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一九八四》写出两代人的成长缩影,他们的成长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大变迁相始终,并伴随着作者自己的思考——和以往的科幻作品相比,景芳这些年来的阅历对于作品风格的转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她的思考走在了大多数同龄人的前面,真实地记录了世事的悲欢和成长的痛。或许你现在不一定能完全看懂她所表达的思想,但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她所写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而且,在这部颇为写实的作品里,她仍然保留着让日常生活突然异化的想象和可能性,这与她以往的科幻作品一脉相承,是她*擅长的部分。
《生于一九八四》讲述了三十年过程中两代人的心路历程和人生选择。父亲经历“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回城之后反思自己年轻时的所为,在内心负疚的驱使下,前往世界各地,寻求精神出路。女儿自小按部就班上学读书,生活平稳,却在面临人生方向选择的时刻感觉迷茫,试图从纷杂的现实中寻找自己,以及内心疑问的答案,经历了公务员生活、北漂生活、精神崩溃的痛苦,最终获得领悟,找到内心的清明安宁和立志从事的事情。小说集中于人的内心求索,在时代变换中寻找人的自我生成过程。全书部分内容暗合《一九八四》,从《一九八四》出发,写真实世界一九八四年之后发生的种种意味深长的变化。
郝景芳,生于1984年,凭借《北京折叠》高票力压斯蒂芬·金,斩获第74届雨果奖zui佳中短篇小说奖。曾获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2007年开始正式在杂志发表小说、散文,小说散见于《萌芽》、《科幻世界》、《文艺风赏》、《青年文学》等刊物。曾出版长篇小说《流浪玛厄斯》、《回到卡戎》,短篇小说集《星旅人》,文化散文集《时光里的欧洲》。
刘慈欣——
她的小说中有一种别的作家没有的色彩,就像消失很久的金色夕阳又回来了。
陈楸帆——
抛开文本层面的种种细腻优美精心,更让人深受触动的是两代人对于生命价值与心灵自由的焦虑与探索,这是属于一代中国人的小史诗,景芳再次证明了她是这个时代非常优秀的书写者之一,无论被贴上何种文类标签。
李松蔚——
书中对焦虑和抑郁心理的描述真实动人,解脱之道亦有启发意义,值得一读。
魔云兽@豆瓣——
对很多人来说,步入社会如同陷入汪洋,前无灯塔后无退路。内心的彷徨,或碍于面子,或挚友稀疏,无人诉说,更多时候除非自解,别无他路。这过程中的唐突,常人只能感知整体,胸中有块垒而不能言。而《生于一九八四》的笔法则似高速摄影,竟将那迷茫心理丝分缕析,这感觉就像看清了蜂鸟振翅,妙不可言。
安吾@豆瓣——
本以为是那种一般的青春文学,结果看完在挤满人的地铁上落下眼泪。兴许自己就是她笔下的那个女孩,兴许你也是。是当一个理想主义者,还是个现实主义者?这本书告诉我们,这个问题并不重要,你只需要坦然面对这个世界,与生活握手言和。
第零章 有时候我宁愿相信,人生的诸多不顺,只是因为最适合你的那条路尚未出现。
第一章 我生于一九八四。后来我才知道,很多事情是从这一年开始变化的。
第二章 从他有自我意识开始,他一直跟着周围人走,开始是被动,后来是主动,现在说不上是主动还是被动,只是没有别的选择。
第三章 聚会是相互观摩生活的地方,有人炫耀,有人隐藏,眼睛却都是大睁着。第四章 我问爸爸:“爸,你说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什么事是你不得不做的吗?”
第零零章 我还记得第一次见他时的情景。
第五章 我发现微月说得对,在所有这些纷繁的世界画面中,我不知道该去哪儿找自由。
第六章 她一直那么努力,想在别人眼中活出一个好看的样子。那是我和她最大的差别。
第七章 妈妈和爸爸在九五年离婚,那时我十一岁。
第八章 我也说不清我和平生是怎么走近的。
第零零零章 我开始有一点爱上政治学,或许因为它让人找到自身的位置。
第九章 远近不定的关系中,我的内心也不安。
第十章 医院的日子颇不好过。
第十一章 住院一个月之后,我出院回家。
第零零零零章 最重要的不是自己被看成什么,而是自己看到了什么。
第十二章 如果这个世界上存在自由,那并不是在过去的时光里,而是在此时此刻。
第十三章 城市两千万人的城市三千万人的城市噪音的城市
第十四章 我从睡梦中醒来,全身无力。
第十五章 一零年春天到夏天,我去了几个地方,算是一次小范围的周游世界。
第十六章 生活总归是一场无始无终的战斗,那就继续战下去好了。
第十七章 让一个人忘记他心底的爱情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这个人亲眼见到他爱的人实际上只是一个庸俗的凡人。
第零零零零零章 书页降临。书将结束,我将结束。
后记 从这个角度上看,一九八四年是平行宇宙的一个岔口。
……
我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越来越焦躁。周围人的日子有喜有忧,但每个人都沉浸于生活,被日常细节充满了全部身心。并没有疯狂和主义,对世界与自身的信念都来自于俗世身边。打折中的电器、多发的奖金、可以和朋友吹牛的大排量汽车、养生美白滋补汤。从匮乏跳入丰盛,除了丰盛就看不见其他。这种日子,不需要灌输,人在碎碎念的日常中对彼此灌输。他们身上有一种矛盾中的统一。他们一方面抱怨体制内的工作工资低、负担重、还承担社会批评,仿佛非常不公平,另一方面都坚信体制内的工作比什么都好,是谁都挤破头想要进来的。这种矛盾不需要费力就可以统一。
我开始不想上班。早上醒来看着窗帘,闹铃一直在响,就是不想爬出被窝。我之前猜到上班的日子不是我所期望的,但没想到这么不能接受。上班路上要坐 20分钟公车,感觉上像是要坐 20个小时。我被周围的世界慢慢浸入,个人的领地一点一点消失。我没有足够的抵抗力。
我观察我自己,像观察一个陌生人。我经常想象一群人从天空俯瞰我,指指点点,就像我俯瞰天井里打球的同事,这样的想象让我难受得无以复加。
进入深秋,我的心随着瑟瑟发抖的身体一起,不断向内部瑟缩。我开始看很多书,不是作为对现实的补充,而是作为对现实的逃避。我中午一个人拿着书,去单位旁边的小花园,一边看书一边发呆,两成看书,八成发呆。也不知道想了什么,时间刷刷流过去。我失去了胃口,什么也不想吃。我不断想起《野棕榈》里面那个男人,想着他说过的闲暇与人类的话,想着他面对危机的平静,想着他逃避时的痛苦。树叶和泥土散逸着神秘的微光,不可捉摸却让人转不开目光。我的心在迟疑、权衡、探寻中凝视那微光,不得其解。我总觉得生活应该在什么地方隐藏着某种闪光的东西,一闪而逝却无比珍稀,我总以为自己看见了,转头去追,可是定睛一看却什么都没有,人的缝隙里空空如也。这时候我就会陷入一阵恐慌的空茫,胃会疼起来,疼得发抖。
从某一天起,我开始写书。起初只是把只言片语记下来,后来尝试写一些段落,将前后颠倒的思绪整理出顺序。可是不得其所。语言缺少文采力度,有时候怎么都梳理不出逻辑,有时候自己以为写得很好了,倒头睡去,睡醒了再读,却发现完全不忍卒读。只好又把书稿扔回抽屉。那是最难过的时刻。
跨过那年冬天,几乎没有新年的感觉。春天来了,我还是觉得很冷。
那段时间,妈妈瘦了一些。我想她是过于为我操心,有点内疚。妈妈却说是高血压,有糖尿病倾向,大夫要求控制饮食结构才瘦下来。她说不碍事,仿佛怕给我增添负担。她还是在私人会所做饭,这一年市场红火,老板们很喜欢聚会,一周至少一次大聚,妈妈因此忙碌而收获不菲。她说不清这是好还是不好。她开始跳扇子舞,买了两把带巨大花边的粉扇子,早上定时去小公园。周末和一起跳扇子舞的邻居去逛集市。她的状态和我的状态相隔鸿沟,融入与疏离的鸿沟。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带着一种冷峻而克制的诗意。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叙事频率,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精妙的象征意义。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最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最复杂的内心世界。角色的塑造不是扁平化的,即便是那些看似“边缘”的人物,都有其深刻的动机和复杂的灰色地带。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环境氛围的营造,那种略带荒芜和疏离感的描写,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种与现实世界若即若离的状态。它不像那种直白的科幻小说,而是更侧重于哲学层面的思辨。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解开一个精心设置的谜题,虽然过程需要专注,但最终的豁然开朗,带来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这绝对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真谛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节奏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为了追求刺激而牺牲深度,而是将宏大的主题包裹在非常个人化的叙事之中。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你在欣赏那些宏伟的社会图景时,也不会忘记关注某个小人物的命运转折。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关键转折点时,往往会使用一种看似平淡却暗流涌动的笔法,这种内敛的力量比外放的冲突更具穿透力。它迫使你慢下来,去体会人物内心的波澜,去解读那些未被说出口的潜台词。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使得整部作品的质感非常高级。它不仅满足了对科幻设定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它触及了人类在面对巨大压力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既脆弱又顽强的本质。读完之后,脑海里浮现的不是爆炸和飞船,而是那些鲜活的、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面孔。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视角转换非常巧妙。作者没有局限于单一角色的体验,而是通过多重视角的切换,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世界观。这种手法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去审视同一事件,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复杂性和可信度。特别是某些章节,那种如同纪录片般的冷静客观描述,与角色内心剧烈的挣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让悲剧的力量成倍放大。它探讨的议题非常深刻,关于自由、关于选择、关于存在的意义,但作者的表达方式却非常克制和优雅,从不进行说教式的灌输。你是在跟随人物的命运轨迹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这些哲理的。这就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迷宫探险,每一步都充满了智力上的乐趣,但最终的出口,却通向了关于人性的永恒追问。这本书的文学价值,绝对是值得反复品味的。
评分坦白说,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我有点被它庞大的设定吓到,各种名词和规则纷至沓来,生怕自己跟不上作者的思路。但是,随着情节的深入,那些看似繁复的设定开始自然地融入故事肌理,成为推动人物命运的关键要素。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把所有的东西都摆在明面上,而是通过角色的日常行动和对话,让读者自己去拼凑出这个世界的运行逻辑。这种“留白”的处理,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参与感和主动性。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记忆”和“真实”的探讨,模糊了客观事实与主观感受的界限,让人不禁思考:我们所坚信的一切,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它成功地打破了既有的认知框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世界的角度。这种智力上的挑战和情感上的共鸣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极其丰富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想象力之宏大,简直让人叹为观止。它构建了一个看似熟悉却又处处透着诡异的未来社会,文字间的张力十足,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高度的警觉。作者对于社会结构的细致描摹,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剖析,着实令人佩服。书中对于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尤其是在一个高度集权化的背景下,个体情感的挣扎与迸发,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握,时而疾风骤雨,时而又陷入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静,这种对比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抛出一个个尖锐的问题,直指我们当下社会可能面临的某些隐患。读完之后,那种回味悠长的感觉,不是简单的“好”或“不好”可以概括的,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让你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与日常。那种挥之不去的情绪,是混合了对未知的恐惧和对人类韧性的赞叹。
评分《流浪苍穹》
评分此夜嶙峋朔风笼月黑
评分下面我将引用作者郝景芳女士,在前言中的,一些话,嗯来帮助,我自己,理解他的这种特殊的文学类型,他说道,我写的小说始终属于无泪型文学,这本集子中的作品就更为明显,我的小说一直有这个问题,对科幻读者来说不够科幻,对主流文学作者来说不够文学,我曾经幻想小说,投给过主流文学杂志,但因类型不合适收到过几次推倒,编辑告诉我,杂志并不发表科幻作品,另一方面同样的几篇短篇小说也曾被科幻杂志退稿,理由是过于文学化,不太科幻,这是我在相当长时间里令人伤感。但是呢这种介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文学形式购机,构筑起某种虚拟形式,一现实中不存在的因素,讲述与现实息息相关的是他所关心的并不是虚拟世界中的强弱胜败,而是以某种不同现实的形式探索现实的某种可能,他让现实一个纯净的方式凸显出来,虚幻的意义在于抽象,将事物和事情的关系用抽象表现,从而使其特征更纯粹,比如说,你谁能说得清丸十合一棵草对着红楼梦的意义没有,他们家父的恩典依然可以上演,但我没有他们家属的人员,就只是,世俗大宅中的恩怨,整部书也就少了出世和入世者最为重要的超脱主题,若离骚不曾上天入地,只是一起挨割的话,那他必然也失去了最重要的精神求索。
评分也非常的热情,有时候不方便收件的时候,也安排时间
评分挺好的,买了好多次了,以后还会再来!!各种好,各种好!
评分好!……(虽然只有一个字,却是惊天地,泣鬼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破天荒的,不拘一格,妙笔生辉的点睛之作。简简单单一个“好”字,包含了中华5000年的文化精髓!深刻表达了回帖者的心声。足以证明作者本人是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绿林好汉。此贴不仅完美的配合了主题,而且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使看客一目了然,透彻人心。具有快、准、狠,三大特点。仅此可以证明回帖者是一位上通天文,下通地理,知识渊博,学腹五车
评分《孤独深处》收录了郝景芳在2010年至2016年间发表的一些科幻小说,从未出版过,此次是初次集结成册。《孤独深处》首次收录郝景芳的雨果奖提名作品《北京折叠》。书名也是源于作者对科幻小说的感觉。科幻小说构想一个可能性的世界,人站在这个世界的边缘,最容易感觉到出世和异化。出离世界的感觉是最孤独的孤独。
评分京东的活动真给力,又满减又优惠,一半价格就能买到了,但有的书不支持,有点遗憾。另外,因为这是书嘛,评价就不一一进行了,所以,只要我用上这条评价的,都表示满意。京东的物流就不用说了,完爆一切其他物流,这也是京东能风生水起的原因之一。最后还是祝京东节节高升,给我们老百姓更多实惠,谢谢。(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拍)
评分to receive the time,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