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创作的政论文章,媲美武侠小说的《明报》社论。
★“明辨是非,客观中立”:对人性深刻洞察,对历史通透认识。
本书辑录了金庸于1965年在《明报》的《明窗小札》专栏发表的两百四十余篇社论、时评与漫谈等杂文。此书为《明窗小札》系列第三辑。
“金庸秉持‘明辨是非,客观中立’立场,文风朴实简洁,观点鲜明犀利
金庸,本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生于一九二四年。曾任报社记者、翻译、编辑,电影公司编剧、导演等;一九五九年在香港创办《明报》机构,出版报纸、杂志及书籍;一九九三年退休。先后撰写武侠小说十五部,广受当代读者欢迎,并兴起海内外金学研究风气,有英、日、法、意、韩、泰、越、马来、印度尼西亚等多种译文,作品多次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等,陆续在各地上演。
数十年来从事新闻工作,为报纸撰写社评和专栏文章近千万字。亦曾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研究涉及法律、历史和佛学诸领域。曾获颁众多荣衔,包括英国政府OBE勋衔,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衔、“艺术文学高级骑士”勋章,香港特别行政区荣誉大紫荆勋章;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加拿大UBC大学、日本创价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香港大学、加拿大UBC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和台湾清华大学、政治大学的名誉教授,以及当选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澳洲墨尔本大学和新加坡东亚研究所的荣誉院士。
曾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英国牛津大学汉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加拿大UBC大学文学院兼任教授。
他既是报纸的主笔,也是报纸的作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迄今为止,金庸堪称报界的精英,因为这不是偶尔的几天突击,也不是几个月的特殊情况的应变,而是长达数年持续不断的每天写作担当。
——李以建(金庸秘书,《明窗小札》香港版编辑)
查先生的评论文笔浅白亲切,将读者当朋友,而不是课堂里的小学生。国际冲突、社会问题,查先生夹叙夹议,讲得深入浅出。这套本事,来自中国民间。旧时中国民间有说书人,评人叙事,就是此一风格。
——陶杰(香港才子)
这些文字,被金庸写得风雷激荡,“剑”风凌厉,细细读之,于恍惚之间,似乎那个过去时代的身影扑面而来,让我们唏嘘不止。
——张光恒(摘自《羊城晚报》)
金庸一手写小说,一手写社评。他在小说中一再引用“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孟子名句,也反映了他撰写社评时的心情与坚持。
——刘国重(网络著名金庸小说研究者)
日本的大学生
一九六五年六月五日
日本大学生在日本人之中仿佛是一群特殊的产物。他们冲动、敏感、具有各式各样的幻想。头发长长的,黑色的校服是破旧的,裤子发着油光。虽然战后日本经济繁荣像个暴发户,但大学生还是很贫穷,营养不足,每千人中有百分之三十四患有肺病,每十人之中有三人最少一年患病两次。
日本大学生有百分之二十在公费下学习,百分之七十需要做二至五小时的散工以维持生活,像售票员、采水果、酒吧侍应、货车司机等等。最奇怪的职业莫过于协助政界竞选人演讲,他们在车子上口沫横飞地宣扬这一个竞选人的好处,可能在以前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人是谁,而且也绝不拥护这个人,到他收了应得的工钱之后,就欢天喜地地跑去另投别人的票了。
日本大学生平均每月用度大概只合港币二百二十元,书籍与杂费占三十余元,娱乐费三十余元,包括香烟在内,交通费二十元,衣服和医药费三十余元,饮食八十元,仅足糊口。
比起世界一般大学生饮食的水准来,他们是不足的,每天只有一千六百五十至一千八百卡路里的热量,而世界多数国家学生取得的热量是二千五百卡路里。
但日本大学生却永远有充沛的精力,不论是左翼还是右翼,对政治都极其敏感,开会、演讲和示威,层出不穷。他们是社会的“急先锋”,过去的历史显示他们的胆量大得惊人,曾向日皇丢过垃圾,锁禁大学校长,与警察交战,在议会大厦小便,刺杀政党领袖、殴打阁员,等等。
他们反对过日本建军、对外条约、美国潜艇进驻、原子弹试验、美国基地……最近反对的是美国人所计划的在越南以亚洲人战亚洲人的政策。
日本学生的自杀现象也是惊人的,只要有一点点不满,他们就怨恨生活,自杀的行动极尽“壮烈”之能事,爆炸、跳火山、跳瀑布、剖腹……
但有一点奇怪的是,日本大学生毕业之后,他们考进了各行业,立刻就把激烈的性情改变过来,他们变成勤恳、积极的事业家。所以说,日本大学生是“特殊的产物”,乃是指他们这一段时间的生命而言。
沙特阿拉伯人的怪习
一九六五年三月六日
沙特阿拉伯人缺乏时间观念,对工作也缺乏热情,在政府部门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办公时间虽说规定八小时,但实际上每人的工作只做一二小时,大部分时间放在闲谈之中,或是因家中发生某种事情,请假告退。所有沙特阿拉伯人都把私事看得高于一切。有一次,一个在美国受过高等教育的沙特阿拉伯官员,参加政府的高级会议,他非但迟到了,而且向会议主席说,他很抱歉不能与会,因为家中来了客人。在阿拉伯规矩中,如果来了客人而不好好招呼,那是很失礼的。他说完后,便理直气壮地离开了会议。
沙特阿拉伯人讲究面子,但是不注重实际。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美国的派克自来水笔公司一次接到沙特阿拉伯一张很大的订单,但所订购的不是自来水笔,而是笔帽子。该公司很奇怪,经过一番查询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沙特阿拉伯人认为在衣袋上插上一支派克金笔是“有学问”的象征。所以人人都想购一个笔帽子插在衣袋上,至于笔的本身反而是多余的了。
封建气息之浓,也比别国为甚。许多不合理的风俗习惯,一直保留到今天。女人自然是受到最大的歧视。女孩子莫说不能和男孩子一同读书,就是设立一家女子学校也惹出极大的麻烦。最近,沙特国王费沙尔不得不派遣一队军警到一个乡村去维持一家女校开学的秩序,诚恐不肖分子捣乱。这家女校的全部教职员中只有一个男性,他是一个宗教老师,并且是盲眼的。
许多刑法,仍然保留中古时代的残酷。通奸的女性被拖到广场中活活用石头打死。盗贼被捕后,照例砍去一手。如果他想逃走,连他的脚也砍掉。
在这种环境之下,要想求取国家的进步,当然是极难极难的事情。但国王费沙尔,似乎有极大的勇气去做一次尝试,幸亏他虽有进取的决心,而无进取的急躁。东方人的容忍,使他觉得即使在数十年以至数百年后,能使沙特阿拉伯达到科学时代的水准,那也是值得欣慰的。
……
总的来说,这是一套让我感到惊喜的作品。在如今琳琅满目的书籍市场中,能够找到一本如此有深度、有温度的书,实属不易。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她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最动人的画面,刻画出最鲜活的人物。我被书中那些细腻的情感描写深深打动,仿佛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伤、他们的失落、他们的坚持,都深深地触动了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缩影,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没有刻意去煽情,却能够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生活细节的描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蕴含着大智慧。它让我重新审视生活,让我明白,幸福并非遥不可及,而在于我们如何去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这套书,就像一位智者,用最真诚的语言,与我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第一次阅读这套书,就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无论是对人物内心的刻画,还是对生活场景的描绘,都显得生动传神,仿佛就在眼前。我被书中那些朴实而真挚的情感所打动,那些关于爱、关于亲情、关于友情的描绘,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性的美好。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有一种娓娓道来的力量,能够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我喜欢作者对于生活哲理的探讨,她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故事和人物的经历,引发读者自己去思考。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叙事方式,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我发现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会不自觉地去反思,去对比,去感悟。这套书让我明白,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深刻的意义。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和希望。
评分初次翻开这套书,就被那封面设计所吸引,一种淡淡的复古气息扑面而来,仿佛承载着一段逝去的时光,让人心生好奇。迫不及待地打开第一页,文字的排版就显得十分考究,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力量。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遣词造句恰到好处,没有丝毫的堆砌感,仿佛信手拈来,却又字字珠玑。读起来,感觉像是与一位老友在静谧的午后,围炉夜话,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感悟。那些细腻的情感描摹,那些对世事人情的洞察,都让人在不经意间产生强烈的共鸣。书中描绘的场景,无论是江南的烟雨朦胧,还是北国的风雪皑皑,都仿佛就展现在眼前,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阅读的体验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即使是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也能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独特韵味和人文情怀,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历史对话。这本书并非那种跌宕起伏、情节曲折的故事,它更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味,在细细咀嚼中,才能体会到其醇厚甘甜的滋味。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读到某一段时停下来,反复琢磨,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以及它与我自身经历的联系。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也让我的内心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
评分我一直觉得,能够穿越时间,依然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才是真正的经典。这套书,无疑就属于这样的范畴。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渲染的情节,却用最朴实、最真挚的语言,触及了人类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喜欢作者在叙事中流露出的那种淡淡的忧伤,却又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让故事更具感染力。每当我合上书本,那种宁静而温暖的感觉就会萦绕心头,仿佛那些故事、那些人物,已经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去回味书中的某些片段,去思考那些人物的命运,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关于人生、关于情感的哲理。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就像是在与过去的自己对话,又像是在与更深层的自我进行交流。这套书让我明白,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人性的光辉也从未熄灭,爱与希望,总能在绝望中找到出路。它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勇气和信心。
评分这套书的出现,仿佛是一股清流,在充斥着快节奏、碎片化信息的时代里,带来了一丝久违的沉淀与思考。阅读它,需要一颗平静的心,以及愿意花时间去感受文字背后温度的心。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细腻,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入木三分,每一个角色的悲喜、挣扎、选择,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仿佛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是我们曾经认识、熟悉的人。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生活琐事,却往往能折射出时代的大背景,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看到了父辈祖辈的过往,那些共同的情感和记忆,被重新唤醒。书中有些段落,让我几度落泪,并非是因为情节的悲惨,而是那种直击人心的情感力量,那种对生命、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让我感受到一种超越时代的情感共鸣。这套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认识生活。它带来的思考是深远的,影响也是持久的,会让我在未来的日子里,以一种更加宽广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评分“金庸秉持‘明辨是非,客观中立’立场,可谓眼观全球,心怀民众,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而文风朴实简洁,观点鲜明犀利,见解独特新颖,尽显一代大师的风范。”
评分不错不错,活动时买的还不错
评分东西很好阿 值得购买 阅读收藏都是好的
评分在收藏夹里都放得快发霉了 终于把它们买下来了 比较特别的
评分关注这件商品已经很久了,这次终于趁活动拿下,满减+神券,价格不要太感人。
评分欲知1965年世界大事,请看金庸明窗小札1965。
评分金庸的政论文章读起来也挺好的,书印刷不错
评分金庸的政论文章读起来也挺好的,书印刷不错,图片也清晰
评分金庸数十年新闻生涯中近千万字的政论文字,一直没有结集出版。两年前,金庸秘书受命搜集、整理金庸上世纪六十年代撰写的专栏文章。其中比较重要的,是金庸用“徐慧之”为笔名撰写的“明窗小札”专栏。这一专栏从1962年12月开笔,持续到1968年10月,除1967年间中断几个月外,几乎每天一篇。此书为《明窗小札》系列第三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