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译注

人间词话译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国维 著,施议对 注
图书标签:
  • 王国维
  • 人间词话
  • 词学
  • 文学批评
  • 宋词
  • 古典文学
  • 文化
  • 艺术
  • 鉴赏
  • 注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15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994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字数:46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及爱好者

  施议对曾先后师从夏承焘、吴世昌等词学大师专攻词学,具有较高的词学研究造诣。此次出版为《人间词话译注》的增订本,该书1990年在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后2008年在岳麓书社出了增订版。旨在为读者阅读《人间词话》作参考之用。每一则都有解题、译文、附注,非常有利于普通读者的阅读。

内容简介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摈弃西方理论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作者简介

  施议对,1940年生,台湾彰化人。先后师从夏承焘、吴世昌等词学大师专攻词学。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澳门大学中文学院副院长等。现为澳门大学社会及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学术顾问、河南大学兼职教授。所撰博士论文《词与音乐关系研究》,学界誉为近百年来词学集成之作。著作有《宋词正体》《今词达变》《词法解赏》(分别为《施议对词学论集》一、二、三卷)《人间词话译注》等。


目录

前言
凡例
卷一 人间词话本编
一 词以境界为最上
二 造境与写境
三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四 优美与壮美(宏壮)
五 写实家与理想家
六 有境界与无境界
七 “闹”字与“弄”字的妙用
八 境界不以大小定优劣
九 兴趣说、神韵说与境界说
一○ 太白气象
一一 温飞卿词
一二 飞卿、端己、正中三家词品
一三 南唐中主词
一四 句秀、骨秀与神秀
一五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
一六 词人赤子之心
一七 客观诗人与主观诗人
一八 后主之词以血书者也
一九 冯正中开北宋一代风气
二○ 正中《醉花间》
二一 绿杨楼外出秋千
二二 永叔、少游词品
二三 正中咏春草词
二四 风人深致
二五 忧生与忧世
二六 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
二七 欧阳修的《玉楼春》
二八 淮海与小山
二九 少游词风
三○ 少游气象
三一 东坡与白石
三二 淑女与倡伎之别
三三 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
三四 词忌用替代字
三五 代字之弊
三六 隔雾看花
三七 和韵而似原唱
三八 咏物之词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三九 白石的“隔”
四○ “隔”与“不隔”之分
四一 写情“不隔”与写景“不隔”之例
四二 白石不于意境上用力
四三 幼安佳处
四四 苏、辛胸襟
四五 苏、辛雅量
四六 狂狷与乡愿
四七 词人想象与科学原理密合
四八 周邦彦、史达祖词品
四九 梦窗佳语
五○ 梦窗、玉田词品
五一 纳兰容若塞上作
五二 纳兰容若词
五三 词未必易于诗
五四 文体盛衰原因
五五 词有题而词亡
五六 所见者真,所知者深
五七 诗词中的“三不”
五八 隶事与诗才
五九 诗词体制
六○ 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六一 轻视外物与重视外物
六二 游词之病
六三 唐人绝句妙境
六四 白仁甫能曲不能词
卷二 人间词话删稿
一 白石二语
二 双声叠韵
三 叠韵不拘平、上、去三声
四 文学升降之关键
五 “天乐”二字文义
六 方回词少真味
七 文体之难与易
八 不得其平而鸣
九 善人与天才
一○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一 专作情语而绝妙者
一二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一三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一四 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
一五 长调自以周、柳、苏、辛为最工
一六 稼轩《贺新郎》
一七 稼轩、韩玉开北曲四声通押之祖
一八 蒋、项不足与容若比
一九 词家时代之说
二○ 唐五代北宋词
二一 王士禛《衍波词》
二二 朱彊村词
二三 寄兴深微
二四 半塘和正中《鹊踏枝》
二五 皋文论词,深文罗织
二六 “软语商量”与“柳昏花暝”
二七 池塘春草谢家春
二八 有句与无句
二九 平淡与枯槁
三○ 词中警句
三一 文文山词
三二 和凝《长命女》
三三 疏远高古与切近凡下
三四 《草堂诗馀》与《绝妙好词》
三五 梅溪、梦窗诸家词肤浅
三六 沈昕伯《蝶恋花》
三七 政治家之眼与诗人之眼
三八 宋人小说多不足信
三九 词之最工者
四○ 词中的句与篇
四一 倡优与俗子
四二 欧阳修与柳永
四三 艳词与儇薄语
四四 词人须忠实
四五 《花间集》《尊前集》《草堂诗馀》《词综》与
《 词选》
四六 清代词论
四七 白石之旷在貌
四八 内美与修能
四九 诙谐与严重
卷三 人间词话附录
一 况蕙风词
二 蕙风词境似清真
三 彊村《浣溪沙》
四 蕙风听歌诸作
五 皇甫松词
六 韦端己词
七 毛文锡词
八 魏承班词
九 顾夐词
一○ 毛熙震词
一一 阎选词
一二 张泌词
一三 孙光宪词
一四 词中老杜周清真
一五 模写物态,曲尽其妙
一六 清真词入于人者至深
一七 周清真妙解音律
一八 云谣集中《天仙子》
一九 王以宁词
二○ 夏言词
二一 樊志厚《人间词》序(一)
二二 樊志厚《人间词》序(二)
二三 欧阳修《蝶恋花》
二四 清真不宜有之作
二五 少游脱胎温词
二六 玉田不如白石
二七 美成词多作态
二八 近人崇拜玉田,门径浅狭
二九 周介存(济)论词多独到语
卷四 人间词话补录
一 余填词不喜作长调
二 开词家未有之境
三 抒情诗与叙事诗
四 牛峤词不在见删之数
五 “暮雨潇潇郎不归”未必白傅(居易)所作
六 张玉田词欠风流蕴藉
七 玉田只在字句上著功夫
八 杂剧先声
九 致语与放队
一○ 《尊前集》传刻经过
一一 《古今词话》的来历
一二 善创与善因
一三 淫词、鄙词与游词
一四 王国维自论其词
附录
人间词话选
后叙
王国维与中国当代词学—《人间词话》导读
台湾版《文心雕龙》《诗品》《人间词话》三书译注本
合序
王国维治词业绩平议—《人间词话译注》前言
引用书目










拾壹
后记一
后记二
后记三
后记四

前言/序言

  这是拙著《人间词话译注》的一个增订本,应香港某出版社之邀而作。由于好事多磨,尽管已经到达植字制作的最后阶段,但终究还是未能付印。

  这本书由大陆到台湾,再由台湾经香港,返回大陆,其间种种,似颇有某些未曾为外人道,或未曾完全为外人道者,谨借此机会,记述如下。

  一、著书立说与里程标志

  在武夷山召开的中国首届柳永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应邀讲话,我曾说过:“ 过去一百年,乃著书立说之一百年。”然而,是否人人著书、人人都曾立说呢?到了世纪之末,某些人不仅立说,而且立学,其“说”与“学”究竟在哪里呢?此“说”与“学”是个什么物事,能不能拿出来看看?这一切,看来都应当问个究竟。而依我所见:一百年当中,有意立说,并且真正立了说的学者,可能只有两个人。一为王国维,一为胡适。王国维标榜“词以境界为最上”,倡导境界说,这是划时代的创立;胡适提出“大胆的设想,小心的求证”,虽与一般意义上的学说有异,但其开天辟地的创立,却不能不承认其为“时或称而道之”(《庄子 ? 天下篇》)的百家学说中之一家。二氏创立,皆甚有功翰苑。

  就词学而论,王国维与胡适之所创立,主要体现在分期、分类上。分期与分类,是从纵横两个不同角度所进行的一种判断与划分。《文赋》称“操斧伐柯”,所指应当就是这么一种本事,这是一种大本事。面对千年词业,无论怎么繁复多样,千头万绪,只要巨斧一挥,就看得一清二楚。如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最上者,必有最下,那就是没有境界的词。是分类,也是分期。以前论本色,看似与非似,而今说境界,看有与无有。这就是非常清楚的一道分界线。以此划分今与古,判断新与旧,旗帜鲜明。这是王国维对于千年词业的判断与划分。而胡适之所谓词本身历史(805—1250 年)、词替身历史(1250—1650 年)、词鬼历史(1650—1900年)三个大时期以及第一个大时期之三个阶段——歌者的词、诗人的词、词匠的词,其划分、判断,亦十分干脆利落。一个着眼于意和境,以有尽、无穷评定优劣、高下;一个着眼于人和事,以匠手、天才评定高下、优劣。前者以治哲学方法治词,能写、能观,善入、善出,充满睿智;后者以治史学方法治词,设想、求证,选择、去取,代表识见。二氏皆不愧为二十世纪的大学问家。

  操斧伐柯,分期、分类,这是做学问的方法,也是一种标准。人人著书,是否人人都曾立说?于此似可看个究竟。在一定意义上讲,方法似乎更为重要。例如胡适,他的半部哲学史和半部文学史可以不要,而方法则不能不要,千秋万代之后,可能依旧用得着。有感于此,我也曾尝试对中国词学史进行判断与划分。依据文学批评模式的传承及运用,我将全部词学史划分为二段:古词学与今词学。二段划分,以1908 年为界线,因为这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手订稿发表的年份。在此之前,通行本色论;在此之后,出现境界说。所以,词界也就有了旧与新之分以及古与今之别。这一意思,本书“导读”(香港版)已说明。在这一基础之上,再将今词学划分为开拓期(1908—1918 年)、创造期(1919—1948 年)、蜕变期(1949—1995 年)三个时期,并将蜕变期划分为三个阶段——批判继承阶段(1949—1965 年)、再评价阶段(1976—1984 年)、反思探索阶段(1984—1995 年)。这是1908 至1995 年间事。1995 年以后,属于新的开拓期。经此划分与判断,对于全部词学史,相信已有了个印象。

  有此印象,我曾进一步尝试,将李清照“别是一家”说、王国维境界说以及吴世昌词体结构论,看作中国词学史上的三座里程碑。三座里程碑,三段里程,三个里程标志。第一段,一千年,属于李清照地段;第二段,一百年,属于王国维地段;第三段,吴世昌地段,目前尚无立足之地,可能是今后一千年。李清照主本色,讲求似与非似;王国维主意境,讲求有与无有;吴世昌主结构,讲求生与无生。三个代表人物,各有目标,各有创立,容当小心求证,细加论列。2002 年9 月6 日,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一百周年校庆的演讲,可看作是一种大胆的设想,有机会将继续加以发挥。

  二、人文精神与文化阐释

  一部《人间词话》,一百五十六则,其价值究竟何在?是不是只在词学上面?恐怕未必。历年来,讲授“古典文学专题”,我曾与诸生共同探研这一问题。以为:这是牵涉到天、地、人三者关系的问题,属于一种人文精神思考,并非只是在词学上面讨生活,宜深入一层加以推究。如曰:“我瞻四方,蹙蹙靡所聘”。诗人之忧生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似之。“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诗人之忧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似之。

  又曰:尼采谓:“ 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又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三段话,敷陈排列,皆于两相对比中,展示观感。忧生与忧世,担荷人类罪恶与自道身世之戚,大与小之不同,明显可见。能入、能出,有生气、有高致,与于此二事皆未梦见者相比,其优与劣之区别,亦判若黑白。这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思考。既有远大的追求,又有具体的方法与途径。一部《人间词话》,其价值我看就在于此。

  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表层与深层,或者“域于一人一事”与“通古今而观之”。对于二者的认识与把握,王国维确实有其高明之处。明白这一点,以其思考读词,必有所得。

  例如,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作于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二年(977)正月,乃作者被俘至汴京之第二年。说人间,说天上;说过去,说现在。无穷无尽忧愁。所创造境界,已将人间、天上界限打通。说明作者所想,并非局限于以往的人和事,诸如故国、故宫等等,因而也就不同于道君皇帝(赵佶)之自道身世之戚;其所想,乃一种大承担。用王国维的话讲,就是对于人类罪恶的一种大承担。这就是一种超越。所以,每次演讲,解读此词,我将“往事”理解为“春花秋月”,以为春花秋月一般美好的人和事。一千年前,作者如此想象;一千年后,读者亦如此想象。这首词也就传之久远。

  这是因王国维思考所引发的联想。王国维思考,贯通古今之变,洞察人天之际,所谓文化阐释,应当可从中得到启示。

  三、走出误区与回归本位

  《人间词话》的价值,超出于词学,而就其命题看,又明显为着词学。因此,探研有关问题,还得回到词学上面来。

  《人间词话》问世至今,将近一百年。如上文所说,这是属于王国维的地段。但是,这一百年,所经历的道路却不平坦。本书 “导读”(香港版)将其划分为两段:一为清末民初至四十年代末期之四十馀年,一为五十年代以后之四十馀年。两个四十馀年,两段经历。于前一段,境界说的倡导,不仅取代不了本色论,而且被推衍为风格论,在词界并不怎么受重视。尽管已有若干读本及评介著述出版,词界所通行的也还是本色论。于后一段,风格论盛极一时,境界说的回归与再造,迟迟未能实现。

  在王国维地段,境界说之被推衍为风格论,是二三十年代的事,由胡适、胡云翼二氏所促成。具体步骤,我曾有专文列述(见《以批评模式看中国当代词学——兼说史才三长中的“识”》),此不赘。以下着重说境界说的回归与再造。

  境界说之被推衍,就是被异化,由“词以境界为最上”,变成词以豪放为最上。异化过程,由前一个四十馀年,延伸至后一个四十馀年,历经创造期三十年,乃至蜕变期的三个阶段。批判继承阶段,以风格定高下,不仅重豪放、轻婉约,以豪放为最上,而且推主流、反逆流,以爱国主义为最上。再评价阶段,拨乱反正,一切翻转过来,其所奉行,仍然是风格论。当其时,风格论既已被推向极顶,因而也就面临着绝境。反思探索阶段,二派说或者二分法失去支持,多元论出现,既讲主体风格,又讲其他风格。某些有一定创造精神的风格论者,进而改弦易辙,回归境界说。这就是美学阐释和文化阐释。

  过去一百年,从境界说之被推衍、被异化,到回归与再造,走了一大圈,终于返回本位。当中有些事情,恐为王国维所料想不到。不过,这一百年,毕竟属于王国维,属于王国维地段,属于王国维时代,王氏于地下有知,当感到欣慰。

  步入新世纪,元亨利贞,万物资始,王国维的人文精神思考,必将重新引起注视;《人间词话》亦将越来越显示其价值。

  我的这一增订本,于此时返回大陆,应犹未晚。希望对于当下之“学”与“思”,能够提供参考。不妥之处,亦盼大方之家,有以教之。

  施议对

  二○○二年夏历壬午冬至(十二月二十二日)

  于濠上之赤豹书屋



人间词话译注:品味中国古典诗词的经典之声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千年的风雅与智慧。在这浩瀚的诗海中,《人间词话》以其独特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成为宋词研究领域不可绕过的经典。而《人间词话译注》一书,则如同一座桥梁,将这座文学宝藏以更易于理解、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呈现给当代读者,邀您一同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 一、 《人间词话》:王国维的词学绝唱 《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是近代国学大师,他在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中,他对于词学理论的研究,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人间词话》便是他一生词学研究的结晶,也是他“境界说”在词学领域的集中体现。 该书篇幅不长,但字字珠玑,深刻地阐释了词的创作、欣赏以及词人的品格等多个维度。王国维在书中提出了许多至今仍具指导意义的观点: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王国维强调,词的最高成就在于其所能创造的“境界”。这种境界,并非简单的景物描绘,而是作者情与景的交融,是主观情感的抒发与客观物象的契合,从而形成的浑然天成的艺术氛围。他认为,一个词人若能超越单纯的文字技巧,触及并表达出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宇宙意识,便能创造出高格的词作。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王国维对词情景关系最精辟的论断之一。他认为,自然景物在词中的出现,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被赋予了作者的情感色彩,成为抒发内心世界的载体。山川草木、风花雪月,都能在词人的笔下幻化成情感的具象,引发读者的共鸣。 “词有‘别是一家’”:王国维明确提出了词与诗在体裁、风格、表现手法上的区别。他认为,词作为一种独立发展的文学体裁,有其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表现空间,不应被简单地视为诗的变体。词的婉约、缠绵、抒情特质,使得它在表现个人情感、描摹细致心绪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鉴赏之法,须由情入”:在如何鉴赏词的问题上,王国维提倡要从情感出发,深入体味词作所蕴含的情感。他反对流于形式或技巧的分析,主张读者应与词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理解词人的心路历程来领悟词的妙处。 《人间词话》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词学理论的深刻洞察,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王国维在书中融入了儒、释、道等多种思想,使得他对词的理解超越了单纯的文学范畴,触及到了人生哲理的高度。他提倡词人应具备“铁骨铮铮”的品格,将个人操守与艺术创作相结合,追求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二、 《人间词话译注》:让经典触手可及 尽管《人间词话》的思想深刻,艺术价值极高,但对于许多非专业的读者而言,其古奥的语言、典雅的词汇以及深厚的文化背景,可能会构成一定的阅读障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间词话译注》应运而生。 本书的译注工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条理解《人间词话》的便捷通道,让更多人能够领略到王国维词学思想的魅力。其主要的特色和价值体现在: 精细的原文解读:本书对《人间词话》的每一条论述都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力求清晰准确地传达王国维的原意。对于原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典故、历史人物,都进行了考证和注释,帮助读者扫清理解上的障碍。 深刻的理论阐释:译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释,而是深入挖掘王国维思想的内涵。对于“境界说”、“情景关系”等核心概念,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并结合具体的词例,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 丰富的例证支持:为了更好地说明王国维的观点,本书选取了大量经典的宋词作为例证。这些例证的选择,既有代表性,又能恰当地印证《人间词话》中的论述,使读者在理解理论的同时,也能欣赏到优秀的词作。 流畅的白话翻译:本书将原文转化为流畅易懂的白话文,语言风格力求自然而不失典雅。这使得读者能够以轻松的心态阅读,专注于思想内容的理解,而无需为艰涩的语言而困扰。 文化背景的铺垫:译者在注释和导读中,也适当补充了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例如当时文坛的状况、词学发展的脉络等。这些信息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人间词话》产生的时代语境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人间词话译注》,读者不仅能够直接获得王国维的词学思想,更能借此机会重新认识宋词的魅力。本书的译注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态度,将这位古代大师的思想重新激活,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使其在当代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三、 阅读《人间词话译注》的收获 阅读《人间词话译注》,将带给读者多方面的收获: 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人间词话》核心观点的学习,读者能够掌握一套理解词作的有效方法。对于词中的情景交融、意境营造,以及词人内心的情感抒发,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这种鉴赏能力的提升,也将触及到对其他文学作品的理解。 深化文化理解:王国维的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间词话》中处处可见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子。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 丰富精神世界:词作为一种极具抒情性的文学体裁,能够触动人心深处的情感。《人间词话》所探讨的“境界”和“品格”,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阅读本书,能够滋养读者的心灵,丰富其精神世界。 品味古典之美:本书不仅是理论的阐释,更是对优秀词作的导读。在译注的过程中,读者将接触到大量脍炙人口的宋词佳句,感受古典诗词独特的音韵美、意象美和情感美。 《人间词话译注》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不仅是一部文学评论的经典,更是一部人生智慧的启迪。无论是文学爱好者,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精神上的滋养。它让古老的《人间词话》焕发出生机,以一种更加亲切、更加深刻的方式,触动每一位读者的心灵,引领我们一同穿越时空,去感受那永恒的古典之美。 本书的出版,是对中国古典文学传承的有力贡献。它不仅让《人间词话》这一璀璨明珠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也为当代读者提供了一个亲近、理解并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的绝佳契机。让我们一同翻开《人间词话译注》,开启一段与经典对话的美妙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出发,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极大地降低了欣赏宋词的门槛,同时又保证了学术的深度。以前读某些词论,总觉得那些术语像是加密的信息,需要专门的钥匙才能打开。但这里的译注,像是贴心地为每一把“锁”都准备了对应的“钥匙”。特别是对于那些出自非主流词人之手的作品,注释尤其详尽,不仅交代了背景,还常常附带一些相关人物的轶事,使得那些原本陌生的名字瞬间鲜活了起来。这不仅仅是词语的注释,更像是一部微缩的、充满诗意的宋代文化侧影。我甚至因此去查阅了书里提到的一些历史人物的传记,可以说,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对相关历史领域的进一步探索欲。它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更宏大、更迷人的知识宇宙的入口。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感受是封面设计得非常典雅,那种沉静的墨绿色和烫金的字体搭配起来,透着一股子书卷气。我一直对古典文学,尤其是宋词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愫,总觉得那是最能代表中国文人含蓄而又热烈情感的载体。然而,单纯的阅读原著,有时会觉得意境深远,但具体的典故和人物背景却难以把握。这本书的出现,恰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故事。我特别欣赏译注部分的严谨和细致,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更是对作者创作心境、时代背景的深入挖掘。比如,书中对某位词人晚年流离失所的境遇分析得极其透彻,使得原本读来有些哀伤的词句,一下子变得沉重而富有力量。那种感觉,就像是透过历史的迷雾,亲眼目睹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让人在赞叹词作之美的同时,对先贤的命运也多了几分同情与敬意。这种结合了文学鉴赏与历史考据的深度,使得阅读过程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它成功地将古老的韵味与现代读者的理解力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给我留下了极佳的印象,这对于注重阅读体验的人来说至关重要。书页的触感柔和而不失韧性,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深夜在台灯下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在内容排版上,译注与原文的对照安排得极其合理,既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又方便了随时查阅注释。我注意到,译注者对于一些争议性的观点,采取了一种非常审慎的态度,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呈现出不同的学说供读者自行判断。这种开放式的学术态度,恰恰体现了对经典最大的尊重。我曾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对比了书中对某一首“伤春”之作的两种不同解读,深感作者的用心良苦——他们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经典是永远无法被完全定格的,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研究者用新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和发现。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不薄,但阅读起来却有一种“不知不觉中已读完”的奇妙感受。这得益于译注者高超的叙事节奏把控能力。他们没有让考据部分喧宾夺主,而是巧妙地将历史的厚重感融入到对词作意境的描绘之中。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不同流派词风的对比分析,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生硬的切割感。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豪放”与“婉约”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看到了它们之间那种微妙的、互相渗透的张力。这种深刻的洞察力,只有长期的浸淫和深厚的学养才能达到。这本书不仅是工具书,更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评论集,它教会了我如何去“听”词,如何去“感受”词中的风、雨、月和人间的悲欢离合,让我对中国古典审美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

评分

说实话,我平时阅读古籍注释类的书籍,最怕的就是那种枯燥乏味、堆砌辞藻的注脚,读起来比啃石头还费劲。但这一本《人间词话译注》完全没有这种问题,它的文字处理非常灵动,就像一位学识渊博的老者,在娓娓道来他毕生所学。我尤其喜欢它在阐释“意境”二字上的独到见解。王静安老先生的精辟论断,本身就已是高山仰止,而这本书的译注者似乎深谙此道,没有试图用过多的理论去“解析”意境,反而是用更贴近生活的比喻和现代的语境去引申,让人豁然开朗。比如,对于“无我之境”的阐述,它没有陷入哲学思辨的泥潭,而是引用了许多诗画中的具体场景来佐证,一下子就让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每次合上书本,都感觉自己的审美情趣被轻轻擦拭了一遍,变得更加清明透亮,仿佛能更好地捕捉到生活中的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

评分

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

评分

正品好书,物流极快,买书的好平台

评分

叙事学是文学研究中的热门领域,而本成果所开展的“空间叙事研究”则是此领域中新的理论方向,是目前叙事学研究中最有发展前景、最具学术潜力的领域之一。《空间叙事学》的研究目的,是对传统叙事学重视不够甚至严重忽视的叙事的空间维度或叙事作品的空间元素进行系统考察,进而对叙事与空间所涉及的问题展开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叙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属于文艺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对于叙事学本身的学科建设,对于文学乃至其他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的革新,都具有较为重大的价值。龙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出生,文学博士,文艺学、艺术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叙事学和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课题多项,论著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多项。近年来所从事的空间叙事研究,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领域,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

评分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摈弃西方理论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评分

这本书非常好。非常值得推荐的

评分

快递很快,书很好,师傅人很好。

评分

还没拆 打算常看

评分

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

评分

很经典的书,质量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