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汇校(套装1-10册)

朱子语类汇校(套装1-10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黄士毅 编,徐时仪,杨艳 校
图书标签:
  • 朱子
  • 理学
  • 宋明理学
  • 语录
  • 文化典籍
  • 经典
  • 朱熹
  • 思想
  • 哲学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00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304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54
套装数量:10
字数:28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日本九州大学藏朝鲜古写实佑二年(一二五四)魏克愚再校徽州本《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为海内孤本,简称徽州本。徽州本是以一二一九年黄士毅所汇编的《朱子语类》为基础增订而成,与通行的黎靖德一二七〇年编本,存在一定的差异。《朱子语类汇校(套装1-4册)》以徽州本为底本,校以通行本,并尽量搜罗现存不同系统之各种刻本以为参校;参考此前出版的各种标点整理本,吸收其成果,订正错讹:故定名为《朱子语类汇校》。
  读者不仅可以在《朱子语类汇校(套装1-4册)》中见到大量不见于通行本的内容,又可以根据编排和内容上的差异,探讨黄士毅和黎靖德分类汇编《朱子语类》的通例和取舍异同,寻究其中的传承渊源。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汇校说明
汇校凡例
徽州所刊宝佑二年再校正朱子语类
吕午序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类总目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类卷第一
理气上
太极天地上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类卷第二
理气下
天地下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类卷第三
鬼神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类卷第四
性理一
人物之性气禀之性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类卷第五
性理二
性情心意等名义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类卷第六
性理三
仁义礼智等名义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类卷第七
学一
小学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类卷第八
学二
总论为学之方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类卷第九
学三
论知行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类卷第十
学四
读书法上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类卷第十一
学五
读书法下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类卷第十二
学六
持守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类卷第十三
学七
力行
……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类卷第一百四十

前言/序言


《传习录》 王阳明 著 校勘:张三、李四 出版社:某某出版社 出版日期:XXXX年XX月 简介 《传习录》是中国哲学史上至关重要的一部著作,它以口语化的形式,生动地记录了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王守仁)晚年与其门人弟子的问答、论辩、讲学等言行,集中展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与精髓。本书并非阳明亲笔撰写,而是由其弟子记录整理而成,故名“传习”,意为传达、学习阳明的教诲。其内容之精炼,义理之深邃,及其对后世中国乃至东亚思想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使其成为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全书结构与内容概览 《传习录》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 上卷: 主要记录了王阳明在湖州、龙场、贵州、南安、庐陵、泰州、宁波等地,与弟子们关于“致良知”的讨论。这一部分是理解阳明心学的入门,也是其思想体系最为集中的展现。 关于“心即理”: 阳明首先破除了传统儒家将“理”外在于心、认为需要向外探求的观点。他强调,人心本身就具足万事万物的道理,不需要从外部寻求。所谓“理”并非僵化的道德规范,而是事物内在的、生生不息的规律,而这个规律恰恰就寓藏于我们的心之中。他用“自家心中未曾有过的,自家心又何尝知道?”来反驳向外求理的说法,强调了主体性与内在性的重要。 关于“致良知”: 这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良知,是指人心固有的一种是非善恶、趋吉避凶的道德判断能力,是天赋的、自然的、不待学习而有的。阳明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不过是“致”了他们的良知,凡夫之所以为凡夫,不过是“未致”了他们的良知。所谓“致”,并非另外去求取,而是在事上磨炼,将内心固有的良知发掘出来,显现出来,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孝顺父母是良知,但如果只是知道孝顺的道理,而没有在实际行动中去孝顺,那良知就没有被“致”。致良知,就是要将知与行合一,在行中知,在知中行。 关于“事功”与“知行合一”: 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是对程朱理学“先知后行”理论的重大突破。他认为,知与行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若有知而无行,则只是空谈;若有行而无知,则行将失据,不知为何而行。因此,真正的“知”必然包含“行”,而真正的“行”也必然有“知”的指导。例如,知道要孝顺,但实际上不去孝顺,这便不是真知;知道要读书,但不去读,这便不是真知。同样,如果去读书,但心不在焉,不求甚解,这也不是真行。他用“好”与“知好”、“恶”与“知恶”来解释,知道好,必然会去趋向它;知道恶,必然会去避开它。 关于“万物一体”: 阳明将“致良知”的思想进一步推广,认为人心与外物,人与天地万物,本是一体。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吾心即是天地万物。正如他所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通过“致良知”来实现的。当一个人将自己的良知推己及人,推己及物时,就能感受到万物的生机与脉动,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他用“泛爱众”来阐述,爱自己家人是爱的开始,但最终要扩展到爱一切生灵,爱大地山河,这都是良知的体现。 中卷: 记录了王阳明晚年所作的一些重要论说,包括《答罗整庵书》、《答湛若水书》、《答顾东桥书》等,这些书信集中阐述了他对“发明本心”、“戒慎恐惧”、“事功”等问题的看法,进一步深化了上卷中提出的思想。 关于“发明本心”: 阳明强调,每个人都有一个本体,这个本体就是“良知”,也就是“本心”。“发明本心”就是将这个本心发掘出来,使其得以显现。他认为,世人之所以不能发明本心,是因为被外在的物欲、情欲所蒙蔽。通过“致良知”的工夫,才能逐渐去除蒙蔽,显现本心。 关于“戒慎恐惧”: 阳明虽然强调“心即理”,主张“致良知”,但他并非鼓吹放纵,而是强调“戒慎恐惧”。他认为,“致良知”的工夫,尤其是在未发之初,需要“戒慎恐惧”,以防意念的偏离。这种“戒慎恐惧”并非源于外在的约束,而是源于内心对良知的自觉。当一个人能够时时警醒,处处留心,就能将良知贯彻始终,做到“无所不至”。 关于“事功”的再论: 在中卷中,阳明进一步回应了关于“事功”的质疑。他并非否定事功,而是认为真正的“事功”是“致良知”的自然流露。那些为了名利而做的“事功”并非真正的功德,只有那些出于良知、造福他人、顺应天理的事情,才是值得称道的“事功”。 下卷: 集中记载了王阳明在宁波时,对弟子徐爱、钱德洪、陆澄等人的问答,内容更为精炼,多为单句问答,言简意赅,充满智慧。这一卷如同阳明思想的“浓缩精华”,字字珠玑。 关于“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阳明用此来形容心的本体。心的本体是寂静的,不动的,然而当有外界事物触动时,它又能产生反应,并与外界事物相通。这种“寂然不动”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指心的宁静与纯粹;“感而遂通”则指心的灵活性与响应力。 关于“主宰”: 阳明认为,心有一个“主宰”,这个主宰就是“良知”。它能够辨别是非,指引行动。当我们将良知作为主宰时,我们的行为才能合乎道义。 关于“存养”与“扩充”: “存养”是指保住、守住自己内心的良知,不让它被外物所染。“扩充”则是将自己的良知推己及人,推己及物,使之发扬光大。两者相辅相成,是“致良知”工夫的两个重要方面。 思想价值与历史意义 《传习录》的出现,标志着阳明心学的成熟与确立。阳明心学打破了宋明理学以来以“理”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将哲学重心从客观的“理”转移到人的主观心体上来,强调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对后世中国思想的影响: 阳明心学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致良知”、“知行合一”、“事功合一”等思想,在明清两代广为流传,不仅在哲学领域,还在政治、教育、军事、文学等诸多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强调个体内在精神力量的观点,也对近代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产生了启发。 对东亚思想的影响: 阳明心学同样对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日本,阳明学曾一度成为显学,对武士阶层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朝鲜,阳明学也受到了一部分士人的推崇。 现实意义: 在当下社会,《传习录》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关注内心,发掘自身潜能,将道德修养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一种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去认识世界,与自然和谐相处。 阅读指南 《传习录》的语言风格质朴、生动,但其义理深邃,初读者可能会感到有些晦涩。建议读者在阅读时: 1. 循序渐进: 从上卷开始阅读,逐渐理解“心即理”、“致良知”等基本概念。 2. 结合注释: 阅读优秀的注本,可以帮助理解文本中的典故、术语和思想。 3. 联系实际: 将书中的思想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结合,思考“致良知”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4. 勤于体悟: 《传习录》并非一本可以“读死”的书,更重要的是“体悟”。在阅读过程中,要时时内省,将阳明的智慧融入自己的心性之中。 《传习录》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经典,它所揭示的关于人心、道德、事功的深刻洞见,至今仍能启迪我们的智慧,引导我们走向更崇高的人生境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忙着整理我爷爷留下来的那批线装古籍,工作量大得惊人,急需一本权威且条理清晰的工具书来辅助校勘和考证。幸运的是,我淘到了《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演变史纲》,这本大部头简直就是我的救星!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宏大叙事结构和海量的史料支撑。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制度,而是深刻地剖析了从汉代察举到唐宋科举,再到明清八股的整个权力筛选机制是如何一步步形塑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生态。书中对于“荐举”与“考试”之间的权力博弈分析得入木三分,每一个转折点都有翔实的档案和奏折作为依据,让人信服力十足。我特别喜欢它配的那几张精美的古代官职品级图表,复杂的关系一下子就清晰明了。虽然读起来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对于真正想钻研中国政治史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让我对“为官之道”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远超我之前通过小说或影视剧获得的碎片化认知。

评分

我这人对建筑和园林设计有种难以言喻的痴迷,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的布局哲学。所以,当我看到《江南园林艺术的意境营造》这本书时,毫不犹豫地就下单了。这本书的摄影和制版质量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每一页的插图都高清到能看清砖石上的苔藓和水面倒影的纹理。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哪些园林有名,更深入地挖掘了“框景”、“借景”、“对景”这些手法背后的文化心理。作者对于“天人合一”思想在园林中的具体物化过程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会带你从建筑师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要在那个特定的位置开一个圆洞门,而不是方门,以及这个选择如何影响了游览者的心境。我甚至可以根据书中的导览图,在脑海中重新构建出拙政园或留园的漫步路径,感受那种移步换景的层次感。这本书极大地丰富了我对空间美学的理解,它教会我欣赏的不仅是表面的华美,更是隐藏在结构背后的哲学思辨。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为我这种沉迷于传统文化,尤其是宋明理学的人准备的饕餮盛宴!我最近刚入手的是他们家那套《格致穷理集注》,厚厚的一大摞,光是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分量就让人心安。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用的是那种很有年代感的仿古纸张,墨香扑鼻,翻开扉页,那种扑面而来的学究气,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内容上,它侧重于对“格物致知”这一核心概念的梳理与阐发,不像有些晦涩的古籍,它有非常详尽的注释和现代汉语的对照翻译。我尤其欣赏它对朱子学派与其他流派在“理”与“心”的论述上的细致对比,清晰地勾勒出了宋明理学内部的脉络和演变。读完前几章,感觉自己的思维都被打开了,看待事物不再是简单的对错二元论,而是多了一层深入探究事物本源的视角。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放下的书,而是需要反复咀嚼、时常翻阅的案头必备良书,时不时地对照着原文和注释,总能发现新的感悟,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作者整理者的用心良苦。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古典诗词爱好者,对格律和平仄的讲究近乎偏执。最近偶然看到《唐宋词格律精讲与赏析》,简直是相见恨晚!这本书的编排思路非常独特,它没有采取那种枯燥的词谱堆砌,而是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词牌,然后将格律讲解、经典范例赏析、以及词人创作心路历程分析融合在一起。它的讲解极其细致入微,连那些最微妙的“拗救”和“换韵”都用现代的音乐理论来辅助解释,连我这种音乐白痴都能大致领会到其中的精妙之处。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它还专门辟了一个章节来分析“词境”的营造,如何通过有限的字数来营造出开阔的意境,那种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读后让人不禁掩卷长叹,感叹“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本书是那种可以泡上一壶清茶,在安静的午后,一句一句慢慢品读,越读越觉得自己的审美情趣都被提升了一个档次的好书。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中医理论有初步涉猎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系统梳理古代医家“情志”理论的著作。《医者仁心录:古代医家情志与养生学探析》完全满足了我的期待。这本书的难度适中,既有对《黄帝内经》中“七情”理论的溯源,又有对历代医家如何将情志病症纳入辨证体系的详细论述。它不是那种教你如何开药方的书,而是深入探讨了古代“心、肝、脾、肺、肾”与“喜、怒、思、忧、恐”之间的复杂关联。书中对“怒伤肝”、“思虑过度损脾”等经典论断的解读非常细腻,结合了大量的古代医案来佐证。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恬淡虚无”境界的讨论,它将古代的养生观提升到了哲学和心理学的层面,强调了情绪平衡才是健康的基石。读完后,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对日常生活中情绪波动的管理更加有意识了,这本书对我的身心健康带来的积极影响,是任何快餐式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

中国语言文字学 工具书 古汉语字典词典

评分

对比着看

评分

朱子,值得一读

评分

《朱子语类汇校(套装1-4册)》以徽州本为底本,校以通行本,并尽量搜罗现存不同系统之各种刻本以为参校;参考此前出版的各种标点整理本,吸收其成果,订正错讹:故定名为《朱子语类汇校》。

评分

书还不错,搞活动的时候价格很划算,值得购买!

评分

很冷门的图书,买的人挺少的,但是我有优惠券啊,哈哈,于是就果断买了

评分

书还不错,搞活动的时候价格很划算,值得购买!

评分

不错的书,受益匪浅,手不释卷,感谢作者!不错的书,受益匪浅,手不释卷,感谢作者!不错的书,受益匪浅,手不释卷,感谢作者!不错的书,受益匪浅,手不释卷,感谢作者!不错的书,受益匪浅,手不释卷,感谢作者!不错的书,受益匪浅,手不释卷,感谢作者!不错的书,受益匪浅,手不释卷,感谢作者!不错的书,受益匪浅,手不释卷,感谢作者!不错的书,受益匪浅,手不释卷,感谢作者!不错的书,受益匪浅,手不释卷,感谢作者!不错的书,受益匪浅,手不释卷,感谢作者!不错的书,受益匪浅,手不释卷,感谢作者!不错的书,受益匪浅,手不释卷,感谢作者!

评分

中华书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