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用数据和图表根本读不懂中国的金融。自古以来,无论是研究中国经济还是金融,都必须把非市场因素计算在内,甚至还要把所研究的对象与当时的权贵、军阀的私人关系计算在内。数据和图表总是枯燥的,而人物关系所带来的种种传奇显然更加引人入胜。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玩火者和珅、胡雪岩的故事几度重演?内忧外患的大时代,孔祥熙、宋子文主导货币战争,功罪谁与评说?筚路蓝缕、锱铢累积,几世辉煌,什么是上海滩金融豪门商道密码?贩夫走卒,饮食男女,江湖变迁中暗藏金融之手?
有人星夜赶考,有人辞官还乡,金融的故事周而复始,给你讲个笑话——“这次不一样”。听过很多道理,依然在金融的羁绊中雾里看花,因为你从不知故事的真相。
中国金融博物馆致力于普及现代金融观念,数年来详细梳理中国金融史,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精选15个具有代表性的金融故事。读懂了这些故事,你就读懂了中国金融。
许敬,字克念,中国基金博物馆研究员,凤凰周刊特约撰稿人,长期专注于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民国史的研究,是当前公共知识分子中影响较大的民间民国史专家。自担任中国基金博物馆研究员以来,并将研究成果通过“金融故事会”公益讲座向大众普及,本书即为其数年工作的结晶。
有故事的金融才是真实的金融,由金融的故事才是历史真相。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王巍
01 传说与真相:金融巨头的故事
周学熙:现代中国金融业的奠基人?
孔宋豪门手中的法币改革?
金融功臣孔祥熙?
“红顶商人”胡雪岩?
人弃我取的乔家商道?
史上“第一巨贪”和珅:传说与真相?
官场中的商人:穆藕初的另类实践
02 传承与商道:金融豪门的故事
洞庭东山的金融豪门:席氏家族?
隐形富豪:程氏家族?
苏州的金融世家:贝氏家族?
03 冒险与财富:上海滩的金融故事
老上海的商帮和银行?
上海滩的金融家们?
上海滩华人帮会百年沉浮录?
04 饮食男女:街面上的金融故事
中国“食神”:冼冠生?
舌尖上的金融:从苏州松鹤楼说起?
附录:中国近代金融史纲
01 传说与真相:金融巨头的故事
导言
旧时代的人非常看重自己的姓名,因为这是父母所赐,不可更改,按照当时的礼法,只有入赘作招女婿,姓名才可以(也必须要)全部换掉。但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比如民国时期的抗日名将薛岳,本名叫“薛仰岳”,但年轻做士兵的时候,长官将他姓名当中那个“仰”字漏写,于是他将错就错,从此以“薛岳”传世。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曾任清末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的周馥也是如此。周氏是安徽东至人,少年时代正逢洪杨之乱,家乡被太平军逼近,
在外出逃难之前,家里人怕他从此不再回故乡,因此将他名字改为“復”,期待他早日还乡的意思。后来他进了李鸿章的幕府做文书,李氏在写给他的文书中将他的名字笔误为“馥”,从此他就索性改名为“周馥”了。
这其中的原因没人研究过。我曾猜想,中国古代的权威顺位分别为“天地君亲师”,天地是虚悬一格,就现实层面而言,“君”要比“亲”更重要。清末王纲失坠,豪强纷起,居于上位的长官便是他们的小君主,其威权效力还是要高于父母的尊严。因此长官为自己改名(哪怕只是笔误),都是可以和必须接受的。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胡思乱想,但却引发了一些思索。事实上,从清末到民国初年,一层层官员的选拔,并非必须通过皇帝的遴选或者中央政府的考试,而是由权贵从自己属下的幕僚、偏将中推举上报,只需取得中央名义上的批准而已。在这个意义上说,长官的确比皇帝更重要。就这样,从曾国藩开始,一个个势力集团在某些代表性人物身边逐渐形成,从军事延伸到行政,从行政延伸到财政,最后或干预政治,或割据地方,无论其利其害,是福是祸,从洋务运动发轫,乃和民国相始终。
由于中国从来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因此无论是研究经济还是金融,都必须把政治因素计算在内。甚至也必须把我们所研究的财经专家、金融家与当时权贵、军阀的私人关系计算在内。不过这倒是有利于我们讲金融的故事,人物关系带出的种种传奇总要比枯燥的数据和图表来得更加引人入胜。
周学熙:现代中国金融业的奠基人
京师自来水公司这要从袁世凯升官讲起。袁氏是中国这一百年来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因为他复辟帝制而背叛共和,以致成了历史上一位反面人物。但在称帝这个荒唐举动之前,他一直是个精明强悍并踏实办事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对于清末新政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英雄。
甲午战败尤其是庚子事变以来,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廷统治者痛定思痛,决定对政治体制、军事体制和行政体制、司法体制进行大规模改革。但是海外革命党“驱除鞑虏”的呼声在国内激起的反响毕竟引起了满洲权贵的疑惧。更重要的是,作为各地督抚的汉族大臣虽然表面上仍听命于朝廷,行政权、财政权和军事权却越来越大,已经俨然藩镇,1900年义和团事变中的两江、两广、湖广、闽浙等总督的“东南互保”就是个显然的例证。此次行动的参与者就有袁世凯,当时他是山东巡抚。第二年李鸿章去世后,他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开始训练新式军队,这就是北洋军的发端。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判断慈禧对袁氏的真实想法,事实是,1907年袁世凯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进了中枢地位当然更高,但手上的实权却失去了。不过至少表面上,慈禧还是和袁世凯非常亲密,经常召他进颐和园商量国家大事。有一天,两人正在对答,一个小太监进来和站在墙角的李莲英悄悄地说了几句话。慈禧此人多疑,便好奇地问他们说什么,李莲英连忙上奏,说紫禁城中的绸布库房着火了,幸好已经扑灭,没造成重大损失。于是慈禧随口问了一句:“袁世凯,你有没有防火的办法?”
袁世凯本来就头脑机敏且勇于任事,当场他就提了个方案,就是在京师开办自来水公司,并派他最信任的理财专家周学熙主理此事。当时,北京人生活用水的获取状况很不理想。皇宫和达官贵人都从玉泉山取水,普通百姓要么打井,要么买井水。北京的地下水含碱量很高,喝井水的普通人家的容器中都结满了白垢,很不利于健康。因此即使从民生角度来看,开办自来水公司也是必需的举措。
之前农工商部早就在筹划此事,就是因为经费严重不足才一直拖延。袁世凯已经不再是地方大员,当然也拿不出钱来开办。周学熙毕竟有着丰富的财经和金融经验,他找到了一条解决之道,那就是发行股票。京师自来水公司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自来水公司,而这张股票也是北京第一张股票。
北京当然不是水源丰富的地方,因此这项工程共铺设管道一百八十五公里,用了四百二十处水龙头,并且在东直门修建了五十二米(相当于二十层楼)高的水塔。这要很多钱,经测算,总额需要白银三百万两之多,而这些钱,必须完全从发行股票中获得。这使得周学熙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当时一般普通百姓的投资概念是有了钱就买房置地,很少有人会花重金买一张前途莫测的纸片。于是,周学熙只能动用他在天津开设的官银号作担保。天津官银号是1902年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命周学熙创办的,实质上就是官办的天津银行,由这家银号担保,老百姓就放心了,股票的购买开始踊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京师自来水厂的股票还具有债券的性质,因为天津官银号担保每年八厘的利息,自来水厂赚了钱还要享受分红。但是官银号本身也没有吃亏,因为它成了这张股票的经销商。股票通过银号不仅在北京、天津两地发售,还推向了全国的各大商埠,最远的行销地是汉口。
即使通过发行股票筹到了开办费用,周学熙的麻烦才刚刚开始。正常工程的艰难且不去说它,管线虽然深埋在地下,但开掘地面的时候还是会引起当地村民的不满,尤其是路过坟墓的时候,老百姓会认为破了风水而和施工队大起纠纷。而且施工期间正逢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同时去世,国葬期间还不许施工。此后的麻烦就更大了。溥仪上台以后,袁世凯被摄政王开缺回籍,周学熙在朝中的后台倒了。经过不到两年的建设好不容易自来水厂终于产水、通水、出水,但接下来的事是老百姓又充满了不信任,不愿意买水。
皇宫里的满洲亲贵是不屑于用自来水的,老百姓也不用,因为他们认为水龙头里出水看着很古怪,不吉利。如果龙头里冒气、冒泡的话,老百姓就更排斥了。周学熙只能亲自上阵,写了很多科普文章宣传说服,就这样,自来水才在北京慢慢推广开来,逐渐成为民生之必备。
1947年,也就是自来水公司创办四十周年之际,当时的北平市政府应市民要求,表彰了创办人周学熙。周氏当时已经八十三岁了,听到消息非常感动和激动,还特意写了两首诗感谢这次表彰。事情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有人说,他是带着满意和安慰的心情离开人世的。
周学熙和袁世凯
周学熙是贵公子出身,他的父亲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周馥。李鸿章在和太平军作战的时候,周馥投身他的大营下做个文书,之前只是在大街上摆算命摊的。周馥有一个长处,就是书法非常好。有一天李鸿章翻阅文件,偶然发现其中的一份字迹特别工整清丽,一问之下,写字人叫周馥,于是李鸿章就常把此人带在身边,逐步培养,直到他成为直隶布政使。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接替了其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位子,而袁氏留下来的山东巡抚的位子由周馥接任。此时,他的儿子周学熙正在帮袁世凯开办山东高等学堂。
周家和袁家是世交。1868年,十岁的袁世凯跟随叔父袁保庆来到南京,认识了三岁的周学熙。在随后的两年内,袁保庆和周馥是两江总督府的同僚,袁世凯和周学熙也成了要好的玩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命令周馥负责前敌营务处,并命令袁世凯前去协助,这是两人共事的开始,后来还结了儿女亲家。1899年,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
在此期间,考取举人的周学熙却科场困顿,再无长进,遂心灰意懒,想在实业上重开一片天地,于是在1901年投奔袁世凯,开始了两人长达十五年的事业合作。
1912年初中华民国的成立,将袁、周两人的合作期一分为二。前一时期袁世凯作为清廷的重要官员,戮力于直隶乃至北洋地区(如今的京津两市,还有河北、山东、辽宁三省)的工业、财经、金融建设,周学熙襄助甚多。比如我们刚才说到的天津官银号、京师自来水公司和山东高等学堂、直隶工艺总局的设立,还有启新洋灰公司的创办,都是由袁世凯支持,周学熙操办的。
袁世凯擅长政治、军事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运筹,经济层面终非强项。但一切经营终究以工业、财政和金融为基础,所谓“实业救国”,民生不立,一切都是空谈。这方面就需要周学熙这个财经专家的鼎力相助了。两人名义上是上下级关系,实质上是合作伙伴甚至是朋友。1909年初袁世凯被逼下野,隐居于河南家乡。第二年三月份,周学熙的父亲周馥已经七十五岁高龄,还以亲家的身份长途跋涉去祭拜袁氏祖坟,周学熙也从北京赶去会合,父子两人一共在袁世凯家住了十天,相谈甚欢。如此殷殷情意对于下台失势的袁世凯而言无疑是心理上的雪中送炭,也证明了周、袁两家的友谊经得起时间和时局的考验。
辛亥革命胜利后,1913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于1913年10月被第一届国会选举为正式大总统,但压力非常之大。先不说国民党在政治上的挑战和地方势力在军事上的挑战,新生的中华民国首先要面对的是财政上的困窘。清廷原本没有公共预算的理念和举措,到了1911年,才根据当年的收支情况编制了第二年(即宣统四年)的国家财政预算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清廷的中央财政收入为一亿九千万元,其中92%来自全国各省的财政上缴。而事实上,整个1912年中央财政收入只有三千万元不到,且军费膨胀,入不敷出,就连一向忠诚有序的北洋军也开始闹饷哗变,在京师重地纵火抢劫。
此时,袁世凯想到了他长久信任的财政专家周学熙,在1912年7月任命周为财政总长,主要负责对外借款事宜。这场所谓的“善后大借款”曾经遭到过广泛的攻击,但以今日之眼光来看,我们也想不出,以袁世凯当时的处境,如不低头向列强借钱,还有什么其他办法能够迅速挽救财政危局?让老朋友从事这项工作,袁世凯是把周学熙架在火上烤。周氏遭到了舆论的广泛攻击,清誉受损。第二年四月份借款成功签字,他也黯然辞职了。
这项向列强借款在心理上起到了激励作用,在技术上起到了杠杆作用,是北京政府起死回生的关键。从此北洋的财政状况开始好转,到1915年,财政收入已经上升至一亿三千万元。
中国财税制度的奠基者
自1912年7月担任财政总长以来,周学熙一方面举行“善后大借款”的筹措工作,和列强银团唇焦舌敝地反复折冲,另一方面连续向国会提出了三个财政税收方面的一揽子改革方案,意图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财政问题,并使得财税制度开始现代化。周学熙认为,清朝的税收体制有三大弊病,那就是穷人纳税繁多;富人反而不纳税;地方截留严重。就此,周学熙设计了一个中央和地方两利的财政体系和纳税方案,但还未及施行便匆匆下野了。
1915年4月,周学熙被再次征召出任袁世凯政府的财政总长,才开始有时间、有精力推广他的一系列制度设计。他首先设立新的财政管理体系,明确清晰地划分了国税和地税的区别;同时将盐务直属于中央;然后整理田赋,公平丈量。他的这些举措开始了中国税收体制的新时代,被中华民国历届政府所沿用。
孔宋豪门手中的法币改革
1928年11月1日,中央银行正式于上海成立。在回忆起当年开幕典礼的时候,后人不无嘲讽地写道:宋老太太满面春风,一手扶着大女儿宋霭龄,一手搀着小女儿宋美龄,后面紧跟着儿媳张乐怡。刚参观过大女婿实业部长孔祥熙在上海南市举办的国货展览会,又前来参观小女婿蒋介石授印、大儿子出任总裁的中央银行开幕典礼礼品展览。
文中的“宋老太太”当然就是倪桂珍。她的丈夫是著名传教士宋耀如,国民党元老,也曾是孙中山的金主之一和财务主管。1928年的确是倪氏最为志得意满的年头。她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位还在上学,但大儿子宋子文已是财政部长兼央行总裁。她有三个女婿,大女婿孔祥熙任工商部长(后任实业部长);二女婿孙中山去世不久,开始被尊为“国父”;小女婿蒋介石则是国府主席,是握有军政实权的国家元首。
这场以蒋氏为核心,以孔宋为两翼的人事安排,标志着国民党豪门政治的正式诞生。此后近二十年间,中国的财政大权基本由孔宋二人掌控。如此以裙带关系固结的政经同盟,给予蒋氏政敌以源源不绝的攻击说辞。但客观考察这一段历史,我们能够发现,因为仅用两年,国民政府由东江一隅而猝然占领全国,缺人才、缺经费,是其面临的最大麻烦。所以,蒋介石如此任人唯亲,似乎也可以理解。
蒋介石与上海金融界
国民党向来以“革命党”自居,尤其重视军事和党务人才,对于财政吸纳,总是以募款为主,不太注重长久有效的经济管理。事实上,国民党也一直缺乏稳定的根据地,所以很难吸引金融人才前来效命。1924年孙中山“联俄联共”,好不容易在广州有了一方喘息之地,对于高级官员的选择,也只能简便为之,任命自己能够信任、而又愿意效忠的两位亲戚来主管财政,他们就是孙的妻舅宋子文和襟兄孔祥熙。
孔宋虽然后来声名赫赫,但当时基本没有财政金融经验。当时,从事财政工作,重点并非在于管理能力,而是能否与金融界要人保持紧密亲切的沟通上。这一点,孔宋二人相当欠缺。不过,当时孙建立的“广州革命政府”仅仅是政令不出珠三角的地方政权,尚无需盱衡全国的财经形势。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经济,呈现出非常奇特的割裂现象。一方面,由于欧战爆发和俄国革命,欧洲对于中国丝茶等农产品的需求直线下跌,两湖江浙的农业逐年萧条乃至凋敝;另一方面,同样由于欧战,列强在中国的工商投资和消费品输入也大幅度降低,由国人举办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银行业开始蓬勃兴起,上海成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金融中心,无论大阪还是香港,都远远无法与之比肩。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的两大国有银行 — 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经营重心也已转移至上海。由于商股不断注入,导致官股微乎其微,北洋政府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对这两家银行的控制。民营银行以所谓的“南三北四”为代表,立足上海,辐射江浙,连横京津,成为现代工业和房地产业的资金蓄水池,有着愈发显著的社会美誉度和经济信任度。
无论北洋政府还是地方实力派,对于上海金融界总不敢予取予求。上海的银行家们在政治上受到租界治外法权的保护,这是其一;更重要的是,上海滩的金融业呈自由竞争态势,万一民营银行受到当局压迫,其金融信用就会崩溃,那么无论储户还是业务就会流向外资银行。大局如此,这种杀鸡取卵的蠢事,任何正常的政治家都不会尝试。
上海的金融家的构成比较简单。上海开埠以来,尤其是太平军横扫江南的时候,苏州、宁波的富商流亡沪上,以旧式钱庄为业。其中有一批善于学习并目光远大的年轻人逐渐进入外资银行和洋行,从推销产品的“跑街”起步,最终成为买办,进而以家族名义投资金融业。他们是上海滩的老派人物,其代表为席正甫、虞洽卿。
甲午战争以清廷的惨败而告终,1895年后留东学子络绎于途,其中,有许多人的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熠熠生辉。他们在日本大部分加入同盟会,但回国后的经历各有不同。比如钱新之在辛亥革命后即疏远了国民党,转而为张謇效力,后为“北四行”在上海经理业务;也有的学子在日本就亲近康梁保皇党,比如张公权,因此梁启超任北洋财政总长
的时候,命他主管中国银行事务。这些人即是上海银行界的新派人物。要想取得上海金融界的支持,无非是和上述新老两派金融家建立互信,保持共信。1927年初,国民党北伐军饮马长江,必须和沪上各界接触以寻求其支持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因为无论宋子文还是孔祥熙,似乎都无法完成任务。
孔宋都是留美学生,与留日学生素无交集。孔氏回国后,一直在山西太谷服务于桑梓教育事业,和上海金融界极少往来。宋氏倒是在沪上任职五年,但职务不高。而且他回国的时候,其父宋耀如已经去世,家族的人脉余绪已经散去,没有对他事业有多少帮助。孔宋二人与上海滩银行家们既缺乏历史关系,又缺乏人际信任,国民党介入金融界的愿望,看来无法达成了。
正在这彷徨关头,倒是作为军事领袖的蒋介石解决了这一难题。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蒋氏曾在沪上从事证券交易,一面为孙中山筹集革命经费,一面也为自己的事业开拓新的路径。这场尝试以失败而告终,使得蒋氏对于自由市场体系及金融业人士终身都非常厌恶,这是后话。但这段不长的从业经历也使得他结识了虞洽卿等几位宁波老乡,并保持着亲密关系。1926年夏天,国民党军刚刚准备挥师北进,虞就派自己女婿去广州拜访总司令蒋介石,一探虚实之余,确认蒋氏对于江浙资产阶级的善意和诚意。其后,虞简直成了蒋在上海的代理人,竭力说服满心疑虑的外国领事和沪上金融家,要求他们同样信任和支持蒋介石。
北伐军抵达上海后,银行界愿意承销“江海关二五附税库券”,为蒋氏政权输血达七千万银元之巨,与虞洽卿的折冲调和大有关系。除了这些老派人物的支持,新派人物钱新之也因为与蒋氏的历史渊源,愿意投身国民党政府。钱与蒋介石年龄相仿,辛亥革命时曾一起任职于沪军都督府,关系良好。十五年后重逢,决意继续支持蒋的事业,遂加入南京政府任财政部次长,成为蒋氏与上海金融界沟通的最重要的桥梁。
但是,军国大事,既在税收和公债,也在财政整理,更在规划今后的金融发展方向。新上台的财政部长宋子文做这一切,有点力不从心。
……
当我第一眼看到“无序时代的资本冒险:金融是本故事书”这个书名时,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它像是一个神秘的邀请,预示着一段不寻常的阅读体验。我一直认为金融是一个非常专业且有些枯燥的领域,但“故事书”这个词,却为它披上了一层亲切而引人入胜的外衣。这本书完全没有辜负我的期待。作者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将金融世界的宏大叙事,拆解成了一个个充满人情味和戏剧性的故事。我不是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士,但通过作者的笔触,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曾经让我望而却步的金融概念。书中对于“无序时代”的描绘,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它不仅仅指代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更像是对当下这个信息爆炸、变化加速的时代的一种写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资本的冒险行为显得尤为突出,既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金融工具或者市场法则,而是将它们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例如,他会讲述某个金融创新是如何诞生的,它背后有哪些人物的推动,又遇到了怎样的阻力,最终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金融大事件的解读,作者会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事件背后的人物动机、决策过程以及蝴蝶效应,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思考,资本究竟是什么?它仅仅是一种逐利的工具,还是背后反映了人性的欲望、贪婪与智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资本的多面性,它既能创造财富,也能引发危机;既能推动进步,也能导致毁灭。
评分“无序时代的资本冒险:金融是本故事书”,光是这个书名就足够引起我的兴趣。“金融”和“故事书”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总觉得有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预示着这段阅读旅程会与众不同。我一直觉得金融领域的知识门槛很高,充满各种术语和复杂的理论,但“故事书”的定位,让我觉得这本书或许能够以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带我走进这个世界。事实证明,我的预感是正确的。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且引人入胜的笔触,将金融这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化作了一部部精彩绝伦的“故事”。他没有上来就给我灌输那些复杂的金融模型,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鲜活的金融事件,来展现资本运作的魅力与风险。书中对于“无序时代”的描述,让我深感共鸣。它不仅仅是金融市场的动荡,更是信息不对称、技术变革加速以及全球化进程中,所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资本的“冒险”行为,无论是积极的创新还是消极的投机,都显得尤为突出。我被书中那些关于资本如何穿越无序、寻找机会的故事所深深吸引。作者会通过讲述金融巨头的决策过程,普通投资者的狂热与失落,以及新兴金融工具的诞生与演变,来展现金融市场的复杂生态。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情不自禁地思考,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如何做出理性的判断?资本的逐利本性,在无序时代又会如何被放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金融市场的另一面,它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规则,更是人性、欲望、智慧与风险交织的生动图景。
评分“无序时代的资本冒险:金融是本故事书”,这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让我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冲动。我一直对金融领域充满好奇,但又觉得它过于高深莫测,充满各种专业术语,难以接近。然而,“故事书”这个词,却为金融世界蒙上了一层亲切而神秘的面纱,让我觉得这也许是一本能够让我轻松读懂的金融读物。这本书完全没有让我失望,甚至可以说,它完全颠覆了我对金融书籍的刻板印象。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叙事风格,将原本抽象而冰冷的金融概念,化作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不是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士,但通过作者的笔触,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曾经令我头疼的金融原理和市场动态。书中对于“无序时代”的刻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指金融市场的短期波动,更是对信息爆炸、技术革新加速、以及全球化带来的不确定性的一种深刻洞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资本的“冒险”行为,无论是创新还是投机,都显得尤为突出,充满了巨大的机遇,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我被书中那些关于资本如何在无序中寻找秩序,又如何在秩序中制造新的不确定性的故事所吸引。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枯燥的理论,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真实的金融案例,以及这些案例背后的人物命运,来展现金融市场的复杂性。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情不自禁地思考,资本的逐利本质,在无序时代会如何被放大?信息的不对称,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金融世界的另一面,它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规则,更是人性、欲望、智慧与风险的交织。
评分“无序时代的资本冒险:金融是本故事书”,这本书的名字我就觉得非常吸引人,因为它打破了我对金融书籍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金融类的书都是枯燥无味的,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图表,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讲故事者,将金融这个宏大而抽象的领域,转化成了一部部生动有趣的“故事书”。我并非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士,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却让我欲罢不能。它没有直接给我讲授晦涩的金融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或虚构的金融事件,将金融的概念、风险、机遇巧妙地融入其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构思这些故事时,花了很多心思去捕捉金融市场中那些微妙的人性变化,以及资本运作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比如,在描述某个金融市场的泡沫破裂时,作者并没有给我一堆冰冷的数据,而是通过讲述几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从狂热的投资者到无奈的破产者,来展现泡沫破裂的残酷现实。这种具象化的叙事方式,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清晰地感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力,以及资本运作的风险与回报。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并没有回避金融市场的阴暗面。它真实地展现了那些在无序时代中,资本是如何被滥用,如何被用来进行不道德的投机,甚至是如何触及法律的边缘。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批判,而是通过故事的呈现,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其中的是非对错,以及在复杂环境下,如何坚守自己的原则。这种“故事书”的叙事风格,让我在不知不觉中,不仅了解了金融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始对资本、人性以及市场规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拿到“无序时代的资本冒险:金融是本故事书”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既期待又有些许忐忑的。期待是因为这个书名就充满了故事感和神秘感,金融这个词在我脑海里一直都是冰冷、复杂且遥不可及的,而“故事书”的组合又显得格外亲切和诱人。我一直认为自己是那种对数字和图表望而却步的读者,所以对于能否读懂这本书,一开始并没有十足的把握。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便被作者的文字深深吸引。他并没有以一种说教的姿态,而是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者,带着我踏上了一段充满未知与惊喜的金融冒险之旅。书中关于“无序时代”的描绘,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个时代并非是简单的混乱,而是充满了信息不对称、技术迭代加速以及监管滞后所带来的复杂性。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的运作就显得尤为惊心动魄,既有创造财富的神话,也有吞噬一切的深渊。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述某个金融事件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叙事手法。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每一个事件都打造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比如,在讲述某次金融危机时,作者会聚焦于几个关键人物,他们的决策,他们的挣扎,以及他们的命运。通过这些个体的视角,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到金融市场的复杂性,以及它对个体命运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情不自禁地代入其中,去思考如果是我,在这种环境下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书中对于资本的“冒险”行为的刻画,也是淋漓尽致。它既有那种敢于突破常规、创造未来的创新精神,也有那种为了利益不惜铤而走险的投机心态。作者在展现这些行为时,并没有简单地褒贬,而是呈现出一种客观的态度,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资本的双重属性。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金融的认知,从一个枯燥的学术领域,变成了一个充满人性、故事和哲思的生动世界。
评分“无序时代的资本冒险:金融是本故事书”,这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矛盾与张力,让我这个对金融略知一二的读者也充满了好奇。我总觉得,金融世界过于冰冷和专业,而“故事书”这三个字,似乎预示着一段更为亲切和引人入胜的旅程。果不其然,当我深入阅读后,发现这确实是一本“不一样”的金融读物。作者没有给我灌输那些晦涩难懂的金融模型和公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生动和具象化的叙事方式,将复杂的金融概念和历史事件,编织成了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无序时代”的定义和描绘。它不是简单地指向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而是泛指那些充斥着信息不对称、技术革新过快、以及监管体系尚未完善的时期。在这种环境下,资本的冒险行为就显得尤为突出,既可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作者在书中,通过讲述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现了资本如何在这样的“无序”中寻找秩序,又如何在“秩序”中制造新的“无序”。我被书中那些关于金融巨头们的决策过程深深吸引,他们是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大胆的冒险精神,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财富。同时,书中也没有回避那些因冒险而导致的失败案例,那些因盲目跟风、信息误判而倾家荡产的故事,同样令人警醒。这种叙事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在获取金融知识,更是在感受金融市场的残酷与魅力,以及资本运作背后的人性博弈。我感觉自己像是跟随作者一起,穿梭于不同的金融时代,亲历那些波澜壮阔的资本故事,也从中领悟到金融市场的本质和规律。
评分初读“无序时代的资本冒险:金融是本故事书”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在我的认知里,金融常常与枯燥、严谨划等号,但“故事书”这个词,却为它注入了一丝亲切与神秘。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作者以一种极其独特而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原本抽象而复杂的金融概念,转化为了一部部跌宕起伏的“故事”。我并非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士,甚至可以说是对金融知之甚少,但书中流畅的叙事和生动的描绘,却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而充满挑战的金融世界。书中对“无序时代”的精彩描绘,让我对当下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经济的波动,更是信息传播的加速,技术创新的迭代,以及监管体系的滞后所共同营造的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资本的冒险行为,无论是对新技术的探索,还是对市场机会的捕捉,都显得尤为惊心动魄。作者巧妙地将这些“冒险”的故事化,例如,讲述某个金融创新如何诞生,其背后的人物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博弈,最终又带来了怎样的变革。我尤其被书中对那些经典的金融事件的解读所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复述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人物动机、决策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金融市场的逻辑,以及资本运作的复杂性。它让我明白,金融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字,更是人性的欲望、智慧与贪婪交织的博弈。
评分“无序时代的资本冒险:金融是本故事书”——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我一直认为金融是冰冷而复杂的,充斥着专业术语和抽象的概念,但“故事书”的组合,让我看到了一种将晦涩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的可能性。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作者用一种极其生动和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将金融世界的宏大图景,化作了一幕幕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他对“无序时代”的刻画。它不是简单地指代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而是对当前这个信息爆炸、变化加速、监管滞后的时代的深刻洞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资本的冒险行为,无论是创新还是投机,都显得尤为突出。我被书中那些关于资本如何在无序中寻找机会,又如何在混乱中制造新的秩序的故事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直接给我灌输金融理论,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鲜活的金融事件,以及事件背后的人物命运,来展现金融市场的残酷与魅力。例如,书中在描绘某个金融泡沫的形成与破裂时,并没有简单地堆砌数据,而是通过讲述普通投资者的狂热、金融机构的投机行为,以及最终的悲惨结局,来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金融风险的冲击力。这种叙事方式,让我这个非金融专业人士,也能深入理解到金融市场的运作规律和人性在其中的作用。它让我认识到,金融并非仅仅是冷冰冰的数字游戏,而是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评分读完“无序时代的资本冒险:金融是本故事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没有走传统金融读物的路线,上来就给你灌输各种复杂的模型和理论,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具人文关怀的叙事路径。作者将金融市场比作一本“故事书”,我觉得这个比喻简直太贴切了。因为在本书中,那些冰冷的数字和抽象的概念,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变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一场场扣人心弦的博弈。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金融事件的解读,不是简单地复述史实,而是挖掘事件背后的人物动机、决策过程以及蝴蝶效应。例如,书中在描写某个时期资本市场的狂热时,并没有用大量篇幅去分析市盈率的飙升或者泡沫的形成,而是通过描绘当时普通民众如何被一夜暴富的神话所吸引,如何不顾一切地将积蓄投入到风险投资中,来展现那种集体的非理性狂热。这种写法,让我这个对金融一窍不通的人,也能深刻地理解到金融市场的情绪波动和群体心理的影响。书中的“冒险”二字也很有深意,它不仅仅指投资者的冒险,也包括了金融创新本身的冒险,以及监管体系在应对新风险时的冒险。作者并没有回避金融市场的黑暗面,比如那些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欺诈的行为,或者那些在法律边缘游走的激进操作。但令人称赞的是,作者在展现这些负面案例时,并没有流露出任何评判性的口吻,而是客观地陈述事实,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风险和教训。这种叙事方式,反而比直接的道德说教更能引起读者的反思。我一直在想,金融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工具?是技术?还是人性?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似乎找到了答案。金融,归根结底,是人与资本相互作用的故事。而“无序时代”的出现,更是将这种故事推向了极致。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极具吸引力,“无序时代的资本冒险:金融是本故事书”。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充满了好奇,不知道它会带我进入一个怎样光怪陆离的金融世界。我是一个对金融一窍不通的普通读者,但“故事书”这三个字让我觉得,即使是晦涩难懂的金融知识,也能以一种我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不是枯燥的理论和公式,而是仿佛被拉进了一个波诡云谲的时代,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同时也伴随着巨大风险的时代。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语言,为我描绘了资本如何在无序中寻找秩序,又如何在秩序中制造无序的轮回。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金融巨头,他们的决策,他们的眼光,他们的挣扎,他们的辉煌,以及他们可能经历的落寞。这本书没有简单地罗列金融市场的各种工具和概念,而是将它们融入到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中。比如,在讲述某个金融危机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罗列那些令人头疼的数字和专业术语,而是通过几个关键人物的视角,展现了危机是如何一步步酝酿,又如何影响到普通人的生活的。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深刻体会到金融市场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还注意到,书中对于“无序时代”的刻画非常到位,它不是简单地指代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而是泛指那些充满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监管滞后、创新加速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资本的冒险行为就显得尤为突出,既可能带来巨大的财富,也可能导致倾家荡产。作者巧妙地将这些复杂的金融现象,通过生动的故事 narrative,转化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情节,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并且开始思考一些深刻的问题。例如,资本逐利的天性在无序环境中会如何放大?监管的缺失又会带来怎样的隐患?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金融故事,更是在引导读者去理解金融背后的逻辑和人性。
评分好书,质量不错,内容很精彩,物流非常快,建议购买。
评分很好的书,推荐
评分包装烂了!别的都还好
评分质量不错,非常好 还会再购买的
评分内容很好,还没来得及看!
评分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有买到很好的产品
评分1111买的非常划算哦,孩子很喜欢
评分都是故事,好看,容易上手的金融书,推荐
评分东西很不错,书也很不错,快递小哥也很不错,我东西很不错,书也很不错,快递小哥也很不错,我给满分。给满分。东西很不错,书也很不错,快递小哥也很不错,我给满分。东西很不错,书也很不错,快递小哥也很不错,我给满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