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3

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黛姮,贺艳 著
图书标签:
  • 圆明园
  • 样式房
  • 清代建筑
  • 历史遗迹
  • 文化遗产
  • 图档
  • 档案
  • 北京
  • 园林
  • 古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ISBN:97875476107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0097
包装:平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30
字数:39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样式房是清代皇家建筑的设计机构,其所遗存的两万多张图纸已经于2007年6月2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其中属于圆明园者总共不过两千多张,从这仅存的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圆明园真实的历史变迁,看到圆明园所承载的不仅是清代的建筑史,还有清代的社会文化史,以及清代帝王通过“建筑”这个载体所表达的治国方略、审美理想和生活情趣。本套图书通过对圆明园遗存图纸的研究注释,力图将一个真实的圆明园呈现给读者,(一)为对圆明园样式房图的研究心得,共分5章,另有总图注释;(二)(三)为圆明园分景区图图纸注释;(四)为绮春园、长春园分景区图图纸注释。分景图纸以园中的景区为纲,清晰地廓划出了景区变化的脉络,希望通过图纸的解读能更有助于圆明园的保护与研究。

内容简介

  本册对样式雷圆明园分景区图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在2002年发现的一张样式雷圆明园总图的基础上,对现存得到的样式雷圆明园总图进行了逐一的注释。样式雷分景图纸以园中的景区为纲,清晰地廓划出了景区变化的脉络。解读图样对于乾隆九年以后圆明园景区有无变化,提供出了新的结论。

作者简介

  郭黛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兼任中国建筑史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雷峰塔"改建总设计师,著名古建筑专家。师从中国建筑史学大师梁思成先生。

目录

前 言 001
凡 例 001
圆明园分景区图 001
山高水长 002
1. 山高水长景区总平面图 004
2. 引见楼前蒙古包及焰火布置平面图 007
3. 山高水长楼平面 008
4. 山高水长楼前马道图 010
月地云居 012
1. 月地云居景区总平面图 015
2. 法源楼地盘 017
鸿慈永祜 020
1. 鸿慈永祜景区总平面图 025
2. 安佑宫建筑及室内布置平面 027
3. 安佑宫东配殿建筑平面 032
汇芳书院 036
1. 汇芳书院景区总平面图 039
日天琳宇 044
1. 日天琳宇景区总平面图 048
澹泊宁静 水木明瑟 坐石临流 文源阁 050
1. 澹泊宁静、水木明瑟、坐石临流亭、文源阁景区总平面图 057
2. 文源阁总平面图 062
3. 水木明瑟建筑平面图 066
4. 水木明瑟风扇立面图 069
映水兰香 070
1. 映水兰香景区总平面图 072
濂溪乐处 076
1. 濂溪乐处景区总平面图 079
2. 慎修思永装修平面图 080
3. 慎修思永装修平面图 085
鱼跃鸢飞 092
1. 鱼跃鸢飞景区总平面图 095
北远山村 096
1. 北远山村景区总平面图 098
2. 课农轩前后檐装修立面图 100
西峰秀色 102
1. 西峰秀色景区总平面图 105
方壶胜境 106
1. 方壶胜境景区总平面图 109
接秀山房 112
1. 观澜堂建筑平面图 115
别有洞天 118
1. 别有洞天景区总平面图 121
夹镜鸣琴 124
1. 夹镜鸣琴亭平面图 126
涵虚朗鉴 130
1. 雷峰夕照及惠如春建筑平面图 134
廓然大公 138
1. 廓然大公景区总平面图 140
2. 双鹤斋、廓然大公建筑平面图 147
同 乐 园 150
1. 同乐园总平面图 153
2. 同乐园中部建筑平面图 155
3. 同乐园总平面图 157
4. 同乐园戏台扮戏楼平面图 164
5. 同乐园戏台扮戏楼一层平面图 165
6. 同乐园戏台扮戏楼二层平面图 166
7. 同乐园戏台扮戏楼三层平面图 167
8. 同乐园戏台罐座平面图 171
9. 同乐园戏台地下层仰视)结构平面图 172
10. 同乐园戏台地下层俯视平面图 173
11. 同乐园戏台地井构造图 177
洞天深处 178
1. 福园四所总平面图 181
2. 前垂天贶总平面图 183
3. 洞天深处西部前垂天贶 185
4. 福园二所总平面图 187
紫碧山房 190
1. 紫碧山房景区总平面图 192
2. 紫碧山房假山修缮图 193
若帆之阁 196
1. 若帆之阁西部平面图 199
2. 若帆之阁北立面图 201
3. 若帆之阁剖面图 203
图版目录 205
后记 211

精彩书摘

  1.山高水长景区总平面图
  原图名:无
  图幅:长560毫米,宽408毫米
  款式:墨线淡彩+朱线+黄签
  图纸性质:呈样
  绘制年代:不详
  收藏信息: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样式雷排架018-7号
  此图为山高水长的总平面图,描绘出了山高水长所处的环境及其功能。
  从此图所绘可知,这个景点以一座东西向的长楼为主,楼长九开间,朝东的一面,在圆明园四十景图中绘有2座三开间的南北向小殿,与山高水长楼组合成一个院落,这在此图中被省略。朝西的一面,地势宽敞,设有一条从东南向西北斜置的马道,以此为较射场所。从图中标出了头靶、二靶、三靶的位置,可知当时对骑手的要求是近距离连打三靶,此图将每幢建筑及马道之间的关系,清晰的表达出来。此外还有一处在环状土山当中添盖的“鎗排房”。在马道西侧有几处堆叠的土山,北侧和西侧并有溪流,这样的环境处理,体现出将射击表演场所园林化的匠心。
  ……

前言/序言

  圆明园被毁至今已经150年了,它的原貌到底如何?多年来人们仅仅依靠传世的《圆明园四十景图》来了解,然而,四十景图仅仅表现了乾隆九年左右的圆明园状况,而圆明园从1744年至1860年之间这长达100多年的状况却无从知晓,而且圆明园从一座发展出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座,共有百余处景区,远非四十景所能代表。幸而现有样式房所绘圆明园遗图,对于今天了解圆明园的发展、变化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价值。
  样式房是清代皇家建筑的设计机构,其所遗存的两万多张图纸已经于2007年6月2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其中属于圆明园者总共不过两千多张,从这仅存的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圆明园真实的历史变迁,看到圆明园所承载的不仅是清代的建筑史,还有清代的社会文化史,以及清代帝王通过“建筑”这个载体所表达的治国方略、审美理想和生活情趣。
  本套图书通过对圆明园遗存图纸的研究注释,力图将一个真实的圆明园呈现给读者;第(一)卷为对圆明园样式房图的研究心得,共分5章,另有总图注释;第(二)(三)卷为圆明园分景区图的图纸注释;第(四)卷为绮春园、长春园分景区图的图纸注释。
  在第(一)卷中我们通过文献史料与图纸的相互释义,结合造园史、建筑史从宏观视角对现有图样进行总体解读。其中包括对样式房的剖析,对清代官式建筑的营造系统研究、样式雷⑴与样式房的关系研究,圆明园样式房图样保存状况,样式房遗图所反映的圆明园造园变迁史,还论述了在遗图中所反映的圆明园造园艺术特点、建筑工程技术做法特点,以及遗图所反映的圆明园建筑室内装修艺术,清代园林建筑的设计法则等。这些东西与已知的清代建筑艺术技术史、园林兴造史多有不同,一方面可以显示使用者与园林景区设置、园林建筑格局、建筑内部空间构成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更表明清代建筑技术并非处于停滞不前的僵化状态,而是仍然在发展,特别是在建筑室内装修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填补了清代建筑与造园研究的空白,为重写清代建筑史、造园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之后以总图、圆明园分景区图、长春园分景区图、绮春园分景区图为序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在2002年最早发现的一张圆明园总图的基础上,我们对现存得到的圆明园总图进行了逐一的注释,从中屡有新的发现。分景图纸以园中的景区为纲,清晰地廓划出了景区变化的脉络。解读图样对于乾隆九年以后圆明园景区有无变化,提供出了新的结论——有的景区基本维持原貌,如正大光明、勤政亲贤、坦坦荡荡、长春仙馆、鸿慈永祜等;有的则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甚至面目全非,如九洲清晏、上下天光、武陵春色等。由于三座园林所存图样多少不一,差别很大,有些景区缺少图样,如长春园和绮春园。我们尽量搜寻图样,以便追溯其由来,知晓其面貌;在原始图样缺乏的情况下,尽量通过注释使这两座没有留下像《圆明园四十景图》那样的形象资料者,也可得其景观之印象。例如对于长春园中的含经堂、淳化轩景区,这次在图样与史料相结合的基础上,首次绘制了其原貌图。有的景区尚有多张图样,则可追述出演变之轨迹,如长春园玉玲珑馆、绮春园清夏斋等。
  本次组稿由于资料和篇幅所限,无法将2000余张图纸一一列出,因此对各景区图纸均配有相应的文字注释;注释的目的也不仅在于图样本身,而是希望通过图纸的解读能更有助于圆明园的保护与研究。相信随着史料的不断披露、考古发掘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圆明园的了解会更加深入。
  本书的编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样式房图纸,在此谨向故宫博物院郑欣淼院长及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致以诚挚的感谢!并向国家图书馆张志清副馆长、善本部苏品红主任和善本部的各位先生、女士致以诚挚的感谢!

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3 卷首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辉煌如同流星划过天际,刹那间照亮苍穹,却也终归沉寂。圆明园,这座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便是这样一座承载着无数辉煌与伤痛的传奇。它不仅是清朝帝王游乐休憩的场所,更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艺术结晶,中华民族智慧与匠心的集中体现。然而,一场历史的劫难,让这座宏伟的宫殿化为瓦砾,只留下断壁残垣,供后人凭吊与追思。 本书《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3》,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试图从一个极其微小却又至关重要的角度,去探寻圆明园曾经的模样,重塑那些早已消逝的辉煌。它并非宏观地叙述历史事件,也非泛泛地描绘园林景致,而是聚焦于“样式房图档”这一珍贵的史料,特别是其中的“第三部分”,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建造智慧、艺术审美以及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 圆明园:一座凝固的梦境 圆明园的建造,始于康熙年间,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几代帝王的不断扩建与完善。它并非一座单一的宫殿,而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个部分组成的庞大皇家园林建筑群。其规模之宏大,设计之精巧,堪称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 在圆明园的设计理念中,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山水意境与西方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这里既有亭台楼阁、假山叠石、小桥流水,又有欧式风格的喷泉、雕塑、宫殿。这种中西合璧的风格,在当时的世界园林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仅体现了乾隆皇帝开阔的视野与包容的胸襟,更是那个时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 圆明园内的建筑,更是集汇了当时顶尖的工匠技艺。无论是金碧辉煌的宫殿,还是雅致脱俗的轩榭,抑或是别具匠心的西洋楼,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与独特美学。那些雕梁画栋、彩绘图案,无不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寓意与吉祥祝福。 样式房图档:穿越时空的工匠笔记 “样式房图档”是圆明园建造过程中产生的珍贵图纸资料,它们记录了每一座建筑、每一处景点的设计图、施工图以及各种装饰细节。这些图档,宛如穿越时空的工匠笔记,为我们勾勒出圆明园当年真实的面貌,是研究圆明园建筑、园林艺术、乃至清代宫廷生活的重要依据。 本书所辑录的“样式房图档3”,是这一系列图档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能涵盖了圆明园建筑群中特定区域的设计,例如某个苑落的核心宫殿、某个主题花园的详细布局、或是某组西洋建筑的精细构造。每一个图纸上,都凝聚着建筑师的构思、工匠的精打细磨,以及皇帝的审美取向。 “样式房图档3”的价值与意义 “样式房图档3”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筑细节的还原: 图档中最直观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精确地展现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造型、剖面结构,以及门窗、梁柱、屋顶等关键构件的尺寸与样式。通过对这些图档的解读,我们可以近乎真实地“看见”当年建筑的模样,还原其宏伟的身姿。例如,如果图档中包含了某个宫殿的详细平面图,我们可以了解到其房间的划分、功能分区,以及不同区域的相互关系。立面图则能展现建筑的外观,包括屋檐的起翘、斗拱的出挑、墙体的装饰等。 工艺技术的窥探: 样式房图档不仅仅是美学的展现,更是工艺技术的集大成者。图档中往往会标注出所使用的材料、施工方法、连接方式等。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中国古代建筑所掌握的先进技术,以及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如此宏大的工程之中。例如,图档中可能包含了木结构连接的节点图,详细展示了榫卯的工艺;或者对石材的切割、雕刻方法有所指示。对于西洋建筑的部分,图档则会揭示引进西方建筑技术与工艺的过程,以及如何将之与本土技术相结合。 装饰艺术的传承: 圆明园以其奢华精美的装饰而闻名,而样式房图档往往会详细绘制出这些装饰的图案、纹样、色彩等。从彩绘、雕刻到金箔的使用,图档都可能提供清晰的描绘。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装饰艺术的发展演变,以及东西方装饰风格的融合,具有极高的价值。例如,图档中描绘的龙凤图案,其线条的流畅度、神态的刻画,都能反映出当时的艺术水平。而西洋建筑的装饰,如石膏雕塑、壁画等,则能展示当时工匠对西方艺术的模仿与再创作。 空间设计的智慧: 园林建筑的魅力,在于其空间的巧妙组织与布局。样式房图档不仅展现了单体建筑的设计,更可能揭示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建筑群的整体规划。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人是如何通过建筑来营造特定的氛围,如何将建筑融入自然,又如何通过建筑来烘托园林的整体意境。例如,图档可能展示了建筑与水体、假山、植物的配置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建筑的朝向、开窗等来获得最佳的采光与通风效果。 历史与文化的载体: 每一份图档,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印记与文化信息。它们是历史的活证,让我们得以触摸到那个逝去的辉煌时代。通过对图档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皇室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以及国家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它也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以及工匠阶层生活的重要窗口。 “样式房图档3”的解读与研究 本书并非简单地呈现图档的影像,而是力求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与分析。每一幅图档都可能配以详细的文字说明,阐述其所描绘的内容、技术要点、艺术特色,以及可能涉及的历史背景。 图纸解读: 首先,我们会对图纸进行细致的辨识,识别出其绘制的建筑名称、区域,以及所代表的工程阶段。然后,根据图纸上的比例、尺寸、标注等信息,还原出建筑的实际大小与形制。 技术分析: 深入分析图纸所揭示的建筑工艺与技术。例如,对于木结构,我们会探讨其梁柱的承重方式、榫卯的连接技法;对于砖石结构,则会分析其砌筑方式、材料选择。对于西洋建筑,我们会关注其拱券、穹顶、柱式等的使用,以及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结合之处。 艺术阐释: 结合历史文献、艺术史研究,对图档中的装饰图案、色彩搭配、造型设计进行艺术阐释。分析其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审美价值,以及与当时主流艺术风格的关系。 文化溯源: 探究图档背后所反映的文化理念、哲学思想。例如,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或是西洋建筑中的理性主义原则,如何在圆明园的建筑设计中得到体现。 结语 圆明园的覆灭,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道伤痕,但也正是因为这些珍贵的史料,如“样式房图档3”,我们才能够穿越历史的尘埃,去窥探那段辉煌的往昔。本书的出版,旨在将这些深藏于记忆遗产中的宝贵图档,以一种清晰、深入、富有学术价值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它不仅是一次对物质遗存的复原,更是一次对文化精神的追溯,是对民族智慧与艺术创造力的一次致敬。 希望通过对“样式房图档3”的细致解读,能够唤醒更多人对圆明园的关注,激发对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的深入研究,让那段尘封的历史,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光彩。这或许是圆明园留给我们,最深刻的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3”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即涌现出无数关于圆明园的想象。它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文字,更是无数珍贵文物和故事的集合。而“样式房图档”这几个字,更是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座建筑,尤其是像圆明园这样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的园林,就必须深入到它的建筑细节中去。书名中的“样式房”让我联想到,这可能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能够集中体现圆明园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的特定建筑群或建筑类型。而“图档”,则意味着这本书将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这些建筑的原始设计信息。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具体、非常详实的图纸,例如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甚至是内部装饰的细部图。我想要了解,在那个时代,建筑师们是如何巧妙地运用材料,如何平衡功能与美学,如何将皇家园林的威严与江南园林的秀美融为一体的。而“3”这个数字,也让我联想到,这可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系列,每一本都聚焦于圆明园的不同方面,而这一本,或许是对某一个特定区域或某一类建筑的深入挖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圆明园在建筑技术、设计理念、以及空间规划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甚至是在今天依然能够给我们带来启发的元素。

评分

当我在书店琳琅满目的书籍中瞥见“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3”这个书名时,一种强烈的求知欲瞬间被点燃。我一直对圆明园怀有特殊的感情,它既是辉煌的象征,也是历史的伤痛。我渴望了解的,不仅仅是它的兴衰史,更是它作为一件艺术品,一件建筑奇迹,是如何被构思、被建造的。“样式房图档”这几个字,立刻吸引了我,它预示着这本书将提供比泛泛的历史介绍更为深入、更为具体的建筑信息。我理解的“样式房”,可能是指那些在圆明园建筑体系中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其整体风格和设计理念的特定建筑类型或区域。而“图档”,则意味着本书将以图纸、设计稿等直观的方式呈现这些信息,这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我很好奇,这本“3”是否意味着还有其他与之相关的图档被收录,它们之间是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呈现那些早已消失的建筑的原始风貌,或者展示那些在文献记载中模糊不清的建筑细节。我想知道,在那个时代,工匠们是如何将设计理念转化为实体建筑的,他们使用了哪些精湛的工艺,又如何解决了建造过程中的种种难题。这本书,或许能让我窥探到圆明园背后那庞大而复杂的建造体系,从而对这座伟大的园林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评分

我对历史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那些失落文明的追溯与还原。圆明园,这座曾经的东方“凡尔赛宫”,其辉煌已成往事,但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与技艺,却值得我们深入挖掘。这本书的题目,“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3”,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深藏记忆遗产”,暗示着这本书挖掘的是那些不为人所熟知、但却极其珍贵的信息。而“样式房图档”,则直接指向了圆明园的建筑构成。我猜测,“样式房”可能指的是圆明园中那些具有示范性、代表性,能够展现其建筑风格的房舍。而“图档”,则意味着书中将以大量的图纸、蓝图等视觉材料来呈现这些信息。我尤其好奇,这本“3”代表着什么?是系列中的第三部,还是指代某个特定的图档集合?无论如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圆明园建筑的某些“秘密”。例如,那些精美的木雕、石刻是如何设计的?色彩的搭配有何讲究?空间布局是否蕴含着某种哲学思想?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纸罗列,更能够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对这些图档进行深入的解读,帮助我们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背景、设计意图和工艺水平。我期待它能让我对圆明园的建筑艺术有一个更深刻、更细致的认识,甚至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去思考我们当下的建筑设计。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在于细节,而细节往往藏匿于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圆明园,这个曾经承载着大清帝国最高荣耀与极致奢华的皇家园林,其背后所蕴含的细节,无疑是极其丰富的。这本书的书名“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3”,立刻触动了我对于“深藏”和“记忆遗产”的敏感神经。我猜想,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图册,更可能是一次对历史遗失的艰难寻觅和重拾。它所说的“样式房”,我理解为是圆明园中那些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其独特风格和建筑理念的特定建筑群或建筑样式。而“图档”,则意味着这些信息的载体是具体、直观的图像资料,这与纯粹的文字描述相比,更能提供直观的感受和深入的理解。我尤其好奇,这本“3”号图档,会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是某一区域的建筑群,还是某一种特定建筑类型的详细展示?是室内陈设的布置,还是室外景观的布局?它又是如何将这些“深藏的记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建筑信息,例如那些早已消失的建筑的原始外观,或者那些充满东方哲学与西方技艺巧妙融合的设计理念。我想了解,在那个时代,建筑师们是如何构思,工匠们又是如何将这些构思付诸实践的。这本书,或许能够填补我对于圆明园建筑细节的认知空白,让我对这座曾经的“万园之园”有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复原”历史细节的著作充满敬意。圆明园,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绕不开的伤痛与辉煌交织的象征,其曾经的壮丽景象,在大多数人的心中都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轮廓。这本书的书名,“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3”,直接点出了其研究的核心——“样式房图档”。我对“样式房”这个概念感到非常好奇,这是否是指圆明园中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其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的房屋类型?又或者,它指的是那些在当时具有示范作用,引领潮流的建筑样式?而“图档”则意味着,这本书并非空泛的理论阐述,而是基于具体的、视觉化的资料。我设想,这本书可能包含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纸,这些图纸可能经过了严谨的考证和解读,向我们展示了圆明园建筑的原始形态、结构布局、甚至装饰细节。特别是“3”的数字,让我猜测这可能是一个系列的一部分,前面两本或许已经揭示了圆明园的部分面貌,而这一本则会深入到更具体的、甚至是更鲜为人知的部分。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些图档是如何被发掘出来的?它们在保存和整理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又通过怎样的研究方法,才得以呈现在我们面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关于圆明园建筑设计的独特视角,让我能够透过那些线条和色彩,感受到那个时代工匠的巧思和园林主人的审美情趣。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历史,隐藏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等待着被重新发现和解读。圆明园,这座承载着无数历史记忆的皇家园林,其背后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3”这个书名,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深度挖掘的期待。“样式房图档”,我理解为是关于圆明园中具有代表性、能体现其独特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的建筑图纸和相关资料。而“3”的标记,也让我猜测这可能是该系列中的第三部,意味着它可能涵盖了更为深入或更为具体的内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一些关于圆明园建筑设计的“技术细节”。例如,那些巧妙的木结构是如何搭建的?石材的雕刻工艺达到了怎样的水平?建筑的比例和尺度是如何确定的?又或者,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是如何在中式园林体系中巧妙融合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图纸的堆砌,更能够通过对这些图档的解读,让我们了解当时的设计师和工匠们是如何思考的,他们是如何运用当时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去实现那些宏伟的构想。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从一个更专业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圆明园的建筑艺术,从而对这座曾经的辉煌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

评分

对于我来说,历史不仅仅是事件的记录,更是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技艺和智慧的传承。“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3”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它承诺着一次深入挖掘的旅程。我猜测,“样式房”可能指的是圆明园中那些具有示范意义、能够代表其独特建筑风格和空间设计的特定建筑类型。而“图档”,则意味着本书将以视觉化的形式,展现这些建筑的原始设计。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建筑艺术。“3”这个数字,也让我充满了好奇,这是否意味着它是一个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分,或是对某个特定主题的深入探讨?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揭示一些关于圆明园建筑设计和建造的“幕后故事”。例如,那些复杂的屋顶结构是如何实现的?色彩的运用是否有着特殊的寓意?材料的选择又如何体现了当时的审美和技术水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详细的图纸分析,并结合相关的历史文献,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图档背后的设计理念和建造过程。这本书,或许能让我更深入地理解圆明园的建筑价值,它不仅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一部凝固的艺术史和技术史。

评分

当我看到“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3”这个书名时,我感觉就像是发现了一件失落已久的珍宝。我一直对圆明园怀有深深的着迷,但总觉得现有的资料难以满足我对它建筑细节的求知欲。“样式房图档”,这几个字瞬间点燃了我探索的激情。我理解的“样式房”,很可能是指那些在圆明园中具有代表性、能够集中展现其建筑风格、空间布局或装饰艺术的特定建筑类型或建筑群。而“图档”,则意味着本书将以直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这些珍贵的历史信息。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3”究竟包含哪些具体内容?是对于某个区域的建筑进行详细的图解?还是对某种特定建筑类型的样式进行深入的研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具体、非常详实的资料,例如建筑的结构图、装饰图,甚至是当时建造的工艺流程图。我想了解,在那个时代,建筑师们是如何将他们的设计理念融入到图纸中,工匠们又是如何将这些图纸变成现实的。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以一个更加“身临其境”的方式,去感受圆明园曾经的建筑之美,去理解它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所蕴含的智慧与匠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3”几个字,就已经把我牢牢吸引住了。我对圆明园的历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那些文字描述,或是泛泛的介绍,都难以触及到这座昔日皇家园林最核心、最精髓的部分。我渴望了解的,不仅仅是它的辉煌与毁灭,更是它作为建筑艺术、园林设计、乃至生活方式的鲜活载体,是如何一点一滴被构建起来的。当我看到“样式房图档”这个词汇时,我的心跳不由得加速了。这不仅仅是冰冷的图纸,而是凝结了无数匠人智慧与心血的蓝图,是那个时代审美情趣与工艺水平的直接体现。我猜测,这本《样式房图档3》很可能承载了更为具体、更为细致的设计信息,或许涉及了某些我从未了解过的建筑单元,抑或是对已知建筑的更深入剖析。想象一下,翻开书页,看到那些清晰的线稿,标注着精确的尺寸、材料的选用、甚至是装饰的细节,那将是一种怎样的震撼?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图档是如何被发现、被整理、被解读的?它们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是尘封已久的皇家档案,还是民间流传的匠人手稿?这“3”的标记,是否意味着还有更早期的图档,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承继与演变?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真实圆明园的大门,让我能够以一个近乎“穿越”的视角,去审视那段辉煌的过去。

评分

我对那些能够拨开历史迷雾、呈现真实细节的著作情有独钟。圆明园,这座曾经举世瞩目的皇家园林,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无数的想象空间。这本书的书名,“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3”,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我理解的“样式房”,不仅仅是简单的房屋,更是代表着圆明园某种特定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或装饰特点的范例。而“图档”,则暗示着这本书将以最直观、最严谨的视觉方式,将这些“深藏的记忆”呈现出来。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3”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是特定区域的详细建筑图纸,还是对某种建筑风格的深入剖析?它又是否揭示了那些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建造工艺和设计巧思?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圆明园建筑的“干货”,例如那些精确的尺寸、材料的选择、甚至是如何实现排水、采光等实际功能的。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对图档的解读,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设计理念,以及那些参与建造的匠人们的智慧与创造力。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不再仅仅停留在对圆明园辉煌的想象,而是能以一种更加具象、更加科学的方式,去认识这座伟大的园林,去感受它曾经的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