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传统文化(文史知识文库)

道教与传统文化(文史知识文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文史知识编辑部,编 著,文史知识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道教
  • 传统文化
  • 文化史
  • 宗教研究
  • 中国哲学
  • 文史知识
  • 民俗文化
  • 历史文化
  • 道家思想
  • 中国传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9200
版次:2
商品编码:1197112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史知识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0
字数:24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道教是现存的中国宗教中的本土宗教,它的历史非常悠久,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其思想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中华传统文化浑然交融为一体,但又具有自己的风骨与特色。它的许多思想和观念,经千百年的延续阐发,已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本书文史知识编辑部就收集了一些重点而又系统地介绍道教的丰硕成果展示给大家。

内容简介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中,它与中国文化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各作者都是宗教研究的专家或者历史学家,他们的文章涵盖了道教的源流、历史、派别、典籍等方面的问题,更注意到道教同农民战争、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名人之间的联系。这些文章都不是严格的学术论文,十分适合普通文史爱好者的阅读。

精彩书评

  

  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六朝的丰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的人生画卷、无不表现了对社会国家的情怀、对宇宙世界的期待。千古风流人物的搏斗、相互辉映、激荡交融,造成了光华灿烂的中国,博大久远的中华民族传统。这套文库力求以历史的高度,把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背影中审视,向您展示五千年文化的各个方面。
  

精彩书摘

道家与道教
世界有三大宗教,即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中国也有三大宗教.即佛教、道教、儒教。中国的佛教与世界三大宗教有交叉。
佛教与道教主张出世,宗教职业者、专一的信奉者要出家,不过世俗人的生活。儒教主张人世。儒教、道教是中国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佛教为外来宗教,其生活习惯、服装、礼仪与儒、道不同。儒、释、道三教并称,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那是在隋唐时期。南北朝已有三教的说法,但不普遍。国家每逢重大节日.诏三教公开辩论,北周已开始,唐代成为制度。大文学家自居易有好几次在三教辩论中代表儒教发言,《白氏长庆集》还保留有他参加辩论的发言提纲。佛教的著作和教义比较明确,惟独对道教的意义的理解比较含混,道教内部和反对道教的人士也没有讲清楚。
先说道家。学术界长期流行一种见解,认为老子、庄子为道家,这是一种误解。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老子与庄子没有直接的传授关系。老子或庄子从未自称为“道家”,只有儒家自称为儒,墨家自称为墨。儒墨两家各有自己一派的传承关系。孔子、子思、曾子、子夏、孟、苟均有传授关系,墨家有巨子相袭制度。儒墨两家,系统清楚,号称显学。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第一次提出“道家”名称。司马谈的道家反映了汉朝政治统一后,思想界趋向统一的思潮趋势。秦及汉初有许多学派反映统一的趋势,秦朝有《吕氏春秋》,汉初有《淮南子》,后来有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汉初道家是吸收儒、墨、阴阳、名、法各家思想的长处而创立的新体系。老子、庄子都是阴阳、名、法出现以前的人,前人怎能吸收他们死后的人的思想?这个“道家”乃是黄老思想的一个分支,与先秦老子、庄子关系不大。
老子是哲学家,不是宗教家,也未创立宗教,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一开始就是宗教家,创立佛教的情况不同。老子的著作是学术性的,不是宗教性的,也与佛教经典不同。老子被拉进道教,并奉为教主,那是很晚的事了。东汉末年,汉中张鲁信奉五斗米道,令信徒们念《老子》五千文。念《老子》的也只是巴蜀的五斗米道,影响地区仅限于汉中地区。中原广大地区的道教徒信奉《太平经》,这是一百多卷的大书,内容庞杂,没有多少老子的思想。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形成于东汉末年,方术、巫术是它的前身。神仙方术信仰由来已久,古代巫、史、祝、卜是与神打交道的专家,他们处在国家的领导层。民间巫术用符水治病,借卜筮占吉凶。战国以后,神仙方士宣传不死之药可以长生,投合上层贵族要求长期享乐的欲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广大群众缺医少药,方士们用符水治病,驱鬼祭神,在下层群众中也得到推广。早期道教还没有系统的理论。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生困苦,于是出现了《太平经》。此书成书时间约在东汉安帝、顺帝统治时期,此书为集体创作,书成于于吉、宫崇等人之手①。
关于老子如何被道教捧上教主的地位,现在还无法做出准确的说明。从时间推断,应在东汉时期。首先出现在宫廷和上层贵族阶层。光武帝儿子楚王刘英,“晚节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明帝诏书也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到桓帝时(在位时间是147~167),延熹八年(165)正月遣中常侍左倌赴苦县祠老子,十一月使中常侍管霸赴苦县祀老子,九年(166)在濯龙宫祠老子。桓帝“好神,数祀浮屠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后汉书·西域传》)。这里透露老子被道教奉为神,与先秦的老子无甚关系,而是与西方的佛教与本土的黄老信仰搭伴,以教主的形象出现的。求神佛保佑,祈福延年,是少数上层贵族享有的奢侈品,然后再普及到下层社会,“后遂转盛”。
道教建立后,沿着两条路线传播。上层路线与历代朝廷、官方相配合,可以称为正统的官方道教。还有在社会下层广大群众中传播的道教,它与民间巫术、符咒结合得比较紧。农民起义也往往利用道教这个组织形式。黄巾起义就是第一次道教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例子。宋代的方腊、清末的义和团也大体归为这一类。

前言/序言


《东方智慧的脉络:道教思想与中华文明的交融》 引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核心精神与价值体系,很大程度上由根植于这片土地的哲学思想所塑造。在诸多的思想流派中,道教以其独特的宇宙观、人生观和实践方法,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渗透进文学、艺术、医学、政治乃至日常生活之中。本书旨在剥离对道教的刻板印象,深入探究其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一种精神追求,是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浑然一体,共生共荣,并成为中华民族性格与智慧的重要源泉。我们并非要讲述一个关于神仙鬼怪的奇闻异事,而是要揭示其背后深刻的哲学思辨,以及这些思辨如何构筑了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景观。 第一章:道教的哲学基石——“道”的宇宙论与本体论 “道”,是理解道教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的钥匙。本章将超越字面意义,深入剖析“道”的哲学内涵。它并非一种具体的存在,而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规律与动力。“道”的特性——无形无名、自然而然、生生不息,构成了道教最根本的宇宙观。我们将探讨“道”如何被理解为一种超越概念、超越语言的实在,以及这种本体论思想如何影响了中国哲学对“存在”的认知。 “道”的生成与演化: 从《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经典阐释出发,追溯“道”如何被视为孕育一切的终极根据,以及宇宙万物如何从“道”的生成机制中不断涌现与演化。我们将考察“道”与“气”的关系,理解“气”作为物质实体的构成要素,是如何在“道”的指引下形成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 “无”与“有”的辩证法: “无”并非虚无,而是“道”的另一种体现,是孕育“有”的无限可能性。“有”则是“道”显现于世的形态。“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智慧,正是在这种“无”与“有”的辩证关系中得以展现。我们将深入分析这种辩证思维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之中,如何看待事物发展的动态平衡。 自然主义的宇宙观: 道教强调对自然的观察与效法,认为“道”就体现在自然界运行的规律之中。我们将探讨道教如何将“天人合一”的理念置于核心地位,认为人类与自然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整体。这种自然主义的态度,如何塑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和谐共处之道。 第二章:人生之道的智慧——从“无为”到“修身” 如果说“道”是宇宙的根本,那么“无为”则是“道”在人生实践层面的核心原则。本章将拨开“无为”常常被误读为“无所作为”的迷雾,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智慧。我们将探讨“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顺应自然、不妄为、不强为的动态平衡。 “无为”的真谛: 深入解读“无为而无不为”,分析其如何在政治、社会管理以及个体生活中发挥作用。我们将考察“无为”在治理国家时,如何提倡“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朴”,强调减少干预,让事物遵循自身规律发展。 “修身”的路径与目标: “修身”是实现“无为”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本章将探讨道教关于“修身”的具体方法,包括清静无为、寡欲知足、内省涵养等。我们将分析这些修身之道如何帮助个体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从而更好地顺应“道”。 “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 道教所追求的“返璞归真”,是对人类社会日益复杂的物欲与纷扰的一种反思。我们将探讨这种精神追求如何引导人们回归内心的淳朴与自然,如何看待生命的本真状态,以及这种追求对个体精神健康的重要性。 “知足常乐”的生活哲学: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知足常乐”的道教智慧显得尤为珍贵。我们将分析其背后是如何看待“欲”与“足”的关系,以及这种哲学如何帮助人们摆脱无止境的欲望枷锁,获得内心的安宁与满足。 第三章:道教对中华文学艺术的影响 道教思想的深邃与意境,为中国文学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本章将聚焦道教如何渗透到诗歌、绘画、书法、小说等艺术门类之中,为中华文化增添独特的色彩。 诗歌中的“仙境”与“意境”: 从唐代“诗仙”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恬淡,道教的“仙境”观念与“道”的空灵意境,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取向。我们将分析这些诗歌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寄托对自由、超脱的向往。 绘画中的“留白”与“写意”: 中国山水画的“留白”之术,正是道教“虚实相生”哲学在视觉艺术上的体现。水墨丹青所追求的“意”,而非对物象的精细描摹,也与道教“得意忘形”的艺术理念不谋而合。我们将探讨中国画如何通过意境的营造,传递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感受。 书法中的“气韵”与“笔势”: 书法作为一种线条艺术,同样深受道教影响。行云流水般的笔势,刚劲有力的墨韵,无不体现着“道”的动感与力量。我们将分析书法家如何通过对笔墨的驾驭,传递出内在的精神力量与生命张力。 小说与戏曲中的“神话”与“传奇”: 众多中国古典小说和戏曲作品,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都大量吸收了道教的神话传说与故事元素。我们将探讨这些作品如何将道教的宇宙观、修炼体系融入其中,塑造了丰富多彩的神话人物与情节,满足了人们对超凡世界与人生哲理的想象。 第四章:道教与中华医学的深层联系 “天人合一”的理念,使得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章将揭示道教在养生、医学理论与实践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养生之道与“炼气化神”: 道教对生命的珍视,催生了丰富的养生理论与实践。我们将探讨“吐纳”、“导引”、“房中术”等养生方法,以及其背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修炼体系。这些方法如何旨在延年益寿,保持身心健康。 阴阳五行与脏腑学说: 道教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并将其与人体生理、病理紧密结合,为中医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我们将分析道教思想如何丰富了中医对人体运行规律的认识。 整体观与辩证施治: 道教强调人体的整体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相互关联。这种整体观,深刻影响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我们将探讨这种思想如何指导中医的诊断与治疗。 药物与炼丹的探索: 从古代炼丹术的实践,道教在对药物的认识与应用方面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虽然古代炼丹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但其对物质变化的探索,也为后世的化学与药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五章:道教的社会伦理与人生观 道教并非仅仅是哲学与宗教,它同样构建了一套独特而深刻的社会伦理与人生观,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 “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处世原则: 《道德经》所倡导的“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是道教对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我们将深入解读这些原则的内涵,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中国人内敛、谦逊、不争的民族性格。 “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 道教倡导“顺其自然”,反对强求与妄为。这种人生态度如何帮助人们面对生活中的顺境与逆境,如何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接受和应对。 对“名利”的超越: 道教教导人们超越世俗的名利得失,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富足。我们将探讨这种超越观如何影响了中国文人的价值取向,如何看待功名利禄。 “乐生”与“贵生”的观念: 尽管道教有出世的思想,但其根本是对生命的珍视。我们将分析道教如何理解“生”的价值,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去“乐生”、“贵生”,从而展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 结论: 道教,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哲学思想、人生智慧、艺术审美以及医学养生理念,早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它并非一个独立于世的宗教体系,而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辉映、共同演进的有机组成部分。本书通过对道教的深入剖析,意在展现其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如何塑造了我们民族的文化特质,如何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提供了一种深刻而宁静的东方智慧。理解道教,就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内在逻辑,就是理解中华民族精神深处的脉络与底蕴。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框架,用以理解中国文化中那些看似矛盾却又和谐共存的元素。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入世”与“出世”对立起来,而是巧妙地展示了它们是如何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或一个朝代的历史进程中相互渗透、彼此转化的。书中关于“清谈”与“实干”的辩证关系分析尤其深刻,它揭示了东晋时期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对玄学的探讨来维护自己精神上的独立王国,同时又不得不面对现实政治的残酷性。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也值得称赞,纸张厚实,注释清晰,这对于阅读量大的学术书籍来说非常重要,能有效减轻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这是一本值得在书架上占据一席之地,并时常翻阅的宝贵参考书。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文风对我来说有些许挑战,它更偏向于严谨的学术论述,少了一些通俗读物常有的那种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叙述。开篇几章对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描摹,其遣词造句显得非常典雅,甚至略带古奥,这使得初次接触的读者需要花上更多精力去适应。不过,一旦跨过最初的门槛,便会发现作者在梳理概念时展现出的强大逻辑组织能力。比如,书中对中国传统美学中“意境”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跨学科的分析,结合了当时的哲学思潮与绘画理论,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模型。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它揭示了我们文化中那些看似抽象的审美偏好背后,其实有着坚实的思想基础。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多角度展示不同学派观点的平衡态度,这使得整个论述显得非常公正和全面。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关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精神追求的深度解读,而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我的期待,尽管它并非专门聚焦于某一历史时期的精英人物。它更侧重于那些塑造了整个文化底色的宏大叙事。书中对“士”的精神气质的探讨,尤其是在面对国家兴亡和个人抱负时的挣扎与抉择,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似乎非常擅长从历史的碎片中重构出一种时代精神的侧影。例如,书中引用了大量的书信、日记片段来佐证其观点,这些一手资料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让那些遥远的历史人物仿佛近在眼前。唯一略感遗憾的是,对于某些关键概念的界定,不同章节之间偶尔会出现细微的语境差异,虽然这或许是思想演变的自然体现,但对于追求绝对清晰定义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自己去进行归纳和统一。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质朴的书封设计,散发着一种沉淀多年的学术气息。内容上,它似乎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脉络,尤其是在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交汇处的细微差别,让人不禁联想到竹林七贤的洒脱与朱熹格物穷理的严谨。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有”与“无”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本体论意义,引用了大量先秦典籍的注释,考据得非常扎实,对于理解中国思想史的演变轨迹提供了极佳的参照系。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富有洞察力,不满足于简单的概念罗列,而是致力于剖析思想如何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生根、发芽乃至影响后世的治理方针。读完对古代士大夫的处世哲学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那种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精神的追求,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读来,更显其珍贵。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并非线性叙事,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式推进的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几个核心概念——比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以及“阴阳互变”——作为切入点,逐一进行了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梳理。特别是对于“礼”的探讨,作者没有停留在儒家表面化的规范描述上,而是追溯了其在周代祭祀礼仪中的原始形态,以及在不同朝代被政治化、工具化的过程,这种历史纵深感让人耳目一新。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时不时停下来,对照着手边的其他史料进行交叉比对,因为作者提供的论据链条非常长,往往需要回溯到更早的文献才能完全领会其推论的逻辑起点。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需要静心沉思、反复咀嚼的学术著作,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否则可能会在繁复的引证中迷失方向,但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打开了另一扇门。

评分

道教文化啊博大精深值得好好研究学习会继续关注购买

评分

书外面没有那层塑料薄膜,整本书都脏兮兮的,无奈

评分

好书

评分

618买了好多书,多是道家的和历史的

评分

很好,不错的东西,价格合理,物流给力

评分

书本内容还没有看,看起来就舒服,肯定是不错的。希望开卷有益哟。

评分

好喜欢,价格不贵还好看,真好!

评分

这套书都很好,篇篇是精品!

评分

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