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词

纳兰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纳兰容若,子艮 著
图书标签:
  • 清词
  • 纳兰性德
  • 词集
  • 古典诗词
  • 文学
  • 情感
  • 爱情
  • 悲情
  • 唐诗宋词
  • 中国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754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508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36
字数:351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纳兰容若被誉为“清代di一词人”,才至高、情至深。
  2.《纳兰词》题材广泛,词风清丽、幽婉顽艳,颇有南唐后主遗风,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与影响力。
  3.装帧设计既清新小资,又不失古典雅致,完美呈现了纳兰词的清雅气质。
  4.50多幅中国古典传世画作,词画交相辉映,一代翩翩佳公子笔下的绝美情韵跃然纸上。

内容简介

  《纳兰词》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容若所著的词作合集,主题涉及爱情、友谊、风景等方面,不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咏史怀古,都伤感隽秀、含思蕴藉,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有着极高的地位和特殊的影响力。
  本书精选了纳兰词一百五十四首,对其词译、注解、评析,辅以五十七幅唯美古典画作,词画交相辉映,力求为读者完美呈现一代才子笔下的绝美情韵。

作者简介

  (清)纳兰容若(1655—1685),名性德,字容若,叶赫纳拉氏,康熙朝重臣纳兰明珠之子,被誉为“清代di一词人”。自幼修文习武,晓经史,精书画,善骑射。酷爱读书藏书,曾建藏书楼“珊瑚阁”“通志堂”,拥古书万卷。
  出身名门,文武双全,却性情淡泊,为人率真,厌恶官场的虚伪。王国维曾评价其“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其词作多写相思、思乡之情,词风清丽柔婉,细腻飘逸,颇有南唐李后主遗风。可惜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一岁,令人扼腕。

  子艮,80年代生于皖西古城六安,好读书,不求甚解;好器乐,五音不全。

目录

001. 梦江南 / 001
002. 赤枣子 / 003
003. 遐方怨 / 005
004. 如梦令 / 007
005. 如梦令 / 009
006. 如梦令 / 011
007. 天仙子 / 013
008. 天仙子 / 015
009. 天仙子 / 017
010. 长相思 / 019
011. 相见欢 / 021
012. 昭君怨 / 023
013. 昭君怨 / 025
014. 酒泉子 / 027
015. 生查子 / 029
016. 生查子 / 031
017. 生查子 / 033
018. 点绛唇 / 035
019. 点绛唇 / 037
020. 点绛唇 / 039
021. 浣溪沙 / 041
022. 浣溪沙 / 043
023. 浣溪沙 / 045
024. 浣溪沙 / 047
025. 浣溪沙 / 049
026. 浣溪沙 / 051
027. 浣溪沙 / 053
028. 浣溪沙 / 055
029. 浣溪沙 / 057
030. 浣溪沙 / 059
031. 浣溪沙 / 061
032. 浣溪沙 / 063
033. 浣溪沙 / 065
034. 浣溪沙 / 067
035. 浣溪沙 / 069
036. 浣溪沙 / 071
037. 浣溪沙 / 073
038. 浣溪沙 / 075
039. 浣溪沙 / 077
040. 浣溪沙 / 079
041. 霜天晓角 / 081
042. 菩萨蛮 / 083
043. 菩萨蛮 / 085
044. 菩萨蛮 / 087
045. 菩萨蛮 / 089
046. 菩萨蛮 / 091
047. 菩萨蛮 / 093
048. 菩萨蛮 / 095
049. 菩萨蛮 / 097
050. 菩萨蛮 / 099
051. 菩萨蛮 / 101
052. 菩萨蛮 / 103
053. 菩萨蛮 / 105
054. 菩萨蛮 / 107
055. 菩萨蛮 / 109
056. 菩萨蛮 / 111
057. 减字木兰花 / 114
058. 减字木兰花 / 116
059. 减字木兰花 / 118
060. 减字木兰花 / 120
061. 减字木兰花 / 122
062. 卜算子 / 124
063. 采桑子 / 126
064. 采桑子 / 128
065. 采桑子 / 130
066. 采桑子 / 132
067. 采桑子 / 134
068. 采桑子 / 137
069. 采桑子 / 139
070. 采桑子 / 141
071. 采桑子 / 144
072. 好事近 / 146
073. 好事近 / 148
074. 一络索 / 150
075. 一络索 / 152
076. 清平乐 / 154
077. 雨中花 / 156
078. 清平乐 / 158
079. 清平乐 / 160
080. 清平乐 / 162
081. 谒金门 / 164
082. 清平乐 / 166
083. 清平乐 / 168
084. 忆秦娥 / 170
085. 醉桃源 / 172
086. 画堂春 / 174
087. 眼儿媚 / 177
088. 朝中措 / 179
089. 摊破浣溪沙 / 181
090. 摊破浣溪沙 / 184
091. 摊破浣溪沙 / 186
092. 摊破浣溪沙 / 188
093. 落花时 / 190
094. 锦堂春 / 192
095. 河渎神 / 194
096. 四和香 / 196
097. 添字采桑子 / 198
098. 荷叶杯 / 200
099. 荷叶杯 / 202
100. 寻芳草 / 205
101. 南歌子 / 207
102. 南歌子 / 209
103. 秋千索 / 211
104. 忆江南 / 213
105. 浪淘沙 / 215
106. 浪淘沙 / 217
107. 浪淘沙 / 219
108. 浪淘沙 / 221
109. 浪淘沙 / 223
110. 于中好 / 225
111. 鹧鸪天 / 228
112. 于中好 / 230
113. 于中好 / 232
114. 河传 / 234
115. 木兰花令 / 236
116. 虞美人 / 239
117. 虞美人 / 242
118. 虞美人 / 244
119. 虞美人 / 246
120. 虞美人 / 249
121. 虞美人 / 252
122. 鹊桥仙 / 254
123. 鹊桥仙 / 257
124. 南乡子 / 259
125. 南乡子 / 262
126. 南乡子 / 264
127. 红窗月 / 267
128. 踏莎行 / 270
129. 踏莎行 / 272
130. 临江仙 / 275
131. 临江仙 / 277
132. 临江仙 / 279
133. 临江仙 / 281
134. 临江仙 / 283
135. 蝶恋花 / 285
136. 蝶恋花 / 287
137. 唐多令 / 289
138. 踏莎美人 / 292
139. 鬓云松令 / 294
140. 调笑令 / 296
141. 点绛唇 / 298
142. 忆王孙 / 300
143. 忆王孙 / 302
144. 菩萨蛮 / 304
145. 菩萨蛮 / 306
146. 菩萨蛮 / 308
147. 采桑子 / 310
148. 采桑子 / 312
149. 采桑子 / 314
150. 采桑子 / 316
151. 清平乐 / 318
152. 眼儿媚 / 320
153. 少年游 / 323
154. 浪淘沙 / 325

精彩书摘

  010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①,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②,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③,故园无此声。
  词译
  长相思,相思有多长?是“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还是“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如今行走在关外,你说你知道,一驿复一驿,思亲头易白。只是关外的天,苍凉的蓝。遍地都是橙黄的叶子,三两凄然,三两惆怅。一更,一更。所以明月落下的时候,浮起的是你的悲伤。
  家乡还在,只是山高水长,路途残缺。四季还在,只是花开有时,昨日不再。这个异地的夜晚,寒冷温柔着你的骨头。乡关何处是?魂梦依稀时。
  评析
  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风雪一更愁。纳兰性德在随扈东巡、去往山海关途中,写下了这首思乡之曲,成就千古名篇。
  “山一程,水一程”描写的是一路上的风景,仿佛是一个赶路的行者骑于马上,回头看看身后走过的路而发出的感叹;又仿佛是亲人送了词人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
  如果说“山一程,水一程”写的是身后走过的路,那么“身向榆关那畔行”写的就是词人往前瞻望的目的地,也激荡出一种“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怀。而“夜深千帐灯”,写出了皇上远行时候的壮观。且想象一下那幅豪壮的场景,风雪之中,夜空之下,一个个帐篷里透出的暖色调的黄色油灯,在群山里,一路绵延过去。多么壮观的景象!难怪王国维会将此与“澄江静如练”“落日照大旗”“大漠孤烟直”相提并论。
  “夜深千帐灯”既是上阕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阕之间的自然转换。夜深人静的时候,正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这里的“一更”是指时间,和上面的一程所指的路程,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风雪夜,作者失眠了,于是数着更数,感慨万千,又开始思乡了。不是故园无此声,而是故园有家有亲人,有天伦之乐,有画眉之趣,让自己没有心思细听这风起雪落,没有机会思忖这温暖家门之外还有侵入骨髓的寒冷。而此时此地,远离家乡,才分外地感觉到了风雪夜异乡旅客的情怀。
  总的来说,此词写的传神动情,既有韵律优美、民歌风味浓郁的一面,如出水芙蓉纯真清丽;又有含蓄深沉、感情丰富的一面,如夜来风潮回荡激烈。
  ……

前言/序言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第一次读纳兰词究于何时,已经记不大清楚了。但,第一次被纳兰词深深吸引却是记得颇清楚的。那是在有些遥远的日子里:高考已毕,北上入学报到的前夜。在整理行囊之余,无绪之中,拿来一本词选,信手翻看,无意之中竟看到了纳兰性德的那首《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当时的年岁是颇有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便自忖找到了知音。于是捧着他的词,在初秋的院子里且行且吟,感觉自己仿佛已经受了几多山程水驿,来到了北方,再也听不见故园低低的呼吸了,眼前是一更的风、一更的雪和茫茫的夜。于是一种伤感之情兀自充满了小小的心灵,至于纳兰性德是谁,这首词好处在哪,却无甚心思注意到。
  如今想来,这些做法固然有些孩子气。然而“喜欢”,究竟是难以言说的。恰如纳兰《少年游》中所言:“称意即相宜。”当然,纳兰这句说的是爱情:深爱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便常常要问:“你喜欢我什么啊?”答案其实真的颇简单,爱就爱“称意”这两个字啊!看着你,眼睛觉得舒服;听到你,耳朵觉得舒服;摸到你,手指觉得舒服;闻着你,鼻子觉得舒服……就是称意。称意了,便即相宜了。然而以此解释我们缘何喜欢某一首诗词,我以为尚不足也。诗词是有意舍弃了文学和生活的表象的,直指人的心灵和灵魂,与我们的情感最微妙之处相联,与人类的生命节奏相关。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其实常常都会有一种朦胧的韵律,如清波之渺渺、荷香之淡淡、杨柳之依依。当我们读到某一首诗词时,内心的这种韵律便会涌出,与诗词中的节奏、旋律产生共鸣,每逢此时,我们便会被一首诗词打动了,尽管它们有时并不甚高明。
  然而,对于这两种心灵韵律的契合,我们并不总能详加体察。诗人本人风花雪月的故事,爱恨情愁的演绎反而更能打动我们。然而,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灵的共振、情感的牵结、灵魂的交谈。我们喜欢某个人,一定是他或他生命的一部分打动了我们。对于纳兰来说,尤是如此。严格说来,纳兰的词是“仿”出来的,若依启功先生的说法:“唐以前的诗是淌出来的,唐朝的诗是嚷出来的,宋朝的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然而这并不妨碍三百多年后我们进入纳兰的心灵世界:其“绝域生还吴季子”式的诚,“天上人间情一诺”式的真,“情在不能醒”式的“索性多情”,如斯种种至情至性,拨动了我们内心深处那根“一往情深深几许”的琴音,让我们为
  卿痴狂,“共君此夜须沉醉”。
  正是在这种有些无来由的“喜欢”中,我买来了中华书局出的《饮水词笺校》,开始逐字逐句地阅读。然而有一点辛苦、一点不习惯,大概是文字是竖排的缘故吧。两个多月过去了,稿子也写得差不多了,可是心中的纳兰反而模糊起来:这位公子竟在何处呢?是在淅沥的风雨中,寂寂的金井旁,为伊人葬落花?还是在月明星稀的渌水亭畔,清风徐徐的合欢树下,与朋友赏花观荷?抑或在深秋的黄昏,萧瑟的西风中,怀揣一卷诗词,按剑垂鞭,慢慢地走进那半透明的深深的蓝里……然而不管在何处,就是“喜欢”,诚如一位网友所说:想去为他伤,为他悲,为他痴,为他狂,“爱”上他,是颇容易的事情,一如清澈见底的溪水,照出每一个人的灵魂。譬如“人生若只如初见”,譬如“当时只道是寻常”,譬如“记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相遇总是太美。至情如纳兰者,倾其一生,苦苦诉说,却不脱离殇二字。《楚辞》中云:“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人的生命存在,从未永恒,总也无法超越这
  个平常的字眼。然而我们还有相知,一如三百年后,我们与纳兰结缘,听他,懂他……
  是为序。
  子艮

《雅言入梦》 前言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璀璨星河中,词,以其婉转悠扬的音韵、细腻入微的情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如同一面面情感的棱镜,折射出千百年来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从春秋时期的《诗经》开始,中华民族便以文字承载情感,以韵律抒发心声。《诗经》质朴的民歌,《楚辞》浪漫的想象,《乐府》市井的烟火,无不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词,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的更为精巧、更具音乐性的抒情诗体。它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成为一个时代情感与审美的集大成者。 《雅言入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词人的生平或作品的全貌,它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学漫步,一次对词体魅力及其背后时代精神的深度探索。我们试图从中寻找到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发展、演变,又如何承载和反映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并最终成为我们今天依然珍视的宝贵文化遗产。 第一章:词的滥觞与孕育——从歌唱到文学的蜕变 词,顾名思义,本是“诗之苗,乐之辅”。其最初的形态,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多为宴乐、歌舞等场合的伴乐之辞。唐代,随着燕乐的发展,一批批文人墨客开始尝试填写诗句于曲调之中,于是,词的雏形便逐渐显露。初唐的李白、杜甫,虽然以诗名世,但亦有零星的词作流传,展现了词体最初的自由与灵动。 然而,真正意义上将词从歌词升华为一种独立文学体裁的,是晚唐的温庭筠和五代的韦庄。他们开始注重词的章法、意境和语言的锤炼,使得词的文学属性日益凸显。温庭筠的词,以其绮丽的文采、浓艳的意象,描绘出女性细腻的情感与闺阁中的幽情,开创了“花间派”的先河。其笔下的场景,往往是描金的屏风,香炉里的轻烟,还有那红绡香褪的玉枕,一切都笼罩着一层朦胧而华美的色彩,诉说着淡淡的愁绪与相思。 紧随其后的五代,词的创作呈现出更为繁荣的景象。南唐的李煜,这位亡国之君,将词的艺术推向了又一个高峰。他的词,前期多描写宫廷的奢华生活,后期则充满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字字泣血,句句含悲。从“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慨叹,到“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凄凉,李煜的词,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紧密结合,赋予了词更为深沉的历史厚重感。他的词,不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成为一种历史的回响,一种对逝去繁华的哀悼。 这一时期,词的音乐性与文学性得到初步融合,为宋代词的辉煌奠定了基础。词的格律也逐渐趋于完善,填词者开始遵循词牌的曲调、句式和韵律,使得词在形式上更具规范性。 第二章:宋词的盛世——时代精神的华彩乐章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极为繁荣的时代,也是词文学发展至顶峰的时期。宋词,以其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情感真挚而著称,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士人情怀和生活态度。 宋初,词风继承晚唐五代的绮丽,但逐渐融入了更为朴实、自然的元素。晏殊、欧阳修等人的词,在继承绮丽的同时,开始展现出更为平和、冲淡的意境,预示着宋词新的发展方向。欧阳修的词,尤其擅长抒写离愁别绪,但他的笔触却不失文人的洒脱与豁达,“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的无奈,与“酒醒人静晚窗孤,斜月渐低ysuckle”的清冷,都体现了他对人生况味的深刻洞察。 坡仙(苏轼)的出现,无疑是宋词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词,以其豪放旷达的风格,打破了传统词坛的绮靡之风,开辟了词坛的新天地。苏轼的词,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人生哲理到政治抱负,无不涉猎。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胸怀,将词的意境从闺阁拓展到壮阔的山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哲思,将词的思考从个人情感到宇宙人生。苏轼的词,充满了生命的力量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宋代士人积极入世、傲岸不屈的精神风貌。 与苏轼并称“苏辛”的辛弃疾,则将豪放词风推向了极致。他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词人,其词作充满了金戈铁马的战争景象和报国无门的愤慨。他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都展现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辛弃疾的词,是那个时代民族精神的呐喊,是无数仁人志士在动荡年代的写照。 除了豪放派,宋代词坛还有婉约派的集大成者——李清照。她的词,以其细腻清丽的笔触,描绘出女性的细腻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她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哀愁,是女性在战乱年代深切的孤独与悲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敏感,展现了她对生活细微之处的体察。李清照的词,以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成为婉约词的典范,也展现了女性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魅力。 此外,宋代还有秦观、柳永、周邦彦等众多词家,他们或以温婉细腻的笔触描绘都市风情,或以工整典雅的语言追求词的音律之美,共同构成了宋词丰富多彩的艺术图景。宋词的盛世,不仅是文学的繁荣,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 第三章:词的意境与审美——情与景的交融,形与神的契合 词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独特的意境营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重要概念,它不是简单地描绘景物,而是将作者的情感、思想寄寓于景物之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 词中的意境,往往是通过对特定场景、物象的描绘来实现的。例如,“落花”、“流水”、“明月”、“孤舟”、“斜阳”、“远山”等,这些常见的意象,在词人的笔下,便能承载丰富的情感。“落花”可以象征生命的短暂和美好的逝去,“流水”可以寄寓时光的流逝和思念的绵延,“明月”则常与团圆、离愁、孤寂联系在一起。 词的审美,也体现在其对语言的精炼和对音韵的讲究。词,作为一种配合音乐的文学形式,其音韵美至关重要。词牌的格律,规定了句式、平仄、韵脚,使得词在诵读时,具有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美感。同时,词人在遵循格律的基础上,又力求语言的自然、贴切,避免雕琢的痕迹,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效果。 词的审美,还体现在其情感表达的含蓄与留白。词人往往不直接倾诉情感,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对细节的刻画,让读者去体会。这种含蓄的美,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形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例如,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没有直接描写相思的具体场景,而是以一种概括性的语言,将读者带入那种普遍的情感体验之中。 第四章:词的传承与流变——文脉的延续与创新的探索 词体自唐代诞生,历经五代、宋代、元代,直至明清,虽然其主体地位逐渐被散文、小说所取代,但词的创作从未停止,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新的特点。 元代,词开始融入更强的叙事性和戏剧性,许多杂剧的唱词便是在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清时期,词的创作风格趋于多元,既有对宋词的继承与模仿,也有新的探索。一些词人开始将词与散曲、小说等其他文学体式相结合,尝试新的表达方式。 尽管如此,词的本质——那种抒发个人情感、寄寓时代精神的特质,却始终得以传承。历代词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继续着这场关于情感与美的文学探索。 结语 《雅言入梦》试图展现的,并非仅仅是一部文学史的编年,而是一次对“词”这种独特文学形式的深入体悟。从它在历史长河中的孕育、发展,到它如何承载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再到它在形式与内容上所展现出的独特审美,这一切都构成了中华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璀璨篇章。 词,它如梦似幻,又如影随形。它在我们低吟浅唱间,触动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它在我们抚今追昔时,勾起对逝去岁月的无限遐想。当我们翻开泛黄的词集,仿佛就能听到来自远古的回声,感受到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以及他们留下的,永不褪色的情感与智慧。这便是“词”的魅力,也是《雅言入梦》希望与您共同探索的,那片沉浸于文字与音韵之间的,永恒的雅言之梦。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内页,那语言的魅力简直是无孔不入,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雨,润物无声却又彻底浸透人心。我尤其欣赏其中几处场景描写的细腻入微,那种仿佛亲历者般的感同身受,着实让人心神俱颤。比如,描写黄昏时分,远山黛色的剪影与近处庭院中那点点滴滴的暮霭交织在一起的意境,寥寥数语,却构建出了一个广阔而又寂寥的古典空间。读到那些关于离别与相思的篇章时,情感的涌动是那样自然而然,不矫揉造作,带着一种贵族式的克制,但越是克制,那份深埋的情感就越是具有穿透力。它没有直白地呼喊痛苦,而是用一种近乎哀婉的咏叹,将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愁绪烘托到了极致,让人在默读中,不自觉地就湿了眼眶,那种共情是极其深刻且持久的。

评分

从文学史的宏大叙事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口,去观察特定历史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精神面貌。它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那个时代文化氛围的侧影。通过词中反复出现的特定意象——比如塞外的风沙、江南的烟雨、以及对故友的遥望——我们仿佛能构建出一个那个特定阶层的生活图景和精神困境。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在那个礼仪森严的社会背景下,个体的情感是如何被精致地封装、又如何以艺术的最高形式被表达出来。对于任何一个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精神内核的求知者而言,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它以最精炼、最富于感染力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美”与“憾”的永恒主题,其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文学欣赏范畴,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研究意义。

评分

这本《纳兰词》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古典美学的极致体现。烫金的工艺勾勒出繁复而雅致的纹饰,墨绿色的封皮触感温润如玉,仿佛能感受到宋代文人那种含蓄而深沉的内敛气质。初次捧读,光是翻阅那些带着淡淡墨香的纸页,便已是一种精神的洗礼。特别是内页的排版,留白得恰到好处,使得每一首词作都如同悬挂在宣纸上的孤月,清冷而孤高清绝。作者对细节的把控令人赞叹,从目录的字体选择到诗句间的间隔,无不透露出一种对传统美学的敬畏与遵循。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想要轻声细语对待它的冲动。阅读的体验从视觉、触觉开始,就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的书籍范畴,它成功地将阅读行为升华为一种仪式感十足的文化朝圣。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它没有采用简单的年代顺序或主题分类,而是仿佛遵循着一种内在的旋律在组织篇章。有时候,前一首词中留下的一个意象,会在后几首词中得到某种程度的回应或深化,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呼应关系。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和整体的美学张力。它引导着读者像在聆听一曲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高低起伏,时而激昂,时而低回,但始终有一条清晰的主题线索贯穿其中。这种内在的逻辑性,让原本零散的诗句汇集成了一部具有完整艺术生命力的作品集,展现了编者在处理古典文本时所具备的高超的文学鉴赏力和组织能力。这让我在阅读时,少了跳跃感,多了沉浸感。

评分

与其他一些偏重于华丽辞藻堆砌的作品相比,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所蕴含的哲思和那种穿越时空的孤寂感。它不只是在抒发个人的儿女情长,更多的是对生命无常、韶华易逝的深刻洞察。那些看似寻常的景物,在作者笔下,都被赋予了一种宿命般的悲凉色彩。例如,对庭前落花的描写,不是简单的伤春悲秋,而是对时间流逝、繁华终将落尽的一种哲学式喟叹。这种成熟的、带着看透世事的通达,使得作品的基调虽然低沉,却不至于沉溺,反而给人一种在绝望中寻找高贵美的力量感。每次读到这些地方,我都会停下来,闭上眼睛,去体会那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之后,对世界更深一层的理解,仿佛与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

评分

书已经收到了,包装也很精致,纸品也都很好很喜欢,会一直继续支持京东

评分

书还是不错的,用箱子寄过来的,没有损坏

评分

买错了,这本不是《人间词话》

评分

很好,个人很喜欢婉约词就买了,价格合理,京东快递还是很满意的。买完了看了几页,目前没发现错误。

评分

一般般,主要是评说人间词话的。

评分

喜欢,质量好,送货速度快

评分

京东图书价廉物美,每到活动的时候都会屯货,满减优惠力度很大。

评分

这是第一次在京东买东西,物流和物品都让人很满意

评分

可是一时的轻松换来的是剩余人生不尽的奔波劳碌。读书或许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但对于普普通通什么都没有的你,还不好好读书,那你一定没有好的出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