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六壬时空
定价:68.00元
作者:刘科乐 著
出版社:华龄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16907733
字数:
页码:38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暂无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内容提要
《六壬时空》不仅系统阐述了六壬课式与断要的内在逻辑结构,从传统天文历法学和易学角度,对六壬的源流及起式的原理予以说明,从而揭示了六壬时空大卦的一般性原理,视角独特。作为刘氏断应法的导论,作者重注了壬学的两大主体——毕法与课经,使得学术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
基本信息
书名: 全息太乙
定价: 68元
出版社名称: 华龄出版社
作者: 李德润著
开本: 16
ISBN编号: 9787516908280
页数:369
内容简介:
太乙者,太极也。二目者,两仪也。大小四将者,四象也。合其数而为七者,七政也。日月五星,垂象于天,知乾坤否泰,明岁时灾祥。黄帝则以成书,传于后世。大则国家之气运,小则纤毫之端微,精搜妙验,其如神哉。
太乙取其数以行九宫。九宫者,一为天蓬,以制冀州之野。二为天芮,以制荆州之野。三为天冲,其应在青。四为天辅,其应在徐。五为天禽,其应在豫。六为天心,七为天柱,八为天任,九为天英,其应在雍,在梁,在扬,在兖。太乙之术,不传已久,故鲜有神而明之者。李德润先生之书,贯彻阴阳变化于五行生克之理,大则国家之气运,小则纤毫之端微,精搜妙验,其如神哉!得其大者,开国承家,消灾为祥;得其小者,导愚解惑,趋吉避凶。今先生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功莫大焉。
基本信息
书名: 时空太乙
定价: 68元出
版社名称: 华龄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11
作者: 李德润
ISBN编号: 9787516910443
页数:408页
还有一篇对宋代理学大家的语录汇编的评论,其风格之迥异,令我惊叹。这篇评价完全摒弃了传统的学术腔调,采取了一种近乎“对话体”的叙述方式。评论者仿佛是与那位宋代理学家隔着时空进行辩论,对其中某些看似矛盾或僵硬的教条提出质疑,并尝试用现代的伦理学框架去重新审视其合理性。例如,在讨论“存天理,灭人欲”时,评论者并没有简单地进行批判,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天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内涵,指出其积极意义所在,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其在后世被僵化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既肯定历史贡献又不回避局限性的批判精神,使得整篇评论充满了活力和思辨的火花,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更像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哲学思辨沙龙。它成功地让一位古老的思想家,重新站到了当代读者的面前。
评分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关于古代术数典籍的评论集,其中一篇对《周易参义》的评价真是让人拍案叫绝。作者着重分析了书中对卦象爻辞的独特解读角度,认为它并非简单地重复前人观点,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融入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辨。比如,它对“谦”卦的阐释,不再局限于世俗的退让,而是将其提升到了一种宇宙运行的内在规律层面,强调“虚空”与“充盈”的辩证统一。那种文字的张力,仿佛能穿透历史的迷雾,让你真切感受到古人对天地万物运行轨迹的敏锐洞察力。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位评论者行文流畅,逻辑缜密,没有丝毫晦涩难懂之处,真正做到了将高深的学术思想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读来如沐春风,茅塞顿开,对于理解易学思想的演变脉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坚实的理论支撑。这本评述本身,更像是一部独立于原著之外的精品赏析之作。
评分另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的解读。我向来对志怪笔记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多是猎奇之作,缺乏严肃性。然而,一篇关于《酉阳杂俎》中“异闻”部分的评论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这位评论者没有沉溺于那些光怪陆离的故事本身,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故事背后所反映的唐代中晚期社会心理的侧面。他们探讨了这些神怪传说如何成为当时文人墨客寄托对政治抱负、审美情趣乃至内心恐惧的一种隐晦表达方式。评论的笔触极其细腻,比如分析某一篇关于梦境的记载时,能将其中出现的特定意象与当时的谶纬之学联系起来,论证逻辑链条层层递进,令人信服。读完后,我仿佛透过斑驳的文字,看到了那个繁华又暗流涌动的盛唐气象,不再把这些笔记仅仅看作是稗官野史,而是将其视为了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心理的珍贵文本。这种深入文本肌理的解读,实在高明。
评分最近读到一篇关于早期佛教经典译本流变的研究报告,其研究方法的严谨性令人叹服。报告的核心在于比对不同时期翻译大师对同一个梵文核心概念的译法差异,并据此推断出不同学派在教义理解上的微妙分野。比如,对“般若”一词的翻译,从早期的直译到后来的意译,每一步转变背后所代表的文化适应和理解深化的过程,都被作者用详实的语料和清晰的图表进行了展示。这完全不是泛泛而谈的宏观叙事,而是扎根于字里行间的微观考证,其严谨程度堪比精密的科学实验报告。读完后,我才真正理解了文化传播的艰巨性,每一次翻译的背后,都凝聚着译者对两种文化深刻的理解和取舍。对于任何一个对古代翻译史或宗教学有兴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脚踏实地的学术成果。
评分最后,有一部关于清代园林建筑美学的随笔集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者的文笔极为典雅,带有明显的古典韵味,但其分析角度却非常现代和诗意。他不是像传统园林志那样罗列亭台楼阁的形制,而是专注于探讨“意境”的营造。他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认为中国园林的美,在于它模糊了“人造”与“自然”的界限,实现了一种“有心之造,无心之境”。他会花大量的篇幅去描绘某一块假山石的肌理在特定光线下给人的心理感受,或是某一处漏窗外那片被框定的竹影如何引导观者的视线和情绪。这种由外物深入到内心感知的论述方式,极富感染力,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造园者寄寓其中的那份淡泊与超然。这是一篇将美学批评提升到生命哲学层面的优秀作品,读之,心境也随之变得开阔平和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