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现存的中国宗教中的本土宗教,它的历史非常悠久,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其思想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中华传统文化浑然交融为一体,但又具有自己的风骨与特色。它的许多思想和观念,经千百年的延续阐发,已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本书文史知识编辑部就收集了一些重点而又系统地介绍道教的丰硕成果展示给大家。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中,它与中国文化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各作者都是宗教研究的专家或者历史学家,他们的文章涵盖了道教的源流、历史、派别、典籍等方面的问题,更注意到道教同农民战争、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名人之间的联系。这些文章都不是严格的学术论文,十分适合普通文史爱好者的阅读。
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六朝的丰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的人生画卷、无不表现了对社会国家的情怀、对宇宙世界的期待。千古风流人物的搏斗、相互辉映、激荡交融,造成了光华灿烂的中国,博大久远的中华民族传统。这套文库力求以历史的高度,把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背影中审视,向您展示五千年文化的各个方面。
道家与道教
世界有三大宗教,即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中国也有三大宗教.即佛教、道教、儒教。中国的佛教与世界三大宗教有交叉。
佛教与道教主张出世,宗教职业者、专一的信奉者要出家,不过世俗人的生活。儒教主张人世。儒教、道教是中国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佛教为外来宗教,其生活习惯、服装、礼仪与儒、道不同。儒、释、道三教并称,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那是在隋唐时期。南北朝已有三教的说法,但不普遍。国家每逢重大节日.诏三教公开辩论,北周已开始,唐代成为制度。大文学家自居易有好几次在三教辩论中代表儒教发言,《白氏长庆集》还保留有他参加辩论的发言提纲。佛教的著作和教义比较明确,惟独对道教的意义的理解比较含混,道教内部和反对道教的人士也没有讲清楚。
先说道家。学术界长期流行一种见解,认为老子、庄子为道家,这是一种误解。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老子与庄子没有直接的传授关系。老子或庄子从未自称为“道家”,只有儒家自称为儒,墨家自称为墨。儒墨两家各有自己一派的传承关系。孔子、子思、曾子、子夏、孟、苟均有传授关系,墨家有巨子相袭制度。儒墨两家,系统清楚,号称显学。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第一次提出“道家”名称。司马谈的道家反映了汉朝政治统一后,思想界趋向统一的思潮趋势。秦及汉初有许多学派反映统一的趋势,秦朝有《吕氏春秋》,汉初有《淮南子》,后来有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汉初道家是吸收儒、墨、阴阳、名、法各家思想的长处而创立的新体系。老子、庄子都是阴阳、名、法出现以前的人,前人怎能吸收他们死后的人的思想?这个“道家”乃是黄老思想的一个分支,与先秦老子、庄子关系不大。
老子是哲学家,不是宗教家,也未创立宗教,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一开始就是宗教家,创立佛教的情况不同。老子的著作是学术性的,不是宗教性的,也与佛教经典不同。老子被拉进道教,并奉为教主,那是很晚的事了。东汉末年,汉中张鲁信奉五斗米道,令信徒们念《老子》五千文。念《老子》的也只是巴蜀的五斗米道,影响地区仅限于汉中地区。中原广大地区的道教徒信奉《太平经》,这是一百多卷的大书,内容庞杂,没有多少老子的思想。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形成于东汉末年,方术、巫术是它的前身。神仙方术信仰由来已久,古代巫、史、祝、卜是与神打交道的专家,他们处在国家的领导层。民间巫术用符水治病,借卜筮占吉凶。战国以后,神仙方士宣传不死之药可以长生,投合上层贵族要求长期享乐的欲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广大群众缺医少药,方士们用符水治病,驱鬼祭神,在下层群众中也得到推广。早期道教还没有系统的理论。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生困苦,于是出现了《太平经》。此书成书时间约在东汉安帝、顺帝统治时期,此书为集体创作,书成于于吉、宫崇等人之手①。
关于老子如何被道教捧上教主的地位,现在还无法做出准确的说明。从时间推断,应在东汉时期。首先出现在宫廷和上层贵族阶层。光武帝儿子楚王刘英,“晚节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明帝诏书也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到桓帝时(在位时间是147~167),延熹八年(165)正月遣中常侍左倌赴苦县祠老子,十一月使中常侍管霸赴苦县祀老子,九年(166)在濯龙宫祠老子。桓帝“好神,数祀浮屠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后汉书·西域传》)。这里透露老子被道教奉为神,与先秦的老子无甚关系,而是与西方的佛教与本土的黄老信仰搭伴,以教主的形象出现的。求神佛保佑,祈福延年,是少数上层贵族享有的奢侈品,然后再普及到下层社会,“后遂转盛”。
道教建立后,沿着两条路线传播。上层路线与历代朝廷、官方相配合,可以称为正统的官方道教。还有在社会下层广大群众中传播的道教,它与民间巫术、符咒结合得比较紧。农民起义也往往利用道教这个组织形式。黄巾起义就是第一次道教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例子。宋代的方腊、清末的义和团也大体归为这一类。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框架,用以理解中国文化中那些看似矛盾却又和谐共存的元素。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入世”与“出世”对立起来,而是巧妙地展示了它们是如何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或一个朝代的历史进程中相互渗透、彼此转化的。书中关于“清谈”与“实干”的辩证关系分析尤其深刻,它揭示了东晋时期知识分子如何通过对玄学的探讨来维护自己精神上的独立王国,同时又不得不面对现实政治的残酷性。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也值得称赞,纸张厚实,注释清晰,这对于阅读量大的学术书籍来说非常重要,能有效减轻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这是一本值得在书架上占据一席之地,并时常翻阅的宝贵参考书。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文风对我来说有些许挑战,它更偏向于严谨的学术论述,少了一些通俗读物常有的那种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叙述。开篇几章对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描摹,其遣词造句显得非常典雅,甚至略带古奥,这使得初次接触的读者需要花上更多精力去适应。不过,一旦跨过最初的门槛,便会发现作者在梳理概念时展现出的强大逻辑组织能力。比如,书中对中国传统美学中“意境”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跨学科的分析,结合了当时的哲学思潮与绘画理论,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模型。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它揭示了我们文化中那些看似抽象的审美偏好背后,其实有着坚实的思想基础。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多角度展示不同学派观点的平衡态度,这使得整个论述显得非常公正和全面。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寻找关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精神追求的深度解读,而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我的期待,尽管它并非专门聚焦于某一历史时期的精英人物。它更侧重于那些塑造了整个文化底色的宏大叙事。书中对“士”的精神气质的探讨,尤其是在面对国家兴亡和个人抱负时的挣扎与抉择,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似乎非常擅长从历史的碎片中重构出一种时代精神的侧影。例如,书中引用了大量的书信、日记片段来佐证其观点,这些一手资料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让那些遥远的历史人物仿佛近在眼前。唯一略感遗憾的是,对于某些关键概念的界定,不同章节之间偶尔会出现细微的语境差异,虽然这或许是思想演变的自然体现,但对于追求绝对清晰定义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自己去进行归纳和统一。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质朴的书封设计,散发着一种沉淀多年的学术气息。内容上,它似乎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脉络,尤其是在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交汇处的细微差别,让人不禁联想到竹林七贤的洒脱与朱熹格物穷理的严谨。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有”与“无”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本体论意义,引用了大量先秦典籍的注释,考据得非常扎实,对于理解中国思想史的演变轨迹提供了极佳的参照系。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富有洞察力,不满足于简单的概念罗列,而是致力于剖析思想如何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生根、发芽乃至影响后世的治理方针。读完对古代士大夫的处世哲学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那种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精神的追求,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读来,更显其珍贵。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并非线性叙事,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式推进的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几个核心概念——比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以及“阴阳互变”——作为切入点,逐一进行了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梳理。特别是对于“礼”的探讨,作者没有停留在儒家表面化的规范描述上,而是追溯了其在周代祭祀礼仪中的原始形态,以及在不同朝代被政治化、工具化的过程,这种历史纵深感让人耳目一新。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时不时停下来,对照着手边的其他史料进行交叉比对,因为作者提供的论据链条非常长,往往需要回溯到更早的文献才能完全领会其推论的逻辑起点。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需要静心沉思、反复咀嚼的学术著作,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否则可能会在繁复的引证中迷失方向,但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打开了另一扇门。
评分道教文化啊博大精深值得好好研究学习会继续关注购买
评分书外面没有那层塑料薄膜,整本书都脏兮兮的,无奈
评分好书
评分618买了好多书,多是道家的和历史的
评分很好,不错的东西,价格合理,物流给力
评分书本内容还没有看,看起来就舒服,肯定是不错的。希望开卷有益哟。
评分好喜欢,价格不贵还好看,真好!
评分这套书都很好,篇篇是精品!
评分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