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带你走近中国经济50人论坛,聆听国内经济名家纵论中国经济!把握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不可或缺的经济读物!
《走向“十三五”:中国经济新开局》全书由吴敬琏、刘鹤、樊纲、易纲 、吴晓灵、许善达和蔡昉主编,是国内一流学术水准,并且致力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著名经济学家智慧的结晶,全书围绕中国经济走向“十三五”的经济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诸如在养老保险改革、国企改革、政府与市场关系、国家规划怎么编制、区域协调发展和我国中长期发展展望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前瞻性的政策实施建议,本书是把握中国经济新趋势、掌握行业新动态不可不读的书。
吴敬琏,经济学界的泰斗,国务院历届总理的座上宾;
刘鹤,现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
樊纲,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
序言
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要注意的八大问题/杨伟民
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动力转换/李稻葵
新常态下的2015年经济形势分析和展望/韩文秀
理解经济新常态/李扬
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白重恩
中关村的创业与发展/王小兰
中国中长期发展展望(2015—2030)/胡鞍钢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回顾与展望/宋晓梧
熊抱伟大的互联网+时代/刘志硕
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进展与任务/黄群慧
中国养老保险向NDC转型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思路:基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学习体会/郑秉文
国家规划怎么编制/徐林
虚拟资本主义时代的首场世界性战争:第三次欧战猜想/王建
人民币、美元与SDR:国际的体系的未来/贺力平
互联网+、有效资源配置和包容性增长/秦海
中国金融业的法律框架及立法进程/吴晓灵
中国经济增长阶段转换与产业转型升级/刘世锦
中国经济会硬着陆吗/哈继铭
效率、公平和中等收入陷阱/蔡洪滨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质疑与解答/许宪春
附录1中国经济50人论坛简介
附录2第三届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名录
附录3中国经济50人论坛企业家理事会成员名录
前言
“中国经济50人论坛”完全是一个非官方的学术组织,其目的是使一些学者能够经常地相互交流与沟通,定期或不定期地在一起讨论一些大家正在进行着的研究课题,相互启发一些研究思路。它不像美国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是一个政府机构,也不像法国总理府搞的“经济40人”,德国科学院的“智人团”等,多少有些“官方色彩”。中国经济50人论坛完全像是一个“同人会”,尽管它的一些成员有政府职位,尽管在最初的成立阶段,国家信息中心和中国经济信息网提供了重要的组织方面的支持,但它本身不是一个(也没有意图成为一个)正式的机构,而只是一些经济学者自发组织进行交流的平台。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立以来,搞了不少“封闭式”(没有媒体报道)的研讨会,但“长安讲坛”,则是一个面对公众的政策论坛,对任何参加者都不收取任何费用,每次活动请一位经济专家或学者,就自己近期研究的一个问题,做40分钟—60分钟的演讲,然后听取听众的批评、提问,并答疑、讨论30分钟,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可以将一个问题相当深入地讨论一番。对听众来说,可以从专家的演讲和答疑中获得大量的信息、知识,可快捷地了解到这一方面问题目前研究的前沿状况;而对讲演者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发布自己研究成果的讲坛,也是一个直接听取批评、发现问题、得到反馈、以便改进自己研究的绝好机会。中国经济50人论坛多年来坚持每两个星期搞一次“长安论坛”,几乎所有在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领域里有所建树的学者、专家,都到论坛上宣讲过自己的研究成果,涉及范围广泛,讨论问题深入。回顾起来,已颇为壮观。也正因如此,出版界和我们论坛的组织者觉得,将“长安论坛”和其他一些相关的公共论坛上大家的发言或发言的论文收为文集,或许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也得以使大家的研究成果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
在这套丛书出版过程中,各位作者当然会对自己的论文或演讲稿进行一些修改和补充,在一定程度上,这里收集的东西,已经不同于当初在论坛上宣讲的内容,但这其实也是论坛本身的成果,体现了论坛的作用,因为论坛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更广泛的讨论和辩论当中,使大家的观点得到修整和完善。不过,在这套丛书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几年来大家所关心、所讨论的问题的踪迹,这也是一个历史的记录。
我们将努力把论坛的活动继续办下去,因此,这套丛书也会不断地出下去,也许会更加及时地反映论坛上大家所讨论的问题,使更多不能身临论坛的读者,能够及时了解论坛上的话题,以各种方式加入到经济问题的讨论中来。毕竟,中国的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人参与,需要有更多的新观点、新思想、新办法,需要有更多的民主机制,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和将要面临的各种难题,确保中国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
樊纲
坦白说,我曾一度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感到一丝迷茫。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改革的深水区挑战也越来越大。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为我带来了深刻的启迪。作者没有回避改革进程中的阵痛和困难,而是以一种平和而坚定的语气,阐述了“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如何通过深化改革,破解难题,迈向高质量发展。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健全市场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论述,它让我看到了国家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创新创业方面的决心和努力。此外,书中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强调,也让我感到非常振奋。它让我认识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再是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将可持续发展置于优先地位,这是一种更加成熟、更加负责任的发展观。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的具体举措,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潜力,以及国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所展现出的战略定力和创新智慧。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经济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并实现自身独特的发展模式充满好奇。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棒的视角。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中国的经济发展放在西方经济学的框架下解读,而是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性和适应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对外开放与自主创新的辩证关系的阐述,它清晰地展示了中国是如何在学习世界先进经验的同时,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书中举例的很多中国企业,它们从模仿到超越,从本土到全球,其奋斗史本身就是中国经济崛起的最有力证明。这种对中国经济内在逻辑的深刻理解,让我对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有了更深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不再觉得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偶然的,而是其内在发展规律和国家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我感觉到这本书是在为我构建一个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完整图景,让我能够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去审视它。
评分说实话,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十三五”的理解仅限于一个时间段和一些模糊的政策目标。我对经济学并非专业人士,常常觉得那些官方发布的报告和数据过于枯燥,难以消化。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巧妙地将复杂的经济理论融入到引人入胜的叙述中,就像是在跟我这个普通读者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那一部分,它没有简单地罗列东西部差距,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地区的发展禀赋和面临的挑战,以及国家如何通过一系列政策工具来促进协同发展。书中提到的具体案例,比如某个西部省份如何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打开国际市场,或者某个沿海城市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都让我对“协调发展”有了更具象、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在与作者进行一场思想的交流。它让我认识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挑战和智慧的博弈,而“十三五”正是这场博弈中一个重要的篇章。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对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深层问题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剖析。我之前一直觉得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总感觉有些地方不够扎实,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些问题,反而以一种审慎而乐观的态度,探讨了如何化解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强调“去产能”,更是指出了如何通过优化供给,提升质量,来满足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作者还深入分析了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等社会经济议题,并提出了一些颇具前瞻性的观点。这些内容让我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早已告别了粗放式的增长模式,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质量、效率和公平的新阶段。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我在阅读时不仅收获了知识,更获得了一种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理性判断和信心。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过了迷雾,看到了前方的坦途。
评分这本书,真是把我对中国经济的认知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我一直对国家的发展脉络和经济运行规律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十三五”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更是想深入了解背后的逻辑和机遇。我原本以为会读到大量的宏观数据分析和政策解读,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贴近实际的方式,描绘了这场波澜壮阔的经济转型。书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案例,让我看到了经济政策是如何从宏观层面转化为微观行动,又如何影响到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那部分,它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到一个科研团队的攻坚克难,一个初创企业如何打破技术壁垒,甚至是一个小镇如何借力互联网实现产业升级。这些细节让我深刻体会到,经济的活力来自于无数个体的奋斗和创造,而国家的宏伟蓝图,最终要靠这些点滴的进步来铺就。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中国经济前行的方向,也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仿佛自己也参与了这场伟大的征程。
评分办公室学习用书
评分满意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包装完好,速度快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宏观经济形势
评分为什么非要十个字十个字?
评分书好!速度超快!小哥很帅
评分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