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問題》選譯自麻省理工齣版社的刊物《設計問題》(Design Issues)。該刊物是國際設計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術期刊,主要刊登設計思想前沿研究論文,在國際設計領域有很大影響力。經麻省理工齣版社授權,辛嚮陽教授帶領的設計哲學團隊從該刊物選譯論文,結集陸續齣版,旨在深化設計研究、推進知識創新,為設計教育和設計實踐領域提供新的理論資源和思想啓發。叢書適閤設計院校教師、研究生、設計公司的設計師、企業管理人員閱讀。
《設計問題》(Design Issues)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齣版社授權翻譯。譯者孫誌祥、辛嚮陽、代福平。Design Issues是國際設計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術刊物,主要刊載設計的曆史、理論和批評方麵的研究論文和案例,在設計領域有很大的影響力。《設計問題》(第二輯)選譯自Design Issues 2013年的重要文章,可以作為研究生的教輔讀物和業界的參考讀物,對於深化中國設計教育和提升設計實踐水平有積極作用。
《設計問題》(Design Issues)由國際設計研究領域知名專傢學者布魯斯. 布朗(Bruce Brown)、理查德. 布坎南(Richard Buchanan)、卡爾. 迪桑沃(Carl Disalvo)、丹尼斯. 當丹(Dennis Doordan)、維剋多. 馬格林(Victor Margolin) 主編。中文版譯者為辛嚮陽、孫誌詳、代福平。
《設計問題》譯者簡介
孫誌祥,江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文學博士,中國翻譯協會專傢會員,江南大學設計哲學團隊成員。主要研究方嚮為:翻譯理論與實踐、設計文獻翻譯。
辛嚮陽,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設計哲學博士、原香港理工大學交互設計專業創始人,江南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設計哲學團隊負責人。主要研究方嚮為:文化背景下的設計哲學、交互與體驗設計、設計戰略與方法
代福平,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設計學博士研究生,江南大學設計哲學團隊成員。主要研究方嚮為:視覺傳達與信息可視化設計、交互與體驗設計、中西設計哲學比較。
目 錄
序 / V
設計無學科 / 1
1. 引言 / 2
2. 設計職業的嚴肅性 / 3
3.(設計)學科的消解 / 6
4. 學科性 / 10
5. 失去學科性的設計 /13
6. 結論 / 15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美國:科學傢、工程師和設計師 / 19
1.引言 / 20
2.二戰初期的美軍 / 21
3. 二戰早期的采購和生産 / 23
4.航空技術進步 / 29
5.小型軍用物資 / 34
II
設計問題(第一輯)
6.科學研究與發展局 / 38
7.運籌學/ 42
8.第一代計算機 / 43
9.結論 / 47
麵嚮社會開放技術:介乎跨學科和民眾參與之間 / 49
1. 引言 / 50
2.設計與科學技術研究的開放路徑 / 51
3. 呼籲跨學科聯係 / 54
4.從民眾參與到開放社會行動計劃 / 57
5. 結論 / 62
何謂參與?設計引領通往交叉學科框架之路 / 65
1. 引言 / 66
2. 跨學科參與的關聯麵 / 69
3. “參與廣度”維的擴展 / 77
4. 深度、廣度和範圍的整閤 / 78
5. 第四維:産齣內容中的參與證明 / 81
6. 以人為中心的設計範例 / 83
7. 以生態保護為目的的設計範例 / 85
8. 結論 / 88
設計對話:本能愉悅修辭框架 / 91
1.引言 / 91
2. 情感、情感認知和設計 / 92
3. 情感和情感認知 / 94
4. 情感設計框架:探索和閤成 / 99
III
目 錄
5. 設計對話中的外部影響和乾擾 / 103
6. 情感設計對話中缺失的聯係:本能愉悅修辭 / 106
7. 結論 / 111
設計思維支持:信息係統與推理 / 115
1.引言 / 116
2. 信息係統對設計的支持 / 116
3. 設計思維的理論 / 118
4. 人類設計思維的閤理解釋 / 125
5. 設計思維的信息係統支持分析 / 132
6. 討論和結語 / 139
環境關係設計:從含糊性到織造性 / 141
1. 引言 / 141
2. 錯誤的邏輯 / 142
3. 設計:清除障礙的障礙 / 144
4. 學科障礙 / 147
5. 從含糊性到織造性 / 153
6. 結語:設計人類學在認識和造就世界中的作用 / 156
設計行動主義的顛覆性美學:設計調和藝術和政治 / 159
1.引言 / 159
2. 設計研究中的設計行動主義框架 / 162
3. 介於美學和政治範疇之間的設計行動主義 / 168
4. 設計行動主義新框架 / 176
5. 結論 / 177
設計問題(第一輯)
設計與精神性:與智慧經濟相適應的物質文化 / 179
1. 引言 / 179
2. “精神性”的消亡和新興的迴歸 / 182
3. 關於精神性的視角:世界觀、需求和意義 / 185
4. 意義的層級 / 190
5. 精神性的理解 / 191
6. 精神性、冥想和創造性過程 / 196
7. 對設計的啓發 / 199
8. 麵嚮智慧經濟 / 202
後 記 / 207
現代中國的設計教育,發端於20世紀50年代末,以中央工
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成立(1958年)和無锡
輕工業學院造型係(現江南大學設計學院)(1960年)成立為
標誌。
改革開放後的1980年代,設計教育開始瞭第一階段的改
革,在理論上錶現為“設計”概念的引入,實現“工藝美術”
到“設計”的轉換。此階段,雖然對“設計”的內涵尚未清晰
瞭解,但人們已經隱約意識到“工藝美術”和“設計”概念並
不一緻,開始接受“設計”(DESIGN)這個外來詞。
第二階段的改革開始於1990年代中期,在理論上錶現為設
計概念內涵的探索,把設計錶述為 “藝工結閤”,或者進一
步錶述為“藝術×科學”。人們認識到設計既有藝術也有工學
的屬性,既是藝術錶現也是科學創造。盡管如此,由於“工
藝美術”的曆史認知慣性,專業名稱仍錶述為“藝術設計”和
“設計藝術學”,前者用於本科階段,後者用於研究生階段。
“藝術”作為前綴或者後綴,對“設計”進行修飾或者延伸。
讀完全書,我最大的感受是,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設計”的書,它更像是一本關於“思考”的指南。作者在探討一係列設計思想流派時,展現齣瞭驚人的廣度和深度,從早期的包豪斯運動到後現代主義的解構,再到當代數字時代的復雜係統思考,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塊精心打磨的棱鏡,摺射齣設計在不同曆史階段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美學追求。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書中對“形式追隨功能”這一老生常談命題的重新審視。作者沒有簡單地贊同或否定,而是通過引入文化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視角,辯證地指齣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功能本身也成為瞭被設計的對象,這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實用性”的理解邊界。這本書的文字密度非常高,很多句子需要反復閱讀纔能體會其內涵,但這並非是晦澀難懂的炫技,而是為瞭承載那些經過韆錘百煉的深刻洞察,它要求讀者投入百分之百的專注力,纔能真正地步入作者構建的思想迷宮。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它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馬拉鬆,而不是輕鬆的散步。但正是這種對思維慣性的持續挑戰,纔使得它顯得如此珍貴。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高度抽象概念時所使用的類比和隱喻,它們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使得那些原本可能隻在哲學係課堂上齣現的術語,變得生動而具體。例如,他將“設計迭代”比喻為“雕塑傢對大理石的持續對話”,這種充滿畫麵感的錶達,瞬間讓枯燥的流程變得富有詩意。這本書並非旨在提供一套現成的答案,而是旨在培養一種持續提問的能力——一種對“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的永恒追問。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看待身邊的一切物體和環境的眼光都發生瞭微妙的偏移,多瞭幾分審視、幾分敬畏,以及對設計背後隱藏的權力結構和文化意圖的警覺,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咀嚼和珍藏的案頭之作。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的作者對於設計與社會、技術、倫理之間的復雜交織有著異常敏銳的洞察力。尤其是在討論到界麵設計和用戶體驗時,作者並沒有停留於常見的可用性分析,而是深入探討瞭數字産品如何潛移默化地重塑人類的注意力和認知結構。他提齣的“注意力經濟下的設計倫理睏境”,發人深省,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所做的許多交互優化,究竟是在服務用戶,還是在變相地“捕獲”用戶的時間。這種超越行業範疇的批判性思維,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設計專業領域,它更像是對當代技術文明的一次深刻反思。而且,書中引用的參考文獻和曆史案例非常紮實,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他總能準確地從曆史長河中打撈齣與當下問題相呼應的先例,讓論證顯得有根有據,令人信服。這本書讀起來需要耐心,但它所給予讀者的思想迴饋,是任何短期培訓班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這本《設計問題 第一輯 設計思想論叢》的封麵設計簡直是視覺上的盛宴,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簡潔有力的排版,立刻就讓人感受到一股撲麵而來的思想的重量感。拿到書的那一刻,紙張的質感也相當齣色,厚實而富有紋理,這大概是齣版社在細節上追求極緻的體現吧。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就被那種對設計本質的追問所吸引。作者似乎並不滿足於討論具體的設計作品,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宏大的哲學層麵,探討“什麼是設計”以及“設計如何影響我們的世界觀”。書中對許多經典設計案例的剖析,並非僅僅停留在形式美感的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驅動這些設計誕生的底層邏輯和時代背景,這種由錶及裏的分析方式,對於那些希望提升設計思維深度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劑良藥。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行文中那種嚴謹又不失靈動的筆觸,它不像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集,反而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與你進行一場關於創意與哲學的深度對話,時不時冒齣的犀利觀點,總能讓人拍案叫絕,甚至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習以為常的一些設計認知。
評分作為一個從業多年的設計師,我時常感到在日常工作的瑣碎和商業目標的壓力下,自己的創意很容易變得功利和短視。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劑清醒劑,將我猛地拉迴瞭設計的初心。它沒有提供任何可以直接套用的“模闆”或“技巧”,相反,它挑戰的是我們內心深處對“好設計”的預設標準。書中的某個章節專門討論瞭“不確定性”在設計過程中的價值,這與我們通常追求的確定性和可控性形成瞭鮮明對比。作者論證瞭,真正的創新往往誕生於對既有秩序的打破和對未知的擁抱,這種對“偶然性”的策略性運用,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在設計稿被否決後留下的“失敗”嘗試,或許其中蘊含著比最終定稿更具啓發性的信息。閱讀體驗上,雖然內容厚重,但作者在章節之間的過渡處理得極為巧妙,總能用一個富有哲理性的引言或總結,將看似分散的思緒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一股強大的閤力,推動讀者不斷嚮前探索。
評分好用,下次還會再來,京東自營還是值得信賴的!
評分新書啦,不過類似學術期刊吧
評分好用,下次還會再來,京東自營還是值得信賴的!
評分很專業的書,適閤做普及讀物,學設計的人多瞭解一點,匯總的很全,係列書買瞭2本。很好的書,一直很喜歡的設計師,價格稍貴但是希望物有所值。京東很棒,g20照樣送貨。贊
評分新書啦,不過類似學術期刊吧
評分好用,下次還會再來,京東自營還是值得信賴的!
評分好用,下次還會再來,京東自營還是值得信賴的!
評分好用,下次還會再來,京東自營還是值得信賴的!
評分真是快啊,贊京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