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议对曾先后师从夏承焘、吴世昌等词学大师专攻词学,具有较高的词学研究造诣。此次出版为《人间词话译注》的增订本,该书1990年在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后2008年在岳麓书社出了增订版。旨在为读者阅读《人间词话》作参考之用。每一则都有解题、译文、附注,非常有利于普通读者的阅读。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摈弃西方理论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施议对,1940年生,台湾彰化人。先后师从夏承焘、吴世昌等词学大师专攻词学。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澳门大学中文学院副院长等。现为澳门大学社会及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学术顾问、河南大学兼职教授。所撰博士论文《词与音乐关系研究》,学界誉为近百年来词学集成之作。著作有《宋词正体》《今词达变》《词法解赏》(分别为《施议对词学论集》一、二、三卷)《人间词话译注》等。
这是拙著《人间词话译注》的一个增订本,应香港某出版社之邀而作。由于好事多磨,尽管已经到达植字制作的最后阶段,但终究还是未能付印。
这本书由大陆到台湾,再由台湾经香港,返回大陆,其间种种,似颇有某些未曾为外人道,或未曾完全为外人道者,谨借此机会,记述如下。
一、著书立说与里程标志
在武夷山召开的中国首届柳永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应邀讲话,我曾说过:“ 过去一百年,乃著书立说之一百年。”然而,是否人人著书、人人都曾立说呢?到了世纪之末,某些人不仅立说,而且立学,其“说”与“学”究竟在哪里呢?此“说”与“学”是个什么物事,能不能拿出来看看?这一切,看来都应当问个究竟。而依我所见:一百年当中,有意立说,并且真正立了说的学者,可能只有两个人。一为王国维,一为胡适。王国维标榜“词以境界为最上”,倡导境界说,这是划时代的创立;胡适提出“大胆的设想,小心的求证”,虽与一般意义上的学说有异,但其开天辟地的创立,却不能不承认其为“时或称而道之”(《庄子 ? 天下篇》)的百家学说中之一家。二氏创立,皆甚有功翰苑。
就词学而论,王国维与胡适之所创立,主要体现在分期、分类上。分期与分类,是从纵横两个不同角度所进行的一种判断与划分。《文赋》称“操斧伐柯”,所指应当就是这么一种本事,这是一种大本事。面对千年词业,无论怎么繁复多样,千头万绪,只要巨斧一挥,就看得一清二楚。如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最上者,必有最下,那就是没有境界的词。是分类,也是分期。以前论本色,看似与非似,而今说境界,看有与无有。这就是非常清楚的一道分界线。以此划分今与古,判断新与旧,旗帜鲜明。这是王国维对于千年词业的判断与划分。而胡适之所谓词本身历史(805—1250 年)、词替身历史(1250—1650 年)、词鬼历史(1650—1900年)三个大时期以及第一个大时期之三个阶段——歌者的词、诗人的词、词匠的词,其划分、判断,亦十分干脆利落。一个着眼于意和境,以有尽、无穷评定优劣、高下;一个着眼于人和事,以匠手、天才评定高下、优劣。前者以治哲学方法治词,能写、能观,善入、善出,充满睿智;后者以治史学方法治词,设想、求证,选择、去取,代表识见。二氏皆不愧为二十世纪的大学问家。
操斧伐柯,分期、分类,这是做学问的方法,也是一种标准。人人著书,是否人人都曾立说?于此似可看个究竟。在一定意义上讲,方法似乎更为重要。例如胡适,他的半部哲学史和半部文学史可以不要,而方法则不能不要,千秋万代之后,可能依旧用得着。有感于此,我也曾尝试对中国词学史进行判断与划分。依据文学批评模式的传承及运用,我将全部词学史划分为二段:古词学与今词学。二段划分,以1908 年为界线,因为这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手订稿发表的年份。在此之前,通行本色论;在此之后,出现境界说。所以,词界也就有了旧与新之分以及古与今之别。这一意思,本书“导读”(香港版)已说明。在这一基础之上,再将今词学划分为开拓期(1908—1918 年)、创造期(1919—1948 年)、蜕变期(1949—1995 年)三个时期,并将蜕变期划分为三个阶段——批判继承阶段(1949—1965 年)、再评价阶段(1976—1984 年)、反思探索阶段(1984—1995 年)。这是1908 至1995 年间事。1995 年以后,属于新的开拓期。经此划分与判断,对于全部词学史,相信已有了个印象。
有此印象,我曾进一步尝试,将李清照“别是一家”说、王国维境界说以及吴世昌词体结构论,看作中国词学史上的三座里程碑。三座里程碑,三段里程,三个里程标志。第一段,一千年,属于李清照地段;第二段,一百年,属于王国维地段;第三段,吴世昌地段,目前尚无立足之地,可能是今后一千年。李清照主本色,讲求似与非似;王国维主意境,讲求有与无有;吴世昌主结构,讲求生与无生。三个代表人物,各有目标,各有创立,容当小心求证,细加论列。2002 年9 月6 日,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一百周年校庆的演讲,可看作是一种大胆的设想,有机会将继续加以发挥。
二、人文精神与文化阐释
一部《人间词话》,一百五十六则,其价值究竟何在?是不是只在词学上面?恐怕未必。历年来,讲授“古典文学专题”,我曾与诸生共同探研这一问题。以为:这是牵涉到天、地、人三者关系的问题,属于一种人文精神思考,并非只是在词学上面讨生活,宜深入一层加以推究。如曰:“我瞻四方,蹙蹙靡所聘”。诗人之忧生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似之。“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诗人之忧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似之。
又曰:尼采谓:“ 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又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三段话,敷陈排列,皆于两相对比中,展示观感。忧生与忧世,担荷人类罪恶与自道身世之戚,大与小之不同,明显可见。能入、能出,有生气、有高致,与于此二事皆未梦见者相比,其优与劣之区别,亦判若黑白。这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思考。既有远大的追求,又有具体的方法与途径。一部《人间词话》,其价值我看就在于此。
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表层与深层,或者“域于一人一事”与“通古今而观之”。对于二者的认识与把握,王国维确实有其高明之处。明白这一点,以其思考读词,必有所得。
例如,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作于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二年(977)正月,乃作者被俘至汴京之第二年。说人间,说天上;说过去,说现在。无穷无尽忧愁。所创造境界,已将人间、天上界限打通。说明作者所想,并非局限于以往的人和事,诸如故国、故宫等等,因而也就不同于道君皇帝(赵佶)之自道身世之戚;其所想,乃一种大承担。用王国维的话讲,就是对于人类罪恶的一种大承担。这就是一种超越。所以,每次演讲,解读此词,我将“往事”理解为“春花秋月”,以为春花秋月一般美好的人和事。一千年前,作者如此想象;一千年后,读者亦如此想象。这首词也就传之久远。
这是因王国维思考所引发的联想。王国维思考,贯通古今之变,洞察人天之际,所谓文化阐释,应当可从中得到启示。
三、走出误区与回归本位
《人间词话》的价值,超出于词学,而就其命题看,又明显为着词学。因此,探研有关问题,还得回到词学上面来。
《人间词话》问世至今,将近一百年。如上文所说,这是属于王国维的地段。但是,这一百年,所经历的道路却不平坦。本书 “导读”(香港版)将其划分为两段:一为清末民初至四十年代末期之四十馀年,一为五十年代以后之四十馀年。两个四十馀年,两段经历。于前一段,境界说的倡导,不仅取代不了本色论,而且被推衍为风格论,在词界并不怎么受重视。尽管已有若干读本及评介著述出版,词界所通行的也还是本色论。于后一段,风格论盛极一时,境界说的回归与再造,迟迟未能实现。
在王国维地段,境界说之被推衍为风格论,是二三十年代的事,由胡适、胡云翼二氏所促成。具体步骤,我曾有专文列述(见《以批评模式看中国当代词学——兼说史才三长中的“识”》),此不赘。以下着重说境界说的回归与再造。
境界说之被推衍,就是被异化,由“词以境界为最上”,变成词以豪放为最上。异化过程,由前一个四十馀年,延伸至后一个四十馀年,历经创造期三十年,乃至蜕变期的三个阶段。批判继承阶段,以风格定高下,不仅重豪放、轻婉约,以豪放为最上,而且推主流、反逆流,以爱国主义为最上。再评价阶段,拨乱反正,一切翻转过来,其所奉行,仍然是风格论。当其时,风格论既已被推向极顶,因而也就面临着绝境。反思探索阶段,二派说或者二分法失去支持,多元论出现,既讲主体风格,又讲其他风格。某些有一定创造精神的风格论者,进而改弦易辙,回归境界说。这就是美学阐释和文化阐释。
过去一百年,从境界说之被推衍、被异化,到回归与再造,走了一大圈,终于返回本位。当中有些事情,恐为王国维所料想不到。不过,这一百年,毕竟属于王国维,属于王国维地段,属于王国维时代,王氏于地下有知,当感到欣慰。
步入新世纪,元亨利贞,万物资始,王国维的人文精神思考,必将重新引起注视;《人间词话》亦将越来越显示其价值。
我的这一增订本,于此时返回大陆,应犹未晚。希望对于当下之“学”与“思”,能够提供参考。不妥之处,亦盼大方之家,有以教之。
施议对
二○○二年夏历壬午冬至(十二月二十二日)
于濠上之赤豹书屋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给我留下了极佳的印象,这对于注重阅读体验的人来说至关重要。书页的触感柔和而不失韧性,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深夜在台灯下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在内容排版上,译注与原文的对照安排得极其合理,既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又方便了随时查阅注释。我注意到,译注者对于一些争议性的观点,采取了一种非常审慎的态度,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呈现出不同的学说供读者自行判断。这种开放式的学术态度,恰恰体现了对经典最大的尊重。我曾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对比了书中对某一首“伤春”之作的两种不同解读,深感作者的用心良苦——他们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经典是永远无法被完全定格的,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研究者用新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和发现。
评分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出发,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极大地降低了欣赏宋词的门槛,同时又保证了学术的深度。以前读某些词论,总觉得那些术语像是加密的信息,需要专门的钥匙才能打开。但这里的译注,像是贴心地为每一把“锁”都准备了对应的“钥匙”。特别是对于那些出自非主流词人之手的作品,注释尤其详尽,不仅交代了背景,还常常附带一些相关人物的轶事,使得那些原本陌生的名字瞬间鲜活了起来。这不仅仅是词语的注释,更像是一部微缩的、充满诗意的宋代文化侧影。我甚至因此去查阅了书里提到的一些历史人物的传记,可以说,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对相关历史领域的进一步探索欲。它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更宏大、更迷人的知识宇宙的入口。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感受是封面设计得非常典雅,那种沉静的墨绿色和烫金的字体搭配起来,透着一股子书卷气。我一直对古典文学,尤其是宋词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愫,总觉得那是最能代表中国文人含蓄而又热烈情感的载体。然而,单纯的阅读原著,有时会觉得意境深远,但具体的典故和人物背景却难以把握。这本书的出现,恰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故事。我特别欣赏译注部分的严谨和细致,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更是对作者创作心境、时代背景的深入挖掘。比如,书中对某位词人晚年流离失所的境遇分析得极其透彻,使得原本读来有些哀伤的词句,一下子变得沉重而富有力量。那种感觉,就像是透过历史的迷雾,亲眼目睹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让人在赞叹词作之美的同时,对先贤的命运也多了几分同情与敬意。这种结合了文学鉴赏与历史考据的深度,使得阅读过程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它成功地将古老的韵味与现代读者的理解力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评分说实话,我平时阅读古籍注释类的书籍,最怕的就是那种枯燥乏味、堆砌辞藻的注脚,读起来比啃石头还费劲。但这一本《人间词话译注》完全没有这种问题,它的文字处理非常灵动,就像一位学识渊博的老者,在娓娓道来他毕生所学。我尤其喜欢它在阐释“意境”二字上的独到见解。王静安老先生的精辟论断,本身就已是高山仰止,而这本书的译注者似乎深谙此道,没有试图用过多的理论去“解析”意境,反而是用更贴近生活的比喻和现代的语境去引申,让人豁然开朗。比如,对于“无我之境”的阐述,它没有陷入哲学思辨的泥潭,而是引用了许多诗画中的具体场景来佐证,一下子就让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每次合上书本,都感觉自己的审美情趣被轻轻擦拭了一遍,变得更加清明透亮,仿佛能更好地捕捉到生活中的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不薄,但阅读起来却有一种“不知不觉中已读完”的奇妙感受。这得益于译注者高超的叙事节奏把控能力。他们没有让考据部分喧宾夺主,而是巧妙地将历史的厚重感融入到对词作意境的描绘之中。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不同流派词风的对比分析,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生硬的切割感。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豪放”与“婉约”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看到了它们之间那种微妙的、互相渗透的张力。这种深刻的洞察力,只有长期的浸淫和深厚的学养才能达到。这本书不仅是工具书,更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评论集,它教会了我如何去“听”词,如何去“感受”词中的风、雨、月和人间的悲欢离合,让我对中国古典审美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
评分包装精致,物流很快哦,愉快的购物。
评分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
评分正版图书,经典之作,京东发货速度快,值得拥有。
评分还没拆 打算常看
评分非常好!译注的不错!物流很快!
评分这本书非常好。非常值得推荐的
评分很好!物流很快的!
评分很经典的书,质量不错
评分上海古籍出版社经典古籍系列图书,值得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