塞尔,通过对德国当时最重要的哲学教席的接管而像约纳斯所说的那样“攫取了权力”,从而完成了他事业上或仕途上的华丽转身,最终在思想史上留下了他的深刻印记。但是,如果对这个思想逻辑予以彻底的贯彻,那么从1928年至1945年期间的海德格尔就只能被视作中期海德格尔,因为他在二战结束后便受到战后清理委员会的去纳粹化审查,于1945年被剥夺了这个教椅,并一度被禁止在弗莱堡大学授课。接下来还可以依此划分后期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本人曾一再想将他的思想与胡塞尔思想的对立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为德国农民哲学与犹太商人哲学的冲突。我们在后面的“外篇(1):胡塞尔与犹太人问题”与“外篇(2):海德格尔的反犹主义与纳粹问题”中还会再详细讨论这个问题。倘若海德格尔的说法真的成立,我们在他对胡塞尔的“战役”案例上就必须说:是狡黠的“德国农民哲学”战胜了淳厚的“犹太商人哲学”。
  海德格尔于1929年7月26日正式接任胡塞尔的教椅。此前两天,即7月24日,他在弗莱堡大学做了题为“什么是形而上学?”的就职讲座。由于胡塞尔于1917年在弗莱堡上任时所做的就职讲座题目是“纯粹现象学及其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因而他的继任的“形而上学”的讲座标题已经明确凸现了两人在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乃至行文风格的差异。舒曼曾通过历史事实的陈列而指出,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背离并非如海德格尔自己所说是在胡塞尔于1931年6月在柏林讲演上公开批评海德格尔之后,而是在此之前,“关键的一步是由海德格尔自己迈出的,而且是在公共的场合。他于1929年7月24日在弗莱堡做了就职讲座‘什么是形而上学?’。其中没有谈到胡塞尔和现象学。”因而舒曼认为,胡塞尔至此才注意到海德格尔的根本变化,或者说,感受到海德格尔思想的陌生,并开始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1929年8月和9月)通过对他的著作的阅读来认真了解海德格尔的思想。①
  这个过程我们会在后面的论述中予以呈现。不过我们在这里必须先回溯到1929年4月10日的胡塞尔七十诞辰庆祝会上。此时胡塞尔尚未明确地意识到在他的哲学与海德格尔思想之间存在的基本分歧。而海德格尔显然也还没有准备完全背离胡塞尔。
  ……

前言/序言

  大约从2012年年初陆续开始撰写题为《反思的使命》的胡塞尔思想传记。到2015年时,已经写到他的弗莱堡时期。在这里当然不可能绕过他与海德格尔的关系问题不论,因为无论就思想关联来看,还是就私人关系而言,这个关系都构成胡塞尔从1916年到弗莱堡直至他1938年在此去世期间最重要的思想生命内涵之组成部分。胡塞尔自己曾将他后期在海德格尔那里得到的经历称作“最沉重的宿命之一”①,甚至“最阴暗的个人经历——最后的和对我最沉重的打击”。②而2014年出版的海德格尔的题为《思考》的三卷(《黑皮本》1931-1941年)以及2015年出版和将出版的题为《说明》的另外两卷笔记(1942-1948年)③,又为两位哲学家之间的关系增添了新的资料,尤其是为理解海德格尔在其中所说的“攻击”胡塞尔的根本动机提供了新的视角。再加上2016年将是海德格尔去世的第四十个年头,2018年也将是胡塞尔去世的第八十个年头。这几重因缘会聚的结果就是笔者在这里提交的关于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关系或关于海德格尔与胡塞尔关系的文字,共分五个部分。可以说它们是笔者以某种方式对此长期萦绕在心头的关系情结所做的一个了断和清理。——这里所说的“关系”,既是指他们之间的私人关系,也是指他们之间的思想联系。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弗莱堡的相遇与背离》并非一本直接阐述两位哲学家思想的详尽入门读物,也非一本细致梳理两人学术谱系的学术专著。相反,本书更侧重于从历史的、个体的、甚至带有一丝戏剧性的视角,去考察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期间那段充满张力的学术关系。它并非意在提供对现象学“是什么”或“怎么做”的系统性讲解,而是深入挖掘这段关系如何形塑了现象学运动的走向,以及两位思想巨匠在个人情谊与学术理念上的微妙互动与最终分歧。 本书的开篇,便将读者带回二十世纪初的弗莱堡大学,一个当时欧洲思想界的重要策源地。这里,胡塞尔,作为现象学创始人,已经确立了他早期的哲学体系,他的《逻辑研究》等著作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他以其严谨的逻辑思辨和对意识结构的精细分析,试图为哲学确立一种全新的、科学的出发点。然而,他的哲学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他对“生命世界”的关注日益加深,其晚期思想也展现出新的转向。 海德格尔,作为胡塞尔最杰出的学生之一,从早期在弗莱堡的求学、助教乃至后来的教职,都沐浴在胡塞尔思想的光辉之下。他深受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影响,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对“存在”问题的探索。可以说,海德格尔早期的著作,尤其是《存在与时间》,是在胡塞尔现象学框架下对一个全新哲学命题的深刻回应。他继承了胡塞尔对意识的现象学描述,但却将关注点从“意识是什么”转向了“存在如何被理解”。他借鉴了胡塞尔的“回到事物本身”的原则,但将“事物”拓展为“存在”,并试图通过对“此在”(Dasein)的分析来揭示存在的意义。 然而,本书并不止步于这种简单的师承关系。它着力刻画的,是两人从近乎“亦师亦友”的紧密联系,到最终走向学术上的“背离”。这种背离并非简单的学术意见不合,而更像是两种不同哲学方向的渐行渐远,以及个人性格、时代背景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在“相遇”的部分,本书将细致地呈现两人思想上的早期契合之处。我们会看到,海德格尔在阅读胡塞尔著作时所产生的强烈共鸣,以及他如何从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意识的“给予性”等概念中汲取灵感,发展出自己的“基础存在论”。这种“契合”并非完全的复制,而是海德格尔在吸收胡塞尔思想营养的同时,进行着深刻的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他继承了胡塞尔对主观性的重视,但却将之转化为对“此在”作为存在之意义敞口的关注。他借鉴了胡塞尔对“前理解”的探讨,但将其扩展到对“此在”预设性的存在方式的分析。 同时,本书也会触及两人在弗莱堡大学期间的学术环境,以及当时其他重要思想家的影响。比如,埃德蒙德·胡塞尔在大学里的学术地位,以及他与其他学者的交流,都构成了海德格尔学术成长的土壤。而海德格尔在胡塞尔身边学习的经历,也为他提供了观摩和实践现象学方法的绝佳机会。 然而,随着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出版,以及他个人的思想日益成熟,两人之间的学术张力也开始显现。本书将在“背离”的部分,深入剖析导致他们关系紧张的深层原因。 首先,是思想方向的根本差异。胡塞尔的晚期思想,尤其是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验的现象学》中,表现出对科学理性主义的批判,以及对“生命世界”的回归。他试图在現象學的基础上,为西方科学的危机提供一种超验的解释。而海德格尔,则将存在问题置于其哲学探索的中心,他认为胡塞尔的超验现象学过于局限于意识的范畴,未能触及存在本身的根本问题。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并非一个可以被意识所把握的“对象”,它是一个更为根本的、先于意识而存在的“敞开”。他对“技术”的批判,以及对“历史性”的强调,都与胡塞尔的超验性追求形成了鲜明对比。 其次,是个人风格与学术立场。胡塞尔以其严谨、细致、学院派的风格著称,他追求哲学的科学性和普遍性。而海德格尔则以其富有诗意、甚至带有悲剧色彩的语言,以及对历史、语言、诗歌的独特解读,展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哲学气象。这种风格上的差异,也反映了他们在哲学旨趣上的不同。胡塞尔更倾向于构建一个坚实、可信赖的哲学基础,而海德格尔则更倾向于揭示存在的吊诡与困境。 再者,是历史与政治的阴影。海德格尔在纳粹时期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一事,无疑给他们的关系蒙上了沉重的阴影。尽管本书并非一本关于海德格尔政治立场的研究,但这段历史背景无疑加剧了两人之间裂痕的深度。胡塞尔作为犹太裔哲学家,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与海德格尔的政治抉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让他们的学术分歧染上了更具个人色彩的悲剧性。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两人思想的异同,而是试图通过对他们“相遇”与“背离”过程的细致描摹,来展现一种思想在成长、碰撞、甚至分裂过程中的动态。它会探究,在哪些具体的学术论辩中,他们的分歧开始变得不可调和;在哪些个人的交往片段中,他们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本书会避免过于宏大的哲学史叙事,而更侧重于从微观的、历史性的细节中,去理解两位巨匠之间复杂而深刻的思想纠葛。 因此,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直接告诉你“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什么”或者“海德格尔存在论的要点”,那么本书可能不会满足你的直接需求。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角度,让你得以窥见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如何在共同的学术土壤上,既彼此启发,又最终分道扬镳。它呈现的是一段鲜活的思想史,是一段关于师生、朋友、竞争者之间,在思想的道路上,既有辉煌的合作,也有无奈的决裂的真实写照。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伟大的哲学思想是如何在具体的人与人的互动、在历史的洪流中,孕育、成长、乃至分化,从而塑造了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的重要走向。本书旨在提供一种更加人文、更加具象的哲学理解方式,让你看到,思想的背后,是鲜活的个体,是充满张力的学术战场,也是时代变迁的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整体呈现,给人的感觉非常典雅、沉静,很符合它所承载的严肃主题。那种厚重的纸张和清晰的字体,让阅读体验本身就成了一种仪式感。但抛开外在形式,这本书最让我触动的是它所蕴含的对“学术独立性”的深刻思考。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相遇”与“背离”,其实是哲学史上关于“继承”与“超越”永恒主题的一个缩影。作者似乎在提醒我们,真正的伟大,不仅在于能创造出辉煌的学说,更在于敢于在思想的至高点上,划清与过去的界限,哪怕那个过去曾是自己最亲密的导师。这种对学术伦理和个人良知的探讨,透过两位哲学家的故事被巧妙地烘托出来,让人在为他们的成就感到敬佩的同时,也为那份坚守真理的孤独感而唏嘘不已。

评分

要说这本书的学术价值,那绝对是首屈一指的。它突破了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简单地视为“先驱”与“后继者”的传统二元对立框架。作者通过对一系列关键文本的细致比对,尤其是聚焦于他们治学生涯中那段最为关键的“交汇期”,成功地揭示了他们思想结构中潜在的、甚至可以说是结构性的不兼容之处。作者对“现象学方法论”在两位哲学家那里如何被“异化”或“重塑”的分析,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种精密的文献考据与宏观的哲学史观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整部作品的论证体系异常坚固。即便是对现象学有一定了解的读者,也会发现自己过去理解上的盲点被有力地纠正了。全书的逻辑推演严密,几乎没有一处松懈,充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献功底和独立思考的锐气。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去回味作者对特定术语在不同语境下意义漂移的描述。这本书在处理“时间性”与“存有论”的复杂交织时,显得尤为老到。它没有采用那种将概念工具化的做法,而是将它们视为一种活生生的、在思想家手中不断被塑形的生命体。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贡献之一在于,它成功地将原本被认为高高在上的“现象学”拉回到了“思考”本身,强调了哲学思考的艰难与必然性。每一次“相遇”都包含着新的可能性,而每一次“背离”都是一次向更深层真理的潜行。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两位哲人的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知识传承”的教科书。对于渴望穿透现象学表象,直抵其核心精神的求知者而言,这是一次绝佳的心灵洗礼。

评分

这部作品的哲学深度令人赞叹,它犹如一束强光,精准地照射在了二十世纪欧洲大陆哲学的核心地带。作者在梳理胡塞尔现象学运动的脉络时,展现了对现象学基本概念的扎实把握,从先验现象学的还原到生活世界的重新发现,每一个关键转折点的论述都鞭辟入里。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思想视为孤立的体系,而是置于当时的学术氛围中进行考察。特别是对“意向性”与“在世存有”之间张力的探讨,不仅仅是概念的对比,更深入到了研究者个人生命体验对理论建构的影响层面。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对“什么是哲学真正需要做的事情”这个问题,有了一种更具操作性的理解。书中的某些段落,特别是关于胡塞尔晚期思想的阐发,虽然文字密度极高,需要反复研读,但一旦领悟,便如同打通了一处关键的经络,对理解后来的存在主义思潮豁然开朗。这绝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对于任何严肃的哲学爱好者来说,它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彩,它成功地将枯燥的哲学史料转化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人物传记式探讨。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细腻地描绘了两位巨匠之间那种既是师徒、又是竞争者的复杂关系。那种知识上的相互启发,以及最终因立场和方法论上的根本分歧而产生的“背离”,被勾勒得栩栩如生。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学术观点,更是在记录两位伟大心灵的碰撞。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见”他们在弗莱堡大学走廊上的争论,感受到那种思想交锋时迸发出的火花与张力。作者在引用原始信件和回忆录时,选取的角度非常巧妙,既保持了客观性,又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情感的穿透力。比起许多学院派的、过于疏离的哲学分析,这本著作显然更有人情味,它让我们看到了伟大思想家作为“人”的一面,看到了理论如何根植于个体的生命选择与时代困境之中。

评分

了解胡塞尔与海德格尔之间关系的好书。

评分

倪老师站出来为胡塞尔打抱不平,揭了不少海德格尔的老底,但本书更多侧重的是一些客观史料,而不是二者的现象学思想本身,对哲学家的人格好奇的可以看看,不推荐。

评分

书不错!!老师很喜欢!!!

评分

好书!京东购物物美价廉多快好省

评分

During the next seven years, Caldecott produced fourteen more Toy Books, illustrating nursery rhymes and songs with the interpretive skill that makes him such an important figure in the British picturebook tradition. He died, comparatively young, in St. Augustine, Florida.,,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还不错帮同学买的正在看

评分

During the next seven years, Caldecott produced fourteen more Toy Books, illustrating nursery rhymes and songs with the interpretive skill that makes him such an important figure in the British picturebook tradition. He died, comparatively young, in St. Augustine, Florida.,,

评分

没包装这本,不知道咋回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