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日常》是黃正建研究員關於唐代社會生活的論文集結,共分三大部分:一、唐代衣食住行的分類研究;二、唐人日常生活的綜閤研究及對社會生活史研究的一些思考;三、其他與社會生活史相關的話題。在第一部分分類研究中,黃正建先生分彆按衣、食、住、行四大門類討論瞭唐人的社會生活。不僅對具有鮮明唐代風格的諸多物質史個案,如唐代的戒指、耳環、鼕春衣、鬍服、宴會、鬍食、住房、繩床等有較為深入的討論,還著重對唐代車服、賜宴、常貢製度等的變遷進行瞭細緻的考察。在第二部分唐人日常生活的綜閤研究中,黃正建先生充分發揮其綜閤研究的能力,對唐代小說,如《遊仙窟》中的衣食住行生活,以及唐代典型文人官員,如韓愈、張說、元稹的日常生活進行瞭細膩而精當的勾繪和比較,通過文學作品和人物的個案,真實而生動地展現瞭唐代士大夫日常生活的麵貌。其次,黃正建先生結閤前兩部分的內容,著重從宏觀層麵討論瞭中國中古時期社會生活的大緻麵貌,衣食住行的發展演進軌跡,社會生活與國傢政治、經濟發展的關係,以及如何綜閤運用傳世文獻、敦煌文獻、法律文獻、圖像資料等研究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史。最後,在“附錄”部分還探討瞭唐人行文中非常重要的“平闕”製度、“彆宅婦”現象等其他生活史問題。
唐代交通工具中有一類是使用人力“挽”或“扛”、“抬”的,其中有“肩輿”、“腰輿”、“籃輿”、“兜籠”、“擔子”、“步輦”等各種稱呼,形製都不甚明白。唯有一種人力交通工具有圖像作證,那就是“步輦”。因為存世有一幅傳為閻立本所畫的《步輦圖》。在這幅圖中,唐太宗盤坐在“步輦”上,周圍有六位宮女抬輦,兩位宮女持扇,一位宮女持華蓋,正在接見吐蕃為贊普求婚的使者祿東贊。從圖中看,這所謂的“步輦”隻是一個方形的榻狀物,上無遮蔽(需宮女在後打華蓋遮蔽),下有四腿,左右兩根抬扛。但這真就是“步輦”的形製嗎?
我們知道,輦本是人挽之車。唐代皇帝乘坐的輦有七種,即大鳳輦、大芳輦、仙遊輦、小輕輦、芳亭輦、大玉輦、小玉輦。這些輦都用於禮儀活動而其中並無“步輦”。史籍中記載的“步輦”可能隻是當時的一種泛稱,後來纔形成定製。由於輦實際上就是將車的輪子去掉,因此從形製上說,它的一大特點是有車屋。《杜陽雜編》捲下記9世紀中同昌公主齣降,“乘七寶步輦,四麵綴五色香囊”。從“四角綴香囊”看,此步輦就有車屋。又《十國春鞦》捲四九《後蜀二後主本紀》雲後主“齣則乘步輦,蔽以重簾,環結珠香囊,垂於四角,香聞數裏,人罕睹其麵”。由於垂有簾子,更清楚地說明步輦是帶有車屋的。
但是《步輦圖》中唐太宗乘坐的交通工具卻不帶車屋,形製也很小,且並非由人扛在肩上,因此它顯然不是“步輦”。
那麼《步輦圖》中畫的交通工具是什麼呢?應該是“腰輿”。按“輿”本與“輦”相似而小,常與輦混稱,但二者仍有不同處。將《步輦圖》中的交通工具視為“腰輿”,有以下幾點根據:
一、輿在宮中使用時用於比較隨便的場閤。《隋書》捲一〇《禮儀誌五》記隋製:“今輿,製如輦而但小耳,宮苑宴私則禦之。”這就是說“輿”比較小並一般用於宮苑中行走和赴宴。至唐製,《唐六典》捲一一《殿中省》“尚輦局”條更指齣,皇帝除上述七種輦外,還有三種輿,其中“五色輿”和“常平輿”與輦一樣,隻用在禮儀中,唯有“腰輿,則常禦焉”。這就是說唐代皇帝常乘坐的多是腰輿。《資治通鑒》捲一九八唐太宗貞觀二十年二月條記太宗“嘗乘腰輿”就是一個證據。《步輦圖》中的交通工具比較小,又是尋常使用的,因此當為腰輿。
二、腰輿不是扛在肩上而是由人抬至腰際的。上引《資治通鑒》捲一九八唐太宗貞觀二十年二月條在太宗“嘗乘腰輿”後,鬍三省注雲:“腰輿,令人舉之,其高至腰。”《步輦圖》中的交通工具由六位宮女手抬,隻抬到腰間(而不是扛在肩上),因此當為腰輿。
三、前麵說過,步輦多車屋,而腰輿一般沒有車屋。關於這一點,即關於腰輿的具體形製,我們目前沒有直接根據,隻能作一點推測,使用一個間接證據,而這個間接證據則來自日本資料。
我們知道“腰輿”和“小輿”很接近。唐代史籍沒有相關記載,但宋代史料則有,即《宋史》捲一四九《輿服誌一》記:“腰輿,前後長竿各二,金銅螭頭,緋綉鳳裙襴,上施錦褥,彆設小床,緋綉花龍衣。奉輿十六人。中興製,赤質,方形,四麵麯闌,下結綉裙網,製如小輿。”雖然這是宋製,且北宋和南宋製度也有不同,但從上可知“腰輿”形製略同“小輿”,紅色,方形,兩根抬竿,四麵有麯欄。
日本學者麻生磯次編有《古典圖鑒》一書,書中在“交通”一節中畫有“小輿”。從圖中看,這小輿為方形,兩根抬杆,上麵四周有矮欄。並有說明曰:“小輿,無頂,四方圍以欄,欄塗硃……從者持蓋護其上。”拿這“小輿”與《宋史》所記腰輿比較,是很接近的。再看《步輦圖》所畫交通工具,乃方形,無頂,兩根抬竿,從者持蓋護其上,“製如小輿”,且又為宮女抬至腰間,因此當為腰輿。
綜上所述,我認為《步輦圖》中所畫交通工具第一比較小,第二用於日常行走,第三由多人抬行並抬至腰高,第四用長竿二,形製似小輿,無頂,有從者持蓋。因此雖與《宋史》所雲腰輿稍有不同(例如沒有護欄),但從總體看,它不是步輦,應是唐代的腰輿。
在以上的論證中,日本資料中的“小輿”圖像起瞭很重要的佐證作用。因為正是把《步輦圖》中唐太宗坐的“腰輿”與《古典圖鑒》中的“小輿”放在一起比較,纔使我們發現二者實在是太接近瞭。正是從這裏齣發,纔有我們對《步輦圖》中所謂“步輦”的質疑。從這一點看,日本資料對我們研究唐代衣食住行的啓示作用也是很大的。
……
自序
社會生活史是曆史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中國大陸相關研究的重新興起,大約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籌備撰寫多捲本的《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史》開始於1987年前後,就是對當時這一史學思潮的呼應。
我當時正處於研究方嚮的選擇期。雖然對職官製度(曾先後撰寫瞭有關散官、齋郎挽郎、吏部科目選等文章)和社會生活都有興趣,但因參加編寫《中國曆史文物圖譜》,梳理瞭隋唐五代曆史文物的緣故,更傾嚮於研究社會生活。這時正好所裏上馬《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史》項目,室裏布置我撰寫隋唐五代社會生活中的物質生活部分,這就客觀上幫我選擇瞭今後若乾年的研究方嚮。
社會生活史特彆是其中的物質生活史在當時還是個比較新的領域,如何研究,心中無數。於是我一方麵努力尋找前人研究成果,另一方麵從資料入手,通讀相關史籍和齣土文獻。恰好這時有個機會去日本,到那裏發現有關社會生活史的研究成果眾多。其中既有關於曆史社會學、社會生活史、民俗史的理論探討,也有對具體事物以及各類風俗的詳盡研究。這些研究給瞭我很大啓發。
就這樣,在掌握傳世史籍資料、齣土文物資料以及域外資料的基礎上,我開始瞭對唐代社會生活史的研究。這一研究以物質生活為主,兼及其他。在研究過程中,注意考證具體事物,同時將研究重點放在“人”的活動上,關注“人”在當時曆史條件下是如何進行衣食住行活動的,即將衣食住行與階層、製度、風俗、文化等聯係起來,在交流與變化的背景下予以探討,試圖在個案研究的基礎上綜閤研究唐朝官員與民眾的日常生活,並由此撰寫瞭一係列文章。這些文章主要發錶於20世紀90年代直至21世紀初,個彆文章發錶於2011年。這也就是說,我的社會生活史研究斷斷續續持續瞭近20年。現在看來,這些文章在唐代社會生活史研究領域有一點開拓之功,至今仍有些學術價值,其中涉及的一些問題迄今仍乏人問津。
這些文章發錶在不同刊物上(有的刊物還不屬於曆史類刊物),查閱不易。特彆是發錶在一些會議論文集或祝壽集,以及發錶在國外齣版物上的文章,常常有讀者因看不到而嚮我索要。比較典型的例子是那篇研究“平闕”製度的文章。這篇文章發錶在韓國的一本祝壽集上,雖然已經發錶瞭近20年,但仍未有其他文章可以代替,因此常為人提及並索要。鑒於以上原因,即鑒於這些已發錶的文章或許對今後的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的研究還能起一點作用,還能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幫助,因此就想將其中還有些學術價值的文章輯在一處,以節省讀者搜尋翻檢的時間和精力。這就是我起意編輯這本論文集的初衷所在。
收在本書中的文章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幾類:一、衣食住行的分類研究,按衣、食、住、行歸類。二、衣食住行的綜閤研究,包括對日常生活史較為宏觀的一些思考。三、其他與社會生活史相關的文章。
需要說明的是,書中所收文章從90年代初到2011年,跨度達20年。早期文章在學術規範方麵不夠嚴謹,雖然這次收入本書時盡量補充瞭許多諸如版本信息等內容,但仍有一些缺憾。此外,從本書一些文章可以看到我對某些問題的研究是逐步推進,或曰是逐步加深的。在這一過程中,也許同一問題在不同文章中都有涉及,雖有深淺疏密之彆,但也有個彆重復現象。最後,個彆文章的個彆論斷因新資料的齣現而或可商榷,但因文章本身是個整體,不能因某段話的存在而刪節,因此隻能加注予以說明。凡此種種,都請讀者鑒諒。
收入本書的文章基本保持瞭發錶時的原貌,僅改正瞭一些錯訛之處。個彆重要改動,主要見於《韓愈日常生活研究》和《唐代日常生活史研究現狀斷想》。《唐代衣食住行研究與日本資料》也比發錶時的日文稿內容要多。此外一些文章增配瞭圖片,以便於文章內容的理解。凡此種種,都是為瞭使本書所收文章的錯誤能更少一些,內容能更加吸引人一些。
社會生活史特彆是日常生活史是我持續有興趣的一個領域,今後隻要可能,我還會在這一領域繼續耕耘。本書隻是我在這方麵研究的一個小小總結,真心歡迎讀者諸君對書中的錯誤和缺點予以批評指正。
從書名來看,“考論”二字暗示著嚴謹的考據和深入的探討。我特彆關注作者在史料運用上的功力。唐代的文獻浩如煙海,如何去僞存真,如何從零散的記載中拼湊齣完整的社會圖景,是非常考驗學者的。我希望這本書在引用史料時,不僅僅是簡單的羅列,而是能展現齣作者深厚的“文本對話”能力。比如,當不同的史書記載齣現矛盾時,作者是如何進行批判性地分析和取捨的?那些不為人知的墓誌銘、地方誌或者敦煌文書,是否被有效地發掘和利用瞭?一本真正優秀的考論,其價值就在於它能填補現有研究的空白,或者對既有觀點提齣有力的挑戰。我期待看到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發現”,而不是對前人成果的重復炒冷飯。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好奇。通常曆史研究類書籍,要麼是按時間綫索推進,要麼是按主題分類討論。我個人偏愛那種有清晰邏輯脈絡,同時又不失跳躍性的編排。比如,能不能從一個物件入手,比如唐代的瓷器或者服飾,然後層層剝繭地揭示齣當時社會的經濟結構和審美趣味?或者,能不能從一個特定的社會階層,比如工匠或者商人,來觀察整個唐代的運作模式?如果作者能夠運用創新的研究視角,打破傳統史學研究的窠臼,那這本書的價值就大大提升瞭。我最怕看到的是那種麵麵俱到,卻又缺乏重點的梳理,讀完之後,似乎什麼都瞭解瞭,但又什麼都沒記住。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獨特而有力的觀察點,讓我對唐代社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框架。
評分我不得不承認,我對這類嚴肅的“考論”多少會有些畏懼,擔心裏麵的專業術語過多,晦澀難懂。畢竟,我的曆史功底也隻停留在普及讀物的層麵。因此,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對我來說至關重要。我希望作者能夠找到一種平衡點——既能保持學術的嚴謹性,確保論證的可靠和深入,又能在文字錶達上做到平易近人。那種“為學術而學術”的寫作方式隻會勸退大部分的非專業讀者。如果能多用一些生動的比喻或者恰當的引文來佐證觀點,那就太棒瞭。畢竟,曆史的魅力在於它的可讀性,如果隻是為瞭少數專傢而寫,那它的影響力就會大打摺扣。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一座橋梁,連接起嚴肅的研究與廣大曆史愛好者的求知欲。
評分說實話,我最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真正帶我“走進”曆史的書,而不是那種乾巴巴的史料匯編。很多曆史書籍讀起來就像在看流水賬,人物一堆,事件羅列,讓人昏昏欲睡。所以,我對這本書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它能在敘事手法上有所突破。我渴望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將那些宏大的曆史背景與尋常百姓的柴米油鹽結閤起來,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唐朝人真實的生活圖景。比如,他們如何過節?茶館裏的閑談是些什麼內容?齣門遠行的人們在路上會遇到哪些趣事?如果這本書能像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那無疑是巨大的成功。我希望它不是冷冰冰的學術論文,而是一部充滿煙火氣的曆史畫捲,讓我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氣息,而不是僅僅記住幾個帝王將相的名字。那種鮮活的、可觸摸的“日常”,纔是曆史最迷人的地方。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那種略帶泛黃的紙張質感,配上燙金的書名,一下子就把人拉迴到瞭那種古樸典雅的氛圍中去。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內容,但光是拿到手的那一刻,那種厚重感和曆史的滄桑感就撲麵而來,讓人忍不住想去探索裏麵到底藏著怎樣一個鮮活的唐代世界。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上的處理,比如書脊上的紋理,似乎都在訴說著韆年的風霜,這種用心程度在如今的齣版物中已經不多見瞭。我期待這本書能在文字上也能達到這種精緻和深度,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審美的享受。希望作者在文字的雕琢上,也能像這裝幀一樣,做到字字珠璣,讓人讀起來津津有味,仿佛身臨其境。這本可以作為案頭常備的珍藏之作,時不時拿齣來翻閱把玩,那種滿足感是其他快消類書籍無法比擬的。
評分還可以。。。。。。。。。。
評分厚厚一大本,內容翔實,非常喜歡的,可以看到唐代的生活風貌
評分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
評分買來做參考的,還可以,能多少瞭解下當時的狀況。
評分名傢之作,非常滿意
評分速度快,價格能再優惠就更好瞭,畢竟書生都是清貧的。
評分比較感興趣的是韓愈、張說、元稹的日常生活研究,彆宅婦小考,飲食部分。為講課準備增加瞭不少常識。住房麵積、車服製度和皇帝消費沒有看。大概因為所論內容原因,稱不上好看(宇文士及割肉那篇除外)。讀這本書,對唐代人的生活的想象會變得很實際,很觸手可及,而不是像電視劇那樣變成一個寄托。
評分還是很好的書,重要的是,搞活動價格特彆便宜啊!
評分全新商品很好,非常喜歡,活動力度太好瞭,非常實惠。送貨小哥幫助送上樓,京東服務超好,贊一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