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超強坦剋部隊的決定版圖文巨著
★一擊必殺之武器、精銳中的精銳部隊
★一套*所未見的“虎”式坦剋部隊綜閤戰史
《虎之戰跡:二戰德國“虎”式坦剋部隊徵戰全記錄1942-1945第二捲》配有陸軍“大德意誌”裝甲團、黨衛軍裝甲團等數以韆計的珍貴曆史照片及資料圖片,並附有詳盡的技術參數,是一本二戰德軍“虎”式坦剋參考指南。
黃鍇,上海人,現在上海從事外貿行業,外語功底深厚,並長期對二戰保持著濃厚興趣,曾參與多部二戰軍事曆史書籍寫作。作品有《二戰德國陸軍第654重裝甲殲擊營官方戰史》。
叢丕,1977年生於遼寜丹東,遼寜大學曆史係世界曆史專業碩士,二戰史專傢,齣版有《虎之戰跡:二戰德國“虎”式坦剋部隊徵戰全記錄1942-1945第一捲》、《圖解第三帝國空軍綜閤事典1935-1945》、《烈焰之島:斯大林格勒“街壘”火炮工廠攻防戰》、《霍爾姆戰役1942:105天的東綫血火地獄(上下冊)》、《二戰德國陸軍第654重裝甲殲擊營官方戰史(上中下冊)》等軍事曆史專著。其博學多纔,深厚的曆史學背景也造就瞭其文章及著作均文筆細膩且考證嚴謹。其親自製作或監製的作品也已經深得國內軍事曆史愛好者的肯定與喜愛。
【第一冊】
前言
序章
陸軍“大德意誌”裝甲團第13連
陸軍“大德意誌”裝甲團第3營
陸軍鬍梅爾重裝甲連
陸軍邁爾重甲連
黨衛軍第1裝甲團第4/13連
黨衛軍第2裝甲團第8連
【第二冊】
前言
黨衛軍第3裝甲團第4/9連
黨衛軍第101(501)重裝甲營
黨衛軍第102(502)重裝甲營
黨衛軍第103(503)重裝甲營
其他裝備過“虎”式坦剋的作戰單位
邁爾重裝甲連
邁爾重裝甲連組建於1943年7月,裝備8 輛嶄新的“虎”式坦剋,起初在因斯布魯剋(Innsbruck)訓練,在意大利嚮盟國投降之際被緊急部署到米蘭地區,參與解除意大利軍隊武裝的行動,之後就留在意大利戰場作戰,直至1944年3月並入第508重裝甲營。
裝備和編製:當邁爾重裝甲連開赴一綫行動時,尚未滿編,全連僅有8輛新的“虎”式,這批坦剋來自“虎”式中期型的最後一個生産批次,仍然安裝著膠緣負重輪。在該連存在期間始終沒有達到齊裝滿員,因此也沒有在連以下建立排級建製,所有8輛坦剋均直屬連部,其編號也以簡單的單位數字1至8號進行編組。
塗裝與標誌:邁爾重裝甲連的“虎”式坦剋在意大利作戰期間采用的迷彩塗裝由暗黃色底色上點綴暗綠色斑點和暗棕色色塊構成,炮塔側麵的車輛編號則用純黑色數字,比較特彆的是坦剋的十字徽並非普遍的直臂十字樣式,而是采用波羅的海十字樣式,原因是該連的指揮官邁爾中尉齣生在波羅的海沿岸地區,這個十字徽用黑色繪製在一個白底黑邊的盾形標誌上,位於坦剋正麵首下裝甲中央偏上位置。此外,邁爾重裝甲連的每個坦剋車組都為座車取瞭非正式的昵稱,比如“小老鼠”、“流氓”、“埃斯普爾的老虎”等等,這些昵稱也被寫在每輛坦剋的車體正麵上部。所有這些標誌、編號和迷彩均在意大利北部噴繪完成,但在邁爾重裝甲連並入第508營後則逐漸廢除瞭原有的塗裝和標誌。
……
作為二戰時期德國陸軍乃至世界各國陸軍中最具威力和傳奇色彩的裝甲戰鬥車輛,“虎”式坦剋的作戰曆程是二戰陸戰史詩中最引人入勝的篇章之一,而《虎之戰跡》係列正是以此為主題,為讀者全景地展開德軍“虎”式坦剋部隊魅力無匹、激昂悲壯的徵戰之旅。在本叢書的第一捲中主要關注瞭陸軍獨立重裝甲營及遙控爆破部隊中“虎”式及“虎王”坦剋的戰鬥風采,而在本叢書的第二捲中將視角轉嚮德國地麵武裝部隊中其他曾經裝備“虎”式坦剋的精英作戰單位,其中最聲名卓著的莫過於陸軍“大德意誌”師及武裝黨衛軍王牌師所屬的“虎”式坦剋單位。
正如在第一捲的前言中所提及的,德軍對“虎”式坦剋的編組運用方式是以特彆組建的獨立重裝甲營為主,臨時配屬於前綫作戰單位,歸師級以上高級指揮機關的節製,而在師級單位中很少組建重裝甲單位,但凡事總有例外,在德國陸軍作戰序列中享有“模範樣闆部隊”聲譽的“大德意誌”裝甲擲彈兵師就獲得瞭直轄重裝甲部隊的特權,最初在其裝甲團建製內編成一個“虎”式坦剋連,後來更擴編為營級規模,成為德國陸軍唯一的師屬重裝甲營。在戰爭中後期地位不斷上升的武裝黨衛軍部隊也獲得瞭組建師屬重裝甲部隊的特權,早在1943 年初其建立最早的3 個精銳師——第1“阿道夫· 警衛旗隊”師、第2“帝國”師和第3“髑髏”師——就獲準各編組一個“虎”式坦剋連,後來又增編為3 個黨衛軍獨立重裝甲營,配置於由上述3 個師發展起來的裝甲軍,而黨衛軍“虎”式坦剋部隊的戰鬥作風和突齣戰績相比陸軍同行毫不遜色,甚至更加威名遠播。除瞭上述著名部隊外,還有一些作戰單位也曾經短暫裝備過少量的“虎”式坦剋,在後方訓練部隊中也會齣現“虎”式坦剋的身影,特彆是在大戰末期的最後幾周裏,有相當數量的“虎”式坦剋被臨時編入若乾戰鬥單位,由於戰局混亂、資料散失,這些作戰單位的行動情況極為模糊,也很少有影像資料保存下來,不過本書還是盡最大努力收集相關資料,以確保“虎”式坦剋部隊作戰曆史的完整性。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描述武裝黨衛軍“虎”式坦剋單位編製及作戰行動的專著並不算多,這些書籍幾乎無一例外地將焦點置於1943 年7 月庫爾斯剋戰役及1944 年夏季諾曼底戰役,或者局限於對“裝甲戰神”、“二戰中最優秀的坦剋車長”米夏埃爾· 魏特曼上尉(Michael Wittmann)的著力描繪,為這位知名“虎”式坦剋王牌的神化運動推波助瀾,在很多人心中都有一種天生的英雄崇拜情節,因此諸如魏特曼這種戰鬥英雄的事跡對於入門級的軍事愛好者極具吸引力,導緻相關的作品被不斷創作齣來,並反復齣版。令人吃驚的是,在這些齣版物中雖然品質參差不齊,但沒有一本能完整地展現黨衛軍“虎”式坦剋部隊的作戰麵貌,在史實敘述上也有欠準確。此類讀物通常更加關心的是諸如擊毀瞭多少輛敵軍戰車,或者有什麼人獲得瞭勛章之類的外在的東西,這些內容能夠極大滿足初級讀者的獵奇心理,但是對於資深愛好者和博學的研究者來說,這些數字和榮譽記錄是遠遠不夠的,要分析一場裝甲戰役的勝敗因素或者一位優秀坦剋車長的成功原因往往需要更多的信息支持,比如參戰雙方的武器類型和性能、戰役行動的全貌、采取的戰術方法等等,這些資料要比簡單的數字和耀眼的勛章更為重要,更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坦剋車長——不僅僅在“虎”式坦剋部隊中——都具有不亞於魏特曼的勇氣、技巧和卓越戰績。
上述事實清晰地顯示瞭嚴肅的曆史作品與附和宣傳噱頭的齣版物之間的鴻溝,而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關於“堡壘”行動中普羅霍羅夫卡坦剋戰的描述,這次發生於1943 年7 月12 日的戰鬥以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剋交戰而載入史冊,在當天蘇軍第5 近衛坦剋集團軍遭受瞭驚人的損失,400 餘輛裝甲車輛被擊毀,但是集團軍司令員羅特米斯特羅夫(Rotmistrov)為瞭掩蓋其不當指揮造成的慘重損失,迫不及待地宣布蘇軍在這場遭遇戰中獲勝,他宣稱德軍也濛受瞭最嚴重的創傷,有超過70 輛“虎”式坦剋被擊毀,這一說法已經被大部分齣版物不加鑒彆地采用而廣為流傳,但是事實上在當天與蘇軍正麵對抗的3 個黨衛軍裝甲師僅有3 個重裝甲連,整個前綫地段“虎”式坦剋的數量僅有43 輛,遠遠少於蘇聯方麵宣稱的數字,而根據德軍戰報,在7 月12 日僅有1 輛“虎”式坦剋徹底損毀,而在“堡壘”行動期間,黨衛軍部隊總共隻損失瞭4 輛“虎”式而已。時至今日,還有各色軍事讀物或電視節目仍像念經一樣韆篇一律地重復著“德軍裝甲部隊在庫爾斯剋遭到毀滅”的錯誤論調。
基於上文提及的關於黨衛軍“虎”式坦剋部隊的曆史著作的創作現狀,本書所負有的正本清源的責任不容忽視,令人欣慰的是,在戰後部分幸存的黨衛軍老兵一直緻力於將其部隊的戰史整理成冊,保留瞭很多珍貴的曆史資料,為本書的完成奠定瞭基礎。相比文字資料的收集整理,黨衛軍“虎”式坦剋部隊的圖片研究顯得特彆睏難,由於一些曆史原因,從戰爭時期保留至今的戰地照片很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二戰結束後,黨衛軍官兵為瞭避免在被俘時遭遇格外嚴厲的懲處,常常會竭力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而銷毀所有私人物品和照片在這種情況下絕對是有益無害的自保措施之一,其後果就是本書隻能在受到極大限製的情況下開展圖片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評價三 作為一個對二戰軍事史,特彆是陸軍裝甲兵發展曆程有著持續關注的愛好者,我一直期待一本能夠全麵、深入地剖析“虎”式坦剋在實戰中的錶現的書籍。《虎之戰跡:二戰德國“虎”式坦剋部隊徵戰全紀錄1942-1945(第二捲 套裝共2冊)》的齣現,讓我看到瞭這種可能。第二捲所涵蓋的1942年至1945年,正是“虎”式坦剋真正大規模投入實戰,並成為德軍攻防兩端核心力量的時期。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如何通過大量的史料和戰例,來展現“虎”式坦剋在不同戰綫上的具體錶現的?例如,在蘇德戰場上,它如何對抗T-34的衝擊;在北非沙漠,它又麵臨著哪些獨特的挑戰;在諾曼底登陸後,它在盟軍強大的炮火和空中優勢下,又是如何掙紮求生的?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枯燥的數據堆砌,更能通過對戰役細節的生動描述,展現齣“虎”式坦剋乘員的英勇無畏,以及他們在麵對數量和技術都逐漸趕超的敵人的時候,所展現齣的高超戰術和頑強意誌。這不僅僅是關於坦剋的曆史,更是關於一群人的戰爭記憶。
評分評價二 坦白說,第一次看到《虎之戰跡》這個書名,我就被深深吸引住瞭。“戰跡”二字,仿佛勾勒齣瞭一條跨越硝煙的戰爭軌跡,而“虎”之名,更是賦予瞭這軌跡以一種難以言喻的力量和威懾。我特彆關注的是,這本書是否能夠超越簡單的戰史羅列,而是深入挖掘“虎”式坦剋部隊在特定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在德軍裝甲戰戰略中的實際地位。第二捲的時間跨度,1942-1945,恰恰是二戰戰局發生重大轉摺的關鍵時期。在這樣的背景下,“虎”式坦剋,這款被設計來摧毀一切敵人的陸地巨獸,究竟在盟軍的步步緊逼下,它的輝煌是曇花一現,還是在絕境中展現齣驚人的韌性?我很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呈現“虎”式坦剋部隊在資源日益枯竭、兵員素質下降的背景下,依然能夠成為德軍最後的屏障。那些關於技術細節的描寫,如火力、裝甲、機動性等,固然是基礎,但我更渴望看到的是,當這些冰冷的鋼鐵機器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被一群為國傢和信念而戰的士兵所駕駛時,它們如何在戰場上奏響悲壯的挽歌。
評分評價一 當我翻開《虎之戰跡:二戰德國“虎”式坦剋部隊徵戰全紀錄1942-1945(第二捲 套裝共2冊)》的扉頁時,一股沉甸甸的曆史氣息便撲麵而來。這套書的厚重感不僅僅體現在紙張的質感和裝幀的精良,更在於它所承載的、關於“虎”式坦剋在二戰殘酷戰場上留下的一道道深刻印記。我一直對二戰時期的裝甲戰史,尤其是那些改變戰爭進程的傳奇裝備,有著濃厚的興趣。而“虎”式坦剋,無疑是其中最耀眼、也最令人敬畏的存在之一。這套書的第二捲,顧名思義,將我們帶入瞭1942年至1945年間,那段“虎”式坦剋部隊浴血奮戰、硝煙彌漫的最後時光。從早期在東綫戰場上令人聞風喪膽的雷霆一擊,到後期在西綫戰場上孤注一擲的絕望抵抗,書中細緻入微地描繪瞭“虎”式坦剋及其乘員所經曆的每一次重大戰役。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虎”式坦剋在不同戰場環境下的戰術運用,以及它在麵對盟軍日益強大的反坦剋力量時,其技術優勢和劣勢是如何體現的。這不僅僅是關於坦剋的機械性能,更是關於一支軍隊在極端壓力下的生存與抗爭,是關於士兵們在生死邊緣的抉擇與犧牲。
評分評價五 當我看到《虎之戰跡:二戰德國“虎”式坦剋部隊徵戰全紀錄1942-1945(第二捲 套裝共2冊)》的齣版信息時,我的內心是充滿期待的。“虎”式坦剋,這個在二戰時期令盟軍聞風喪膽的名字,其背後承載著無數的戰役、無數的故事,而第二捲更是直接深入到瞭1942-1945年這個關鍵且充滿戲劇性的時間段。我一直對“虎”式坦剋在各個戰役中的具體錶現,以及其在不同戰術背景下的適應性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本書是否能夠詳細描繪“虎”式坦剋部隊在初期以其壓倒性優勢摧毀敵軍,到後期麵對日益嚴峻的局勢,依然依靠其強大的火力與裝甲,在陣地戰和反擊戰中拼死抵抗的整個過程?我特彆關注書中是否能夠深入解析“虎”式坦剋在不同戰場上的戰術哲學,例如,它在東綫的快速推進,在西綫的防禦陣地的堅守,以及在惡劣地形條件下的機動性如何?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不僅僅瞭解“虎”式坦剋的機械參數,更能感受到駕駛和操控這些鋼鐵巨獸的乘員們的勇氣、智慧和決心,以及他們在曆史洪流中的悲壯篇章。
評分評價四 《虎之戰跡》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力量感和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對二戰時期那些極具標誌性的武器裝備情有獨鍾,而“虎”式坦剋無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代錶之一。這本書的第二捲,聚焦於1942年至1945年這一關鍵時期,正是“虎”式坦剋部隊從巔峰走嚮衰落,但仍在戰場上扮演著重要角色的階段。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地展現“虎”式坦剋在各個主要戰場上的戰術運用和實戰效果。比如,它在東綫戰場的突破能力,在西綫戰場的防禦作用,以及在意大利戰場上所麵臨的復雜地形。我更想瞭解的是,在戰爭後期,當德軍整體實力下滑,製空權喪失,以及盟軍反坦剋技術不斷進步的情況下,“虎”式坦剋部隊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繼續在戰場上發揮其“殺手鐧”作用的。書中關於“虎”式坦剋部隊的組織結構、訓練方式、以及其乘員的戰術思想,也是我特彆感興趣的方麵。這不僅僅是關於坦剋的性能,更是關於一支精銳部隊在殘酷戰爭中的起伏與命運。
評分好書好價,趁著活動多買點,無活動時慢慢看。
評分棒棒的!
評分很快送的
評分虎之戰跡:二戰德國“虎”式坦剋部隊徵戰全紀錄1942-1945(第二捲 套裝共2冊)
評分虎式坦剋是二戰中最著名、最具有傳奇色彩的坦剋之一。從1942年下半年服役起至1945年德國投降為止,一直活躍於戰場第一綫,德軍乘員之間稱其為"無敵坦剋"。
評分《虎之戰跡:二戰德國“虎”式坦剋部隊徵戰全記錄1942-1945第二捲》配有陸軍“大德意誌”裝甲團、黨衛軍裝甲團等數以韆計的珍貴曆史照片及資料圖片,並附有詳盡的技術參數,是一本二戰德軍“虎”式坦剋參考指南是二戰德國軍迷的必收之書啊。
評分第一捲就很不錯,一直期待第二捲。終於京東有貨,立刻下單,大概翻瞭翻,物超所值。
評分第一捲就很不錯,一直期待第二捲。終於京東有貨,立刻下單,大概翻瞭翻,物超所值。
評分好書好價,趁著活動多買點,無活動時慢慢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