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农业的发展和不发展(1661~1911年)

清代农业的发展和不发展(1661~1911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志宏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农业
  • 农业史
  • 经济史
  • 社会史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研究
  • 农业发展
  • 清史
  • 社会经济
  • 农田水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92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266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量化经济史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页数:364
字数:3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综合运用经济学、历史学和统计学方法,对清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指标进行量化研究的学术专著。作者充分利用了超大量的原始资料和相关农业调查、统计数据,对清代8个关键时间点的耕地面积、粮食亩产量和总产量、粮食和种植业生产的总产值和增加值,以及包括农林牧各业都在内的全部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逐一进行了量化估计。书中附录的近3000个清代粮食亩产量数据资料,系作者从上千种清代原始档案及官私文献(主要是地方志)中辛勤搜集而得。

作者简介

史志宏,男,1949年生,北京市人。经济学博士。已退休。退休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财经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经济史学会古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理事。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明清及近代经济史,尤以农业史、财政史为主攻方向。

目录

导 言
  一 本书缘起
  二 历史数据
  三 研究方法
  四 前人成果
第一章 耕地面积
  一 清官书的田亩数字非实际耕地数
  二 清代各时期实际耕地面积估计
第二章 粮食的平均亩产和总产量
  一 亩产量
  二 总产量
第三章 粮食总产值
  一 现存的清代粮价数据
  二 道光三十年的粮价和清代各时期粮食总产值估计
  三 粮食的生产成本和粮食生产增加值估计
第四章 种植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
  一 种植业总产值
  二 林牧渔业和农业生产总值
第五章 清代农业的发展与不发展
  一 清代农业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最高峰
  二 清代农业发展的局限
附录一 清代人口估计和人口资料
  一 清代官方的人口统计
  二 本项研究各时点的人口总数估计
附录二 清代的耕地面积记录
附录三 清代的粮食亩产记录
参考文献
《大观:清代农业的兴衰脉络(1661-1911)》 自1661年康熙皇帝登基,至1911年辛亥革命硝烟四起,大清帝国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农业发展历程。这段长达两个半世纪的历史,并非一条笔直向上的曲线,而是充满了起伏与转折,既有辉煌的成就,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隐忧。《大观:清代农业的兴衰脉络(1661-1911)》一书,旨在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剖析这一时期中国农业面貌的真实图景。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史实,而是力图从多个维度、以更宏观的视野,揭示清代农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复杂性。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那个耕耘劳作的时代,感受土地的脉搏,理解稻菽的生长,更重要的是,去探究那些塑造了农业命运的深刻力量。 从盛世的沃土到潜在的危机: 清朝初年,经历长期的战乱,社会经济百废待兴。然而,在康雍乾三朝的励精图治下,清帝国迎来了其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史称“康乾盛世”。这一时期,农业发展呈现出令人振奋的景象。本书将首先聚焦于这段“盛世”的农业图景。我们会探讨: 耕作技术的进步与推广: 农具的改进,如铁犁的广泛使用,水利设施的兴修,如各地兴建的水库、沟渠、堤坝,以及肥料施用技术的成熟,如农家肥的精细化利用,为粮食产量的大幅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品种的引进与传播: 玉米、番薯、花生等高产新作物在中国的广泛种植,极大地丰富了粮食种类,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为养活日益增长的人口提供了可能。本书将追溯这些新作物进入中国的时间、传播的路径以及它们对各地农业生产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土地利用率的提升: 开垦荒地、梯田的修建,以及水稻种植技术的改进,如占城稻的引进和推广,使得有限的土地能够承载更多的生命。 国家政策的扶持: 历代君王对农业的重视,体现在税收政策的调整、水利工程的投入、以及对垦荒的鼓励等方面。这些政策无疑为农业的繁荣注入了活力。 然而,任何繁荣的背后都可能潜藏着危机。《大观》一书并非只歌颂辉煌,更重要的是,它将深入剖析那些导致农业发展受阻、甚至走向衰落的因素。我们将审视: 人口的压力: 盛世带来的人口爆炸式增长,对有限的土地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使得原有的耕作模式和技术难以持续支撑。 土地兼并的加剧: 尽管国家提倡垦荒,但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的现象却愈演愈烈,大量自耕农沦为佃农,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抗风险能力大大降低。 自然灾害的频发: 水灾、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而当时有限的赈灾和防御能力,使得灾害的影响更加深远。 技术的停滞与局限: 尽管有所进步,但清代农业技术整体上仍处于传统范畴,缺乏革命性的突破。对土地的过度索取,缺乏科学的可持续耕作理念,也导致了土壤的退化。 落后的生产关系: 封建土地制度的根深蒂固,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 历史的分水岭与时代的脉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进入19世纪,清代农业的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书将详细勾勒出这一转型时期的图景,并探讨那些影响深远的外部因素: 西方列强的入侵与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渗透,对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产生了冲击。虽然引进了一些新的农产品和技术,但更多的是对传统农业的破坏和对经济的掠夺。 商业化农业的萌芽与困境: 一些地区出现了商品化 crops 的种植,如棉花、丝绸的生产,但这种商业化受到整体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以及市场不稳定的制约,发展缓慢且脆弱。 区域差异的显著: 华北、江南、东北等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存在巨大差异,本书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现这种区域性的不平衡。 《大观:清代农业的兴衰脉络(1661-1911)》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粮食和土地的书,它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人口流动以及文化演进的史书。通过对清代农业发展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 中国传统社会的韧性与脆弱: 农业作为中国社会的基础,其兴衰直接关系到整个王朝的命运。 技术与制度的双重制约: 农业的进步离不开技术创新,但更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 历史发展的周期性与偶然性: 清代农业的历程,既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某种规律,也受到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 本书的写作旨在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辅以深入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力求呈现一个全面、立体、真实的清代农业世界。它不仅是历史学、经济学研究者的宝贵参考,更是每一个关心中国历史和现实的读者,理解中国农业文明演进脉络的绝佳窗口。通过阅读《大观》,我们不仅能回顾过往,更能从中汲取深刻的启示,以更深刻的视角审视当今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清代农业的发展和不发展(1661~1911年)》——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为一个对中国历史,尤其是经济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这个题目本身就充满了张力与引人思考之处。我们都知道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而农业,作为那个时代经济的基石,其发展状况自然是理解整个社会运转逻辑的关键。然而,“不发展”这个词语的出现,更是点亮了我内心的好奇。通常我们阅读历史,往往更侧重于“发展”和“成就”,而这本书似乎大胆地指向了那些被忽视、被掩盖的“停滞”和“困境”。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去梳理那些导致农业在某些层面、某些地区、或者某些时期“不发展”的深层原因。是因为技术瓶颈?是土地制度的桎梏?还是因为政治体制的弊端?亦或是自然环境的限制?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复杂的因素,并用详实的史料加以佐证?我尤其关心的是,作者是否能跳出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而是呈现一个更为 nuanced、更为 nuanced、更为 nuanced 的图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把锐利的解剖刀,剖析出清代农业肌体上那些健康的脉搏,也精准地指出那些病灶和阻碍其生长的因素。它能否帮助我理解,在看似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脆弱性?又是什么样的历史力量,塑造了清代农业既有进步,又有局限的复杂面貌?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那个在中国近代史画卷上浓墨重彩的时代。

评分

《清代农业的发展和不发展(1661~1911年)》,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没有选择一边倒的叙事,而是直指历史的复杂性。作为一个对历史真相有着强烈好奇的读者,我一直认为,任何一个时代的进步,都必然伴随着其固有的挑战和局限。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绝非一帆风顺。我们通常会了解到,在清代,随着新作物的引进和技术的进步,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基础。但是,“不发展”这个词,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我内心深处的疑问。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在哪些地区、哪些层面,清代农业的发展遭遇了瓶颈?是技术更新缓慢,未能实现质的飞跃?是土地制度的弊端,加剧了贫富差距,限制了生产力的释放?亦或是,周期性的灾荒、战乱以及沉重的赋税,不断地侵蚀着农业生产的基础?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揭示导致农业“不发展”的深层原因,例如落后的生产关系、僵化的体制机制,以及未能有效应对的自然和社会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更加 nuanced 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清代农业经济的真实面貌,看到发展中的停滞与危机。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清代农业的发展和不发展(1661~1911年)》——让我眼前一亮,它直接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对清代农业史研究中存在的某些疑惑。以往的阅读,多集中于介绍清代农业在新作物引进、耕作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产量提升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描绘了一幅欣欣向荣的画面。然而,我总觉得这种叙事可能过于片面,因为任何一个复杂的历史时期,都必然伴随着其固有的挑战和局限。“不发展”这个词的出现,恰恰捕捉到了我所期待的深度和广度。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界定和论证“不发展”?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还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是与之前的朝代相比,发展缓慢?还是与同时期的西方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或者是,在清朝内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之间,农业发展的状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那些导致农业“不发展”的深层原因,例如土地制度的僵化、小农经济的局限性、技术传播的壁垒、官僚体制的低效、周期性的自然灾害以及对外战争的侵扰等等。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在看似稳定的社会结构下,潜藏着哪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我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个更加全面、更加 nuanced 的历史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清代农业经济的真实复杂性,看到发展中的挑战与停滞。

评分

我选择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它的书名《清代农业的发展和不发展(1661~1911年)》所蕴含的辩证精神。在阅读历史时,我总是倾向于那些能够展现事物多面性的作品,而非简单地歌颂或批判。清朝农业,通常会被描述为在新作物引进、耕作技术改良以及人口增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不发展”这个词的出现,立刻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具深度和挑战性的研究视角。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和论证“不发展”的?它是否意味着在某些区域,农业生产力停滞不前?是否意味着在某些时期,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滑坡?抑或是,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先进国家相比,清代农业存在技术和效率上的差距?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导致这种“不发展”的根源,是土地制度的局限?是技术传播的瓶颈?是市场机制的缺失?还是周期性的自然灾害和政治动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呈现一幅更加 nuanced 和立体的清代农业图景,让我能够理解,在看似平稳发展之下,潜藏着怎样的深层问题,以及是什么样的历史力量,塑造了清代农业既有进步,又有局限的复杂命运。

评分

这本书名,直击要害:《清代农业的发展和不发展(1661~1911年)》。这样的表述,立刻让我产生了一种阅读的冲动,因为我总觉得,单一地强调“发展”总会忽略很多重要的东西。在我看来,历史的真相往往藏在那些矛盾和局限之中。清代,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朝代,其农业究竟是怎样一副图景?我们通常能听到关于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以及水利建设的成就,但“不发展”这三个字,像一束探照灯,照亮了我脑海中那些未被充分解答的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清代农业在某些方面,或者在某些时期,未能实现预期的发展?是技术上的停滞不前?是土地分配不均导致的生产效率低下?还是官僚体系的低效和腐败,扼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亦或是,周期性的自然灾害和对外战争,成为了农业发展的巨大阻碍?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更加辩证的视角,不回避问题,不粉饰太平。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到具体的案例中,去考察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农业生产状况,去分析那些阻碍农业进步的制度性、经济性、社会性因素。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为何在人口增长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农业生产力并没有实现持续、均衡的进步?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认知,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清代农业经济的真实复杂性,看到发展背后的隐忧,以及那些被遮蔽的困境。

评分

《清代农业的发展和不发展(1661~1911年)》,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辩证的思考方式,让我立刻产生了阅读的兴趣。我一直认为,任何历史时期的发展都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充满曲折与矛盾的动态过程。对于清代农业,我们常常听到关于新作物引进、耕作技术改良、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总产量提升的论述,这些无疑是重要的成就。然而,“不发展”这个词的出现,则为我打开了一扇深入探究其背后隐藏的局限与挑战的窗户。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细致地梳理出,清代农业在哪些方面、哪些区域、或者哪些时期,出现了“不发展”的现象。它是否指的是技术创新乏力,未能实现质的飞跃?是否指的是生产关系未能得到有效革新,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依然存在?抑或是,由于沉重的赋税、周期性的灾荒以及战乱,导致农业生产力难以持续提升?我尤其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导致这种“不发展”的根源,例如土地兼并的加剧,贫富分化的问题,官僚体系的低效,以及未能有效应对外部冲击等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 nuanced 的清代农业经济图景,让我能够理解,在宏观发展之下,潜藏着怎样的深层问题,以及是什么样的历史力量,塑造了清代农业既有进步,又有停滞的复杂面貌。

评分

作为一名对明清社会经济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清代农业的发展和不发展(1661~1911年)》的书名立刻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我一向认为,历史的魅力往往在于其复杂性与多面性,而非简单的线性进步。当看到“不发展”这个词语与“发展”并列时,我立刻意识到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种不同于主流叙事的视角。在我以往的阅读经验中,关于清代农业的论述,大多聚焦于新作物的引入、耕作技术的改良、灌溉系统的完善以及人口的增长所带来的生产力提升。然而,任何社会的进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在一个幅员辽阔、社会结构复杂的帝国。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界定和论证“不发展”的现象?是经济上的停滞?是技术上的保守?还是制度上的僵化?书中是否会细致地梳理出那些在宏观数据之外,被掩盖或被忽略的农业发展瓶颈?例如,在某些偏远地区,技术进步是否未能有效触及?在某些特殊时期,周期性的战争、饥荒或社会动荡是否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使得整体发展停滞甚至倒退?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导致这种“不发展”的深层原因,例如土地制度的演变、税收政策的影响、商业化对传统农业的冲击,以及知识传播的局限性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更加深刻、更加 nuanced 的理解,让我能够认识到清代农业发展并非一片坦途,而是充满了挑战、曲折与内在矛盾,从而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农业经济的真实面貌。

评分

我怀着一种近乎审慎的好奇心翻开了《清代农业的发展和不发展(1661~1911年)》。书名中的“不发展”三个字,如同投进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我心中层层涟漪。我们常常被历史教科书中宏大的叙事所吸引,那些关于玉米、番薯等新作物引进带来的产量飞跃,关于水利工程的修建,关于人口的增长,都描绘了一幅积极向上的发展图景。然而,这本书的题目却直指了另一面——那些未能跟上时代步伐,甚至停滞不前的方面。这让我不禁思考,在清朝漫长的二百多年里,是否存在着一些区域性的农业发展滞后?是否存在着某些限制性的农业技术,未能得到有效的推广和革新?是否存在着一些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问题,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不发展”的?它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还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与前朝相比的不发展,还是与同期世界其他地区相比的不发展?或者,是在某个时间段内,农业发展出现的瓶颈和停滞?我对书中如何处理这种“不发展”的分析尤为感兴趣,它是否会深入探讨土地兼并、赋税制度、民间借贷以及周期性的灾荒等因素,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对农业生产造成负面影响的?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加立体、更加 nuanced 的历史认识,让我在了解清代农业取得成就的同时,也能洞察其内在的局限和潜在的危机,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复杂性。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清代农业的发展和不发展(1661~1911年)》——实在是太吸引人了。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经济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总觉得,过于强调“发展”的历史叙事,有时会显得不够全面和深刻。而“不发展”这个词的出现,立刻勾起了我对那些被忽略的、被掩盖的矛盾和局限的探究欲望。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农业无疑是其经济的根基。我们都知道,在清代,玉米、番薯等新作物得到广泛推广,耕作技术也有所进步,粮食产量有了显著的提升,人口也随之增长。然而,这种发展是均衡的吗?是持续的吗?书中将如何界定和论证“不发展”?是指技术上的停滞?是指土地制度的僵化?还是指市场机制的脆弱?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挖掘导致农业“不发展”的具体原因,例如土地兼并的严重性、官僚体系的低效、周期性的自然灾害、以及对外战争带来的破坏等等。这本书是否会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翔实的史料,为我展现那些在宏观数据之外,被隐藏起来的农业生产的困境和挑战?我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种更加 nuanced 的历史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清代农业经济的真实复杂性,看到发展背后的隐忧。

评分

《清代农业的发展和不发展(1661~1911年)》——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思考。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经济模式深感兴趣的读者,我总觉得,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其内在的矛盾与局限。而“不发展”这个词,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们熟知清朝农业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比如新作物的引入、人口的增长以及一度的盛世景象。然而,这些表面的繁荣之下,是否隐藏着结构性的问题?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究这些问题的契机。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详细阐述,何谓“不发展”。是指在技术层面未能实现突破?还是在生产关系上未能得到有效革新?抑或是,在经济效率上存在明显的短板?书中是否会通过具体的史料和案例,展现那些未能跟上时代步伐的地区和群体?我尤其想了解,导致这种“不发展”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是落后的土地制度,土地兼并现象的普遍存在?是沉重的赋税和徭役,榨干了农民的劳动成果?是有限的商业化和市场机制,未能有效地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还是周期性的战乱和天灾,不断地摧毁着农业生产的基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描绘一幅更加 nuanced 的清代农业图景,让我能够理解,在看似平稳发展的背后,潜藏着怎样的脆弱性,以及是什么样的历史力量,塑造了清代农业既有进步,又有局限的复杂命运。

评分

23+23+23+23+13

评分

选的纸质发票不说明就擅自改成电子发票

评分

23+23+23+23+13

评分

23+23+23+23+13

评分

23+23+23+23+13

评分

选的纸质发票不说明就擅自改成电子发票

评分

选的纸质发票不说明就擅自改成电子发票

评分

太贵。。

评分

太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