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诗爷爷讲述-中国的海洋·南海

刘兴诗爷爷讲述-中国的海洋·南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兴诗 著
图书标签:
  • 南海
  • 海洋
  • 中国海洋
  • 科普
  • 地理
  • 儿童读物
  • 故事
  • 刘兴诗
  • 海洋知识
  • 南海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ISBN:97875560517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828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刘兴诗爷爷讲述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的海洋》讲述了我国的领海概况,以及自古以来中国人在我国四大海洋的海事活动。作者用孩子的语言解读中国四大海洋,以孩子的视野、以人文科普的创作方式,讲述中国四大海洋和人文领域的相关故事,将海洋知识、地理、历史、文学等结合在一起,是一套为青少年创作的系统介绍中国海洋知识、中华民族海事活动历史的普及读物。
《渤海 黄海》主要介绍了中华庭院里的“池塘”——渤海、华夏之海——黄海的海洋知识及人文历史,讲述了徐福出海求仙、鉴真东渡等中国古代的海事活动,以及大连、、旅顺、威海、烟台等渤海、黄海沿岸著名的城市发展历史。
《东海》主要介绍了中国四大海洋之一东海的海洋景观及人文历史,既展现了东海的壮美海洋风光、沿途名城古镇脉络,又说明了潮涌、潮汐等地理知识。作者以人、景、历史故事为切入口,向读者们用心解读这片东方历史海、文化海。
《南海》主要讲述了中国四大海洋中的南海的海洋知识及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岭南海岸篇和三沙篇,既描绘了我国南海壮丽的海洋风景,又详细介绍了我岭南沿海居民从事海洋活动、维护海洋权益的历史故事。

作者简介

刘兴诗:著名科普作家、地质学家,中国科普作协荣誉理事。出生于1931年5月8日,北京大学毕业。先后在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校任教,被列入“北大人物”之“北大文坛”小说家系列。至今,在境内外出版240多本图书,其中包括《美洲来的哥伦布》《星孩子》《小河里的老妖精》等。获奖147次,其中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荣获国际奖2次,意大利共和国总统银质奖章)。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

目录

渤海 黄海
渤海颂
中华庭院里的 池塘 …………………………………… 012
海上闯关东 ……………………………………………… 017
中国的 北冰洋 ………………………………………… 020
营口发迹的故事 ………………………………………… 023
红艳艳的盘锦海滩……………………………………… 025
“走”上笔架山 ………………………………………… 028
万里长城的海上 龙头 ………………………………… 031
精卫填海的传说 ………………………………………… 034
东临碣石有遗篇 ………………………………………… 037
来呀!到北戴河来玩 …………………………………… 040
塘沽、海河和天津……………………………………… 043
天津贝壳堤 ……………………………………………… 048
英雄的大沽口炮台……………………………………… 051
“海水西调”的幻想 …………………………………… 054
黄河入海流 ……………………………………………… 057
黄海赞
黄河和黄海 ……………………………………………… 064
夏商周时代的航海……………………………………… 068
孔老夫子出海的愿望 …………………………………… 073
旅顺的生命旅途 ………………………………………… 075
北黄海明珠—大连 …………………………………… 080
八仙过海的故事 ………………………………………… 084
看得见、摸不着的 登州海市 ………………………… 086
蓬莱仙岛的传说 ………………………………………… 089
蓬莱阁和刀鱼寨水城 …………………………………… 094
芝罘岛和烟台…………………………………………… 097
徐福的故事 ……………………………………………… 100
逃亡日本的汉献帝的子孙……………………………… 105
日本的 渡来人 ………………………………………… 109
海底的大象 ……………………………………………… 114
日本的原始 鲁滨孙 …………………………………… 116
一个军港,一个岛……………………………………… 119
甲午海战前前后后……………………………………… 122
成山头,东方的海上国门……………………………… 127
骑马王朝的海上运粮船 ………………………………… 131
田横岛有一个故事……………………………………… 134
青岛,不是岛…………………………………………… 137
被遗忘的 两海运河 …………………………………… 141
“东方太阳城”日照 …………………………………… 144
孙悟空的老家…………………………………………… 147
吕四的故事 ……………………………………………… 151
东海
江海不分的长江口……………………………………… 012
伟大的郑和 ……………………………………………… 016
郑和船队别的逸闻……………………………………… 026
“航海家”孙权 ………………………………………… 032
鉴真东渡日本…………………………………………… 038
血染的吴淞口…………………………………………… 045
“东方明珠”上海……………………………………… 051
古代大港杭州…………………………………………… 057
世间无敌钱塘潮 ………………………………………… 063
从古明州到北仑港……………………………………… 067
“千岛海”舟山群岛 …………………………………… 072
定海和镇海 ……………………………………………… 077
抗倭英雄戚继光 ………………………………………… 082
温州人来了 ……………………………………………… 085
福州和马尾 ……………………………………………… 089
妈祖的传说 ……………………………………………… 092
说不完的泉州…………………………………………… 097
厦门和金门 ……………………………………………… 103
“台湾人”的来历……………………………………… 108
东吴和台湾 ……………………………………………… 112
中央王朝和澎湖、台湾 ………………………………… 115
台湾海峡里的“跳磴 …………………………………… 120
闽南人来了 ……………………………………………… 123
基隆的故事 ……………………………………………… 125
台南旧事………………………………………………… 130
台湾“港都”高雄……………………………………… 134
话说钓鱼岛 ……………………………………………… 140
南海
岭南海岸
“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开始 ………………………… 012
两千年“航海城”广州 ………………………………… 015
崖门和虎门 ……………………………………………… 022
潮州、汕头和南澳……………………………………… 026
“东方之珠”香港……………………………………… 030
深圳的神话 ……………………………………………… 036
澳门女儿归来…………………………………………… 040
“南海一号”的故事 …………………………………… 045
湛江港口和火山口……………………………………… 048
徐闻的旧新闻…………………………………………… 054
美人鱼的珍珠泪 ………………………………………… 058
最好玩的银滩…………………………………………… 062
南海第一火山岛 ………………………………………… 067
海南岛的大门…………………………………………… 073
泡在海水里的红树林 …………………………………… 077
我爱三亚………………………………………………… 081
含泪下南洋 ……………………………………………… 084
三沙篇
涨海、炎海,中国的南海……………………………… 090
“南海天书 《更路簿 ………………………………… 096
海上十字路口—东沙 ………………………………… 101
中沙黄岩岛 ……………………………………………… 107
三沙市的心脏—永兴岛 ……………………………… 111
话说西沙上七岛 ………………………………………… 115
“水上八阵图”下八岛 ………………………………… 120
从“南海戈壁”到“南海绿洲 ………………………… 125
南沙老大哥太平岛……………………………………… 129
费信、马欢和周围的伙伴……………………………… 134
永暑礁的丰碑…………………………………………… 138
尹庆、朱应和常骏……………………………………… 142
广东水师提督李准……………………………………… 146
中国的海上 南极 ……………………………………… 150

精彩书摘

渤海 黄海
渤海,祖国怀抱中的内海。
渤海,中华庭院中的“池塘”。
说它是内海,一点也不错。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伸出手臂,紧紧拥抱着它。渤海以辽东半岛的老铁山角和山东半岛北端的蓬莱角的连线为分界线,与黄海分开,三面被陆地包围,只在东边开了一个小小的口子,完全符合内海的科学定义。
渤海东边开放和黄海相连,北面、西面、南面分别和辽宁、河北、天津、山东三省一市连接,有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三个大海湾,接纳了黄河、海河、辽河等大小河流。沿岸有营口、葫芦岛、天津、黄骅、龙口等港口。渤海的外形好像一个斜躺着的大葫芦,越看越像,简直就是一个天生的水葫芦。说它是“池塘”,也说得过去呀!
它并不算太大,整个面积只有77000 多平方千米。和它的其他三个兄弟——黄海、东海、南海相比,渤海的确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池塘”。
这不是一般的池塘,是三面陆地围合的“庭院”池塘。见过庭院里的池塘吗?浙江绍兴王羲之故居里就有这么一个。一池平静的水和台阶、柱石直接接触,紧密蓄在四面的堂屋和走廊之中的空间,而不是常见的那种一片空旷草地、花园中的小湖、水塘什么的,可以更近感染书法家的墨香气息,映照建筑物的细部近影。至柔莫若水,至坚莫若石,柔弱的水和坚硬的木石组合在一起,形成水和建筑的直接融合,似乎水也成为特殊的建筑材料。这样的构思真是别出心裁,除了文化沉淀深厚的中国人,谁还能想出来?
渤海也是一样的。
你看它,和四周的陆地紧密契合,除了东边一个狭窄的海峡出口,几乎不留多余的缝隙。岂不是有些像王羲之故居里那个结构别致的水池吗?那个四面堂廊围合的水池,朝夕承接“书圣”的影响。没准儿一些滴落的墨汁流淌进池内,使不声不响缓缓游动的池鱼,也带上了一些文雅的书卷气。
渤海紧密连接着四周的陆地,情况也是一样的。
那不是一般的陆地。那是邹鲁孔孟之乡。那是不远的北京,数代帝王的紫禁城。那是冀鲁锦绣平原,以及背后的广阔中原大地。那是滚滚黄河,从遥远河源出发,一路上带来的礼品和亲切致意。试问,这样的“池塘”难道不比王羲之故居里那个小小水池,更能让人感染浓厚的文化气息吗?
是啊,炎黄世胄五千年文明历史,中华民族说不完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大多聚集在这中华庭院的“池塘”里。黄帝破雾战蚩尤,融合各族形成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历程,岂不就发生
在它的近旁?大禹治水,汤伐无道夏桀,周武讨伐同样无道的商纣,秦皇汉武一统天下观沧海,以及后世说不完、道不尽的历朝历代兴亡篇章,爱国男儿的热血故事,不都发生在这个“池塘”毗邻的地方。
东海
谁不知道上海?“北上广”里,它算一个。“长三角”中,它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上海、上海,长江口的超级大城市。
上海、上海,了不起的东方大都会。
不,我们在这儿不说它的繁华。不逛南京路,不上东方明珠塔瞭望,不在外滩美美地“咔嚓”拍一张相片,不钻从前奶奶住的石库门和老弄堂,也不说什么霓虹灯下五光十色的“十里洋场”。
哼,这些谁不知道?还用得着多说吗?
我们在这儿说什么?就说上海怎么出海到海上吧。换一个角度看熟悉的上海,会觉得它是另外一个模样。
是呀!是呀!上海、上海,最最重要的就是从这儿出发,一路顺风航行到海上。
是呀!是呀!上海、上海,怎么能离开海上?上海这个名字很有趣,翻过来是上海,翻过去就是海上。上海的根本就是“海”,只看怎么往前“上”。
上海、上海,东海畔的超级大海港。
是呀!是呀!上海当然和大海有关系。可是没准儿有人会问,它藏在陆地的怀抱里面,并不是真正在海边,也能算是海港吗?这有什么不可以呢?海港不一定非要在海边,只要海船能够自由进出,就算不折不扣的海港了。这样的例子很多,伦敦、纽约、汉堡也没有和大海直接接触,可都是世界闻名的大海港。上海也是一样的,为什么不能算海港呢?
连接伦敦和大海的是泰晤士河,连接纽约和大海的是哈得孙河,连接汉堡和大海的是易北河,连接上海和大海的是黄浦江。
我们都知道,黄浦江流过繁华的上海市区,把它一分为二。这边是浦西,那边是浦东。一边是老市区,一边是新地界。上海好像和出生在这儿的跨栏好手刘翔一样,从这边起步轻轻一跳,就跨过了这条江,跳到了对面的浦东,从一个时代,跳进另一个崭新的时代。
请牢牢记住黄浦江。这条河是上海和大海连接的纽带,把大海和这个城市紧紧连接起来。没有黄浦江,就没有上海港,上海就不会成就为大都会,也就没有繁华的景象了。
黄浦江是从淀山湖流出来的。淀山湖可不是黄浦江的源头,它好像安装在太湖下面的一个排水箱,和太湖藕断丝连。从上游太湖流出来的许多小河的水,最后统统流进了黄浦江。说起来,黄浦江也算太湖的一个水孩子。
黄浦江非常宽阔,江面有500 多米宽,最深的地方超过了17 米。除了一些特大的超级邮轮,不管多大的海船都能开进来,顺顺当当停泊在上海市区旁边,卸货下客都很方便。
上海总和外面的大海分不开。海上日日夜夜卷起的潮汐,虽然也能影响到藏在陆地深处的上海港,可是影响并不大。上海避免了汹涌的海上风浪,比真正的海港好得多,加上客货可以直接和繁华的市区来一个无缝衔接,实在再好也没有了。
噢,明白了,伦敦、纽约、汉堡和上海一样。这种不在海边的海港,
一点也不比海边的港口差。
南海
“海上丝绸之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经过哪些地方?请看一段记录。
《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厓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这里说的是从日南、徐闻和合浦出发,就进入南海,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程了。
我们已经说过徐闻、合浦,一个在雷州半岛的最南端,一个在广西境内,挨着北海。日南却还没有说过,在哪儿呢?
这个地方在今天越南中部的广治省,当时属于大汉王朝,也是中国南方的一个港口。日南、徐闻、合浦,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出发港。
都元国在哪儿?有人说,在今天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东北部;有人说,在今天马来西亚马来半岛的西部。不管是哪儿,这条航线都驶出了南海,绕过新加坡,进入了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洋的范围了。
邑卢没国在今天缅甸的勃固附近,已经进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
谌离国在今天缅甸的伊洛瓦底江沿岸。看样子,当时这里很不错。从中国来的商船离开了海岸,顺着宽阔的江面一直开进去,和沿岸的地方交往,贸易已经从海上发展到外国内陆很深的地方了。
夫甘都卢国在今天缅甸的伊洛瓦底江中游的卑缪附近。唐朝把它叫作骠国,这里看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要不,中国商船放着海路不走,沿着弯弯曲曲的伊洛瓦底江,到这里来干什么?

前言/序言

渤海 黄海
我爱的中华,黄土地上的国家。
我爱的中华,拥有绵绵海疆的蓝色国家。
黄土地无比坚实,蓝色的海洋也无限坚强。难道你没有听说过,刚柔兼济
的古话?不管蓝色海疆的柔,黄土地的刚,都表达出一个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
这都属于咱们的伟大中华。
你去看吧、看吧,听吧、听吧。
仰观历史五千年,俯察碧波八万里。去问四海龙王,去访先人永不消逝的
航迹,它们都会一一认真回答。
所有的一切,集成一句话。
不能忘记我们是辽阔的大陆国家,也是辽阔的海洋国家。
不能忘记我们是一统九州的古老国家,也是四海之内的伟大国家。我们拥
有九州,也拥有四海呀!
不能忘记我们曾经垦殖土地几千年,也曾经开辟海疆几万里。何曾仅仅局
限在陆地上,做一个画地为牢的村夫乡叟?
出海去!出海去!沿着鉴真、郑和的航迹,宣扬中华仁德和国威。
出海去!出海去!跟随戚继光、郑成功的道路,保卫神圣的祖国海疆。
来吧!来吧!孩子们。好好认识我们的18000 多千米大陆海岸线,14000
多千米岛屿海岸线,几百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
来吧!来吧!孩子们。好好阅读历史,熟悉地理。咱们国土的颜色是黄的,
也是蓝的。爱护咱们的美丽黄土地国家,也爱护咱们无比壮丽的蓝色海洋国家。
东海
悠悠长江,泱泱东海。万里长江入海,带来万里外山的问候,屏息可以聆
听一曲中华山海经。来自“世界屋脊”呼吸,沿途名城古镇脉搏,田畴人家絮
语,都一一融入这江海汇合处,海波永不停息。问东海龙王,可拾得巴蜀、荆楚、
吴越历史残篇,聆听六朝音韵,有屈子、太白、东坡记忆?可知悉历代高瞻远
瞩君王,海疆经略大意?
是的,是的,有大江归结处,方显得大海胸怀广阔、精神博大。接纳伟大
民族特殊元素,世间无别处海洋可以比拟。别处海洋虽然多,也无这般深厚文
化沉淀。唯有中华文化哺育,方能得到这般海的特色,可资后世细细品味。
这里沿海名城罗列,巨港深藏。灿烂上海不夜城,沉静宁波藏书阁。更一
字排开杭州、台州、温州、福州、泉州。雄州罗列,商埠繁盛。无一不曾熠熠
放光,记载在史册和舆地书上。
这就是东海之精髓,当之无愧的东方历史海、文化海,写就多少难忘故事,
岂仅像一般海洋无边无际,空空荡荡汪洋一片?
南海
南天蓝蓝,南海蓝蓝,我心深深热恋。南天不同北方天,南海不同北方海。
火样热带阳光下,天海上下无遮无掩,一派耀眼碧蓝。这是青春,这是活力,
这是毫不夸张的极度热情感染。
这是我的激情,这是亿万中华赤子之情。没有别的理由,只因为这里也是
华夏母土一部分。我们的国土,从中原,经云梦,过南岭,离海岸,笔直伸展
进浩瀚无边的水下,在南方海底和海上直接延伸。这说明了我们的民族不仅立
足黄土地,也是这方蓝海蓝天的真正主人,拥有绝对的主权。我们的祖先不仅
是陆地主人,也是海上民族。历经千年历史,千里方圆,世代纵横广阔南海,
出没风波,表现得清清楚楚,何人敢于叫板?
啊,南海。啊,古老的涨海、炎海。世间传说一代代,无一不联系我巍巍
大中华。千古海洋活动和海权,怎能不深深牵动我的心,对她深情呼唤?
是呀!是呀!远自秦皇汉武,历经唐宗宋祖,更有那三国东吴特别有心
人——碧眼儿孙权。他不仅在这里开拓陆上疆土,还经营海上万里航线。海心
礁岛,陆地郡县,都是我海陆疆域。历史明明白白,岂容半点怀疑?千里长沙,
万里石塘,结构特点分明,乃是细致观察结果。没有世代祖先,行于斯、留于斯,
悉心观摩体验,岂有这种精辟解释?没有深入调查研究,岂会有这样有底气的
发言权?
怀想当年海际云边锦帆一面面,来自北边星辰下,至亲至爱唐山。冲波破
涛无畏万里行,威震南洋西洋,何曾有人敢于议论,怀疑这不是大明海、大清海、
中国南海?
南海,南海,中国的南海。
我爱,我爱,我恋,我恋,出自内心深深眷恋。
《风起潮涌:南海历史与地理的壮丽画卷》 序言 南海,这片承载着无数传奇与风云的蔚蓝之海,自古以来便是连接东方与西方的贸易动脉,文化交融的十字路口,更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符号,更是一种深厚的历史积淀,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以及一种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风起潮涌:南海历史与地理的壮丽画卷》致力于为您徐徐展开这片海域波澜壮阔的宏伟图景,从古老的传说到现代的变迁,从地理的奇迹到人文的脉络,我们将一同潜入南海深邃的蓝色世界,探寻她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第一章:南海的召唤——地理的魅力与战略的基石 南海,位于中国南部,是一个边缘海,其广袤的区域包含了众多岛屿、礁、沙洲和暗沙,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本章将从地理学的视角,深入剖析南海的地形地貌,描绘其独特的地理特征。我们将详细介绍南海的海陆分布、水文特点,如洋流、潮汐、季风等,并阐述这些自然条件如何塑造了南海的生态环境,孕育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重要的渔业和海洋生物资源宝库。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聚焦南海的战略地位。南海地处东西方航运要道,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关键通道,全球近三分之一的航运量途经此地。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赋予了南海重要的经济和战略价值,使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们将探讨南海的战略纵深,分析其在区域安全和国际贸易中的核心作用,理解为何这片看似平静的海域,常常激荡着深刻的战略博弈。 第二章:历史的回响——千年航海与文明的交织 南海的历史,是一部与海洋搏击、文明交融的壮丽史诗。本章将溯源而上,追溯中国人发现、开发和利用南海的历史。我们将深入挖掘古代文献、考古发现,展现中国人 earliest on the sea,如何凭借智慧和勇气,驾驭舟楫,开辟通往南洋的航线。从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到唐宋元明清的持续繁荣,南海一直是中华文明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无数的商人、学者、僧侣,以及普通的百姓,他们带着商品、知识、信仰,在这片海洋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我们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从简陋的木帆船到精密的导航技术,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南海沿岸各国的历史互动,分析中国与周边国家在贸易、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揭示南海在构建区域文明共同体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将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感受到那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航海岁月,理解中国人与南海之间那份与生俱来的情感连接。 第三章:岛屿的诉说——南沙群岛的自然之美与历史印记 南沙群岛,这颗镶嵌在南海上的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地理构造、丰富的生态系统和悠久的历史传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本章将聚焦南沙群岛,细致描绘这些岛礁的自然风光与地质奇观。我们将从地理学角度,解析南沙群岛的成因,介绍其独特的珊瑚礁地貌,探讨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重要性。从形态各异的珊瑚礁,到色彩斑斓的海洋生物,我们将呈现一个生机勃勃的水下世界。 同时,本章还将深入挖掘南沙群岛的历史印记。我们将梳理中国开发南沙群岛的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展现中国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对南沙群岛的认识、命名、管辖和开发利用。我们将介绍中国在南沙群岛设立的行政机构、进行的科学考察、以及在岛礁上留下的历史遗迹。通过详实的资料和严谨的论述,本章旨在呈现南沙群岛与中国的历史渊源,揭示这片土地上承载的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奋斗。 第四章:海洋的馈赠——资源探索与经济的脉动 南海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更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本章将聚焦南海的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展现这片海域如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们将深入探讨南海丰富的油气资源,分析其储量、分布特点以及勘探开发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将介绍中国在南海进行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除了油气资源,南海的渔业资源也极为丰富。本章将介绍南海的主要渔场分布,分析其渔业资源的种类、产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我们将探讨中国在南海渔业管理方面的政策与实践,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渔业管理,保护海洋生态,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本章还将关注南海在海洋旅游、海底资源、海洋能开发等方面的潜力,展望南海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扮演的更加多元化的角色。 第五章:风云变幻——南海的现代挑战与合作的可能 进入21世纪,南海的局势变得日益复杂,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本章将以客观的视角,分析当前南海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我们将探讨南海的海洋权益问题,梳理各方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与诉求,并分析这些问题对区域稳定与发展带来的影响。我们将关注南海区域合作的进展,分析中国在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与其他国家在共同开发、环境保护、海上搜救等领域的合作。 本章还将展望南海的未来。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对话协商,化解分歧,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与繁荣。我们将强调合作共赢的理念,鼓励各方在互信互利的基础上,深化在海洋经济、环境保护、人道主义救援等领域的合作,将南海建设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我们将呼吁理性与智慧,共同守护这片承载着古老文明与未来希望的蓝色疆域。 结语 《风起潮涌:南海历史与地理的壮丽画卷》是一次对南海的深度探索,一次对历史的回溯,一次对未来的展望。南海,这片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情感的海洋,她的故事仍在继续。希望通过本书,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南海的价值,认识到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让我们共同关注南海,守护南海,让这片蓝色画卷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技术角度来看,这本书在信息整合和知识广度上的表现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它似乎汲取了地理学、历史学、海洋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精华,并成功地将这些看似分散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相互印证、彼此支撑的知识体系。我尝试去寻找那些可以被轻易驳倒的论据或者信息上的漏洞,但最终都无功而返,这说明背后的研究是极其扎实且多方求证的。它没有回避任何有争议性的地方,而是以一种极其坦诚的态度去呈现不同的观点和证据链,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良知和开放的心态。这种平衡了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的能力,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专业知识与普通读者之间的坚固桥梁,让深度学习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情感冲击是深远且复杂的,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家园”和“历史责任”的重新审视。作者的文字中蕴含着一种沉静而坚定的民族情感,这种情感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扎实的历史事实和对自然规律深刻理解之上的。阅读过程中,我多次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风云变幻的年代,体会到了先辈们在面对未知和挑战时的坚韧与智慧。这种情感的共鸣,远超出了单纯获取知识的层面,它触动了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感。读完之后,我看向地图时,眼中的景象不再是平面的线条和色块,而是充满了无数先人的足迹、汗水和不屈的意志,这是一种被精神洗礼后的升华感,让我对自己的身份有了更清晰和更坚定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用心,封面那深邃的蓝色调,瞬间就把人拉进了那片浩瀚无垠的海域之中。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油墨的印刷清晰度无可挑剔,每一个字、每一幅插图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的打磨。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那种匠心独运,比如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会泛起微微的光泽,让人爱不释手。翻开内页,那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就更明显了,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排布都考虑到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长时间看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每一次摩挲都能感受到制作者对知识传播的敬畏之心。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不是一本匆匆忙忙赶工出来的作品,它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从视觉到触觉,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它不凡的价值。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坚守,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能可贵。

评分

作者在叙事上的功力实在令人叹服,那种娓娓道来的方式,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坐在你身旁,用最亲切、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为你揭开一个宏大主题的神秘面纱。他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堆砌数据的学术口吻,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历史背景,融入到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线之中。这种叙述策略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知识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思路。最让我震撼的是,他总能在关键转折点设置悬念或者抛出令人深思的问题,迫使读者停下来,不仅仅是吸收信息,更重要的是进行思考和联想。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知识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变成了一场双向的探索之旅。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会放下书本,凝视窗外,回味刚才那些生动的场景和深刻的见解,这才是真正高质量的阅读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透露出一种非常成熟的逻辑思维。它并非简单地按时间顺序或地域划分,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知识网络。开篇的铺垫极其到位,从宏观的自然环境切入,逐步深入到人文历史的脉络之中,节奏张弛有度,循序渐进。每当读者可能感到知识点过于密集时,作者总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案例或者小传记来“喘口气”,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保证了读者的学习热情不会中途衰减。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处理不同主题间的过渡时,那种丝滑的衔接,让人感觉所有内容都是水到渠成、浑然一体的,丝毫没有生硬的章节断裂感。这种精心雕琢的内在逻辑,使得整部作品的论述显得非常扎实和严谨,即便是最复杂的问题,也能被拆解得条理清晰,令人心悦诚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