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馬鈴薯主食加工技術知多少》對馬鈴薯主食加工基本原料、馬鈴薯饅頭加工技術、馬鈴薯麵包加工技術、馬鈴薯麵條加工技術、馬鈴薯米粉加工技術、馬鈴薯主食“新吃法”、地方特色馬鈴薯美食及馬鈴薯主食“未來新概念”進行瞭詳細介紹,為改善我國居民膳食營養提供瞭新途徑,對於促進馬鈴薯消費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馬鈴薯主食加工技術知多少》主要是麵嚮關注馬鈴薯及其主食加工、營養與保健科學的廣大讀者,並為相關專業的師生、相關領域的學者及企業人員提供參考。     
作者簡介
     木泰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産品加工研究所薯類加工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傢、國傢甘薯現代農業産業體係産後加工研究室崗位科學傢,兼任中國澱粉工業協會甘薯澱粉專業委員會會長;《澱粉與澱粉糖》、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JIA)、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Therapy和《農産品加工》編委。長期從事薯類深加工與綜閤利用、食品超高壓加工技術等方麵的研究工作。     
內頁插圖
          目錄
   一、馬鈴薯主食加工基本原料
1.馬鈴薯熟全粉
2.馬鈴薯薯泥
3.馬鈴薯生全粉
二、馬鈴薯饅頭
1.為什麼要把馬鈴薯做成饅頭
2.什麼是馬鈴薯饅頭
3.為什麼馬鈴薯饅頭成形難
4.為什麼馬鈴薯饅頭發酵難
5.為什麼馬鈴薯饅頭易開裂
6.什麼馬鈴薯品種適閤加工馬鈴薯饅頭
7.什麼小麥粉適閤加工馬鈴薯饅頭
8.加工馬鈴薯饅頭要添加多少比例的馬鈴薯全粉
9.加工馬鈴薯饅頭為什麼要添加不同食用成分
10.馬鈴薯饅頭是怎麼加工的
11.馬鈴薯饅頭你會嘗試嗎
三、馬鈴薯麵包
1.馬鈴薯能做成麵包嗎
2.什麼是馬鈴薯麵包
3.為什麼馬鈴薯麵包分切難
4.為什麼馬鈴薯麵包成形難
5.為什麼馬鈴薯麵包焙烤難
6.不同食用成分配比是怎樣影響馬鈴薯麵包品質的
7.馬鈴薯麵包是怎麼加工的
四、馬鈴薯麵條
1.馬鈴薯能做成麵條嗎
2.什麼是馬鈴薯麵條
3.為什麼馬鈴薯麵條熟化難
4.為什麼馬鈴薯麵條成形難
5.為什麼馬鈴薯麵條易斷條、渾湯
6.馬鈴薯麵條是怎麼加工的
五、馬鈴薯米粉
1.馬鈴薯能做成米粉嗎
2.什麼是馬鈴薯米粉
3.為什麼馬鈴薯米粉成形難
4.為什麼馬鈴薯米粉優化難
5.為什麼馬鈴薯米粉乾燥難
6.馬鈴薯米粉是怎麼加工的
六、馬鈴薯主食“新吃法”
1.馬鈴薯蛋糕
2.馬鈴薯饢
3.馬鈴薯發麵餅
4.馬鈴薯手撕餅
5.馬鈴薯煎餅
6.馬鈴薯包子
7.馬鈴薯糖三角
8.馬鈴薯花捲
9.馬鈴薯發糕
10.馬鈴薯窩窩頭
11.馬鈴薯餃子
12.馬鈴薯餛飩
13.馬鈴薯燒麥
14.馬鈴薯鍋貼
15.馬鈴薯盒子
16.馬鈴薯油條
17.馬鈴薯麻團
18.馬鈴薯蘇打餅乾
19.馬鈴薯麯奇
20.馬鈴薯月餅
21.馬鈴薯披薩
22.馬鈴薯漢堡坯
23.馬鈴薯蛋撻
七、地方特色馬鈴薯美食
1.炒傀儡(kui lei,張傢口)
2.土豆蓧麵窩窩(張傢口)
3.土豆蓧麵魚兒(張傢口)
4.傢常土豆餅(張傢口)
5.水煮洋芋片(甘肅)
6.洋芋攪團(甘肅)
7.炸洋芋片(甘肅)
8.烤洋芋(甘肅、陝西)
9.洋芋糍粑(陝西商洛柞水)
10.洋芋饃饃、洋芋疙蛋蛋、黑愣愣(陝西榆林綏德)
11.洋芋煎餅(陝西)
12.煮洋芋(陝西)
13.洋芋擦擦(陝西)
14.炕土豆(湖北恩施)
15.煎土豆(重慶)
16.麻辣土豆片(重慶)
17.狼牙土豆(重慶)
18.煎洋芋坨(重慶)
19.土豆盒子(重慶)
20.香煎土豆絲(重慶)
21.炸土豆片(重慶)
22.土豆泥(重慶)
23.炸洋芋片(貴州)
24.炸洋芋(貴州)
25.洋芋粑(貴州)
26.炸洋芋(雲南)
27.老奶洋芋(雲南)
28.洋芋燜飯(雲南)
八、馬鈴薯主食“未來新概念”
1.馬鈴薯麵團發酵“數字化”
2.馬鈴薯饅頭加工“連續化”
3.馬鈴薯麵包加工“機械化”
4.馬鈴薯麵條加工“自動化”
5.馬鈴薯米粉加工“標準化”
6.馬鈴薯主食傢庭烹調“簡單化”
7.馬鈴薯主食“3D打印”
8.馬鈴薯主食“智能工廠”
9.互聯網+馬鈴薯主食加工
後記之薯類加工創新團隊
作者簡介      
前言/序言
     馬鈴薯俗稱洋芋、土豆、山藥蛋、地蛋等,是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産南美洲安第斯山區的秘魯和智利一帶,於17世紀由東南亞一帶傳人我國,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栽培曆史。馬鈴薯栽培具有低投入、高産齣、耐乾旱和耐瘠薄等特點,是僅次於水稻、小麥和玉米的第四大糧食作物。
  馬鈴薯中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如蛋白質、膳食縴維、維生素、礦物元素等。馬鈴薯蛋白由18種氨基酸組成,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與雞蛋蛋白相當。馬鈴薯中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維生素B2、維生素B3和維生素B6等。此外,馬鈴薯中富含礦物元素,以鉀、鎂、磷、鐵、鋅、銅等的含量尤為豐富。在歐美等發達國傢和地區,馬鈴薯主要用於鮮食和加工方便食品,人均年消費量達93kg。目前,我國馬鈴薯人均年消費量僅為35kg,多以鮮食為主,而以馬鈴薯為主要原料的加工製品僅占馬鈴薯總産量的10%,且産品形式主要為澱粉、全粉、變性澱粉、薯片和油炸薯條等,産品單一、營養價值低,而適閤我國居民飲食習慣的饅頭、麵包、麵條、米粉等營養主食産品形式匱乏,極大限製瞭馬鈴薯原料加工與消費的可持續性增長,與已實現現代農業的發達國傢的差距很大。
  2003年,筆者曾在荷蘭與Wageningen大學食品化學研究室HarryGruppen教授閤作完成瞭一個馬鈴薯保健特性方麵的研究項目。迴國後,懷著對薯類研究的濃厚興趣,筆者帶領團隊成員開始瞭對薯類細緻專一而又深入的研究。2013年,國傢實施馬鈴薯主食化戰略以來,團隊在馬鈴薯饅頭、麵包等主食加工技術裝備研發方麵取得階段性成果,篩選專用品種9個,研發饅頭、麵包等産品156種,裝備6套,製定《薯類及薯製品名詞術語》等國傢/行業標準2項。2015年,團隊首次將馬鈴薯主食係列産品推嚮市場,日産10t,在京津冀690傢超市銷售。參與開展國傢9省7市馬鈴薯主食開發試點工作,纍計在48傢企業進行産業化示範。馬鈴薯主食産品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為13億中國人對營養型主食的期盼提供瞭新的選擇。2016年,中央將“積極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列入一號文件。
  今天,編寫本書的目的是希望嚮大傢介紹一些有關馬鈴薯饅頭、麵包、麵條、米粉的知識,並將在馬鈴薯主食“新吃法”研究方麵的一些新見知、瞭解到的各地傳統馬鈴薯美食加工方法與産品以及設想的馬鈴薯主食“未來新概念”奉獻給大傢。
  限於筆者的專業水平,加之時間相對倉促,書中難免有錯誤和疏漏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提齣寶貴意見及建議。    
				
 
				
				
					《餐桌上的智慧:食材的多元化利用與創新烹飪》  這本書並非一本關於馬鈴薯主食加工技術的科普讀物,而是緻力於拓展你對餐桌上常見食材的認知邊界,發掘它們潛藏的無限可能。從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榖物,到看似尋常的蔬菜瓜果,再到餐桌上的“常客”肉禽蛋奶,本書都將以一種全新的視角進行審視與解讀,引導讀者進行更廣泛、更具創造性的食材利用與烹飪實踐。  第一章:超越主食的界限——榖物的奇妙變形記  我們每天都在與榖物打交道,但你是否想過,那些作為主食的米、麵,除瞭蒸、煮、烙,還能有哪些精彩的“變身”?本章將深入探討榖物傢族的多元化利用。     精深加工與附加值提升:        大米: 除瞭白米飯,我們還會挖掘大米的澱粉、蛋白質、膳食縴維等成分的潛力。例如,米澱粉可以被轉化為改良澱粉,用於食品增稠、穩定、成膜等,廣泛應用於乳製品、糖果、醬料等。米蛋白作為一種植物蛋白,因其低過敏性,正日益受到關注,可用於開發植物基蛋白飲品、零食和營養補充劑。米糠中的生物活性物質,如維生素E、榖甾醇等,可以提取齣來作為保健品原料或食品添加劑,賦予食品更健康的內涵。此外,米酒、米醋等傳統發酵食品的現代化生産與風味創新也將是重點。        小麥: 除瞭麵粉,小麥的麩皮和胚芽也蘊藏著寶藏。麩皮富含膳食縴維,可用於開發高縴維麵包、餅乾、早餐麥片,甚至作為飼料添加劑。小麥胚芽則是維生素E、礦物質和必需脂肪酸的極佳來源,可以壓榨提取小麥胚芽油,用於高端食用油市場,或加工成營養粉、保健品。進一步,小麥還可以通過酶解技術,分解成麥芽糖、葡萄糖等,用於食品甜味劑的生産。        玉米: 玉米的用途遠不止爆米花和玉米糊。玉米澱粉是應用最廣泛的澱粉之一,其變性澱粉在食品工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玉米還可用於提取玉米油、玉米蛋白粉(高賴氨酸含量,是重要的動物飼料成分),以及生産玉米漿(用於發酵工業)、玉米醇(生物燃料)等。玉米的甜味成分,如甜玉米糖漿,也廣泛應用於飲料和烘焙食品。        其他榖物: 藜麥、燕麥、蕎麥、小米等雜糧,因其獨特的營養價值和風味,正逐漸從“粗糧”的標簽中脫穎而齣,成為健康飲食的明星。本書將介紹如何將這些榖物加工成高附加值的即食産品,如燕麥脆片、藜麥能量棒、蕎麥麵餅等,以及如何利用它們的特性開發特色烘焙和甜點。     創新烹飪與風味融閤:        榖物的異域風情: 介紹一些非主流榖物的烹飪方法,如濛古族的奶茶與炒米,藏族的糌粑,南亞的印度香米飯(Biryani),以及非洲的埃塞俄比亞苔麩(Teff)薄餅(Injera)。        榖物與其他食材的碰撞: 探索榖物與蔬菜、水果、堅果、香料等的創意搭配,例如,用藜麥製作沙拉,用大米製作米布丁,用蕎麥製作煎餅,用燕麥製作能量球。        分子料理與榖物: 嘗試利用分子料理技術,如球化、泡沫化,來改變榖物的形態和口感,創造齣令人驚喜的菜肴。例如,製作大米泡沫,或者將玉米汁球化。  第二章:綠色革命的使者——蔬菜瓜果的潛能挖掘  蔬菜瓜果不僅是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寶庫,它們的縴維、色素、風味物質,甚至殘渣,都蘊藏著巨大的開發價值。本章將聚焦於蔬菜瓜果的深度利用與創新。     “變廢為寶”的智慧:        果蔬皮的再生: 橙子皮、檸檬皮富含精油和果膠,可用於製作果醬、糖漬皮、調味料,甚至提取精油用於香料和化妝品。蘋果皮和梨皮富含膳食縴維和多酚,可以乾燥後磨成粉末,添加到烘焙食品中。西瓜皮則可用於醃製小菜。        果蔬核與籽的利用: 葡萄籽富含花青素,是強大的抗氧化劑,可提取葡萄籽油或製成保健品。牛油果核雖然不易消化,但其富含的抗氧化物質,可通過煮水等方式提取利用。        蔬菜下腳料的創意: 西蘭花梗、鬍蘿蔔葉、芹菜葉等,都可以切碎後用於製作蔬菜高湯、香料油,或者烘乾磨粉,作為調味品。     功能性成分的提取與應用:        天然色素的開發: 從甜菜根、紫甘藍、鬍蘿蔔、南瓜中提取的天然色素,可以取代人工色素,用於食品、飲料、糖果的著色,滿足消費者對天然、健康食品的需求。        膳食縴維的增值: 從各類果蔬中提取的果膠、縴維素等,是重要的食品配料,可以改善食品的質地、口感,增加飽腹感,適用於低脂食品、功能性飲料和營養棒。        風味物質的創新: 某些蔬菜(如洋蔥、大蒜)和水果(如柑橘類)中的揮發性風味物質,可以通過蒸餾、萃取等技術獲得,用於開發天然香精,為食品和飲料增添獨特風味。     超越傳統烹飪的界限:        蔬菜基的替代品: 探索用蔬菜製作替代肉類、奶製品的産品,如蘑菇牛排、西蘭花奶酪、豆類漢堡等。        果蔬的低溫慢煮與真空烹飪: 學習如何通過這些精細的烹飪方式,最大程度地保留果蔬的營養和風味,創造齣更具層次感的口感。        果蔬發酵的魅力: 除瞭泡菜,還有許多水果發酵飲品(如果醋、康普茶)、蔬菜發酵醬料等,帶來獨特的酸甜風味和益生菌。  第三章:餐桌上的新視角——肉禽蛋奶的健康與倫理考量  在享受肉禽蛋奶帶來的營養與美味的同時,我們也有必要深入瞭解它們的來源、加工過程以及對健康和環境的影響。本章將從更廣闊的視角來審視這些傳統的食材。     品質溯源與可持續發展:        草飼與榖飼的差異: 探討不同飼養方式對肉類營養成分、脂肪酸比例以及風味的影響,以及其在環境可持續性上的考量。        有機與非有機: 深入瞭解有機認證的意義,以及有機肉禽蛋奶在生産過程中的環境友好性。        動物福利與倫理消費: 介紹一些關注動物福利的飼養模式,以及消費者如何通過選擇來支持更具倫理的食品生産。     加工工藝的革新與健康化:        低鹽、低脂的創新加工: 介紹如何通過酶解、脫水、擠壓等技術,減少肉製品中的鹽分和脂肪含量,同時保持其風味和口感。        植物基蛋白的興起: 探討以大豆、豌豆、蠶豆等為原料,模仿肉類質地和風味的植物肉産品,以及其在減緩畜牧業對環境壓力方麵的作用。        蛋類營養的再發現: 除瞭傳統的炒、煮、煎,介紹如何利用蛋清、蛋黃的特性,開發齣輕盈的慕斯、濃鬱的醬料,以及利用全蛋製作的創意烘焙。     跨界融閤與味蕾的驚喜:        “海陸空”的創意混搭: 探索將海鮮、禽肉、紅肉等不同食材進行巧妙組閤,創造齣復閤風味,例如,用海鮮高湯燉煮禽肉,或者在紅肉中加入魚露增添鮮味。        香料與肉類的化學反應: 深入研究不同香料與肉類在烹飪過程中産生的風味協同作用,以及如何通過香料搭配解鎖新的味覺體驗。        發酵乳製品的新篇章: 除瞭酸奶,介紹一些全球各地獨特的發酵乳製品,如印度的拉剋(Lassi),以及它們在現代烹飪中的應用。  第四章:調味品與香料——味蕾的魔法師  調味品和香料是讓平凡食材煥發光彩的關鍵,它們不僅能提升食物的滋味,更能帶來獨特的香氣和風味體驗。本章將帶你深入瞭解這些“味蕾的魔法師”。     東方與西方的香料對話:        東方香料的深邃: 深入挖掘八角、桂皮、丁香、孜然、小茴香、薑黃、肉桂等中式、印度式香料的産地、曆史、藥用價值及在不同菜係中的應用。        西方香料的明亮: 探索羅勒、迷迭香、百裏香、牛至、蒔蘿、歐芹等地中海及歐洲香草的獨特香氣,以及它們與食材的搭配之道。        香料的混搭藝術: 介紹一些經典的香料組閤(如咖喱粉、五香粉、意大利混閤香料),以及如何根據食材和個人口味進行創新調配。     醬料的韆年演變與現代創新:        經典醬料的溯源: 追溯醬油、醋、豆瓣醬、蠔油、番茄醬、蛋黃醬等常見醬料的曆史淵源和製作工藝。        地區特色醬料巡禮: 介紹泰式甜辣醬、韓式辣醬、墨西哥莎莎醬、法國白醬、意大利青醬等各具特色的風味醬料。        手工醬料的魅力: 鼓勵讀者嘗試自己動手製作簡單易學的醬料,如香蒜醬、花生醬、芝麻醬,甚至挑戰一些更復雜的醬料,如西班牙燴飯的醬料(Sofrito)。     鹽、糖之外的甜味與鹹味探索:        天然甜味劑的多元化: 除瞭蜂蜜、楓糖漿,介紹椰棗糖漿、龍舌蘭糖漿、甜葉菊提取物等更健康的甜味選擇。        鮮味的奧秘: 深入解讀鮮味(Umami)的來源,如蘑菇、海帶、發酵食品等,以及如何利用這些食材和調味品來提升菜肴的整體風味。        發酵調味品的獨特風味: 介紹味增、納豆、魚露等發酵調味品帶來的復雜而深邃的鹹鮮風味。  第五章:廚房的實驗精神——創意烹飪與味覺探索  本書的最後一章,旨在點燃讀者的廚房實驗精神,鼓勵大傢勇於嘗試,打破常規,用創新的思維來對待食材與烹飪。     “反嚮思維”的烹飪:        甜味菜的鹹化: 嘗試在甜點中加入少許鹽、黑鬍椒,或者使用鹹味奶酪來提升風味層次。        鹹味菜的甜化: 在燉菜中加入少量水果(如蘋果、蔓越莓)來增加自然甜味和果香。        改變食材的“身份”: 將原本用於鹹味的食材用於甜點,如牛油果巧剋力慕斯;將甜味食材用於鹹味菜,如焦糖洋蔥。     跨文化烹飪的碰撞與融閤:        “東 meets West”: 嘗試用西式烹飪手法處理中式食材,或用中式調味品改良西式菜肴。例如,用煎牛排的方式煎豆腐,或者用四川麻辣醬料製作意麵。        “南北大融閤”: 藉鑒南北方不同的烹飪技法和口味偏好,創造齣全新的菜肴。     無國界美食的想象力:        風味地圖的繪製: 鼓勵讀者根據自己的喜好,繪製一張“風味地圖”,嘗試將來自不同地域的風味元素進行組閤。        廚房即實驗室: 鼓勵讀者在廚房中像科學傢一樣思考,記錄每一次的嘗試,分析成功與失敗的原因,不斷優化自己的烹飪技巧。  本書緻力於讓你在廚房中成為一位“食材的魔法師”,能夠從最平凡的食材中發掘不平凡的美味,用創新與智慧,點亮你的餐桌,豐富你的味蕾,並在這個過程中,對我們賴以生存的食物世界,擁有更深刻的理解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