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繼《寫給全人類的數學魔法書》《數學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之後,全日本“數學強勁私塾”校長永野裕之又一力作!
百度“數學吧”吧主幸福_狐狸鼎力推薦!
記住:做數學題的目的是為瞭訓練數學思維,一旦掌握數學思維,解題就很簡單瞭;
那些把一道題用不同方法做很多遍的人,之所以往往比把很多道題隻做一遍的人成績好,關鍵在於他們掌握瞭數學思維;
本書將告訴你如何通過學數學來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如何通過掌握“整理、順序、轉換、抽象化、具體化、逆嚮思維和對稱性”等7種思維方式來“解決幾乎所有數學問題”!
永野相信:數學力是所有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任何人都可以把數學思維用於日常生活,用數學邏輯思考問題不需要任何天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
內容簡介
每個人天生都有數學力,有著內建的“數學式思維模式”,若能有效發揮,就能在學校、職場、人際關係中錶現齣來,從容不迫地獲得更好的效率及成就感。
但這種思維模式會受到周圍情境、心理狀態等因素的影響,總是“靈光一閃”、“無意識”地顯現,讓我們難以掌握,在必要時反而無法使其發揮作用。
本書作者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及研究發現,其實隻要理解數理性思維的七個方麵,就能將“無意識”的數理性思考過程轉化為“有意識”的思考過程,引齣內在的數學潛能,在各種必要時刻派上用場。不論你自認數學如何,這個方法都能在短時間內有效激發你的數學力,給你帶來卓越的優勢。
作者簡介
永野裕之,1974年生於東京,畢業於東京大學理學部地球行星物理學係、東京大學宇宙研究所(現JAXA)。高中時代曾代錶日本參加數學奧林匹剋競賽。現任個彆指導補習班“永野數學學校(大人的數學學校)”校長。曾多次受NHK、《日本經濟新聞》、《日經OFF》等報刊雜誌媒體專訪。“永野數學學校”也曾被《周刊東洋經濟》選為日本全國“數學超強的補習班”之一。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1章喚醒你的數學力
數學式的閱讀理解法/003
發現自己的數學力/023
第2章什麼是數學力?
算術與數學是兩碼事/026
任何人都具備的數學力/031
提升數學力的秘訣就是“停止背誦”/033
讓“靈光一閃”成為必然現象/043
第3章數理性思維的七個方麵
第①方麵整理/046
透過分類推理齣隱藏性質/047
為什麼血型占蔔這麼受歡迎?/050
學習“圖形的特性”的理由/050
在科學史上留下重要足跡的數學式分類/053
乘法式整理/056
次元增加,世界就會變寬廣/060
意願-能力(Will-Skill)矩陣/062
準備一份高效率的檢查錶/063
ECRS檢查錶(改善四原則)/065
第②方麵順序概念/066
選擇時由大到小/067
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070
閤理選擇的原則/072
關於“證明”/073
正確的證明是由小到大/074
“風一吹,木桶店就會賺錢”是真命題嗎?/079
第③方麵轉換/084
換句話說/086
活用等價變換/091
理解函數/093
函數纔是真正的因果關係/098
①設想的原因是否為自變量/099
②“原因”是否隻對應一種結果/102
第④方麵抽象化/104
抽象化=推敲齣本質/106
歸納齣共同的性質/106
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抽象化/110
抽象化的練習/111
模型化/113
圖論/115
柯尼斯堡問題/117
圖論的應用/120
第⑤方麵具體化/126
提齣具體實例/127
“比喻”是具體實例的進化型/131
從名言當中學習如何運用貼切的比喻/132
往返於具體與抽象之間/135
演繹法和歸納法/138
演繹法和歸納法的缺點/140
什麼情況適用演繹法和歸納法/143
第⑥方麵逆嚮思維/145
對偶和反證法/146
能平息怒火的ABC理論/149
逆、否、對偶命題/152
反證法/159
阿基米德與王冠/161
反證法的陷阱/163
第⑦方麵對數學的美感/165
指揮傢的練習/166
古典音樂的特徵/167
和弦與和弦記號/168
數學和音樂的共同點/171
講求閤理性/176
利用對稱性/177
追求一緻性/182
後記/186
精彩書摘
學習數學的意義
我想所有對數學感到頭痛的人,求學期間肯定都有過痛不欲生的經曆:
“為什麼要逼我學數學?”
如果是語文或英語等科目,即使再怎麼棘手,也很少有人會去懷疑學習這些科目的目的,但對於數學來說,很多學生無法理解學習它的意義。在此,我想嚮各位分享一句我經常引用的愛因斯坦的名言:
“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後剩下的東西。通過這股力量培養齣能夠獨立思考、行動的人,並解決社會麵臨的各種問題。”
大部分人在步入社會以後,應該很少有機會去解一元二次方程、計算嚮量內積或是微分吧。如果學習數學隻是為瞭熟悉這些計算技術,那麼對大多數人來說的確沒什麼意義,隻需針對那些工作上需要用到這些專業技術的人授課即可。可是幾乎所有國傢都把數學納入義務教育的一環,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學習數學是一種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的方式。一元二次方程或嚮量都隻是用來鍛煉邏輯思維的工具而已。
“邏輯思維能力”是一種不分文理,所有人都應該具備的能力,這一點我想應該不會有人提齣異議。在這個早已邁入國際化、信息化社會的時代,想要達到不說話就“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界,幾乎是一種幻想。當一群成長環境不同、想法不同的人聚在一起,試圖解決各種以往未曾碰到過的問題時,自然必須具備理解他人想法、用自己的想法說服他人,以及任何情況下都能將問題抽絲剝繭、解疑釋結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就是實現這一切的基礎能力,因此為瞭鍛煉這種能力,所有人都必須學習數學。
語文能力纔是數學能力的基礎
在我的補習班中,所有數學不好卻能在短期內提高成績的學生,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具備優異的語文能力,尤其是能夠按照清楚的條理構建文章,或是能夠將彆人的話轉換成自己的方式錶達的人。由於他們在邏輯思維方麵,本身已具備最基礎的能力,因此能夠迅速吸收我所傳授的正確讀書技巧,並且在短時間內提升數學能力。
反之,那些語文能力不佳的學生大多學習效果也不佳。不用說也知道,人類在思考事情時,使用的工具正是語言。如果缺乏一定程度的語文能力,自然無法建構齣強而有力的邏輯思維。在此稍微岔開一下話題,我個人對於數學的早期教育或提前學習的必要性是充滿懷疑的。就算比彆人早一點兒學會微分,又有什麼意義呢?如果不知道牛頓或萊布尼茨是在何種動力驅使下推導齣微分的概念,以及這個概念又有怎樣無人能及的貢獻,那麼學習微分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個人強烈建議,與其盲目地讓學齡前兒童提早學習算術或練習數學計算題,倒不如鼓勵孩子多讀書、積纍豐富的經驗,藉此培養他們的好奇心,並提升整體的“語文能力”。能夠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完整的思考分析,不但對將來大有幫助,也是培養數學能力的基礎。如果你將來想讓自己的孩子考上東京大學,我希望你能將孩子培養成一個能夠清楚嚮他人解釋“為什麼想進東大”“考上東大以後想做什麼”的孩子,如此一來,他自然而然會具備相應的學習能力。
本書是特彆為那些自認為數學不好的“標準文科生”所寫的。因為我一直認為,擅長閱讀或寫作卻不擅長數學是一件矛盾的事。不過我也深知那些討厭數學的人,對於數學算式是多麼地頭疼,因此本書盡可能減少使用數學算式的頻率,盡管不用數字或算式來傳授數學思考的訣竅難度頗高,但為瞭證明紮實的語文能力是數學能力的基礎,同時也為瞭讓你瞭解學習數學的意義,我認為這是一件相當值得挑戰的事情。
另外,通常不擅長數學的人,隻要一聽到“數學”二字,就會聯想到復雜、睏難,但數學其實是一門講求簡單與明瞭的學問。如果本書介紹的思維方式能讓你覺得“其實數學挺簡單的”,那麼我的目的就達到瞭。
本書的使用方法
這是一本幫助覺得自己數學不行的人,喚醒與生俱來的數學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書。本書最大且唯一的目標,就是讓你在讀完本書時發現:“哇,原來我也有數學思維能力啊 !”從而掌握運用數學來進行思考的方法。在本書中,我將“數學思考法”從七個方麵進行瞭整理。
1、整理
2、順序概念
3、轉換
4、抽象化
5、具體化
6、逆嚮思維
7、對數學的美感
怎麼樣?其中至少有幾項會讓你想到:“啊,這種思考方式好像平常就在使用瞭。”對吧?我想再強調一次,數學並非專屬於那些“有天分”的人。運用數學邏輯進行思考是任何人都做得到的事,甚至有許多人早已在無意識中就運用數學邏輯進行思考瞭。但是能不能“有意識地”運用數學邏輯進行思考,卻是另外一碼事。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我們如果不依賴“靈光一閃”和“直覺”等,就沒有辦法解決問題,也無法想齣什麼好主意,但如果能夠瞭解如何運用數學邏輯進行思考,並且明確意識到這件事的話,不但能夠順利解決問題,而且必然能夠開拓齣他人眼中的嶄新思維。同時,你說齣口的話會格外具有說服力,讓人想不側耳傾聽都難。在此我誠摯希望本書能夠幫助你激發體內潛沉已久的數學力。
……
前言/序言
你自認數學不夠好嗎?
因為工作的關係,時常有學生來嚮我谘詢未來的升學方嚮。但有一種現象始終讓我耿耿於懷,就是很多學生會因為數學(理科)不好而選擇文科,或因為語文(文科)不好而選擇理科。而區分文、理科的目的是為瞭區分齣個人有興趣的領域,而不是為瞭把個人不擅長的特定領域強化為一項既定的事實。我在提供升學意見時,一定會問學生:
“你的夢想是什麼?你喜歡什麼科目?”
然後再根據學生的迴答,一起思考哪一所大學、什麼專業比較適閤他,盡量不讓文、理科乾擾到他的升學方嚮。
你是如何選擇的呢?
如果你是以將來的夢想或喜歡的科目為基準而選擇文科,那麼數學好不好基本上不會左右你的升學方嚮,又或者數學這個科目根本就難不倒你,至少你不會因為自己學文科,而在數學方麵感到自卑。如果你是那種“名副其實”的文科生的話,那這本書恐怕對你沒有太大幫助(話雖如此,若你願意撥冗一讀,我還是很高興的)。
但是,如果你是因為想逃避數學纔選擇文科的話,就另當彆論瞭。過去你在自稱文科生的時候,是否會下意識地認為“因為我是學文科的,所以數學不好”?而現在你會願意翻閱這本書,是不是因為覺得“如果能夠以數學的邏輯來思考,或許會對工作或生活有所幫助”呢?
利用數學邏輯進行思考,確實能給生活帶來方便,使我們更有創造力。如果你明明知道這個道理,卻因為“反正我沒那個天分”的想法而放棄,那就太可惜瞭。不過現在你可以放心,因為本書就是為瞭這樣的你而存在的!
在這本書的一開始,我想先強調一件事:用數學邏輯進行思考並不需要任何天分。把數學思維活用於日常生活中,根本不需要什麼特彆的天分,除非你想成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數學傢。
接下來,讀完這本書,你一定能學會如何以數學思維來思考。同時你也會明白,“因為我是學文科的,所以數學不好”這句話的“因為……所以……”之間毫無因果關係。從此以後,你不再是那個因為數學不好而選擇文科的人,你可以大大方方地告訴彆人:因為我對文科感興趣,所以我選擇文科。
在綫試讀
《如何喚醒數學腦》精彩試讀
探索思維的邊界:一本關於如何突破認知局限、重塑學習模式的指南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的海洋浩瀚無垠,學習的挑戰也日益嚴峻。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睏境:麵對新的概念,大腦似乎固若金湯,難以接受;在解決復雜問題時,思路似乎被框住,找不到突破口;即使付齣瞭巨大的努力,學習效果卻不盡如人意。這種“學不進”、“想不到”、“做不好”的體驗,並非少數人的專利,而是許多人在自我成長道路上普遍麵臨的認知壁壘。 這本書,並非一本關於某個特定學科知識的百科全書,也不是一本傳授具體學習技巧的速成手冊。它的核心在於,引導我們審視自身思考和學習的底層邏輯,探究那些製約我們潛能釋放、阻礙我們認知升級的深層原因。我們常常以為,學習就是知識的堆砌,能力的培養就是技能的熟練。然而,真正的成長,往往源於對固有思維模式的覺察和對認知邊界的拓展。 想象一下,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座精密的建築。每一扇窗戶代錶著我們接收信息的能力,每一扇門則象徵著我們理解和整閤信息的方式。而思維的僵化,就像是這些窗戶濛上瞭灰塵,門被緊鎖,使得新鮮的空氣和寶貴的知識難以進入,也阻礙瞭我們內部的思考和創造力的流動。這本書正是要為我們提供一把“鑰匙”,幫助我們擦亮窗戶,打開緊鎖的門,讓思想的火花得以自由地碰撞和延展。 我們將一同踏上一段關於“認知升級”的探索之旅。這趟旅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耐心、反思和實踐。我們不會提供一套標準化的“公式”,因為每個人的思維模式都有其獨特性,每個人的學習麯綫也各不相同。相反,這本書將提供一個思考的框架,一套觀察的視角,以及一係列自我提問的工具,幫助你成為自己思維的“解剖師”和“工程師”。 首先,我們會深入剖析思維定勢是如何悄然形成並束縛我們的。你是否曾因為“我就是這樣的人”或者“這件事不可能做到”而輕易放棄?你是否曾因為過去的經驗而對新的可能性視而不見?我們將一起識彆那些潛伏在內心深處的“限製性信念”,它們如同無形的枷鎖,限製瞭我們對自身能力的認知,也阻礙瞭我們擁抱未知。理解這些定勢的來源,看到它們是如何運作的,是打破它們的起點。我們會通過一係列的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擬,讓你對思維定勢有更深刻的認識,並學會如何質疑和挑戰它們。 接著,我們將探討學習的本質。我們常常誤以為學習是綫性的、被動的過程,但實際上,真正的學習是主動的、建構的。這本書將幫助你理解,學習不僅僅是記憶,更是理解、關聯、應用和創造。我們將打破“死記硬背”的陷阱,引導你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係,將零散的信息融會貫通,形成強大的認知網絡。你將學會如何從信息的海洋中淘洗齣最有價值的“珍珠”,如何將新知識與已有認知巧妙連接,從而讓學習變得更加高效且富有樂趣。 然後,我們將聚焦於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經成為一項至關重要的生存技能。我們常常麵對“已知”的答案,卻難以找到“未知”的解決方案。這本書將為你提供一套“偵探式”的思維工具,教你如何像偵探一樣,從蛛絲馬跡中發現問題的本質,如何運用不同的視角和方法去審視問題,如何打破思維定勢,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案。我們將探討逆嚮思維、類比思維、發散思維等多種思維模式,並提供具體的練習方法,讓你在麵對復雜挑戰時,能夠遊刃有餘,找到齣路。 更進一步,本書將引導你關注“元認知”的力量,也就是“對認知的認知”。這聽起來有些抽象,但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元認知能力強的人,能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在學習和思考過程中的優勢與劣勢,能夠有效地監控自己的思考過程,並根據情況調整策略。它就像是為你提供瞭一個“指揮中心”,讓你能夠更有效地調度你的思維資源。我們將提供方法,讓你學會如何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如何評估自己的理解程度,如何識彆自己思維中的盲點,從而不斷優化你的學習和思考方式。 這本書還將強調“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價值。我們常常在成人世界中,讓好奇心被功利和效率所取代。然而,正是這份純粹的好奇心,驅動著我們去探索未知,去發現新事物。我們將探討如何重新點燃你內心深處的探索欲,如何將好奇心轉化為學習的內在動力,如何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保持積極的學習心態,擁抱變化,不斷成長。 此外,我們還會觸及“反饋”與“迭代”的重要性。我們很少會去主動尋求和分析來自外部的反饋,也很少會將學習和思考視為一個不斷迭代優化的過程。這本書將教你如何有效地利用反饋來改進你的認知模式,如何從每一次的嘗試和失敗中學習,如何將“試錯”轉化為成長的契機。你將學會如何主動收集反饋,如何解讀反饋信息,並如何將其應用到下一次的學習和思考中,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自我提升循環。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你可能會經曆一些“不適”。這是因為,我們一直在舒適區裏運轉,而任何對思維模式的挑戰,都可能帶來暫時的睏擾。但請相信,這種“不適”,正是成長前的陣痛。我們將鼓勵你保持開放的心態,勇敢地去嘗試新的思考方式,去擁抱那些可能顛覆你現有認知的觀點。 本書的最終目標,並非讓你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傢,而是幫助你成為一個更具彈性的思考者,一個更高效的學習者,一個更具創造力的解決問題者。它將為你提供一種看待世界和看待自身的新視角,讓你擺脫固有的思維窠臼,釋放你潛藏已久的認知能量。 這本書,就像是你大腦的一次“係統升級”。它不會直接告訴你答案,但它會教會你如何尋找答案;它不會給你現成的知識,但它會激發你學習新知識的渴望;它不會為你鋪平道路,但它會給你指引方嚮,讓你能夠自己開闢齣屬於自己的成長之路。 準備好踏上這場思維的冒險瞭嗎?讓我們一起,探索你大腦的無限可能,重塑你的認知邊界,擁抱一個更加廣闊和精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