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综合19):雪潭居医约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综合19):雪潭居医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陈澈 著,蔡群,刘更生,于鹰 注
图书标签:
  • 中医
  • 古医籍
  • 雪潭居医约
  • 医史
  • 中医药学
  • 清代医学
  • 方剂学
  • 诊断学
  • 温病学
  • 医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301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319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0
字数:299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综合19):雪潭居医约》,陈澈编撰。书凡八卷;卷一格致要论,汇编《素问》《类经》等医论;卷二脉色解微,阐释《素问》《灵枢》有关脉色理论,卷三疾病阐疏,疏解《素问》《灵柩》有关病机、邪气、阴阳、经脉等内容,卷四六淫分类,分别论述六淫,并论脉、列病、载方;卷五内伤条辨,阐述内伤诸病医论及方药;卷六杂症汇考,论述各种杂病并列方用药;卷七女科正录,列述妇科经、带、胎、产及杂症辨治方法;卷八药症忌宜,介绍风、寒、暑、湿、燥、火、阴阳、表里、虚实、五脏虚实及杂症用药忌宜。该书虽是对前代医论医方的“约说”,但实为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的一部综合性医书。本次整理以明祟祯十五年(1642)徐世荫校正本为底本。

目录

一卷 格致要论
阴阳应象统论
治病必求于本
分辨治法指归
药性差别论
治毋违时,药宜通变
五运六气之谬
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寒因热用,热因寒用,用热远热,用寒远寒
病由七情生者,只应养性怡神,发舒志气,不宜全仗药石攻治
治外客邪,利于急功,害于过时
补中有泻,泻中有补,当升不宜降,当降不宜升
论天地风气渐薄,人亦因之渐弱,用药消息亦必因之而变,不可执泥古法,轻用峻利
论少年人阳痿因于失志,不宜补阳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必因之,以为损益,误则杀人
疟痢宜从六淫论
论五脏苦欲补泻
元阴元阳论
论肾泄多在黎明所由
论似中风与真中风治法迥别,误则杀人
似中风问答
论治阴阳诸虚病皆当以保护胃气为急
论上盛下虚本于肾水真阴不足
阳滞于阴、阴滞于阳论
三焦为孤腑论
左右寸口俱有阴阳表里论
人迎脉在喉旁辨
病有真假,治有逆从
疾病既成,荣卫既乱,得药则生,舍药必危论
暴厥类中风论
伤寒传足不传手论
标本逆从,治有先后
寒热类疟论
脉纲领中复有大纲领论
嗜酒致害论
十二脏脉候部位论
妄信鬼神论
病人之情难逆论
惑于旁人乱于择医论
医有通弊,贵自立品论

二卷 脉色解微
诊法常以平旦
分部位
呼吸至数
五脏之气,脉有常数
三部九候
七诊
诊有十度,诊有阴阳
诊有大方
脉合四时,阴阳规矩
四时脏脉,病有太过不及
脉分四时,无胃日死
逆从四时,无胃亦死
五脏平病死脉,胃气为本
三阳脉体
六经独至,病脉分治
寸口尺脉诊诸病
三诊六变与尺相应
诊尺论疾
脏脉六变,病刺不同
搏坚软散,为病不同
诸脉证诊法
关格
孕脉
诸经脉证死期
决死生
脉有阴阳真脏
骨枯肉陷,真脏脉现者死
阴阳虚搏,病候死期
精明五色
五官五阅
色脏部位,脉病易难
脉色诸诊
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

三卷 疾病阐疏
四卷 六淫分类
五卷 内伤条辨
六卷 杂症汇考
七卷 女科正录
八卷 药症忌宜

精彩书摘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综合19):雪潭居医约》:
  阴阳应象统论
  黄帝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于,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痃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故日: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使也。故日: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

前言/序言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综合19):雪潭居医约》是一部承载着古代医学智慧的珍贵文献,它如同历经岁月沉淀的古玉,散发着温润而深邃的光芒。该书的整理与出版,不仅是对中华传统医学宝库的进一步挖掘与传承,更是为当代医学研究者、临床医生以及对中国医学史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本丛书的宗旨在于搜集、整理、校勘、注释历代重要的、具有学术价值的医学典籍,以期恢复其原貌,彰显其精髓,并使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而《雪潭居医约》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之丰富,论述之精辟,在历代医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雪潭居医约》并非仅仅是一本孤立的医书,它更像是古代医者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对医学实践、理论认识以及临床经验进行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与总结。书中详尽地阐述了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诸多方面,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医学领域。其论述风格严谨而又不失活泼,既有对经典理论的深刻理解与发挥,也有对临床实践的细致观察与总结,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医学发展脉络的重要窗口。通过研读《雪潭居医约》,我们可以窥见古人是如何认识人体、理解疾病、以及运用自然界的资源来维护生命健康的。这不仅是对医学史的追溯,更是对人类智慧的致敬。 其次,《雪潭居医约》所蕴含的医学思想与方法,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虽然现代医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古代医学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等方面所展现出的独到之处,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汲取。例如,书中对情志致病、饮食起居的重视,以及对药物配伍的精妙运用,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再者,该书的整理工作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古医籍由于年代久远,往往存在版本差异、字迹模糊、校勘不精等问题。《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的编纂者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通过细致的校对、严谨的注释,力求还原医籍的真实面貌,为后人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文本。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传承古籍、发扬国粹的基石。 《雪潭居医约》所涉及的医学知识,并非枯燥的理论陈述,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与生命关怀。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生命的热爱,对病人的关切,以及对医德的坚守。这种医者的仁心仁术,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对于从事医学研究的学者而言,《雪潭居医约》无疑是一座宝库,可以从中发掘出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和理论思路。对于临床医生而言,书中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药,能够为当前的疾病诊疗提供新的视角和有效的补充。对于广大中医爱好者而言,这是一本能够帮助他们深入了解中医经典,体会中医魅力的入门与进阶读物。 总而言之,《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综合19):雪潭居医约》的出版,是中华传统医学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是对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对古人智慧的致敬与发扬。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对这部医学经典的研究与应用,能够为当代医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综合19):雪潭居医约》,简直爱不释手。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医学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古籍医学知识晦涩难懂,难以入门。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不仅保留了原文的风貌,还在旁边附有详细的白话翻译和生动的图解。我常常是先看图解,再对照原文,这样一来,很多复杂的理论就变得直观易懂了。而且,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古代医家的医案,这些真实的案例不仅让我了解了当时的诊疗水平,更让我感受到了医者仁心。看到那些医生如何用看似简单的方药,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真是让人心生敬佩。这本书让我觉得,古代医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充满智慧和温度的。编者们的良苦用心,使得这些宝贵的医学遗产能够以如此亲切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真是功德无量。

评分

不得不说,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综合19):雪潭居医约》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沉浸式阅读体验。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需要反复查阅、辨识生僻字的文章,但实际阅读下来,却发现它非常流畅。编者们在原文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注释和考证工作,很多我平时容易忽略的细节,在这本书里都得到了细致的解释。例如,书中对一些古代的医学名词,比如“三焦”、“湿热”等,都给出了清晰的定义和引申含义,这对于理解原文的精髓至关重要。此外,我还发现书中穿插了一些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这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不再局限于医学本身,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这让我对古代医学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总而言之,这是一套极具学术价值又兼具可读性的古籍整理本,非常适合对中国古代医学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

老实说,起初我对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综合19):雪潭居医约》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以为只是一本普通的古籍整理本,会显得枯燥乏味。但事实证明,我的想法过于片面了。它在装帧设计上就颇具匠心,纸张的质感、排版的疏密程度,都恰到好处,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更重要的是,内容的处理上,编者们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他们并没有简单地堆砌原文,而是花了很多心思去梳理其脉络,添加必要的说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古代的方剂,不仅给出了详细的配伍和用法,还对一些关键药材的性味归经进行了补充说明,甚至追溯了其在其他古籍中的出处。这种严谨细致的学术态度,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对于我这样业余的医学爱好者来说,这样的整理方式能够极大地降低阅读门槛,让我能够更轻松地接触到中国古代的医学瑰宝。

评分

我最近刚翻完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综合19):雪潭居医约》,虽然书名听起来挺学术的,但实际阅读过程却充满了惊喜。我个人对中国古代医学一直抱有浓厚兴趣,尤其是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总觉得里面蕴含着许多现代医学所忽略的智慧。这套书的整理工作做得相当扎实,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录入,更重要的是对于古籍原文的细致考证和注释。我尤其喜欢它在旁注中对一些疑难字词、典故的解释,这让我能够更顺畅地理解原文的含义,不至于因为生僻的词汇而卡壳。而且,它还收录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医籍进行了解读,这大大拓展了我的视野。比如,有一篇文章就详细分析了该医籍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形成原因,以及它对后世医学流派的影响。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让这本古籍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仿佛拥有了生命,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医学体系的入门读物,这套丛书无疑满足了我的需求,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让我深入了解古代医学智慧的载体,而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综合19):雪潭居医约》无疑给了我巨大的惊喜。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医书,更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方法。书中那些古朴的文字,承载着先辈们数千年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总结,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古人的对话。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一些病症的描述,语言简洁而精准,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病情的关键特征,这种“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在现代医学中已不多见。更不用说书中那些精妙的方剂,它们不仅体现了对药性的深刻理解,更融入了对人体生理的细致观察。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一位位医者在灯火阑 the下,为病患苦思冥想的身影。这套书的整理者们功不可没,他们的辛勤付出,让这些珍贵的医学遗产得以重见天日,并以如此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世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