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更多产品请点击:
编辑推荐
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一介布衣,刀光剑影间,千锤百炼,终成千秋霸业。20世纪中国四大传记之一,毛泽东亲自批阅的史学精粹。
内容简介
《朱元璋传》以丰富详实的史料、生动简练的文字,记叙了明太祖朱元璋从一介布衣到明朝开国皇帝的传奇经历,活灵活现地展现了朱元璋既求贤若渴、勤政爱民,又猜忌功臣、嗜杀专权的多面形象,并对朱元璋一生的功过是非作了具体的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价。
作者简介
吴晗(1909—1969),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中国著名明史专家。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代表作品有《朱元璋传》《明史简述》《读史札记》《历史的镜子》等。
目录
第一章 流浪青年/001
一、小行童/001
二、游方僧/013
三、红军起义/026
第二章 红军大帅/059
一、九夫长/059
二、小军官/064
三、大元帅/082
第三章 从吴国公到吴王/103
一、鄱阳湖决战/103
二、取东吴/125
三、南征北伐/147
第四章?开国皇帝/169
一、国号大明/169
二、统一南北和对外对内政策/179
三、建都和北边防御/191
四、中央集权的加强/198
第五章政权的支柱/209
一、地主、官僚和人民的义务/209
二、常备军和特务网/241
第六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59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259
二、棉花的普遍种植和工商业/277
第七章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297
一、胡蓝党案/297
二、空印案和郭桓案/311
三、文字狱/324
第八章家庭生活/337
一、多妻多子孙/337
二、思想和生活/348
三、辛勤的一生/360
附录/369
朱元璋年表/369
"
精彩书摘
第一章流浪青年
一、小行童
元顺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元顺帝妥懽帖木儿在位的第十二年)的上半年,淮河流域的人民遭受了严重的灾难,旱灾,蝗灾,还加上瘟疫。
好几个月没见过雨了,禾苗被晒得干瘪枯黄,田地裂成一条条龟缝,眼见得收成没有指望了,谁也想不出办法。到处在祈神求雨,祝告龙王爷显神通,老年人穿着白麻布短衫,光着头,跪在太阳地恭恭敬敬向龙王爷磕头许愿,孩子们脑瓜上戴着枯柳枝圈在庙里蹿出蹿进,唢呐、锣鼓吹打得震天价响,和尚们个个眉开眼笑。一连求了多少天,还是热辣辣的大太阳,连一丝儿乌云也没影子。农民们正像在热锅上蚂蚁转时,又来了漫天遍野的蝗虫,把穗上稀稀的几颗粟粒也吃得一干二净。地方上有年纪的人都是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说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没见过这样年景,这日子没法过了!
地方官府呢?除了会向老百姓勒诈钱财,关老百姓坐班房,打板子追比欠的钱粮以外,谁还管你天晴还是天阴!
不料祸不单行,闹了天灾,又闹起瘟疫来了。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的人,接二连三地病倒。人们已经吃了好些日子草根树皮了,一得病就挺不住,开头只觉得浑身无力气,发高热,接着便上吐下泻,不过两三天就断了气。起初人们还不十分理会,到了一个村子一天死去十几、几十个人,家家户户死人,天天死人的时候,才明白这是闹瘟病,不由得着慌起来,不管“在数的难逃”的老话,还是逃命要紧,各村庄的人携儿带女,像蚂蚁搬家似的投奔远处亲戚朋友家去了。不上十天工夫,太平乡数得出的十几个村子,闹得人烟寥落,鸡犬声稀,显出一片凄凉黯淡的景象。
孤庄村朱五四一大家人,不到半个月时光,死了三口。朱五四老爹六十四岁了,四月初六故去,初九大儿子重四也死了,到二十二那一天五四的老伴陈二娘又死了。五四的二儿子重六和小儿子元璋(原名重八,后名兴宗)眼看着大人一个个死去,请不起郎中,也抓不起药,只急得相对痛哭。尤其为难的是家里停了几口尸,手头没有一贯钞,一钱银子,买不了棺木,老放着总不是归结,无论如何总得先找块地埋下才是。可是地呢?自己连一巴掌大的也没有。想来想去,只好去哀求田主刘德,想来作了几年的主客,从未欠过租,落过不是,到了这步田地,总该施舍施舍吧。谁知不但不答应,反而挨了一倾臭骂。正没计较处,邻居刘大秀、娄大娘老两口走上门来,埋怨元璋兄弟,怎么不找刘大伯,倒去找别人,白讨没趣。原来刘大秀的小儿子刘英和元璋常在一起玩耍,是好朋友,适才也在刘德家,看了元璋兄弟哭哭啼啼,心里十分难过,回家告诉爹妈,刘大秀和朱五四紧邻相住,同在一个社,又和五四年纪差不多,合得来,经常说个闲话儿。因此,刘英一说,两老一合计,就来找元璋兄弟了。当下元璋两兄弟磕头谢过了,算是葬地有了着落。但是,衣衾呢,棺材呢,还是没办法,再也无处去求人,只好将就,把几件破衣衫包裹了,抬到刘家地上安葬。两兄弟一面抬,一面哭,好容易抬到山坡下,突然间风雨交加,雷轰电闪,整个天像塌下来似的,两兄弟躲在树下发抖。约够一顿饭时,雨过天晴,到山坡下一看,大吃一惊,尸首不见了,原来山坡土松,一阵山洪把坡上的土冲塌了,恰好埋了尸首,厚厚的一个土馒头,俗话叫做“天葬”。三十五年后,朱元璋写《皇陵碑》时,还觉得伤心:“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元璋又吃了些日子草根树皮,邻居汪大娘娘儿俩看着他孤苦可怜,也不时招呼着吃一顿两顿,胡乱混了一阵。想想不是久计,只好挨村子找零活做。谁知大户人家都已逃荒避瘟走了,贫民小户自己都在挨饿,怎么雇得起人?一连奔波了好些天,到处碰壁。一天,从邻村找活回来,路过父母坟地,懒得回家了,蹲在坟边,沉思如何来打发日子,对付肚子。
他长得身材高大,黑黑的脸盘,高高的颧骨,大鼻子,大耳朵,粗眉毛,大眼睛,下巴比上颚长出好几分。整个脸型像一个横摆着立体形的山字,脑盖门上一块骨头突出,像个小山丘。样子虽不好看,却很匀称,显得威严而沉着,谁只要见他一面,再也忘不了他那个怪长相儿。
小时候替田主看牛放羊,最会出主意闹着玩,别的同年纪甚至大几岁的孩子都听他使唤。最常玩的游戏是装皇帝,你看,虽然光着脚,一身蓝布短衣裤全是窟窿补丁,破烂不堪,他却会把棕榈叶子撕成丝丝,扎在嘴上作胡须,找一块破水车板顶在头上算是平天冠,土堆上一坐,让孩子们一行行,一排排,毕恭毕敬,整整齐齐三跪九叩头,同声喊万岁。
又最有担当。有一天,忽然饿了,时候早又不敢回家,怕田主骂。同看牛的周德兴、汤和、徐达许多孩子也都说饿,大家越说饿,肚子里咕噜得越凶。这个说有一碗白面条吃才好,那个又说真想吃一块白切肉,又有人说肉是财主们吃的,不知道是什么味道。说得个个人的嘴都流涎了。猛然间元璋大喊有了,大家齐声问什么?元璋笑着说,现成的肉放在面前不吃,真是呆鸟!大家还不明白。元璋也不再作声,牵过一条花白小牛娃,放牛绳捆住前后腿,周德兴赶紧抄着斫柴斧子,当头就是一斧,汤和、徐达也来帮着剥皮割肉,别的孩子们拣些干柴枯树叶,就地架上几块石头,生起火来,一面烤,一面吞,个个眉飞色舞,兴高采烈。不一会儿,一条小牛娃只剩一张皮一堆骨头一根尾巴了。这时太阳已经落山,山脚下村庄里,炊烟袅袅,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蓦地有一个孩子省悟了,小牛吃了如何去见田主?大家面面相觑,想不出主意,互相埋怨,乱成一团。元璋一想,主意是自己出的,责任也该承担起来,不能连累别人。拍胸膛说我一个人认了,大家不要着急。也真亏他想得好主意,把小牛娃皮骨都埋了,拿土把血迹掩盖了,把小牛尾巴插在山上石头缝里,说是小牛钻进山洞里去了,怎样拉也拉不出来了。孩子们齐声说好。当晚元璋挨了田主刘德一顿毒打,被赶回家,虽然吃了苦,丢了饭碗,却由此深深得到伙伴们的信任,认为他敢作敢为,有事一身当,大家心甘情愿把他当作自己的头目。
元璋是元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九月十八日未时生的,虚岁十七,实在还不满十六周岁。父亲是老实本分人,做了一辈子佃客,受了一辈子田主的气,头发胡子全花白了,还捞不着一巴掌地。搬了一辈子家,早年从泗州盱眙县(今安徽盱眙)迁到灵壁县(今安徽灵璧),又迁到虹县(今安徽泗县)。到五十岁时又迁到钟离东乡,种了十年地,被田主无故夺佃,没奈何又迁到西乡,四年前才搬到这孤庄村来。你说朱五四没长性,喜爱搬家?那倒也不是。原来一百个田主大户竟有九十九个是黑良心的,穷人送上押佃钱,说尽好话才佃了几亩地,天不亮就起床,月亮出来还在地里作活,出气力,流汗水,一年忙碌到头,算算收成,十成里头竟有六成归了地主。佃户左施肥,右戽水,把地服侍得肥了一些,生地改成熟地,正好多收一点粮食的时候,田主立刻就加租,不肯加就退佃,划算一下,竟是白干活,一点粮食也剩不下,只好搬家另觅大户。忍下去吧,三两年后还是得被撵走。告官府吧,那里没有穷人的理可说。因之,朱五四虽然拖儿带女,在一个地方老是住不满十年,而且,老是替大户开生荒地,好容易收成多了一点,就得走路。他从不吝惜自己的力气,也省吃俭用,低头下气,却一辈子被田主作践欺侮,到死后连一片葬身之处也没有。
元璋想了又想,自己还是走父亲的老路,一辈子替田主做牛马,挨饿、受气、被撵、流浪?不行,不能再做牛马了!可是,不做佃户,要自己有地啊,没地,有力气也没处使。地从哪里来?买,没有钱。给,谁给你?想到这里,他又茫然了,没有别的出路。
朱五四儿女都拉扯大了。大哥二哥算是娶了媳妇,连花轿也请不起,喜酒也没一盅,娶的还不是一样佃客人家的女儿。三哥重七给人家招了上门女婿,得给人家种一辈子地。也好,家里省一张嘴。大哥有两个小子,二哥也养了一个男孩。大姊嫁给王七一,二姊远了,还是在盱眙时订的亲,男人叫李贞。只有他自己没成家。要是平常年景一家子勤勤恳恳,佃上几十亩田地,男耕女织,养猪喂鸡,砍柴,拾粪,靠着人力多,节衣缩食,苦虽苦,总还活得下去。偏又连年荒旱,二嫂三嫂先后病死,大侄儿和二房的孩子都夭折了,王家也满门葬绝,嫁给李家的二姊也死了,二姊夫带着外甥保儿逃荒,不知去向。今年又是旱灾、蝗灾加上瘟病,一家子接连死了三口,偌大一家人家,只剩下大嫂王大娘和二侄文正,二哥重六和元璋自己四口人了。
……
前言/序言
《三国风云录:乱世中的英雄与权谋》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生平,而是将读者带入一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三国鼎盛时期。我们不讲述那个终将建立统一王朝的帝王故事,而是深入挖掘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权力争夺中,那些光芒万丈却又命运多舛的英杰们,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非凡智慧、军事才能与人性挣扎。 《三国风云录》以史为骨,以故事为翼,力求还原一个既宏大又细腻的乱世画卷。全书摒弃了传统叙事中过于神化的英雄形象,转而探究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个体如何凭借自身能力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挣扎求存、建立功业。 第一部:潜龙在渊——群雄初起与时代的呼唤 本书的开篇,将时间定格在黄巾之乱爆发前后。这不是一个关于“贫苦农民起义”的简化论述,而是对东汉末年政治生态、土地兼并、宦官专权等深层社会矛盾的剖析。我们将详细描绘在光武中兴的余晖散尽后,帝国肌体如何被腐蚀殆尽。 重点人物塑造方面,我们将侧重于那些早期崛起的势力。例如,曹操初露锋芒时的隐忍与果决,他如何从一个地方小吏成长为具备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刘备早年的漂泊不定,他如何在逆境中维系“仁义”的旗帜,并招揽到早期的核心班底。袁绍的出身与他早期拥有的巨大优势,以及他那份最终导致其覆灭的贵族傲慢,都将在细致的笔触下展开。 书中会深入探讨当时的军事思想和地域特色。北方的骑兵优势、南方的水军潜力、以及各路诸侯在人才选拔上的差异化策略,构成了早期三国政治博弈的底色。我们不会仅仅罗列战役,而是侧重于分析这些早期冲突背后的经济和战略动机。例如,董卓入洛阳,与其说是个人野心,不如说是关中军事集团对中央财政资源的争夺。 第二部:赤壁之变与三足鼎立的雏形 本书的核心冲突聚焦于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这两场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战役。 在官渡,我们细致重构了曹操如何以弱胜强,并非单纯依靠“奇谋”,而是深挖其后勤补给、情报战以及对袁绍集团内部矛盾的精准把握。书中会有一章专门分析“许攸之叛”背后的权力博弈与利益计算,展示在生死存亡之际,人性的复杂与权谋的残酷。 赤壁之战的描写将是一场视觉与智力的盛宴。我们不仅仅停留在“借东风”的浪漫想象,而是着重分析了孙权集团的战略调整、周瑜的军事部署、以及诸葛亮在外交斡旋上的高超手腕。书中将详细对比曹操统一北方的模式与江东势力维护地方割据的差异,探讨“水战”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重要地位。 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的格局开始形成。我们将探讨荆州这块兵家必争之地,如何成为刘备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跳板。刘备集团的“跨越”策略——如何利用东吴的战略需求,实现从流亡到割据的转变,是本卷的一大重点。 第三部:权力的代价——治世之能臣与乱世之枭雄的对决 随着势力格局的稳定,本书的焦点转向了治国理政与内部建设的较量。赤壁后的三国,不再是简单的军事扩张,而是综合国力的比拼。 蜀汉方面,我们细致描绘了刘备入川后的内政改革,以及诸葛亮在“法治”与“人治”之间的艰难平衡。对于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形象,我们力求展现其治国理念的先进性,同时也分析了其在人才储备和战略扩张上的局限性。 曹魏方面,本书将深入探讨曹丕“禅让”的政治意义,以及曹氏集团如何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集团,成功转化为正统王朝的构建者。我们对曹丕时期的文化政策、法制革新有深入的论述,以展现其在政治上的继承与创新。 东吴方面,本书将突破“偏安一隅”的刻板印象,重点分析孙权集团如何利用长江天险,发展独特的海洋贸易与地方经济体系。我们探讨了江东士族与外来人才(如鲁肃、吕蒙)之间的权力制衡,以及其在继承人问题上的深刻隐忧。 第四部:英雄的终章与历史的遗产 本书的尾声,聚焦于“七擒孟获”、“失街亭”和“白帝城托孤”等标志性事件。我们分析了诸葛亮北伐的战略必然性与战术上的巨大消耗,探讨了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定义一场“正义的战争”。 最终,本书的落脚点不在于“谁统一了天下”,而在于分析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1. 军事制度的演变: 军屯制度的确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文学与思想的解放: 建安风骨的形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 3. 士族门阀的固化: 乱世中权力的重新分配,如何催生出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三国风云录》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那段既充满浪漫色彩又无比残酷的历史,去思考在时代洪流面前,英雄们做出的每一个选择背后的重量与代价。它是一部关于权力、忠诚、智慧与幻灭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