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国家“十二五”重大出版项目《中国边疆研究文库》由《文库初编——近代稀见边疆名著点校及解题》与《文库二编——当代学人边疆研究名著》两部分构成;
★ 《文库》此次收录的百部著作不但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较大突破,而且有所创新,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
★ 《文库》的出版体现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国家意志,起到传承历史,服务当代,惠及后人的目的,更能为我国边疆研究、发展与稳定作出贡献。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初编·西南边疆卷】全系精彩图书:
七、《广西边务沿革史·广西边防·广西边防纪要》(即将上市)
十二、《藏印往来照会》(即将上市)
海报:
《初编·西南边疆卷十四:清代驻藏大臣考》 是研究清代驻藏大臣的学术论著。对清代通过设置驻藏大臣统治西藏的有效措施及其成就与问题作了较为忠实的描述,全面叙述了近代西藏政治概况、清代蒙藏宗教政策与五世达赖喇嘛的输诚,研究了清代创设驻藏大臣的起因和时期,并对有清一代约120位驻藏大臣的行状功过进行全面的描述、检讨和总结。此书为学术界后来深入研究清代治藏和驻藏大臣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读者群:研究中国边疆历史、地理、政治以及军事的老师、学者、教授。
黄维忠,江苏海门人。史学博士,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藏学》副主编,编审。从事藏族历史、汉藏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著有《西藏通史》(合著,承担清代后期部分)、《8-9世纪藏文发愿文研究》等论著百余万字;曾参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课题之一《西藏通史》、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藏传佛教寺庙管理长效机制研究》等课题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佛教与吐蕃社会》。2010年获第二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汉文研究专著类二等奖。
《初编·西南边疆十四:清代驻藏大臣考》:
康熙五十九年噶尔弼、岳钟琪征藏之役,收复喀木各地。雍正三年十一月,岳钟琪疏言:“打箭炉外,里塘、巴塘、乍、r、察木多、云南之中甸,及察木多西鲁隆宗,察哇、坐尔刚、桑噶、吹宗、衮卓诸部落,旧非西藏达赖喇嘛所辖;但距打箭炉远甚,遥制不便,请宣谕达赖喇嘛,给令管理。”〔注四〕世宗派宗室鄂齐、学士班第、提督周瑛详细妥办,赴藏宣谕。嗣鄂齐奏言:“臣至西藏审视情形,首领与办事者互不睦,请降旨谕达赖喇嘛和衷共事。”世宗允之。〔注五〕
王先谦《东华录》雍正朝卷十第七页载:“雍正五年五月丁巳,议政王大臣等议复副都统宗室鄂齐奏西藏首领办事人,、互相不睦,达赖喇嘛之年纪尚幼,未免有偏向伊父索诺木达尔扎之处。康济鼐为人甚好,但恃伊勋绩,轻视众噶隆,为众所恨。阿尔布巴赋性阴险,行事异于康济鼐;而索诺木达尔扎因娶隆布奈二女,三人合为一党。若挑唆达赖喇嘛与康济鼐不睦,必至争竞生事。再,噶隆甚多,反增烦扰,隆布奈行止妄乱,扎尔鼐庸懦无能,应将此二人以噶隆原衔解任,则阿尔布巴无人协助,自然势孤,无作乱之人矣。请降训旨,晓谕达赖喇嘛、康济鼐、阿尔布巴等和衷办事。均应如所请,遣大臣一员赍旨前往晓谕伊等和好办事。再,达赖喇嘛母舅衮都阿喇木巴既诚心守护,应给与达尔汉之号,赏段六匹。得旨:‘著内阁学士僧格、副都统玛喇差往达赖喇嘛处,各赏银一千两。”’
《耆献类征初编》玛拉传载:“雍正五年正月,副都统宗室鄂齐疏报查西藏情形,达赖喇嘛私其父索诺木达尔扎,固山贝子噶卜伦康济鼐恃其勋绩,轻视诸噶卜伦,众恨之,固山贝子阿尔布巴乘隙与隆布鼐、扎尔鼐为党,煽构事端,致达赖喇嘛与康济鼐不和,请予隆布鼐、扎尔鼐噶卜伦原衔,罢其职掌,以剪阿尔布巴羽翼。上命马拉偕侍读学士僧格往谕达赖喇嘛、康济鼐和衷共事,赏银一千两,总理西藏事务。”
……
我曾无数次在阅读关于清代历史的书籍时,对那些散落在史料中的关于驻藏大臣的片段性记载感到意犹未尽。总觉得,这群身负重任、常年驻守在遥远边疆的官员,值得被更深入地挖掘和呈现。《清代驻藏大臣考》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期待。这本书的撰写,显然是倾注了作者大量的心血和时间。从篇章的结构设置来看,作者并非采用线性叙事,而是根据驻藏大臣的不同时期、不同职能,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和深入的探讨,这种“纵深挖掘”式的研究方法,使得内容更加条理清晰,也更便于读者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宗教领袖之间关系的分析,这部分内容极为细腻,揭示了清朝中央政府通过驻藏大臣对西藏政局施加影响的微妙之处。同时,书中对驻藏大臣在处理与尼泊尔、锡金等周边国家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进行了详实的论述,这让我看到了清代驻藏大臣不仅仅是国内民族事务的管理者,更是处理对外关系的重要棋子。这本书的参考文献之丰富,足以证明作者在史料搜集和考证上的严谨程度,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而言,无疑是一份可靠的阅读保障。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看到了个体在宏大历史洪流中的作用。
评分长期以来,我对清代统治下的西藏历史始终充满好奇,总觉得在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隐藏着许多鲜活的人物故事和政治博弈。《清代驻藏大臣考》这本书,恰恰就满足了我这种探索的欲望。作者将目光聚焦于清代驻藏大臣这一群体,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工作、生活以及在历史舞台上的重要作用。我被书中对每一位驻藏大臣的详细刻画所吸引,他们不再是冰冷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书中对驻藏大臣如何处理与西藏地方势力、宗教团体以及外部势力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让我看到了清朝中央政府在边疆治理上的智慧和策略。同时,书中也展现了驻藏大臣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艰辛与不易。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研究的成果,更是一次对历史人物的致敬,一次对历史真相的还原,让我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说实话,当我拿到《清代驻藏大臣考》这本书时,我并没有预料到它能带给我如此大的震撼。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读过不少关于清代历史的书籍,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视角聚焦于一个相对“幕后”却又至关重要的群体——驻藏大臣。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通过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将清代驻藏大臣这一群体的形象,从模糊变得清晰,从片断变得完整。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驻藏大臣的个性和执政风格的分析,这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书中对于驻藏大臣在关键历史节点上所做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所带来的影响,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历史决策过程和影响的深度解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清朝对西藏的统治,并非是单一的强制,而是通过驻藏大臣这一介质,进行着复杂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互动。它让我对“边疆管理”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认识到其中的艰辛与智慧。
评分在阅读《清代驻藏大臣考》之前,我对清代驻藏大臣的了解,仅限于一些大概的印象。总觉得他们是清朝派驻在西藏的官员,但具体职责、权力范围、以及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都比较模糊。《清代驻藏大臣考》这本书,则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之前认知中的盲点。作者在本书中,对驻藏大臣这一群体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将他们的历史地位、职能演变、以及在具体历史事件中的作用,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驻藏大臣在维护国家主权、抵御外敌入侵方面所做的努力的论述,这让我看到了这些边疆官员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同时,书中对驻藏大臣在处理民族关系、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也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一个重要的历史群体“激活”,让我看到了历史的鲜活和复杂。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进程的精彩叙述,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历史研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宏大的事件叙述上,更应该关注那些默默无闻,但却承载着历史重要使命的群体。《清代驻藏大臣考》这本书,恰恰就是这样一本将目光聚焦于“驻藏大臣”这一群体的力作。我读这本书,最深的感受就是一种“代入感”。作者通过对每一位驻藏大臣的生平、政绩、以及他们在关键历史时刻的决策的细致描写,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条件艰苦、远离京城的高原上,处理着棘手的政治、军事、宗教事务;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复杂的藏汉关系中,试图平衡各方利益;我甚至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书中对于驻藏大臣在抵御外侮、维护国家主权方面的作用,更是进行了重点的阐述,这让我认识到,驻藏大臣的职责绝不仅仅是“管理”,更是“守护”。他们的存在,是清朝中央有效统治西藏的重要基石。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清代边疆史,它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事件的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历史的厚重。
评分我对中国近代的边疆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清代驻藏大臣作为连接中央与西藏的重要纽带,其作用不容小觑。《清代驻藏大臣考》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的绝佳机会。作者在书中,对清代驻藏大臣的选拔、任期、权责划分,以及他们在处理对藏事务中的策略和影响,都进行了非常详尽和客观的梳理。我被书中丰富的史料运用和严谨的逻辑分析所吸引,它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画卷,而不是简单的叙事。书中对于驻藏大臣在维护国家统一、处理民族矛盾、以及应对外部势力的侵扰方面所扮演的角色,都有着深刻的阐述。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驻藏大臣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复杂局面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这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动态性和复杂性。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对历史人物的考证,更在于它对历史进程的深入解读,让我对清代边疆治理的智慧和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在阅读《清代驻藏大臣考》之前,我对清代驻藏大臣的了解,大多来自于一些通史性的书籍中的只言片语,总觉得不够深入和系统。这本书的出现,则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就像一张精细绘制的藏宝图,将清代驻藏大臣这一脉络清晰地呈现在我面前。作者在书中,不仅梳理了驻藏大臣的任职体系和职能演变,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了每一位驻藏大臣的具体事迹,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还原了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驻藏大臣在处理民族矛盾、化解宗教纷争方面的论述,这部分内容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也展现了清朝政府在处理边疆民族事务上的智慧和策略。同时,书中对驻藏大臣与中央政府之间联系的描绘,也让我看到了中央集权在边疆地区的具体运作模式。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不言而喻,它不仅是研究清代西藏历史的重要文献,更是了解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模式的宝贵资料。对我而言,它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让我对中国的国家统一和边疆发展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的边疆史,尤其是清代边疆的管理,充满了好奇。总觉得,在那么辽阔而复杂的土地上,清朝是如何维系其统治的?《清代驻藏大臣考》这本书,就像一块拼图,为我补齐了关于清代西藏治理的重要一角。作者在本书中,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清代驻藏大臣这一群体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我被书中详尽的史料引用和深入的分析所折服,它让我看到了作者在研究上的严谨和扎实。书中对于驻藏大臣在维护国家统一、处理民族关系、以及应对外部势力侵扰方面的论述,都让我耳目一新。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驻藏大臣如何与西藏地方官员、宗教领袖打交道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灵活的外交手腕。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集合,更是一部关于政治博弈、权力运作和历史抉择的百科全书。它让我对清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对驻藏大臣这一群体的历史贡献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清朝的边疆政策和民族管理方式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清朝在西藏的统治,总觉得其中有许多值得探究的细节。《清代驻藏大臣考》这本书,正是将我关注的焦点——驻藏大臣,作为一个核心视角,来审视清代中央与西藏的关系。作者在本书中,对于驻藏大臣的选拔、任职、权力范围、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梳理。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现了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驻藏大臣,如何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地运用其职权,从而影响了西藏的历史进程。有些驻藏大臣以其出色的政治才能,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稳定;而有些则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尽职尽责,甚至引发了地方的不满。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负面案例,而是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将历史的真相呈现出来。这种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厚重感,又不乏故事的吸引力。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人”的书,更是关于“制度”、“权力”和“历史变迁”的深刻探讨,让我对清代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这本《清代驻藏大臣考》如同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为一名对中国边疆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这样一本著作,能够系统、深入地梳理清代驻藏大臣这一特殊而重要的群体。翻开此书,扑面而来的研究深度和严谨态度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作者并非简单罗列人物姓名和任职时间,而是将每一位驻藏大臣置于其所处的具体时代背景之下,考察他们如何履行职责,如何处理与西藏地方政府、僧侣、贵族乃至外部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驻藏大臣在维护国家统一、处理边疆民族事务、促进文化交流以及应对外部侵略等方面的详尽论述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生动地展现了这些官员的政治智慧、外交手腕,有时甚至是他们的挣扎与无奈。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些远赴高原的清朝官员,在雪域高原上留下的深深足迹,他们的决策,无论成败,都对近代中国边疆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考证,更是一次对历史人物的深度解读,对历史进程的细致还原。它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知识的空白,让我对清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京东图书,值得信赖!
评分经典好书,了解西藏历史的重要参考
评分经典好书,了解西藏历史的重要参考
评分国家“十二五”重大出版项目。由《文库初编——近代稀见边疆名著点校及解题》与《文库二编——当代学人边疆研究名著》两部分构成。
评分非常好的书,质量好,服务好。赞一个。
评分经典好书,了解西藏历史的重要参考
评分非常好的书,质量好,服务好。赞一个。
评分国家“十二五”重大出版项目。由《文库初编——近代稀见边疆名著点校及解题》与《文库二编——当代学人边疆研究名著》两部分构成。
评分《中国边疆研究文库》收录的百部著作不但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较大突破,而且有所创新,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