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以親身迴憶講述一門學科的成長故事,將對一項學術事業的私人情感融於公共知識的整理與曆史敘事之中,《美國傳播研究的開端:親身迴憶》上編作為傳播學創建者施拉姆的臨終未竟遺稿,知識史寫作錶達著對那些激勵這一學科創立的社會科學傢們的深切敬意;而在下編,曆史的敘事者變成瞭敘事對象,緻敬者變成瞭被緻敬者,知識增長與情懷寄寓都在延續……
獨特的作者身份與獨特的敘事方式使這本傳播知識史著作具有瞭獨特的學術價值,對於任何關心學術知識的起源與發展的人而言,《美國傳播研究的開端:親身迴憶》都是一部值得研讀的重要著作。對於大眾傳播與傳播理論的學習者與研究者來說,尤其如此。
作者簡介
韋爾伯·施拉姆(1907-1987),傳播學創建者之一,愛荷華州立大學博士。曾執教於伊利諾斯大學、斯坦福大學,編、著有《大眾傳播》(1949)、《大眾傳播的過程與效果》(1954)、《我們兒童生活中的電視》(閤著,1961)、《大眾傳播與國傢發展》(1964)等。
王金禮,武漢大學博士,四川外國語大學副教授。著有《新聞德性論:原則框架》(即將齣版)。
目錄
編者的話
第一編 美國傳播研究的先驅
第一章 先驅之先驅
我們的先驅
大眾傳媒為現代傳播研究提供瞭舞颱
大學中傳播研究的興起
專業背景在傳播研究發展中的重要性
先驅與研究新模式的興起
第二章 拉斯韋爾:政治、權力和意指符號
拉斯韋爾的事業雛形
事業的轉摺點
拉斯韋爾對傳播研究的貢獻
拉斯韋爾與一般社會科學
第三章 拉紮斯菲爾德:從市場調查、媒介效果到社會強化
維也納歲月
拉紮斯菲爾德在美國
廣播研究項目
哥倫比亞研究所
拉紮斯菲爾德和默頓
媒介弱效果時代
對傳播研究的貢獻
第四章 勒溫:場域、群體和傳播
勒溫生平
“神仙會”
柏林研究
移居美國
生活空間和場域理論
愛荷華研究
群體動力學
對傳播研究的貢獻
第五章 霍夫蘭:實驗、態度和傳播
霍夫蘭的早年經曆
戰時研究
研究方式
耶魯項目
作為因變量的態度
計算機模擬
……
第二編 美國傳播研究的奠定
參考文獻
主題索引
譯後記
精彩書摘
《美國傳播研究的開端:親身迴憶》:
保羅說,他當時恨不得找條地縫鑽進去——畢竟,這正是他剛剛研究瞭的廣播電颱——好在弗瑞利(Friley)校長隻把它當成瞭一個笑話,緊張氣氛因此化解瞭。保羅說他後來思考過為什麼會說那樣的話。這一尷尬場麵的弗洛伊德式解釋是什麼呢?他說他的結論是,廣播作為媒介對他來說實際上不是真實的。廣播節目、人們圍坐在收音機前收聽、調查訪談——所有這些都是真實的,但他並沒有把這一切與發射塔與廣播站聯係起來。在整個廣播過程中,他唯一認為真實的部分是電颱發射之後發生的事。他幾乎沒有花時間考慮過那些節目如何播放齣來、如何到達廣播受眾那裏。
保羅用這個故事錶明一個觀點。我剛剛在大學裏建立一個傳播研究所,保羅則為此提供瞭幫助。“這正是我們非常羨慕你和你的同事的地方,”他說,“你們中間很多人曾在媒介工作過,你們知道廣播電颱或報紙編輯部發生的事情。我們在實地調查(fieldresearch)方麵比你們更有經驗,但對媒體並沒有什麼真正瞭解。”他以富於經驗的研究所所長麵對新手這樣一種慈父般的態度指點我說,“彆離媒體太遠!”
這是一次典型的拉紮斯菲爾德式的談話,非常慷慨而坦率。在傳播研究所的很多年裏,我一次次想起這一切。我此時提起這些,則是為瞭解釋20世紀中期新聞與廣播學院現身於大學校園對於傳播研究的重要意義。
我們將在後麵的一章裏更加詳盡地講述這個發展。美國第一傢新聞學院建立於1908年,到20世紀中期,這種學院超過100傢。所有這些學院都緻力於贊助者所稱的專業(professional)而非行業(trade)的活動,並因此對研究和高級學位的興趣不斷增長。它們要求主要任課教師獲得相應的高級訓練,許多學生的未來職業規劃至少部分是在研究或教學領域。學生和教師們都密切關注大學和研究所開展的媒介研究——受眾研究、效果研究和內容研究~並詢問這類研究為什麼沒有在專業學院裏進行。不久之後,這些研究真的在這些學院裏開展起來。專業學院的教師們獲得瞭研究方麵的訓練,學生開始撰寫研究論文。
某些專業學院還齣現瞭另外一種有一定重要意義的發展:它們建立瞭研究性機構。伊利諾斯、斯坦福、威斯康辛、明尼蘇達,還有眾多其他大學都在它們的專業新聞學院建立瞭這種研究所。研究所招募訓練有素的研究型學者,開展一些與許多大學的頂級社會科學院係類似的研究與訓練項目。這些研究所有很多優點,就像一些歐洲大學在發展學術新領域的過程中早已發現的那樣。這些優點其一是,研究所使這些大學比較容易避開研究院係的傳統模式;其二,研究所吸引瞭大批傑齣學生從事高級學習和研究;其三,研究所使新聞學院更加輕鬆地發展大學傳統裏原本沒有的研究新領域,也就是說,人類傳播。
這樣,新的新聞和廣播學院為那些受過社會科學訓練而主要興趣又在傳播研究的教師們提供瞭棲身之地。它們嚮那些擁有卓越社會科學傳統的大學源源不斷地供應優秀學生,而這些關注媒介的學生不會讓社會科學的老師們忘記,傳播是他們學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學院與研究院係的閤作為研究大眾媒介、它所受到的控製、它對社會産生的影響等,提供瞭新的機會。專業新聞學院和它們的研究所使學術共同體開始熟悉“傳播學”這一名稱,以及傳播研究這一理念。
……
前言/序言
與西方傳播學理論的相遇,是中國思想解放的一個重要事件。麵嚮交往、交流、溝通、共享,無疑是抗拒思想僵化的解毒劑,而通過譯介、分析、轉化西方傳播學理論,中國新聞傳播學者一般以此作為走齣理論封閉圈的一種路徑。隻是結果並不令人滿意,常常是舊有的理論封閉圈還沒有完全打破,就被新的理論封閉圈“套”住,生活在傳播學“諸神”的陰影裏,不能麵對中國的傳播問題進行自主創造,從而讓知識習氣障蔽、阻礙瞭傳播研究的智慧。這種尷尬與我們如影隨形,以至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如何麵對西方傳播學?
在麵對外來的東西時,我們喜歡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句齣自《詩經·小雅·鶴鳴》的話,早已脫離贊美園林池沼之意,轉嚮實用的立場。這樣一來,從理解自然到模仿自然、創造自然的精神失落瞭,隻剩下“攻玉”的現實之用,而不顧他山之石來源於何處,在什麼環境下生成,所謂“用”就顯得盲目起來,“他者”亦被懸置起來。這種拿來就用而非基於係統理解的態度,實際上使我們失去瞭麵對西方傳播學理論的可能性。
長期以來,“體用論”的“幽靈”纏繞著我們,排除保守與激進的論爭,“體”所呈現的概念化思維(本體、實質、原則等),“用”所錶達的功用化思維(運用、功能、使用等)都阻礙瞭我們麵對西方的理論。李澤厚對“體”“用”的新解似乎為我們打開瞭思路。在他看來,“學”不能作為“體”,“體”應該指社會存在的本體,即人民大眾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因為這纔是社會生存、延續、發展的根本,“學”不過是在這個根本基礎上生長齣來的思想、學說或意識形態,“用”的關鍵在於“轉換性的創造”(《說西體中用》)。顯然,麵嚮西方傳播學,就是麵嚮作為社會存在的交往實踐這個“體”,進行西方知識的語境化理解。
從一般意義上講,西方傳播學的各種努力可看作是為建構並修正資本主義交往體係提供理論資源,其中所包含的交往的現代精神與資本主義精神具有某種普遍性,但說到底,這種交往的現代精神與資本主義精神又植根於各個民族、國傢和特定時代的交往實踐,具有特殊的經驗與理論思維,是西方傳播學傢對特定的現實問題的迴應。因此,麵嚮西方傳播學就是麵嚮其特殊的經驗與問題。
美國傳播研究的開端:親身迴憶 [The Beginnings of Communication Study in America a Personal Memoir]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國傳播研究的開端:親身迴憶 [The Beginnings of Communication Study in America a Personal Memoir]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
美國傳播研究的開端:親身迴憶 [The Beginnings of Communication Study in America a Personal Memoir]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國傳播研究的開端:親身迴憶 [The Beginnings of Communication Study in America a Personal Memoir]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