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与逍遥:庄子六章

无为与逍遥:庄子六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引弛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庄子
  • 道家
  • 无为
  • 逍遥
  • 古代哲学
  • 中国哲学
  • 思想
  • 经典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96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974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2
字数: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有学有趣:思路清晰,结构严整,以今人眼光看古典本书是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驰教授,为学生入门而写作的讲稿,后经十余年课堂实践后,又修订、增补、调整后,形成的一部思路清晰、结构严整的《庄子》入门读物。作者博古通今、旁征博引,可以见出深厚的古典学问的功底,而尤为难得的是,作者长期关注西方古典学、文学的研究成果,与西方学者交流往返,故书稿中非但无“冬烘”气,反而逻辑清晰、构架绵密,时而引古今中外文学例证,读来颇感亲切,甚尔捧腹大笑。
  ☆ 入门不错:讲字析句,由段及篇,从关键点贯穿全书
经典的意义,不是某一个思想的载体,而是源源不断地为不同的人提供思想源泉和生命力量。而这前提,是读懂经典的文本,而非人云亦云。本书即秉承经典细读的原则,选取《庄子》中《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秋水》、《骈拇》、《马蹄》、《胠箧》等意旨贯通、情思周洽的篇章,通过逐句逐段的方式,引导读者自己在阅读中探索。本书所选定的篇章,有其前后连贯的脉络,目的在分析思想如何在文本中逐渐展开;另外为厘清意脉,往往会勾连《庄子》其他篇章中的线索,乃至其他相关典籍提供的材料,以提供较为整体的视野。

内容简介

  《无为与逍遥:庄子六章》属于《庄子》的介绍性著作,阅读难度属中等,适合有一定文言阅读基础、想要对《庄子》有整体和进一步把握的读者。本书首先从整体上介绍《庄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随后介绍庄子其人及《庄子》一书的成书、流传、注释及真伪等重要问题。然后选取《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秋水》《骈拇》《马蹄》《胠箧》等意旨贯通、情思周洽的篇章,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对比多家观点,梳理文脉,抉发理趣,展示了《庄子》归本天道、循性逍遥、等观万物、政治无为等精神面相。

作者简介

  陈引弛,一九六六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一九八八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一九九三年同系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研究方向包括道家思想与文学、中古佛教文学、古典诗学以及近代学术史等。
  主要作品有:《作为文化史的艺术史》、《庄学文艺观研究》、《乱世的心智》、《彼岸与此境》、《隋唐佛学与中国文学》、《佛教文学》、《庄子精读》、《文学传统与中古道家佛教》等。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庄子其人及其书/001
一 《庄子》中的庄子/012
二 篇目分篇真伪/023
第二章 逍遥: 依循自然的自由/057
一 鲲鹏的寓言世界/059
二 逍遥之游的境界/086
三 无名无功与无己/105
第三章 秋水: 兼摄逍遥与齐物/127
一 河海的小大之辩/129
二 守天反真的精神/165
三 天机与濠上之乐/183
第四章 齐物: 道视野中的宇宙/203
一 “吾丧我”与天地人籁/205
二 “以明”与“道通为一”/222
三 “沉鱼落雁”与“物化”/249
第五章 养生: 人生论说的脉络/261
一 “缘督以为经”的养生/263
二 通情达理的生死观/279
三 后世的同情与不解/292
第六章 无为: 植根人性的政治/313
一 “尽己性”的自然人性/315
二 “尽物性”的“至德之世”/341
三 “绝圣弃知”“殚残圣法”/359
原跋/385
后记/389

精彩书摘

  庄子其人及其书(节选)
  经典的重要和意义,在今天不必多言了;其实,传统的学问之道便是以典籍为基础、为核心的。
  经典的一个表征就是语言乃至观念的延展性和生命力。据说《圣经》和莎士比亚是西方人引用最多的。说到《庄子》,在精神层面上,这部书归属其名下的古代哲人庄子是古往今来无数人所熟悉而倾心向慕的,“道家”在很大程度上以其为代表形象——老子的思想固然影响很大,但作为情、智兼具的形象似乎还是无法与庄子相比并的——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精神传统之一,而与儒、释两家鼎立。如果以上面所谓的引述来考察,至少可以举出一点,《庄子》的成语非常之多。略略列举,就有诸如鹏程万里、扶摇直上、越俎代庖、大相径庭、不近人情(以上《逍遥游》)、沉鱼落雁、朝三暮四(以上《齐物论》)、庖丁解牛、踌躇满志、游刃有余、薪尽火传(以上《养生主》)、螳臂当车(《人间世》)、相濡以沫、莫逆之交(以上《大宗师》)、虚与委蛇(《应帝王》)、断鹤续凫(《骈拇》)、识其一不识其二、大惑不解(以上《天地》)、得心应手(《天道》)、不主故常、东施效颦(以上《天运》)、吐故纳新(《刻意》)、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井底之蛙、管窥锥指、邯郸学步(以上《秋水》)、呆若木鸡、鬼斧神工(以上《达生》)、君子之交、似是而非、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以上《山木》)、亦步亦趋(《田子方》)、白驹过隙、每况愈下(以上《知北游》)、空谷足音、运斤成风(以上《徐无鬼》)、鲁莽灭裂(《则阳》)、得意忘言、得鱼忘筌(以上《外物》)、捉襟见肘(《让王》)、摇唇鼓舌(《盗跖》)、分庭抗礼(《渔父》)、能者多劳、探骊得珠(以上《列御寇》)、学富五车、栉风沐雨(以上《天下》),等等。今见《韩非子》著名的“自相矛盾”寓言,《榖梁传疏》“哀公二年”引作《庄子》佚文。单就此题便不妨可以作一篇“《庄子》成语考”。仅此而言,《庄子》就堪称古代重要的经典。
  读经典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把握关键,以一当十。古书汗牛充栋,好像一辈子都读不完,其实最关键的书还是有限的,读了一些最重要的典籍,其余的也就势如破竹,略无疑难了。当初陈寅恪遇到前辈夏曾佑,夏说: 你好啊,懂外文,可以读许多书,我把中国书都读完了,没事干啦!初听一定感到很奇怪,仔细想想很简单: 中国重要的典籍就那些,读了它们,纲举目张,便得其要领了。以往讲究读书都是如此的,比如读史书一定先读“前四史”,不是说读了“前四史”就可以了解唐、宋、金、元、明的历史,而是说基本的条理、原则都在那儿了,再读起来不费劲了。读书得读关键经典这个道理,够境界的学者都知道。钱锺书“文革”后访问美国的时候参观一家大学图书馆,别人介绍他看了许多珍本、善本书,特别说及有些是举世独有的,他哈哈大笑。人家问他为什么笑,他答: 原来天底下有这么多我不必读的书呵。确实,不少世上独一无二的书未必是值得读的。由此来看《庄子》,它作为子书,有些特别之处,虽然不似杂家以兼综为主,但也包容甚广,涉及道、儒、名庄子的朋友惠施是《庄子》中非常突出的一个人物,其人便是先秦名辩之学的重要代表,《天下》篇“惠施多方”以下一节,记载了许多名学论题,亦是公认的古代名学重要史料。《庄子》中庄子与惠施有许多论辩,甚至他也曾被视为“辩士”,见《至乐》篇“庄子之楚见空髑髅”一节。、法等家对于先秦诸子的辨析,乃至逐渐确立“家”的概念,从周秦汉文献中看,呈现一个逐步建构的过程: 先秦综而称之者唯“儒”与“墨”,但前者为一职业,后者为一组织,最初皆非就学术脉络而言;余者如《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等,率称某子而已;西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史记?太史公自序》)乃有“六家”的分别,至班固《汉书?艺文志》,“九流十家”才最终成立。,读之对诸家皆能从正面或反面增强了解,或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这里仅以儒家为例,历来就有学者认为《庄子》的主旨是表彰儒家而非反儒的。唐代的古文大家韩愈不仅文人而已,他是以复兴儒道为己任的,虽然他在《原道》等文章中力斥老子之学,其《送王秀才序》于庄子则以为出自儒学一脉:“吾常以为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所能授弟子,原远而末益分。盖子夏之学,其后有田子方,子方之后,流而为庄周,故周之书,喜称子方之为人。”宋代肯定庄子与儒家的联系者渐多,苏轼《庄子祠堂记》质疑《庄子》中《让王》诸篇的主要理由就是“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也说《庄子》的“大纲领大宗旨未尝与圣人异也”。明代杨慎以为庄子“未尝非尧舜”、“未尝罪汤武”、“未尝毁孔子”(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七引),袁宏道《广庄》称:“庄去孔圣未远,七篇之中,半引孔语,语语破生死之的,倘谓蒙庄不实,则《中庸》亦伪书矣。”清代著《庄子雪》的陆树芝从另一角度论及庄子与儒家不相违背:“恐先圣之道寖以微灭,又重悲夫惑于异说者之迷而不知所返也,于是乎抗怀高寄,而作《南华》。《南华》者,以异说扫异说,而功在六经者也。”(《读庄子杂说》)姚鼐提出“子夏之徒述夫子语,子夏者,以君子必达于礼乐之原,礼乐原于中之不容己而志气塞乎天地”,“庄子之书言‘明于本数’及‘知礼意’者,固即所谓‘达礼乐之原’,而‘配神明、醇天地’、‘与造化为人’亦‘志气塞乎天地’之旨”(《庄子章义序》)。姚鼐所引云云大抵出《天下》。《天下》篇或以为未曾涉及孔子等诸儒家,而其实开篇的总论部分所论即是,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已指出该篇:“既总序了,方随家数言之,以其书自列于家数之中,而邹鲁之学乃铺述于总序之内,则此老之心,亦以其所著之书皆矫激一偏之言,未尝不知圣门为正也。读其总序,便见他学问本来甚正。”章学诚也曾断言“荀、庄皆出子夏门人”(《文史通义?经解上》)。近代章太炎不同意庄子出子夏一脉的说法,以为“庄生传颜氏之儒”(《菿汉昌言》卷一),于其承儒家之学而来则并无异词;其后郭沫若在《十批判书》的《庄子的批判》一文中承章说而发挥之;此外锺泰《庄子发微》以力辩“庄子之学,盖实渊源自孔子,而尤于孔子之门颜子之学为独契”(《〈庄子发微〉序》)。这些意见或许未必能成定论,但《庄子》与儒家之关系确乎不是贬斥、排诋那么简单,《庄子》中涉及孔子、颜渊的文字甚多,有些确实不是一味贬抑的,如锺泰提出的《寓言》篇中“庄子谓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一节便是。由《庄子》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理解儒学是无疑的。
  除了诸子各家,《庄子》对于了解道家的多层内涵也有助益。先秦时代其实并无“家”的概念,当时皆以“子”称论,如《庄子》的《天下》篇、《荀子》的《非十二子》及《解蔽》等都是如此。各家的说法是到汉时才逐渐流行,经整齐诸子之言,乃出现所谓儒、道、墨、名、法、阴阳等等各家。参《史记》之《太史公自序》记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一节。“道家”一名,最初其实是指黄老之学,这在《史记》的《魏其武安侯列传》中看得最清楚,其中记载:“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说(悦)魏其等。”显然,“黄老之言”与“道家言”是一回事。也就是说,所谓“道家”最初主要指黄老之学,在后代的观念中才逐渐发生指意偏移,谓所谓老庄之学。黄老之学承自稷下齐学,融汇了老子之“道”与刑名法术之学。《庄子》对于作为黄老之学的道家,亦有表现。《天道》篇中有一大段话,其中含如下文句: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

  对这些表述,王夫之《庄子解》称“与庄子之旨迥不相侔者……盖秦汉间学黄老之术以干人主者之所作也”,判定其属于黄老之学的谱系,是很敏锐的。前面一节,指出所谓“无为”其实是在上为君者的专利,而在下为臣者则须努力有为,不可混同。《在宥》篇也有类似的话:“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稷下之学主要的著述代表《管子》有《君臣》篇,说过:“上之人明其道,下之人守其职,上下之分不同任,而复合为一体。”慎到亦游稷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慎到,赵人,……学黄老道德之术。”《慎子》的《民杂》篇有曰:“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已。”《韩非子》的《扬权》篇里也明确指出了“君不同于群臣”的原则,胡文英的《庄子独见》以为上引的这番话“议论颇似韩非、慎到”,即有见于此吧。《主道》并且进而说明了何谓“无为”:“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明君之道: 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这其实已经涉及了上引《天道》的后一节,它标举“天”、“道德”为归依,而“形名”、“因任”、“是非”、“赏罚”等指的乃是在上者操纵臣下,实施治理的程序,即明其职守,循名责实,而后定其是非、赏罚之类。《韩非子》的《扬权》也有与此类似的话:“君臣不同道,下以名祷,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参同,上下和调也。”所谓“形名”具有现实的意义,以职守名分为准律责臣下,以求名实之合,换句明白些的话说,就是要求臣下尽其名分而“有为”罢了。其后,《淮南子?要略》也有可以补充揭明此一观念的文字:“《主术》者,君人之事也。所以因作任督责,使群臣各尽其能也,明摄权操柄,以制群下,提名责实,考之参伍,所以使人主秉数持要,不妄喜怒也。”由此可见,《天道》的这些话语背后,蕴含着从先秦到汉初一个重要的学术传统,而从《庄子》则可略窥其消息。
无为与逍遥:庄子六章 《无为与逍遥:庄子六章》并非对庄子哲学体系的全面梳理,也非对其思想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度挖掘。它更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得以窥见庄子思想中那独特而迷人的“无为”与“逍遥”之光,但请注意,这本书所呈现的,仅仅是六个精选的片段,是庄子宏大哲学画卷中的六幅精心挑选的写意。 第一章:破茧成蝶的自由——《秋水》之辨 在《秋水》篇中,庄子借由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巧妙地揭示了“道”的无限与相对性。河伯因身处黄河之畔,自以为天下最壮阔,见识最为渊博。当他顺流而下,见到北海若时,才惊觉自己的渺小与局限。北海若则以更广阔的视野,阐释了“道”的无穷无尽,以及宇宙万物的变化无常。 本书将选取《秋水》篇中关于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片段,重点呈现庄子如何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描写,来打破人们固有的、狭隘的认知框架。我们不会去详述“道”的本体论或宇宙论,而是聚焦于庄子借此传递的一种“无为”的态度:放下对知识的执着,停止无谓的争辩,承认个体的有限性,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解放。这种解放,便是通往“逍遥”的第一步。 这一章的解读,将着重分析庄子如何通过“无知之知”来破除“有知之惑”。河伯的“不知山海之不足”,北海若的“与道同长”的视角,都体现了庄子对于人类认识局限性的深刻洞察。当我们不再以自以为是的“知”去衡量一切,不再以固有的标准去评判世界,我们的心胸便能如北海般开阔,进入一种更加自由、更为逍遥的境界。这里的“无为”,并非消极无作为,而是指不强求、不妄为,顺应事物本身的规律,不被外物所役使。 第二章:精神的翱翔——《逍遥游》之论 《逍遥游》篇是庄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它描绘了一个超越世俗功利、挣脱生命束缚的理想境界。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宏大想象,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的生命尺度对比,再到“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于河,不过满腹”的知足常乐,庄子层层递进,为我们展示了何为真正的“逍遥”。 本书将聚焦于《逍遥游》篇中关于“北冥”与“南冥”、“鲲鹏”的转变,以及“朝菌”、“蟪蛄”与“春秋”的对比。我们将探讨庄子如何通过这些极富想象力的意象,来挑战人们对于“大”与“小”、“长”与“短”的世俗定义。真正的“逍遥”,并非外在的无所不能,而是内在的超越局限,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翱翔。 这一章的阐释,将侧重于庄子如何通过“齐物论”的思想,来化解人们在生命尺度和价值判断上的困惑。鲲鹏的抟摇直上,象征着一种超越凡俗的生命姿态,但这并非是强制性的目标,而是顺应其自身天性的自由展现。而“朝菌”与“蟪蛄”的短促生命,在庄子看来,同样可以拥有其自身的“逍遥”。这里的“无为”,体现在不以人为的标准去衡量生命的价值,不强求生命达到某种“宏大”的成就,而是安于其所是,顺应其自然。 第三章:物我两忘的境界——《齐物论》之语 《齐物论》篇是庄子哲学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之一,它提出“物无是非,此即谓之“道””的观点,旨在消除人们在认知上的二元对立,达到“物我一体”的和谐境界。庄子认为,所有的相对性都源于主观意识的区分,一旦超越了这种区分,便能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本书将选取《齐物论》篇中关于“庄周梦蝶”以及“齐物论”的核心论述。我们将深入分析庄子如何通过“庄周梦蝶”这一经典寓言,来质疑我们现实认知的可靠性,以及“物我”界限的模糊性。同时,也会梳理庄子关于“是非”、“美丑”、“贵贱”等相对概念的讨论,揭示其“得意忘形”的辩证思想。 在这一章的解读中,我们将重点探讨庄子如何通过“忘”来达到“齐”。“忘”并非遗忘,而是放下执念,放下我执。“物我两忘”,便是超越了自我与他者、主观与客观的对立,达到一种浑然一体的生命状态。这里的“无为”,表现为放弃分别心,不强加个人的判断和价值取向于事物本身,而是让事物按照其自然的方式存在和发展。 第四章:顺应自然的智慧——《德充符》之悟 《德充符》篇主要阐述了“德”的内涵,以及如何在顺应自然中实现生命的充实与圆满。“德”在庄子看来,并非外在的道德规范,而是生命内在的本真状态。当一个人能够“随其天而弗违”,便能达到“德充”的境界。 本书将选取《德充符》篇中关于“虚室生白”、“坐忘”以及“德充”的论述。我们将解析庄子如何将“静”与“虚”视为体悟“道”的重要途径。“虚室”喻指内心不被杂念所扰,“生白”则意味着心境的澄明,能够映照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坐忘”更是将个体的主观意识消融于天地万物之中。 本章的重点在于阐述庄子如何通过“内观”与“外化”来达到“德充”。“内观”是指向内审视,去除杂念,使内心达到虚静的状态。“外化”则是顺应外部的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不逆势而为。当一个人能够做到“内虚而外顺”,其生命便会自然而然地充盈起来,展现出生命最本真的光辉。这里的“无为”,体现在不刻意追求“德”,而是通过顺应自然,使“德”自然而然地显现。 第五章:生命的超脱——《人间世》之思 《人间世》篇虽然探讨了如何在险恶的人世间生存,但其深层意涵依然指向“逍遥”的追求。庄子并非鼓励人们逃避现实,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保持精神的独立与自由。 本书将聚焦于《人间世》篇中关于“心斋”、“隐忍”以及“不被物累”的论述。我们将分析庄子如何提倡一种“以治官吏”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即保持内心的澄澈与平静,不被外在的纷扰所干扰。同时,也会探讨“隐忍”的智慧,并非怯懦,而是蓄势待发,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由。 在这一章的解读中,我们将重点讨论庄子如何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寻求平衡。真正的“逍遥”,并非远离人世,而是在人世间保持内心的独立,不被功名利禄、人情世故所束缚。“心斋”便是达到这种独立的重要方法,通过虚静内心,使自己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左右。这里的“无为”,体现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被外在的评价所定义,而是保持一种内向的、不受干扰的生命姿态。 第六章:回归本真——《应帝王》之谈 《应帝王》篇虽然以“治国”为名,但其核心依然是“无为而治”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推及到宇宙万物的运行。庄子认为,最高的治理,便是顺应自然,不干预,不妄为。 本书将选取《应帝王》篇中关于“无为而治”的理想状态,以及“浑沌”的寓言。我们将探讨庄子如何通过对“浑沌”的讲述,来批判那种人为的、破坏性的干预,并强调回归事物本真状态的重要性。“浑沌”的被凿开,象征着社会秩序的失序,而“无为而治”则是一种自然而然、生生不息的生命状态。 本章的总结性阐释,将回归到“无为”与“逍遥”的根本。真正的“逍遥”,便是回归到生命最本真的状态,摆脱人为的束缚和规训,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无为”,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它是一种顺应生命内在规律的行动方式,一种不强求、不妄为的生活态度。通过这六个片段的梳理,《无为与逍遥:庄子六章》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庄子哲学中“无为”与“逍遥”的独特视角,启发读者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精神自由与生命智慧。它不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庄子解读,而是以点带面,以小见大,提供一种切入庄子思想的钥匙,期待能引领读者进入更广阔的智慧之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节奏掌控得极为精准,张弛有度,读起来绝不拖沓,但又留足了思考的空间。其中关于“人生如寄”的探讨,尤其令我震撼。作者没有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而是通过对“变化”的接受,构建了一种积极的虚无主义——一种承认一切皆空,但依然选择以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此刻的生命状态。这种对生存悖论的深刻洞察,使得全书的基调既是超脱的,又是入世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容易引起争议的观点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不会强加某种单一的解释,而是呈现出多种可能性,尊重读者的独立思考。这本书成功地将庄子的智慧从历史的尘埃中剥离出来,使其具有了面对二十一世纪信息爆炸和精神内耗的当代人的强大治愈力和指导意义,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活的经典”。

评分

这本《无为与逍遥:庄子六章》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古代哲学的一个全新认知。我原本以为庄子的思想晦涩难懂,充满了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想,但这本书的解读角度非常新颖,它没有将庄子的哲学束之高阁,而是用非常贴近现代人生活困境的语言去阐释“无为”和“逍遥”的真正含义。特别是书中对“齐物论”的梳理,不是简单地罗列对立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认知边界的构建与瓦解,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自以为是的“真理”。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引用的那些生动的比喻,比如关于“匠人精神”与“自然之性”的对比,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自由并非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深刻理解事物规律后所达成的顺应,这和我们当下社会追求的效率至上观形成了强烈的张力,引人深思。整本书的行文流畅,逻辑清晰,仿佛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在与你耳语,娓娓道来,读完后内心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平静感,极大地缓解了我近来工作中的焦虑。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独树一帜,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却又不失现代的活力。不同于市面上那些过于学术化或过于通俗化的读物,它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每当我翻开一页,都会被那种富有画面感的描述所吸引,仿佛能看到胪觞饮酒的贤者,听到泠然的长啸。特别是作者在解释“化蝶”的段落,简直写出了诗意和哲思的完美融合,那种对生命边界模糊性的探讨,读起来让人有一种飘飘欲仙的错觉。但这种浪漫主义的表述背后,却是极为扎实的哲学功底。我特别喜欢它在阐释庄子的人生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淡泊和超脱,它不是教人逃避责任,而是教人以一种更宏大的视角去看待人生的起伏与得失,让人感到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洗涤,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断舍离”。

评分

坦率地说,我原本对这类探讨古代哲学的书籍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总觉得难以消化。但《无为与逍遥:庄子六章》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叙事逻辑非常具有引导性,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向导,知道读者在哪个路口会感到迷茫,并提前设置了清晰的路标。例如,书中对“秋水篇”中“井蛙与海龟”的比喻的解读,没有停留在肤浅的“见识高低”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关于“认知场域”的差异性,这使得原本的寓言故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工具,帮助我们去解构那些限制我们思维的“盒子”,它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教会你如何提问。我把它放在床头,时常翻阅几页,总能在那些看似简单的文字中,捕捉到新的启示,这绝非一本可以一次性读完的书,而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的智慧之作。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感到非常赞赏。它将庄子的六个核心篇章进行了精妙的串联,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思想脉络,而不是零散的碎片化解读。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帮助了像我这样初次系统接触庄学的人士去把握其思想的整体性。作者的笔法老辣而细腻,对原文的引用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避免了过度引文造成的阅读疲劳。尤其是在讨论“德充符”时,书中对于“真我”与“社会规范”之间张力的分析,非常到位,它没有简单地批判社会,而是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坚守本真的同时,实现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共处,这种辩证的观点在当代哲学普及读物中是相当罕见的。阅读体验非常沉浸,仿佛跟随一位资深学者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对文本的肌理有了前所未有的细致观察。

评分

书不错,正版,很喜欢!!来点庄老

评分

复旦精品课程讲稿

评分

好!!!!!!!!!!

评分

一般……版式排得不好……

评分

看着还行,需要静下心来读。

评分

陈老师的新作,研究庄子的好作品。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书不错,正版,很喜欢!!来点庄老

评分

未细读,待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