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整合心理治疗》这是所有心理咨询师都要看的一本书,理解人之存在是心理咨询的基础,存在主义与各大心理治疗流派的整合,是心理咨询实践的现实情形,也是本书的特色!
《存在整合心理治疗》有希望成为心理治疗理论和实践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作为科克?施奈德和罗洛?梅主编的《存在心理学》的综合修订版,本书将生动、具有时代气息的案例故事与清晰、与时俱进的实践指导结合在一起。这些案例故事标志了本领域革新者在主流理论和存在治疗整合应用方面的新成果。本书强调了以下几个主要的维度:一种新颖的和综合的存在主义治疗整合理论;重视主流对存在主义理论的整合以及存在人本主义对主流理论的整合;聚焦于整合的主流理论以及存在人本主义的实践者、学生和理论家;讨论了短程的和认知行为式的存在整合策略;关注伦理和特征多样性,从多元化人口的案例研究到关于性别、性、权力的案例故事,从对酗酒者的治疗到对精神信仰、精神疾病和主体间性的阐释。
科克·施奈德,博士,执业心理治疗师,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洛·梅的合作者和继承人,当代存在一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言人,美国存在一人本主义心理学院(EHI)创建者之一,他还在赛布鲁克大学和加州整合研究院执教,曾担任《人本心主义理学》期刊的主编。施奈德博士已经发表了超过100篇论文,编著出版了9本著作。主要是:《存在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手册》《存在—人本主义治疗》《过与不及》《敬畏之心》《存在—整合心理治疗》《唤醒敬畏》《畏惧与神圣》《极化思维》等。2004年,施奈德博士因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前沿独立和杰出之追求,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罗洛·梅奖”。2009年,他获得加拿大多伦多生命学院颁发的文化创新奖。2010年和2012年,施奈德博士被邀请参加中国首届和第二届存在主义心理学国际大会,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这本书,我预测它会成为一本经典著作,提供实践性的指导……而不失存在主义治疗的深度与广度。
——大卫·埃尔金斯博士,佩珀代因大学
这本卓越的著作呈现了现代的存在整合心理治疗……与任何治疗取向(包括认知行为治疗)都可相容,它清晰地指出了通往人类的人性和“心之科学”的道路。
——大卫·巴洛博士,波士顿大学
这本书中一系列精彩的案例研究,为心理治疗师打开了一扇新的可能性之门。
——乔治·斯特里克博士,阿尔格西大学
这本创新的著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关于心理治疗的整合视角。总的来说,是一本才华横溢和充满前瞻性的心理治疗著作。
——阿特·博哈特博士,赛布鲁克大学
这是一本杰出的著作,汇编了许多清晰和个人化的案例,但打动我的是,书中居然有超个人治疗的一席之地——这在许多其他的整合尝试中是缺席的。
——约翰·罗恩博士,《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的未来》作者
导言
第一部分 存在整合心理治疗的新近与未来趋势
第一章 从分离到整合
第二章 学生的观点:培训过程中的存在心理治疗
第二部分 存在整合取向的指导方针
第三章 存在整合取向的理论
第四章 存在整合理论的治疗含义
附录
第三部分 存在整合模型的案例阐释
第五章 关于多元文化的存在整合取向
拉丁美洲人的心理灵性 莉莲·科马斯-迪亚斯
一种非裔美国人的视角:达林的案例 多纳德里安·L.赖斯
人格主义的存在主义:一种本土美国人的视角 罗亚尔·阿尔舒普
第六章 关于性别、权力和性的存在整合取向
女性疗法,一种创造意义的实践:没有权力,哪有意义? 劳拉·S.布朗
一种女性同性恋和男性同性恋的视角:马西娅的案例 琼·蒙海特
女性与中年危机:安妮·塞克斯顿情结 艾琳·塞林
第七章 短期存在整合实践的创新
对短期存在-人本主义治疗的初步概述 詹姆士·F.T.布根塔尔
与中国来访者的短暂会心:彼得的案例 约翰·高尔文
第八章 关于成瘾的存在整合策略:酗酒
关于酗酒的一种视角:查尔斯的案例 芭芭拉·巴林杰罗伯特·A.马塔诺艾德里安娜·C.阿曼蒂
第九章 从存在整合视角来看灵性问题和宗教问题
用存在整合取向治疗有宗教问题和灵性问题的来访者 路易斯·霍夫曼
第十章 存在整合实践的认知行为创新
焦虑障碍中的存在议题及其治疗 巴里·E.沃尔夫
语言和意义:接受与实现疗法和存在整合模型 卡拉·邦廷和史蒂文·C.海耶斯
第十一章 治疗严重疾病的存在整合取向
但丁的痊愈:精神分裂症与二人旅程 丹尼尔·多尔曼
关于分裂的思考:克里斯蒂娜与谜一般的自我 艾德·孟德洛维兹
第十二章 存在整合对于主体间的强调
关联:存在主义取向与精神分析取向的聚合点 丹尼斯·波特努瓦
关于“本体论无意识”的自传体反思与理论反思 罗伯特·D.斯托洛罗
转变,自我对自我的承认与有效行动 戴安娜·福沙
第十三章 存在整合儿童治疗
儿童的内在感:乔伊的案例 斯蒂芬·柯廷
第十四章 存在整合取向与死亡和濒死的相遇
共游丧失之海:一个针对老年人的团体进程 伊丽莎白·K.布根塔尔
对抑郁和濒死的反思:卡罗尔的案例 汤姆·格里宁
概要和结论
索引
译者简介
译后记
译丛序言
在中国,科克·施奈德的书渐渐被翻译进来了,继罗洛·梅、布根塔尔、弗兰克尔、欧文·亚隆之后,他成了中国读者了解的另一位西方存在主义心理学家。
施奈德算是新一代的美国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领域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临床心理治疗学家,也同时是这个领域著述甚丰的学者。在他撰写和主编的书中,有一些已经被翻译成中文,如《唤醒敬畏》(科克·施奈德著,杨韶刚译),《存在-人本主义治疗》(科克·施奈德、奥拉·克鲁格著,郭本禹、余言、马明伟译),《存在心理学》(科克·施奈德、罗洛·梅主编,杨绍刚、程世英、刘春琼译)。在我主编的这套“存在心理治疗”译丛中,包括施奈德的《过与不及》(The Paradoxical Self)(高剑婷,吴垠译),《存在整合心理治疗》(ExistentialIntegrative Psychotherapy)(方红,赵秀文译),《敬畏之心》(The Rediscovery of Awe)(王学富,蒋慧译)以及他和布根塔尔、皮尔逊主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手册》(The Handbook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前不久,他的另一本书叫《极化思维》(The Polarized Mind)也在美国出版了。
施奈德一直在世界各地举办演讲、开办存在心理治疗工作坊。
2010年,他受邀参加第一届存在主义心理学国际大会(2010·南京),在会议上做主题报告——《基于敬畏的心理学》。这个主题演讲给听众带来很多启发,特别是中国的专家、学者、心理咨询师们开始了解和思考“敬畏”与心理学的关系。
2011年,他又受邀到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讲课,并在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讲课。
2012年,第二届存在主义心理学国际大会在上海举办,施奈德是特邀讲员,继续就“基于敬畏的心理学”这一主题发表演讲,并举办存在心理治疗的“现场展示会”。
2013年,施德奈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杨韶刚教授的邀请,在广东省第二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际论坛上做主题演讲。
这便是施奈德的中国之旅。
我是在2008年年底第一次见到施奈德。当时我在美国富勒心理学院做访问学者,霍夫曼(Louis Hoffman)(当时在洛基大学任教)邀请我去洛基大学参加一场存在心理治疗的研讨会,也就是在这次研讨会上,我认识了施奈德,同时也认识了时任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会长的艾尔金斯(David Elkins)。在参加研讨会期间,我还参加了施奈德举办的存在心理治疗工作坊。在这段时间里,我跟施奈德有了一些交谈,他给我留下颇深的印象:他是一个极喜欢跟人探讨思想的人。他总是沉静地坐在那里,用舒缓的语调跟你探讨某一个话题,渐次深入。你会永远记得他那专注而又柔和的眼神。
我跟施奈德交谈中,也谈到两个人,就是杨韶刚和郭本禹。他们是中国存在主义心理学领域最早的翻译者、研究者、教育者。
我跟霍夫曼(Louis Hoffman)(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前任会长)和杨吉膺(Mark Yang)结识更早几年,我们一直在探索在存在心理学领域开展中国与西方的对话,例如,通过举办国际会议、研讨会,开始培训课程、合作研究等方式。2009年,霍夫曼、杨吉膺、卡克劳斯卡斯(Francis J. Kaklauskas)、陈俊雄(Albert Chan)主编了一本书:《存在主义心理学:东方与西方》。我和几位中国学者(如申荷永、包兆会、王文胜)参编了部分章节。我们还设想在2010年在中国举办一场存在主义心理学国际大会,并开始了会议的联络与筹备。通过我的朋友郑洪女士的介绍,我结识了孙立哲先生,得到他的热情回应与支持。然后,我们又联络了南京晓庄学院的陶勑恒教授。于是,在晓庄学院心理研究所,中方几家机构(南京晓庄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万生心语机构、南京直面心理研究所)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2010年,我们与霍夫曼所组织的美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的存在-人本心理学家团队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存在主义心理学国际大会。在这次会议上,施奈德受邀请做会议开场的主题报告。我们也邀请了郭本禹在大会上做专题报告,却没有联系上杨韶刚。后来才知道,他当时正在美国加州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他跟施奈德过从甚密,施奈德曾邀他到家作客,谈话之间,施奈德也向杨韶刚提到了我。到了2012年,美方的大会组织者跟复旦大学心理系孙时进教授的团队进行合作,在上海举办了第二届存在主义心理学国际大会。在会议第一天的接待晚宴上,我在寻找杨韶刚,他也在寻找我。我们自此结识,成为朋友。这次跟杨韶刚兄见面,我收获了一份礼物,便是他翻译的施奈德的书:《唤醒敬畏》。更重要的是,霍夫曼、杨吉膺作为美方的会议筹备者,也有了一个新的合作者。结果是,2014年,第三届存在主义心理学国际大会得以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办。这次会议的一个遗憾是,施奈德未能前来参加。
2015年,存在心理治疗世界大会将在伦敦举办,因为这次大会将有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专家参与,使它成为有史以来存在主义心理治疗领域真正的世界盛会。施奈德是这次会议的主题报告讲员,而我也是本届会议的特邀讲员。我们将在伦敦见面,我还会继续关注他在思想上的进展。
我本人也一直想向中国读者介绍施奈德。在介绍他的思想之前,我先说一说这个人,讲一讲他的故事。我一直以为,一个人的思想或理论,根源于他的生命故事,甚至,一个人的思想或理论,本身也是他的生命故事。当我们了解这个人,了解他的生命故事,我们就了解了他的思想、他的理论。
我最早了解施奈德这个人,是参加他在洛基大学举办的一场存在心理治疗工作坊。当时的体会是,他在治疗营造成一个“场”,这是一种关系的场、情感的场,其中有一种柔和的、感化的力量,触及人的内心深处,让对方愿意敞开自己,甚至敞开内在的伤害。随即,觉察产生了,医治发生了。这一次,我现场感受到存在-人本心理学所说的“关系的治疗”,其中融会了施奈德所说的“敬畏”,敬畏里有医治的奥秘。
到了2010年,在第一届存在主义心理学国际大会上,施奈德的主题报告向我们阐述了他的“基于敬畏的心理学”,主张“唤醒”我们文化里的敬畏,“唤醒”我们内心里的敬畏。在其感发之下,我还写了一篇文章:《回归良心》。
之后,我介绍施奈德跟南京大学生的赖永海教授认识。在2011年,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邀请了施奈德来做两天的讲座。同时他又到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来做讲座。我为他做翻译,一直陪着他,又跟他有个人的交谈,对他的思想就有了更为切近的了解。跟他在一起的时间里,他总会邀请我跟他一起探索思想,朝深处走。我记得他对我说过一句话:许多人的困难是走到深处,他的困难是待在浅处。事实上,施奈德是可以“深入浅出”的。记得他在南大讲演的时候,因为许多听众没有心理学背景,我建议他“浅”一些,他便让自己“浅”一些,而且“浅”得很精彩,“浅”得更受欢迎。
在人类科学的许多领域里,都有一些严肃而深邃的人,他们是学者、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心理学家,他们有着施奈德所追求的“深”。这种“深”里,有一种单纯,有一种迷恋,也正是因为这种单纯和迷恋,他们有所独创,而人类需要这样的深度。存在心理治疗可以说是一种深度心理学,它的一个特征,就是让我们从浅入深,从琐屑的关注进入存在的根本。
说到这里,我想到孟德洛维兹(Ed Mendelowitz)讲的一个故事,是关于施奈德的。罗洛·梅被认为是“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之父”,而施奈德和孟德洛维兹都是他的学生。施奈德住旧金山,孟德洛维兹住波士顿。据孟德洛维兹讲述,有一天,施奈德要从旧金山到波士顿,临行前,罗洛·梅对他说:“你到波士顿去,我介绍一个人跟你认识,他叫艾德(即孟德洛维兹)。”于是,施奈德与孟德洛维兹在波士顿见面了。他们都是迷恋深思的人,见面之后就一边在街上走,一边探讨思想,不觉之间走累了,随意走进一个街边酒吧,坐下来继续谈论哲学、文学艺术、心理学。这时周围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有女子跳裸体舞。他们这才发现撞进了一个有色情表演的酒吧。这时,孟德洛维兹说,他就无法专心谈论哲学了,而施奈德兴致正高,完全不理会环境发生了什么。孟德洛维兹感慨:自愧弗如呀!
后来,在南京见到施奈德,就此事向他求证,他又深思良久,仿佛在追忆,然后慢悠悠地说:“我其实也是一个很感性的人。”
他的回答让我喜欢,在我的理解里,一个存在主义者不仅是深思的,更是感性的、情感的。
一个人的倾向,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施奈德跟我的通信中(包括在他的演讲和书中)会提到在他幼年发生的一个创伤事件:在他三岁那年,他七岁的哥哥死了。施奈德把这看做是他个人生命中一个“存在性的经验”,他甚至说,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存在主义”。他讲道:“哥哥的死给我的家庭关系和常规生活造成了一个裂痕,在这个家庭里,曾经充满了那么熟悉的笑容和爱的行为,这时一下子陷入了痛苦与焦虑的旋涡,我成了一个被吓坏了的孩子。如果不是因为在这时得到一个儿童精神分析师的帮助,简直无法想象我的生活会变成怎样。”
他继续说道,那位分析师对他的生命有极深的参与,让他感受到一种“同在”(presence)的力量,这帮助年幼的施奈德尝试走进自己的生命体验里,渐渐把内心的害怕与恐怖变成一种惊异(wonder)与发现(discovery),并由此生发了想象与哲学的思考,最终引导他感受到心理学的魅力,尤其是存在-人本心理学和他之所谓“基于敬畏的心理学”的魅力。
在施奈德看来,最好的治疗是这样一个过程,其中不断发生一种转换:恐惧变成了惊异,惊异变成了恐惧,然后恐惧又重新变成了惊异。他说:“这种情形不正是我们每次参与内在的战斗所体验到的吗?我们这样做,直到我们最终经历到比恐惧更多的惊异感,或者获得了更整全的生命体验,不管它来自我们的认知、我们的情感或者我们的直觉。”
在30岁的时候,施奈德出版了第一本书:《过与不及》,这本书标志着他充分发现了克尔凯郭尔(Soren Kierkegaard)和贝克尔(Ernest Becker)的思想对临床心理学的意义。到目前为止,他一共写了8本书。
关于施奈德的思想,我们最需要了解的一点是,他有一个使命,并且对之孜孜以求:为心理学重设一个存在-人本主义的基础。在他看来,尤其美国的心理学,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曾经几度转换。最开始,心理学建基于实验科学,然后是行为主义简化论和精神分析决定论,其后是认知心理学,最近又开始转向神经科学。但是,施奈德认为,在我们这个时代,心理学世界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人类失掉了存在根基意味着什么?追根溯源,人类的大多数麻烦都与这个基本问题相关,在各样心理痛苦机制(不管是认知的,还是神经的)的背后起主导作用的是深蕴心理学所说的“崩裂焦虑”(disintegration anxiety)和“本体不安全感”(ontological insecurity)。认知-行为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灾难化思维”,它也可以证明失掉了存在根基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灾难化思维基于灾难化的经验,它意味着,人类所经验到的害怕、恐怖和焦虑皆基于一种置身于宇宙的无助感(the sense of cosmic helplessness)。这种失掉根基的存在,一方面给人造成了恐怖感,另一方面又让人产生敬畏感。人类越是沉入存在的恐怖,越是孜孜以求解决之道。施奈德说:“我们正在致力于帮助心理学看到我们作为人类正在遭遇的两种情形——其一,悬置伤害给我们造成的无根基感和无助感;其二,发展一种全面参与这种无根基感的能力。”像维克多·弗兰克尔、罗洛·梅、欧内斯特·贝克尔、鲁迅以及其他人,他们寻求的是:对惊异的体验,通向意义的可能性以及提升人类心灵的途径。
鉴此,当今时代的心理学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当我们意识到这种失掉存在根基的事实之后,我们应当选择怎样活着、怎样应对甚至怎样发展得好。施奈德说:“这正是东西方伟大的神秘思想传统的相遇之点,在这个相遇之点上,我们发现了‘基于敬畏’的心理学。”
任何一个有所创导的思想者都不是孤立的,也不是从零开始的,在他们前面,已经有许多先驱给他带来思想的启发,成了他继续探索的根源或资源。当我问到对施奈德产生影响的思想渊源时,他列举了这些伟大的名字:蒂利希(Paul Tillich)、詹姆士(William James)、海契尔(Abraham Heschel)、贝克尔(Ernest Becker)、克尔凯郭尔(Soren Kierkegaard)、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宾斯万格(Ludwig Binswanger)、莱因(R.D. Laing)、布根塔尔(James Bugental)和梅(Rollo May)。而在他的个人生活里给他带来影响的人中,他首先提到他的母亲,他说他的母亲“有敏锐的心理学头脑”。他又讲到他的父亲,他的父亲的博士论文主题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在施奈德眼里,在培育孩子的人本主义精神方面,父亲是一个卓越的教导者和极具创意的人。在施奈德的成长环境中,他接触到许多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书籍和研究论文。
至于施奈德在心理学上的成就,他自述,这得益于他的导师罗洛·梅和布根塔尔的启发。他致力于发展存在整合模式的心理治疗,培育“基于敬畏”的心理学,对于把存在-深蕴心理学应用于社会、政治和宗教生活领域有着广泛兴趣,他自视为心理学和哲学领域存在-神学或存在-灵性思考的当代承传者。他的工作,是为了展示这些不同视域的丰富性,使人类过完全的、充满活力的生活,而不是片断的、简单的“超凡脱俗”的生活。这种全面而有活力的生活,是对悖论的整合,是向存在的进化不断敞开。
总体来说,施奈德心理学思想的核心关注是:人类与宇宙存在的无限性的关系。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面对无限的存在,人类的生活是一个渺小与伟大的悖论:我们既渺小又伟大;我们既独立于那伟大的生命链,又是属于它的一部分。不管怎样,“一种充满爱意的悬置也许是我们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
最近一些年,施奈德开始了在中国的游历,中国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启发,这启发来自以下这些方面:中国古代的智慧,当今时代的抗争以及对纯洁精神的寻求。在他看来,东西方文化在存在主义思想上的相遇恰逢其时,可以通过彼此的学习,实现人类生活的平衡与活力。施奈德在中国参加了两届存在主义心理学国际大会,并在南京、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做了一系列演讲,这些经验让他看到了许多中国学生和中国心理学同行对存在心理学的热情,对此,他的内心充满了喜悦与认同。他说:“我在中国和东方的游历让我得益良多,我有这样一个期望:我们这一代人终会实现我们先辈的展望——心理学能够真诚体现人性的关怀。”
这套“存在心理治疗”译丛一共五本书(其中,《人本主义心理学手册》分为上、下两册),我在这里不一一介绍。事实上,在每本书的序言里,都对其中的心理学思想做了很好的阐述。我相信,存在心理治疗将在中国的社会文化土壤里生根、成长和结果,产生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最后,我受安徽人民出版社的邀请,具体来说,是郑世彦先生直接跟我联系,让我承担这套“存在心理治疗”译丛的主编。后来证明,我有点受之有愧。我对各位译者关顾太少,出力也少。而且我做事有一个坏习惯,总是把事情拖在最后,包括这个序,都是被“逼”出来的,迫不得已而为之。各位译者做了独立的工作,责任编辑张旻、郑世彦两位做了很多的贡献。但我做得太少。写出这一点,也是为了表达一下歉意,对译者、编者、读者。
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
王学富
前言
本书为存在和主流之间在实践方面的协作开了一个新的篇章。本书以我与已故的罗洛·梅(Rollo May,1995)合著的初版存在整合教科书《存在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Existence)为基础,将治疗会谈推进到了新一代的学者和从业者身上。这一代的学者和从业者见证了心理学中管理式医疗与标准化运动所产生的影响之起起伏伏,同时,他们还见证了新的、更为多样化的实践中相似的起伏。尽管这些实践并没有支配整个治疗领域,但是正如本书所证实的,它们的位置正越来越凸显。
因此,本书不仅代表了《存在心理学》的最新版本,还对有关临床的章节进行了扩展;同时,它还标志着一种迫切的请求。请求心理治疗团体清醒过来,承认多样化实践的存在(existential)维度;因为不考虑存在的维度——对人与存在之关系的理解——这样的实践通常情况下就会转变为适应性的仪式、削减的或消除的“策略”,而这些仪式或策略只能减轻症状,并不必然会使个体发生转变。因此,本书是一个贮藏之所——不仅充满着热情,而且还非常广阔——贮藏着多样化实践的存在维度。这些维度适用于大量的取向、理论以及临床人口,而且,在我看来,它们还很有说服力地表明,如果我们想要推进使生活发生完整的、质的转变这一事业的话,那么,存在和主流之间的协作不仅合乎需要,而且绝对必要。本书所涉及的范围是对少数民族、男性同性恋者、女性同性恋者、单身女人、儿童、患有严重障碍的患者、老年人、酗酒者、恐惧症患者以及临终的患者所进行的存在整合治疗实践。同样,本书还论证了存在敏感性与大量显然不同的理论取向之间的相容性。这些包括存在实践与认知-行为的、精神分析的、宗教的甚至是短期的取向与干预之间的整合。
总而言之,本书强调了存在的态度(attitude)在不同文化、不同诊断、不同取向中的重要性。学生们只要形成了这种态度,他们就会成为更有价值、更为圆满的促进者。这种在很大程度上支持我们从业者所珍视之物的核心态度是什么呢?这种态度就是在场(presence)——深刻的、持久的,也是不受约束的,同时它也是我们当代公开宣称的策略之一;而这些元素,是我们全国标准化培训和服务设备中既不培育,也不看重的。
本书将会阐明在各种各样的环境和方法学中,在场(presence)、深度(depth)以及无束缚性实践(emancipatory practices)的重要性,而且,它还将为成长中的受训者和感兴趣的从业者提供按部就班的全部技能,以指导和提高他们的服务。不过,与此同时,本书并不是一本简单地教读者如何去做的手册,用来对整合的治疗实践加以系统化。相反,它是一部探索的纲要,在与其存在整合哲学基础保持一致的同时,为治疗最深入的领域提供指导方针。
最后,本书是存在整合治疗团体内许多关注、奉献于这个领域的灵魂的化身,不过,首先,我要感谢我伟大的老师罗洛·梅(1909—1994)、詹姆士·布根塔尔(James Bugental)以及伊丽莎白·布根塔尔(Elizabath Bugental)。他们从未退缩,进行了大胆的研究,或者是提倡大胆的探究。梅是最先开始这项存在整合事业的,而詹姆士·布根塔尔和他非凡的妻子伊丽莎白是把存在整合实践手把手传递给我的推进者。对他们每一个人,我都要表达我坚定的感激之情。
其次,我要感激本书中的参与者,他们牺牲了自己的时间、精力,甚至是舒适的专业领域,来开垦治疗理论与应用中的新天地。我会永远地感谢你们。
再次,我要感谢本书的编辑乔治·齐马(George Zimmar),感谢他提出了自己大胆的见解,还有对这项事业的投入。
科克·J.施奈德(Kirk J.Schneider)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静而深邃的力量,色彩搭配柔和却不失庄重,仿佛邀请你一同踏入一个探索自我、整合内在世界的旅程。我之所以选择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存在”二字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外在的声响和需求所裹挟,以至于渐渐失去了与自己内心深处连接的能力。我总觉得,真正的安宁和力量,源于对“我”这个存在最本质的理解和接纳。而“整合”二字,则暗示了一种将分散的、甚至是冲突的部分融为一体的可能,这对于我这样常常感到内心碎片化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我一直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系统,各种情绪、思想、过往经历,甚至是我们潜意识里的某些角落,都共同构成了“我”。如何将这些看似独立却又息息相关的元素和谐地共存,甚至发挥出它们最大的潜能,是我一直在思考和寻求答案的问题。这本书的书名,准确地抓住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帮助我理清思绪,认识到那些我可能忽略的、甚至是抗拒的内在面向,并最终找到一种与所有部分和谐相处的方式,从而实现一个更完整、更强大的自己。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存在”的,以及“整合”的过程究竟是如何展开的,这其中的挑战与收获又有哪些。
评分当我在书店偶然瞥见这本书时,它所散发出的那种沉静而富有深度的气息,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书名中的“存在”二字,让我立刻联想到生命中最根本的问题——我们如何感知自己,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安顿下来?我一直觉得,很多心理上的不适,都源于我们与自身“存在”的脱节。而“整合”这个词,则像是在告诉我,内心并非要被强行改变,而是可以通过一种更有智慧的方式,将那些看似矛盾的部分和谐地统一起来。我常常感到,自己的情绪就像是脱缰的野马,时而狂躁,时而低迷,让我难以掌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方法,帮助我驯服这些“野马”,理解它们为何会出现,并最终让它们与我和谐共处,成为我内在力量的一部分。我对“实践核心指南”这个副标题抱有极大的期望,我渴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读物,更能是一本能够指导我实际操作的宝典。我希望从中学习到,如何真正地去“存在”,去感受,去连接,并且如何将我内心的不同面向,都变成构成一个更强大、更完整自我的基石。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存在”的,以及“整合”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它们将如何帮助我实现更深层的自我理解和心理的丰盈。
评分初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心中便泛起了一种莫名的共鸣。我一直认为,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更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而这种状态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对“存在”的理解和体验。当我看到“整合”这个词时,我更加确信这本书能够为我带来一些启发。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外界的评价和期望所束缚,以至于我们逐渐迷失了真实的自我,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视角,帮助我认识到,那些看似分离的内在元素,实际上是可以被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强大、更完整的整体。我对“实践核心指南”这个副标题尤为看重,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具体、易于操作的方法,让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从而真正地实现自我成长。我迫切地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定义“存在”的,以及“整合”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去面对和接纳自己的阴影面,如何与自己的过往和解,如何与自己未来的可能性建立联系,最终实现一种更深刻的自我认知和内在的和谐。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带着一种朴实而强大的力量。我之所以被它吸引,是因为“存在”二字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哲学意味和深刻的个人体验。在如今这个物质至上、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常常忽略了对“我是谁”、“我为何而来”这些最根本问题的追问。我总觉得,一个人真正的力量和安宁,来自于对自身存在的深刻理解和全然接纳。而“整合”这个词,则暗示了一种将我们内在的各个部分,无论是光明还是阴影,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欢笑还是泪水,都能够和谐地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更完整、更和谐的自我。我经常感到,我的内心就像一个嘈杂的集市,各种思绪、情绪、欲望此起彼伏,让我感到疲惫不堪,甚至难以做出清晰的判断。我渴望有一种方法,能够帮助我梳理这些混乱,找到内心的宁静,并最终实现一种由内而外的力量。这本书的“实践核心指南”这个副标题,让我充满了希望,我相信它能够提供一套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指引我如何去实践,去探索,去体验。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如何才能真正地“存在”,以及如何去“整合”那些看似冲突的内在面向,最终达到一种更深刻的自我认知和心理成长。
评分说实话,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这本书时,我并没有立刻被它吸引。我的第一反应是,心理治疗的领域已经有很多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了,这本“存在整合心理治疗”又有什么新颖之处呢?我通常更倾向于那些有明确的科学依据、或者已经被广泛验证过的心理学流派。然而,当我仔细阅读了封面上的文字,特别是“存在”和“整合”这两个词,我内心深处却泛起了一丝好奇。在我的认知里,“存在”不仅仅是指客观的生理存在,更是一种主观的、深刻的生命体验。它关乎我们是谁,我们为何而存在,以及我们如何与这个世界互动。而“整合”则似乎意味着一种将我们内在的各个层面——思想、情感、身体、精神——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和谐整体的过程。我一直觉得,现代社会常常让我们变得碎片化,我们在不同的角色之间切换,扮演着不同的面具,却渐渐失去了与自己最真实、最深层部分的连接。这种碎片化,导致了焦虑、迷茫,甚至是对生命意义的质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一种能够帮助我重新找回内在完整性的方法。我对“实践核心指南”这个副标题充满期待,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套真正能够指导我进行自我探索和疗愈的工具,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我想了解,作者是如何理解“存在”的,以及“整合”的过程具体是怎样的,它如何帮助我们应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挑战,并最终实现一种更深刻的自我认知和成长。
评分我常常感觉,我们每个人就像是一个由许多不同拼图组成的画作,有些拼图是明亮的,有些是阴暗的;有些是清晰的,有些是模糊的;有些我们喜欢,有些我们排斥。然而,真正完整的画面,却需要所有这些拼图的和谐组合。这本书的书名,“存在整合心理治疗”,恰好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这种“完整”的渴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某种单一的视角,或者被某种强烈的情绪所裹挟,从而忽略了内心其他的声音。比如,当我感到愤怒时,我可能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在与我为敌;当我感到悲伤时,我可能会觉得一切都失去了色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打破这种“单一视角”的桎梏,学会去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无论是那些令人愉悦的,还是那些令人不适的,并尝试去理解它们,接纳它们,最终将它们整合进我对自己整体的认知中。我对“实践核心指南”这个副标题寄予厚望,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指导,让我能够一步步地学习如何去识别、理解和整合我的内在世界。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如何与自己的过往和解,如何与自己的未来建立联系。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存在”的,以及“整合”的过程,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它将如何帮助我实现一个更和谐、更完整、更有力量的自己。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份沉静而富有洞察力的封面设计。书名中的“存在”二字,让我立刻联想到生命最根本的议题——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存在?我总觉得,许多心理困扰的根源,都源于我们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迷失或怀疑。而“整合”一词,则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我内心深处对和谐与完整的渴望。我常常感到,自己的内在世界就像是被打散的拼图,情绪、想法、过往的经历,它们之间缺乏联系,甚至相互冲突,让我感到疲惫和不安。我渴望找到一种方法,能够将这些分散的部分重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对“实践核心指南”这个副标题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指导,帮助我一步步地去探索、去理解、去整合我复杂的内心世界。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更深入地认识“我”的本质,如何去拥抱那些我曾经抗拒或忽略的内在面向,并最终找到一条通往内心平静与力量的道路。我对作者是如何将“存在”的哲学思辨与“整合”的心理实践巧妙地结合起来,抱有极大的好奇。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如同一声来自内心深处的呼唤。我之所以被它吸引,是因为“存在”二字触动了我对生命本质的追寻。“我”究竟是谁?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根基?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心理疗愈,始于对自身存在的深刻理解和全然接纳。而“整合”一词,则描绘了一种将分散的、甚至是被压抑的内在部分,重新连接、融汇,从而达到一种圆满状态的图景。我常常感到,自己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割裂,一部分的我渴望前进,另一部分的我在原地徘徊;一部分的我追求光明,另一部分的我在黑暗中挣扎。这种内在的分裂,让我感到疲惫和无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帮助我认识到这些内在的碎片,并学会如何将它们有效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坚固、更完整、更具生命力的自我。我对“实践核心指南”这个副标题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够提供具体的步骤和练习,让我在实践中体验到“整合”的力量,从而真正地实现心理的成长和转化。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理解“存在”的核心,以及“整合”的过程又是如何进行的,它将如何帮助我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并找到内心的安宁与力量。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被这本书的标题所吸引的。那时候,我正经历一段比较迷茫的时期,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也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空虚感。我读过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书籍,但大多数都偏向于理论,或者只关注某个特定的心理问题。而这本书的“存在整合”听起来,似乎是一种更宏观、更根本的解决之道。我一直觉得,很多心理问题,追根究底,都与我们对“存在”本身的理解和感受有关。我们是否真正地接纳自己,是否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是否能够与这个世界建立深层的连接,这些都是影响我们心理健康的关键。而“整合”这个词,则让我联想到一种将内心所有声音都纳入考量,并寻求平衡的过程。我常常觉得自己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渴望成功,一方面又害怕失败;一方面想要自由,一方面又依赖安全感。这种内在的拉扯让我感到疲惫不堪。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方法,帮助我理解这些矛盾的根源,并且找到一种将它们整合起来的方式,而不是让它们继续消耗我。我对“实践核心指南”这个副标题也寄予厚望,我希望它不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能够提供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方法,让我能够真正地在生活中去实践,去体验。我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定义“存在”的核心要素的,又是如何设计出能够引导人们进行“整合”的实践路径的。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探索内心世界、实现心理成长的有力工具。
评分在书架上,这本书的书名犹如一道静谧的溪流,在我心中激起涟漪。“存在”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张力,它关乎生命最深层的意义,关乎我们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立足。我一直深信,许多现代人的焦虑和不安,都源于与自身“存在”的疏离。而“整合”二字,则像是为我指明了一条通往内在和谐的道路。我常常觉得,自己的内心像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舞台,各种想法、情绪、渴望在其中上演着激烈的戏剧,让我感到精疲力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理解这些内在的冲突,并且学会如何将它们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力量,而不是继续消耗我。我对“实践核心指南”这个副标题寄予厚望,我渴望获得一套切实可行的工具和方法,能够引导我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从而真正地实现内心的整合与成长。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存在”的,它又包含哪些核心要素?而“整合”的过程,具体是如何展开的?它又如何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与自己和解,并最终实现一种更深刻的自我接纳与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