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臨床試驗溯源》將臨床研究方法發展的典型事件和相關人物進行瞭係統梳理,以時間為主綫,分析瞭重大方法學突破性進展,以“臨床試驗溯源”的形式將變革呈現齣來,旨在通過典型人物和事件刻畫臨床研究的曆史演變和發展脈絡,還原臨床研究方法轉變的背景。
《臨床試驗溯源》可供醫學臨床、科研工作者,衛生決策者,醫學生等更好地理解臨床研究發展史。
作者簡介
劉保延,博士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現任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顧問、中國針灸學會會長、世界針灸學會聯閤會主席、中華醫學會臨床流行病與循證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循證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臨床流行病學網中國臨床流行病學網中國中醫科學院CEU負責人、《中國針灸》雜誌主編。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國傢中醫藥管理局臨床評價重點研究室主任等職務。主要研究方嚮:中醫、針灸臨床及療效評價方法學研究。近年來緻力於將臨床流行病學、循證醫學的理念、方法引入中醫的臨床評價研究領域,為中醫藥臨床評價工作的推進做瞭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提齣“真實世界中醫臨床科研範式”與“臨床科研一體化”思路方法,建立“臨床科研信息共享係統”,得到學術界重視。
謝琪,醫學博士,研究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學術處處長、中醫藥數據中心副主任,兼世界中醫藥學會聯閤會倫理審查委員會和臨床療效評價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臨床流行病學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中醫藥工程分會常務委員、北京大數據協會副秘書長等職。專業方嚮為中醫臨床評價的信息技術研究,主要從事中醫臨床科研信息共享係統的平颱優化與構建方法、中醫臨床常用術語自動獲取與本體研究等應用基礎研究。
劉雅莉,醫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參編《循證醫學》、《係統評價指導手冊》和《醫學研究報告規範解讀》等著作。主要研究方嚮為醫學研究報告規範、係統評價、循證中醫藥、醫學信息檢索。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引言
序
第二章 驗證臨床療效的方法
一 人參的對照試驗——中國古代開展的樸素的對照試驗
二 柑橘和檸檬治療壞血病——第一個臨床對照試驗
三 動物磁療試驗——第一個單盲臨床試驗
四 金屬棍是否有電磁作用——第一個安慰劑對照試驗
五 Broad Stteet 水井與霍亂暴發——第一例具備雛形的病例對照研究
六 血清治療白喉試驗——第一個半隨機臨床對照試驗
七 糙皮病影響因素研究——第一個考慮混雜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
八 Fisher與實驗設計三原則
九 生殖因素和乳腺癌的關係——第一個現代模式下的病例對照研究
十 傢庭接觸史與結核病傳播的研究——第一個迴顧性隊列研究
十一 棒麯黴素治療感冒試驗——第一個大規模、多中心、臨床對照試驗
十二 鏈黴素治療結核試驗——第一個設計規範的臨床隨機雙盲對照試驗
十三 實效試驗與解釋性試驗概念的齣現
十四 糖皮質激素防治早産兒的病死率——第一個現代意義的係統評價
第三章 促進臨床試驗發展的重要事件
一 臨床流行病學的産生
二 循證醫學誕生
三 Cochrane協作網建立
四 轉化醫學齣現
五 比較效果研究的齣現
六 真實世界臨床研究的提齣
七 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範的形成
八 臨床研究倫理審查的規範化建設
九 中醫藥研究倫理審查體係認證
十 臨床試驗報告的統一標準
十一 全球臨床試驗注冊製度建成運行
第四章 小結
參考文獻
附錄一 臨床試驗記事
附錄二 術語
前言/序言
《臨床試驗溯源》:探尋醫學進步的基石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醫療時代,創新藥物和治療方法的齣現,為無數患者帶來瞭希望。然而,每一項突破性的療法,其背後都凝聚著漫長而嚴謹的探索過程。這本書,正是為瞭揭示這一過程的精髓——臨床試驗。我們深入探尋臨床試驗的起源、發展、核心要素及其在推動現代醫學進步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一、 臨床試驗的曆史足跡:從經驗到科學 醫學的進步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曆瞭漫長的實踐與反思。在現代臨床試驗體係建立之前,醫學治療更多地依賴於經驗積纍和個案觀察。從古希臘醫生希波剋拉底對疾病的係統性記錄,到中世紀草藥療法的探索,再到文藝復興時期對人體解剖學的深入研究,人類一直在試圖理解疾病的本質和有效的治療手段。 然而,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化臨床試驗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8世紀。1747年,蘇格蘭醫生詹姆斯·林德(James Lind)在一艘軍艦上進行的著名實驗,為我們揭示瞭科學對照的初步概念。他將患有壞血病的船員分成幾組,分彆給予不同的飲食,發現食用柑橘類水果的船員病情得到瞭顯著改善。這一看似簡單的實驗,卻奠定瞭日後臨床試驗中對照組和乾預組的雛形。 19世紀,統計學和流行病學的發展為臨床試驗提供瞭更強大的工具。弗洛倫斯·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在剋裏米亞戰爭中,通過數據分析證明瞭改善衛生條件能顯著降低士兵死亡率,這是早期公共衛生乾預研究的典範。20世紀初,隨著製藥工業的興起,對藥物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係統評估的需求日益迫切。雙盲、隨機對照試驗(RCT)的概念逐漸成熟,成為評價新藥最可靠的方法。 這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長河,迴溯那些塑造瞭我們今天所熟知的臨床試驗模式的關鍵時刻和裏程碑式的研究。我們將瞭解那些早期探索者的智慧與勇氣,以及他們如何一步步將醫學研究從模糊的經驗推嚮嚴謹的科學軌道。 二、 臨床試驗的核心要素:嚴謹的科學設計 現代臨床試驗並非簡單的“試用”新藥,而是一套高度規範、嚴謹的科學體係。本書將詳細解析構成臨床試驗的每一個核心要素,確保讀者對整個過程有清晰、深入的理解。 研究目的與假設: 任何一項臨床試驗都始於一個明確的研究問題和需要驗證的科學假設。這可能涉及藥物的療效、安全性、最佳劑量,甚至是一種新的治療方法是否優於現有標準。 研究設計: 這是臨床試驗的靈魂。我們將深入探討各種設計方案,包括: 隨機對照試驗(RCT): 講解隨機化分組的意義,如何減少偏倚,以及對照組(安慰劑組或標準治療組)在評估真實療效中的重要性。 盲法: 詳細闡述單盲、雙盲、三盲的設計,以及它們如何防止研究者和受試者的主觀臆斷對結果産生影響。 平行組設計 vs. 交叉設計: 分析不同設計在不同研究場景下的適用性。 隊列研究、病例對照研究: 介紹這些觀察性研究在探索疾病風險因素和早期療效評估中的作用。 受試者招募與選擇: 瞭解納入和排除標準是如何製定的,以確保研究人群的代錶性和研究結果的可信度。我們將討論知情同意的過程,這是保障受試者權益的基石。 乾預措施: 詳細說明研究藥物或治療方法的劑量、給藥途徑、給藥頻率以及持續時間等關鍵參數。 終點指標: 什麼是療效終點?什麼是安全性終點?我們將探討主觀指標(如疼痛評分)和客觀指標(如影像學改變、生存期)的區分與選擇,以及如何科學地定義和測量這些指標。 數據收集與管理: 介紹病例報告錶(CRF)的作用,電子數據采集係統(EDC)的應用,以及數據質量控製的重要性。 統計分析: 強調統計學在臨床試驗中的不可或缺性。我們將介紹樣本量估算、主要和次要分析方法的選擇,以及如何解釋統計學上的顯著性。 三、 臨床試驗的生命周期:從實驗室到市場 一項新的藥物或療法從概念走嚮臨床應用,需要經曆漫長且充滿挑戰的旅程,而臨床試驗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本書將帶領讀者全麵瞭解臨床試驗的整個生命周期。 I期臨床試驗: 探索新藥的安全性、耐受性以及藥代動力學。通常在少量健康誌願者或特定疾病患者中進行,主要關注藥物在人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 II期臨床試驗: 評估藥物的初步療效和最佳劑量。在特定疾病的患者群體中進行,旨在初步瞭解藥物是否有效,以及找到最能産生療效且副作用可控的劑量範圍。 III期臨床試驗: 確證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並與現有標準療法進行比較。這是新藥上市前最關鍵的試驗階段,通常規模較大,涉及多中心、大規模的患者群體。試驗結果將直接影響監管機構的審批決定。 IV期臨床試驗(上市後研究): 在藥物獲批上市後進行,旨在監測藥物的長期安全性、發現罕見不良反應、探索新的適應癥或優化用法用藥。 我們還將探討臨床試驗的倫理考量,包括獨立倫理委員會(IRB)的作用,以及如何平衡科研需求與受試者權益。同時,本書也將觸及藥物研發中的監管要求,瞭解各國藥品監管機構(如FDA、EMA、NMPA)在審批和監管方麵的標準。 四、 臨床試驗的挑戰與未來:邁嚮更精準、更個性化的醫療 盡管臨床試驗已經取得瞭巨大的成功,但它仍然麵臨諸多挑戰。例如,罕見病藥物的研發、兒童用藥的評估、老年人或閤並多種疾病患者的特殊性,以及新技術的引入(如基因療法、細胞療法)帶來的新問題。 本書將展望臨床試驗的未來發展趨勢。我們將探討: 適應性試驗設計: 這種設計允許在試驗過程中根據早期數據對研究方案進行調整,以提高效率和成功率。 真實世界證據(RWE)的應用: 結閤臨床試驗數據與來自電子病曆、保險索賠等真實世界的數據,為藥物評估提供更全麵的視角。 去中心化臨床試驗(DCT): 利用遠程醫療、可穿戴設備等技術,使部分試驗活動得以在傢中進行,提高受試者的便利性和參與度。 生物標誌物和精準醫學: 探索如何利用生物標誌物來篩選最有可能從特定療法中獲益的患者,實現更個性化的治療。 人工智能(AI)在臨床試驗中的應用: AI在藥物發現、試驗設計優化、數據分析等方麵的潛力。 《臨床試驗溯源》不僅僅是對一項科學實踐的介紹,更是對醫學進步背後嚴謹精神的緻敬。通過深入瞭解臨床試驗的每一個環節,讀者將能更深刻地理解現代醫學的可靠性,以及每一位參與者(研究者、患者、監管者)在此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這本書將是一本麵嚮醫學專業人士、科研人員、學生,乃至所有對醫學創新充滿好奇的讀者的寶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